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院校应如何强化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2012-08-15李南文李茂平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一师师范湖南

李南文,李茂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近年来,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国内有些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比例甚至大大超过了师范专业。例如,作为全国最早的5所师范馆之一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以下简称 “湖南一师”),目前有非师范类本、专科专业30个,占专业总数的56.6%。而且,该校个别系 (部)的所有专业均为非师范专业。面对这些在师范院校内快速崛起的非师范专业,如何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它们办出特色,增强毕业生就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是我们必须应对的问题。

一、师范院校培养非师范专业人才的传统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方案集中体现出来的。2009年,湖南一师研究制定了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 (修)订的原则意见,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对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 (修)订提出了总体要求,基本确定了非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在培养能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个总体目标指导下,非师范专业各自确定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与市场需求状况,确定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经济、管理等专业知识扎实、相关学科知识丰富,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会计学专业确定了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掌握会计学基本理论和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会计职业道德,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能在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其它非师范专业也各自确定了较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二)课程体系强化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

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该课程体系的学分分配比例为:公共必修课约占总学分的27.8%;公共选修课约占总学分的9.9%;专业必修课约占总学分的37%;专业选修课约占总学分的11.7%;课外实践教学约占总学分的13.6%。根据这一课程体系及其结构比例,各个非师范专业确定了大致相同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如公共事业管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结构为:公共必修课约占总学分的29.94%;公共选修课约占总学分的9.58%;专业必修课约占总学分的35.92%;专业选修课约占总学分的11.37%;课外实践教学约占总学分的13.17%,课程体系结构基本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

(三)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湖南一师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 (修)订的原则意见规定,各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原则,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训练与培养,适当拓宽学科基础和专业口径。同时,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追踪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构建专业主干课程,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又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能力。为此,非师范专业根据各自所确定的课程体系,确定了明确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管理学、经济学为其主干学科,主要开设了管理学、宏微观经济学、政治学原理、社会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公共政策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公共关系学、统计学、公共财务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政务模拟实验、人才招聘模拟实验、会计软件模拟实验、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实验等主要专业实验课程。同时,还安排了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师范院校中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传统模式的不足

从湖南一师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分析,学校目前所设置的部分非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足: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定位还不够明确

湖南一师具有悠久的师范办学历史和优良的教师教育传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围绕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小学师资这一办学目标,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了鲜明而稳定的师范教育传统和特色。学校一百多年来沉淀下来的师范专业办学优势和学科氛围,在学校非师范专业数量、规模急剧增大的情况下也难以快速转变,这对学校非师范专业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产生了一定影响。加上师资和其它教学条件很大程度上也是依托原有的师范专业,使得新扩张的非师范专业办学条件受到限制,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不够明确,特色不够鲜明,或多或少带有师范教育的印记。

(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特色还不够鲜明

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是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设置。湖南一师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很早就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比如,学校在1912年制定的具有革新和进步意义的 “民本主义”教育课程体系,专科办学时期设计的“山”字型的课程体系,都具有鲜明特色,为提高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由于学校开办非师范专业的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非师范专业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还未能完全按照 “强化基础、拓宽口径、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突出特色、注重实践和学以致用”的要求进行整体优化,不能很好地实现非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般来说,师范院校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和实践教学基地基本上是按师范教育的要求和规格来建设的,这类学校在校内有较好的实验室和教学设备,在校外与中小学有密切的联系,教育实习基地比较稳固,完全可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需要[1]。而非师范专业由于设置时间较短,在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对湖南一师来说,或多或少也存在这种情况。目前,学校在非师范专业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投入上仍显不足,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数量不够,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尚不十分突出。在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上,具有长期稳定联系的实习基地不多,不能完全满足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实习需求,未完全实现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效果还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师范院校强化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主要思路

