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浮躁心理现状调查
2012-08-15汪晓琳
汪晓琳
(孝感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一、引 言
湖北地处华中地区的中心,教育资源十分丰富,高校众多,大学生数量庞大,竞争激烈,作为这一地区的高校大学生,他们在心理上力求与时代发展保持一致,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尽快适应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由于大学生处于第二次断乳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认识上出现了浮躁心理,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心理学上,浮躁主要指由内在冲突所引起的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或人格特质。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和社会学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探讨式研究,但更多地将着眼点放在商业和企业群体上,而在关注大学生群体上研究的并不多。我们知道,大学教育是半开放的教育系统,这种开放不仅表现在师生思想和观念的开放性与先进性上,而且也表现在与社会环境的接触与紧密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气氛与社会发展步伐具有一致性和连带性。处于这一环境中的大学生,在不断接受社会文化,思想和理念的同时,也受到社会种种因素和现象的影响,对其学习生活方式产生较大的作用力,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疾患和困扰,其中浮躁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且影响较大的心理问题。为此我们对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浮躁心理进行了调查。目的在于了解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浮躁心理的现状,初步分析研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取了湖北省8所普通高校,包括湖北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孝感学院、长江大学、三峡大学、襄樊学院男女大学生1100名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查阅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并对产生大学生浮躁心理的各方面进行了分类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调查问卷法。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对男女大学生共1100名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600名,女生500名,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1.0%。
(3)数理统计法。对所有收集到的有效数据均采用SPSS13 windows录入、管理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习对产生浮躁心理的影响
(1)你是否想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拿到如大部分学校毕业要求的证书(如英语四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学位证)以外尽量多的证书(如英语六级证、驾驶证、普通话等级证、更高的计算机等级证及其他证书),选择是的比率有62.3%,否的为37.7%。
(2)你认为自己的专业或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否会影响自己的心态,选择是的比率有63.4%,不会的有36.6%。
(3)看到你周围的同龄人比你先一步达到目标(如拿到英语四、六级证或其他的证书,或者和一个薪水不错的单位签约),你是否会感到急躁,选择会的比率有72.0%,不会的有28.0%。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高中时的佼佼者,进入大学生活后,环境改变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发现自己在高中时的那种优势不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局面,大学是一个综合化的教育与学习阵地,在调查中,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希望在大学里能够尽可能地多拿证书,除了常见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书外,还有普通话等级、驾驶证以及与本专业相近的各种证书,如学会计专业的想拿会计证,学法律的想拿律师证。另外有部分同学并不急于拿到各种证书,也不急于为别人的优境和自己的劣境而过分担心以至于浮躁,现代社会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他们认为大学生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去发展自己,并不急于单方面去拿各种证书。
2.就业对产生浮躁心理的影响
(1)你是否为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担心,选择会的为66.3%。
(2)你认为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选择很好的比率为14.3%,一般比率为36.6%,较难的比率为31.4%,很难的比率为17.7%。
(3)你认为媒体对就业形势难的炒作是否会影响自己的心态,选择会的为52.6%。
(4)你认为湖北众多的毕业生就业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就业,选择会的为56.9%。
(5)你认为快速发展的湖北经济是否会影响自己的就业形势,选择会的为50.3%。
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生的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扩招,同时使毕业的人数增多,增加了就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就意味着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一发展趋势与“进入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就可以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冲突,对于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适应性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浮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造成心情忧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环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在调查中有近5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就业比较难,由于湖北是一个高校众多的省份,竞争十分激烈,大部分是省属地方院校,有46.9%的学生认为这方面会影响到自己的就业,有66.3%的学生为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担心,现代社会传媒对大学生就业难也在不断炒作,有52.6%的学生认为会影响自己的心态。
3.经济对产生浮躁心理的影响
对于“目前,你是否希望很快通过一些方法让自己在生活经济上独立”的调查选项,选择是的为66.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并非义务教育已被社会所认同,大学生必须面对交费上大学的现实。多数大学生来自农村,靠贷款、靠亲属的帮助进入大学。来校后各方面都需要经济支出,那些老、少、边、远、穷地区的农村大学生,城镇下岗工人家庭的大学生,往往为筹集学费煞费苦心,经济上不堪重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有的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过分重视物质享受,在生活上互相攀比,这些更使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感到囊中羞涩而贬低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引起心理失衡。
