大学生文化资本积累现状与提升路径
2012-08-15储叶青
□文/储叶青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政学院 安徽·合肥)
一、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
资本是经济学概念,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最早将其引入社会学领域。在《资本的形式》一文中,他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文化资本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文化资本理论。布尔迪厄运用文化资本理论来揭示现实社会中各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根据资本所体现的社会权力类型与关系,布尔迪厄将资本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及社会资本。三种资本彼此可以相互转化,其中文化资本最具有转换力量。文化资本是一种能力,它包括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专业技能、个人的举止风度以及对成功的把握能力等。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式,第一种是具体形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存在,如语言能力、行为惯习、适应能力、人格类型等;第二种是客观形态,以文化商品的形态存在,如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第三种是体制形态,以文化资本的形式由权威机构授予,并成为一种具有保证性的资历认证,如资格证书、文凭等。很显然,这三种形态对应了文化能力、文化产品与资格证书。
二、大学生文化资本积累现状
布尔迪厄在《区隔》一书中提出了文化资本的两种再生产方式:通过家庭教育传承文化资本和通过学校教育积累文化资本。首先,家庭是文化资本再生产的最初、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既有父母对子女有意识的教导,也有子女对父母无意识的效仿,不同家庭背景的后代获得了上辈人的“惯习”,传承了父母的文化资本,并将其身体化,转化为自己的文化能力;其次,学校是除家庭之外最重要的生产文化资本的场所。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技术与知识的传播,还承担着向社会成员传输特定的文化传统的任务,承担着文化再生产的功能。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家庭传承的文化资本已基本固化,在校期间的文化资本积累是改变其文化资本持有量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考察大学生三种文化资本,即文化能力、文化产品和资格证书的拥有状况,分析大学生文化资本积累现状。
1、文化能力。文化能力既是一种内在化的文化资本,布尔迪厄将其看作是最重要的,是其他两种形式文化资本的基础。大学生的文化能力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文化品味、文化修养等。
文化能力与特定个体紧密相连,不能通过赠予、买卖、抢掠等形式实现个体之间的传递,个体积累是获取文化能力的主要途径。笔者从事高校教育工作多年,通过与大学生的接触交流发现,大学生的文化能力积累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以被动接受为主,主动挖掘欠缺。尽管学校开设多门课程,但不少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没有充分吸收和消化,只要考试通过就万事大吉。这种被动式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流于表面,获得的知识是临时的、零散的,难以转换成内在化的文化能力。其二,生际间差异明显。文化能力的积累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要以一定的家庭经济资本作为支撑。那些拥有丰富文化资本的家庭后代条件优越,更容易传承积累学习能力和文化品味;而对于那些贫困大学生而言,不仅难以得到家庭经济资本的支持,为了筹措生活费和学费,还需要挤占学习时间用于勤工助学,缺乏对分数之外的素质和兴趣能力的培养和投资。多数贫困生由于没有学习之外的特长而滋生自卑心理,将自己拒之于各类活动之外,阻碍文化能力的提高。
2、文化产品。文化产品是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大学生的文化产品指大学生拥有的书籍、报纸、绘画、工具等文化物品。根据布尔迪厄的观点,“行动者的藏品—书籍、绘画和古董等物质性财富越丰富,或者其质量越高,他拥有的客观形态文化资本越多。”所以,藏书情况是衡量客观形态文化资本的主要指标之一。文化产品以物质形式存在,是可以进行传递的。从家庭角度看,不同阶层的家庭对大学生客观化的文化资本积累的影响是不同的。相对于农村大学生,城市大学生能更多地传承上辈留下的图书、文化收藏、艺术品等。从个人角度来看,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书籍的主要来源。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丰富,大学生获取书籍的经济成本较低,基本能够满足需求。
3、资格证书。体制化了的学术资格或证书,是衡量体制化文化资本的重要尺度。正是“这种证书赋予其拥有者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的、经久不变的和有合法保障的价值”。为此,大学生争相通过获取官方所认可的文化资本来提升自身价值,除了争取各种教育资格与机会外,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亦成为了大学生的选择,“考证热”在大学校园渐成气候。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提供的信息,中国已在90个职业采取了职业准入制度。有人断言:“21世纪将是职业证书的时代。”在大学校园,每年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会计资格证、律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导游证、人力资源管理师、报关员等考证风潮,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为了给自己在就业市场上增加筹码,多数大学生意识到了资格证书对获取职位的重要性,对考证的投入可谓代价巨大。从时间成本来说,考取某项证书,从考前的筹划到购买资料、上辅导班、复习等,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意味着舍弃专业学习、实践锻炼等机会,可见大学生对考证的重视。此外,考证还需要付出一定的货币成本,如报名费、资料费、辅导班学费等。然而,与大量投入相比,考证收益是不能确定的。由于部分大学生陷入考证误区,不结合个体差异选择证书类型,盲目跟风,使得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的转化失败,考取的证书对就业毫无用处,这也是大学生体制化资本积累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来看,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浮躁心理及重证书、轻能力是当前大学生文化资本积累中呈现的主要问题。
三、大学生文化资本提升路径
从大学生文化资本积累现状来看,提升文化资本的路径主要是学校教育与个人努力。
1、学校教育。高等教育是大学生积累文化资本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文化资本在学生中平衡发展。
首先,学校应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提高文化能力。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互动的重要平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参与进来,为学生广交朋友、锻炼社交能力、建立竞争协作意识创造条件,使其提高文化能力。
其次,学校应丰富图书馆资源,以增加大学生文化商品存量。为突破馆藏资源约束,可以建立校际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大学之间书籍、光盘等资源的馆际互借,使得学生可以方便地接触到更多的文化资源。
最后,学校应鼓励学生考取资格证书,增加体制形态文化资本存量。一方面要鼓励他们学好校内课程,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考取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
2、个人努力。布尔迪厄指出个体在获取文化资本途径上,除了秉承家庭文化资本代际传递的先赋因素外,还与个人的成就动机、努力奋斗等自致因素是密切相关的。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知识快速更替,家庭文化资本先赋因素的影响力渐趋弱化,而个体后天自致因素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因此,大学生应积极发挥个体主动性来积累文化资本。
首先,大学生应认识到个人能力的提升与自我追求和辛勤付出是息息相关的,树立正确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勤奋学习、不懈奋斗,不断积累文化资本。
其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兼职、实习等各种机会,有意识地加强与社会的交往,是弥补自身社会资本单薄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锻炼个人的业务能力,而且可以扩大个人的社交网络范围,获得人脉资本。
[1][美]戴维斯沃茨.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毕淑芝,王义高.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法]布尔迪厄.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