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探讨
2012-08-15黎红
黎 红
(1.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2.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竞争更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的智力支出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大。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工作技能水平,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是我国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是人类世代文明传递和沉淀的路径。人的全面发展反映了人类在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性和人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的矛盾基础上向往自由、追求本性的完美发展的愿望,是判断人的发展进步的最终价值标准;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到人的能力、潜能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人的精神道德观念的提高,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与人类自身息息相关,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重大社会发展问题。当今世界发展观从物本主义发展观转向人本主义发展观,从唯经济主义发展观转向全面发展观,人类的进步是一个从低级文明到高级文明、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
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应是“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的人,首先是“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的人。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观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重大课题,也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静态的目标,又是动态的实现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根本途径是教育,教育负有传承人类文明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人的独特性、自主性以及创造性的全面发展,没有创造性的全面发展,人的自主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们的独特性也不能获得应有的积极内容。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对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在关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追求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前提下人的发展的高层次目标,这既是人类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1]。
二、教育与职业教育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的两翼,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走科教兴国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可靠途径。
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个人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人类的先进文化成果以及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方法、实践观念、劳动技能、审美情趣、理想信仰等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其正确认识自然,把握社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2]
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以获得预期效果,职业教育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具体的发展形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生的发展具有共同的根本特征。职业技术教育是指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某种职业的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人才;按照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目标,影响着一批特定人群的个性发展,经过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将形成特定的职业技能,并以之作为谋生的基本手段。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技术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到:获得职业能力的作用;形成正确职业观的作用;培养“关键能力”的作用;促进“终身教育”的作用。[3]
三、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1.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知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这种制约因素更加突出。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2003年以来随着高校扩招后第一批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就业问题凸显。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毕业生人数630万,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严峻,据预计,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58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巨大,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一方面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深化改革造成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也会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将造成大量优质劳动力资源丧失在实践中提升人力资本的机会,进而影响未来我国在人力资源国际竞争中的综合实力。
大学生就业难由大量错综复杂、相互渗透的因素交织而成,需要从学校、政府、社会等各方面各施其职,寻求解决办法,而教育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不仅给人以从职从业的技能,而且把人的职业生活方式看作一个整体。人对职业持什么态度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引导、培养人的正确职业观的任务。而目前学校教育中只注重就业技能的学习,在学生的价值观、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不够,轻视人文课程,大学校园里商业气息重于学习风气,学生走出校门时除本专业外不能适应其他职业的需要,这是造成就业难的因素之一。
职业教育应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养成学生的人文素养,教人求善、求美,抛弃技术万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享乐主义价值观,构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公平对待自然的文明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身、认识世界,认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教学生学会做人,通过职业劳动,发挥个人的职业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
3.进行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观改变了终结性、一次性的职业教育观,只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才能终身就业,这已成为现代劳动力市场的一条基本规律。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宣言中强调教育应该扩大到人的整个一生,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应该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标,教育要把体力、智力、情绪和伦理等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人成为完善的人。世界上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相继实施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学会学习的教育、学会关心的教育等。
在终身学习社会中,人的职业能力应是开放式的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结构,而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来源于个体的综合素质。美国劳工部在《关于2000年的报告》中提出了劳动者应具备的五种关键能力:处理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和运用技术的能力。职业能力不再仅包含专业能力的内容,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职业教育必须培养综合素质更为全面的人才。
终身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这四种‘知识支柱’中每一种应得到同等重视,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4]
职业对人和人对职业的期望和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而变化,因而职业技术教育不可能是终结型教育,它要求人们长期学习以适应职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人的全面素质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应转变办学观念,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关注学生就业后的发展前景。
4.加强创新教育、创业教育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制约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因素。不改变这种状况就难以在新的国际竞争条件下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教育为其输送创新型人才。高校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有利于学校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创新人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指出:“为了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999年4月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大会强调了创业能力的培养,认为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5]
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正成为各级政府许多专家学者鼓励大学生应对复杂就业形势的重要选择。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鼓励创业不仅要解决就业问题,也是建立创业型经济、促进我国经济持久发展的基础。
就业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创业教育要改变学生的知识行为目标和态度,创业能力的培养涉及到态度、知识、技能几个层面,要将创业能力培养渗透到职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将职业能力与创业能力融为一体。职业教育应推进素质教育,将创造能力作为学生的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将社会需要与个人志趣结合起来,把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与未来的职业有机结合,认识社会、认识职业,扬长避短,合理选择职业,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竞争、自主择业或立业创业。
5.职业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呼唤教育中主体性的回归。主体性是主体在自己的对象性活动中形成、体现和确证的本质特性。“人的主体性是现代人最重要的观念之一。”[6]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知识生成的能动性。现代教育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主题,以学生为本,倡导课堂的建构性、合作性,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并达到教育目的。
科学的职业教育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环境基础。职业教育符合马克思提出的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职业教育在发展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根据职业的定向实现学生个性化的重点发展,满足现代人持续发展的需要。全面发展既体现为横向的素质结构的广延性上,也体现在纵向的时间的持续性上。[7]
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职业性、社会性。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切活动包括机构、人员管理、课程安排、教学实践等都必须围绕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这一核心来展开,要处理好基础理论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关系,技能教育应占据主导地位,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能拓宽受教育者的从业范围。在知识经济时代,灵活的择业方向将有助于学生在职业竞争中找到适合的岗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具有区域性特点,它是适应自然地域、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职业技术教育区域性横向联合,必须进行整体规划。对于地方性院校,必须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合本地需要的人才以使学生得以就近及顺利就业。
现代职业教育应构建相互衔接跨越终身的教育与培训体系,帮助人在一生中保持其职业能力的连续性、适应性与前瞻性,从而保证全面发展的动态实现。
四、结束语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及“自由人联合体”始终是马克思追求的终极理想和价值目标,同时也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后的本质复归。这一思想的实质是重视人的自由发展,而其中蕴含的自由精神成为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对当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启示。[8]
马克思提及的人的个性的发展实质是指“个人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不是少数人的发展,而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普遍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职业人才的道德伦理素质、人文素质以及职业知识与技能素质的发展与养成要以厚实的技术人才队伍为基础,使个体真正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塑造可持续发展人才功能的实现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的实现相辅相成,人才培养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来实现;只有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了,才能为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主体条件。
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驾驭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交往形式的巨大进步,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调整教育结构、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有机结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科学的现代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我国在人力资源国际竞争中的综合实力,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的需求。
[1] 姚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教育意义[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5).
[2] 赵红珍.试论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56-157.
[3] 张伟.浅谈职业技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中国商界,2010,(4):163-164.
[4]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 刘振亚.高校应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J].短论撷英,2007,(5).
[6] 郭湛.主体性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89.
[7] 王岭,赵鹏程.试论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职教论坛,2007,(7):11-13.
[8] 李林齐,徐蕾,龙丽娟.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社科纵横,2009,(9):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