正是由于读书给学生带来了比较沉重的经济负担,使他们心情比较浮躁,超过半数(66.3%)的大学生急于希望很快通过一些方法让自己在生活上、经济上独立,以缓解自己的这种浮躁心态。
4.认识对产生浮躁心理的影响
(1)目前,你是否希望尽快证明自己的价值与优势,选择是的为66.9%。
(2)你认为目前自己的心态对学习和工作是否有负面影响,选择有的为58.3%。
(3)当一件事没有做好,你是否会埋怨合作者,选择是的为36.6%。
(4)你是否经常不安于现状,总想做点什么,选择是的有49.1%。
(5)你是否会因为自己现在的很多条件比周围的人差而产生焦急心态,选择会的为37.7%。
(6)你是否认为快速发展的社会变革会导致大学生的心态不平稳,选择是的为57.1%。
(7)就你观察,你认为周围的同学是否有浮躁心态,选择有的为66.3%。
大学是一个多种文化交织的阵地,也是大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观念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多极化的时代,大学给大学生提供各种表演与尝试的舞台,让其展现自己的各种魅力,有66.9%的大学生希望尽快证明自己的各种价值与优势,这也与大学生急于希望能得到周围及社会的认同的心态相符,而有49.1%的大学生总想去做点什么而不安于自己的现状。现代社会给大学生提供了各种尝试,而大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没有社会经验,而又总想去试验一下,快速发展的社会变革会导致57.1%的大学生心态不平稳,大学生的心态正处于一种变化发展的阶段,而面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有58.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态会影响它。
5.浮躁程度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1)你产生浮躁心理的频率,选择经常的为17.7%,一般的为48.6%,偶尔的为33.7%。
(2)你产生浮躁心理的程度,选择不浮躁的为20.6%,基本浮躁的为63.4%,完全浮躁的为16.0%。
(3)你产生浮躁心理时,是否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选择是的为52.0%。
(4)你产生浮躁心理时,是怎样控制调节的?参加体育运动(20%),听音乐和上网(15%),找朋友聚会或谈心(25%),给父母打电话(10%),购物逛街(10%),睡觉(10%),其它(10%)。
调查结果表明,有近一半(48.6%)的大学生一般都会产生浮躁,而有63.4%的大学生产生浮躁心理的程度为基本浮躁,有16.0%的大学生产生浮躁心理的程度为完全浮躁,大学生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一方面个性心理出现了重要的变化,如思维的成熟,社会感情得到了发展,自我意识增强;另一方面心理处在第二次断乳期,心理充满矛盾和危机,具有可塑性和变化性等特点,同时面临太多的尝试,而又没有具体目的,因而在心态上产生浮躁人数较多。
大学生产生的浮躁心理有大部分人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同时也有小部分同学没有采取措施,在选择控制调节措施中排在前四位的是听音乐和上网、朋友聚会谈心、参加体育活动、睡觉,从选择的调控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大学生产生浮躁心理时还是比较希望采取与人交流、共处来消除这种心态。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变为普及教育,使当初在就业上国家包分配变成了现在的自己找,而只要竞争中有不公平的因素存在,就会导致竞争变得具有功利性、盲目性,其浮躁心态的程度加重。在这样的处境下,很多毕业年级的学生在面临下一步如何就业的问题上,出现浮躁的人数偏大。
(2)大学生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敏感性极强,但他们往往以独特视角审视世界,希望强调自我却很难超越自我,容易受到挫折,表现出一种失意心态,产生浮躁。这在大一新生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他们刚刚脱离高压的学习生活,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师同学的陌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新的人际关系没有很快建立起来,在短时期内无法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的适应方式,并且在各方面都想去尝试和体会,急于在这些活动中给自己定位,面临太多的尝试,而又没有具体目的,因而在浮躁上人数较多。
(3)激烈的高校竞争以及社会舆论的炒作,使大学生极易产生浮躁心理。湖北的大学生人数已经超过百万,教育大省和教育强省,使得同时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剧增,这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4)湖北许多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导致许多大学生除学业竞争外,还要承担经济方面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同学间的攀比消费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一边想搞好学习,一边想办法争取经济收入,盲目效仿他人,而自身实践和精力毕竟有限,最后在学业和挣钱之间进退两难,产生浮躁心理。
2.建议
(1)培养务实精神,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对待人生和事业,既要有长远目标,更要注意脚踏实地,大学四年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把握好的四年,每一个人都要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轨迹。切实走好每一个拐点,大一主要是适应环境,大二是锻炼自己,大三是为目标而奋斗,大四是收获时期。人生非一朝一夕,应当循序渐进,稳步沉着地向前前进。
(2)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强化组织作用。建立一些积极的、有意义的学生社团,鼓励和动员更多的大学生加入自己爱好空间,使他们在自己的天地里展现自我,张扬个性,使自己的特长和闪光点不断发扬,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角色的转换,也是促进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有效途径,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净化学习环境,拓宽就业市场。对大学生迷茫和不解的社会问题,学校要采取报告会和学术讲座的形式,尽力加以澄清和解答,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使他们吸收优秀的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引入时代精神,建构新的价值评价标准和新的道德体系。对于就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遍地开花”的形式合理解决就业问题。
(4)正视自我,调整心态。作为大学生,不应对自己的浮躁心态漠然处之,而应敢于认识心态,在正确的引导下,为自己塑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而努力,体现自己的真正价值。
[1] 王坦,张志勇.现代教育科研[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2] 田建国,周光迅.大学教育综合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3] 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 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5] 鲁勇.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6] 洪云涛,等.贵阳市高校大学生浮躁心理调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3).
[7] 何宝平,等.大学生浮躁心理的原因与防治策略探析[J].文教资料,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