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012-08-15孙杰
孙 杰
(德州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
在全球化进程当中,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许多产品在生产中需要付出高于原成本价格的专利费用。另外我国劳动力的价格比较优势在不断弱化,因此,我国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国家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我们面临着越来越紧迫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各国的经验表明,只有科技进步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出路。2006年9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未来重要战略。
二、国外创新型国家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经验
国外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比较宽泛,大都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多个创新型国家包括美国、芬兰、英国、法国等。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科技水平差异以及对创新型人才内涵理解程度不同,采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同。但在创新和人才竞争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方向。
以美国为例,美国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由来已久,从1920年教育学家特尔曼教授对于创造力与智力间关系的探索开始,在高校、企业各个层面开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提出对学生进行专项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麻省理工学院、卡纳基·梅隆大学、俄勒冈大学以及犹他大学创立了四个创新中心,在学校全面开展创新教育,并将创新教育的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推广。1998年Goourggey和Gourggey提出了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超认知能力”,认为:认知的策略能够促进个体进步,而超认知策略能够使个体进行自我监控并取得更大进步,评估理解力并将知识运用到新的场景,从而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开拓有积极的意义。另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许多学者提出将大学校园内的教学活动与教室外活动相互协调,构建一个“无缝环境”。此“无缝环境”能够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知识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在创新教育方面的探索和成就至今仍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通常所说的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等都应该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提高人才的全面创造性,这包括创造性的人格、情感、态度、能力以及精神。
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的素质,它决定了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已不再是致富的决定因素,对智力资源的占有才是掌握经济命脉的关键。创新型人才是智力资源的载体,因此重视、培养、拥有创新型人才是经济时代的竞争目标。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已居世界前列,但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不是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创新驱动型经济和知识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我国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造就创新型人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与核心,关系到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
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核心任务
1.高校教育要有创新精神。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总体上说这是不利于培养创造性素质的,致使青少年的潜在的创造力被压抑或遭到扼杀。想要改变目前高校教育的尴尬局面,首先要从观念层面上进行变革。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经提出一个困扰中国的问题“为什么若大的中国培养不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教育观念的影响。更新教育观念,构建创新型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先导。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教育发展的新认识也牵动教育理念的改革,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自身要有创新精神。
2.全面认识创新型人才。凡是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运用创造思维方法,取得了新颖性、独创性和实用性成果的人均可称为创新型人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无疑是创新型人才,那些发明创新成功的工人和科学种田致富的农民也是创新型人才;并非只有博士、硕士等拥有高学历的人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本科生、高职高专生也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只要能在自然科学和技术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就是创新型人才。而那些在文学、艺术等社会科学领域作出创新性贡献的人也是创新型人才。国家重点的研究型大学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那些普通省属高校、高职高专院校也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着创新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有许多方面值得发扬光大,如“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不拔的求知进取精神;“由训诂而推求义理,执义理而后能考核”的严谨治学精神等,都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品质。儒家思想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教学相长、学思结合、博学多能等。这些思想有上千年的历史,值得现代高等教育去品评和借鉴。
4.高等教育要实现由传统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的转变。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我们的教育主导意识不是变革而是维持与适应,推行的是一种守成性教育。这种教育以养成人的服从性为目的,奖赏的是听话和忍耐的行为,培养的是人的服从能力、机械重复能力和适应能力;而创新教育则是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超越性为标志,提倡独立思考与开拓实践的意识,培养人的通过实践活动应对挑战和战胜危机的能力。哈佛大学历史上最有影响和最富有创造精神的校长埃利奥特曾说过:“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大学应按照创新教育的思想制定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重构自己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以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5.高校应担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高校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理应担当科技创新开拓者的角色。高校应当立足于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平台建设,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和人才准备。高等学校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要树立“创新”的办学理念,用创新的思路和手段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高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1] 李元元.典型创新型国家经验及启示[J].学习时报,2004,(3).
[2] 顾康静,等.美国创新教育对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启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4).
[3] 王英杰,等.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4] 李元元.增强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能力 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5] 孙杰.论高校创新教育与建设创新型国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4).
[6] 李湘健,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