湖南一师2009年制定的关于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 (修)订的原则意见明确规定,“在遵循学院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基础上,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学科积累和教学改革需要,重点突破,争创特色”。“各系部要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布局规划,加强专业结构调整,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在充分挖掘现有教学积淀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构建特色鲜明、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办学特色”,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湖南一师的办学历史与传统,以及目前的学科专业现状,我们可在非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中,突出并融入 “红色旅游管理”、 “小学教师教育”和 “爱国主义教育”这三大优势,着力强化和凸显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一)充分发挥主席母校 “红色资源”优势,在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中贯穿红色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特色

湖南一师既是一所享有 “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美誉的现代名校,又是一所具有丰富红色旅游资源的旅游胜地。新时期以来,它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发挥了越来越大的社会作用。而从其历史价值来看,近代以来的百余年历史中,它培育了一大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革命者,改写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进程。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红色青春偶像剧 《恰同学少年》热播以来,湖南一师光耀中华,名驰四海,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参观访问、学习考察。

湖南一师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为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湖南一师目前有旅游管理专科专业,在该专业的办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拥有的红色旅游资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见习基地和机会。如安排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到青年毛泽东纪念馆实习或见习,参与游客接待和讲解,熟悉导游的操作流程等;还可以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等有关革命传统教育的文化选修课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另一方面,在其它非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增加旅游管理或红色旅游这一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熟悉红色旅游的导游人才或旅游管理人才,同时,适当开设一些旅游管理和中国革命史、党史等课程,让那些有这方面兴趣的学生方便选修,并组织这部分学生参加青年毛泽东纪念馆或其它红色旅游景点的导游或旅游管理实 (见)习,熟悉旅游管理的业务流程,培养旅游管理能力和素质。

(二)发挥 “小学教师教育”优势,在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中注入 “小学教师教育”特色

湖南一师在长期的师范教育过程中,以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为目的,始终坚持面向小学、服务小学的办学宗旨,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首先,构建了 “综合培养,分向发展”的小学教师教育模式。该模式既注重学生综合知识、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又鼓励学生学有专长,实现个性发展。其次,规定了 “一专二能三艺四技五证”的小学教师培养规格。 “一专”即学有专长;“二能”即具备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三艺”即具备识谱视唱、少儿舞蹈和简笔画三项艺术素养; “四技”即具备教师语言、三笔字书写、心理辅导和课件制作等技能; “五证”即取得毕业证、学位证、普通话合格证、计算机等级证和教师资格证。最后,建立了满足学生自主发展需要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湖南一师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教师职业技能课程、教师资格课程、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四部分构成。

湖南一师在小学教师教育方面的传统和优势,为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发展提供思路和经验借鉴。比如,在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上,增加 “培养能适应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小学教师和管理骨干”这一培养目标和规格,拓宽这些学生的就业门路和渠道,使学生毕业后还可以进入小学教师教育领域。相应地,在非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中,适当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理论课程和 “三笔字”、“教师口语”、“简笔画”等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使他们获得教师资格,具备从事小学教育教学能力,为毕业后进入小学教学岗位奠定基础。

(三)发挥 “爱国主义”的传统优势,在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 “爱国主义教育”特色

湖南一师前身为南宋时期张栻创办的长沙城南书院。张栻在创办城南书院的时候,就树立“恢复中原,尽雪祖宗之耻”的高远志向,居学做到 “心忧天下”,用世则 “康济时艰”。在他的倡导下,城南书院学子大都投身抗金斗争,以奋伐仇虏克复神州为己任。民主革命时期,湖南一师不少青年才俊投身轰轰烈烈革命运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黄兴、陈天华、蔡和森、毛泽东、何叔衡等一大批革命志士,他们光辉的一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完美体现。而最具代表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他在湖南一师学习、工作长达八年之久。求学期间,他主持学友会,主办工人夜学,进行社会调查,成立新民学会,开展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斗争;从教期间,他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开展湖南自治运动,成立文化书社、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俄罗斯研究会,建立湖南党团组织,并从湖南一师奔赴 “一大”会场。毛泽东在湖南一师,不仅实现了由青年学生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而且使湖南一师成为湖南革命青年的大本营和湖南革命的策源地。

湖南一师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为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城南书院遗址、青年毛泽东纪念馆和校史陈列室,以及青年毛泽东浮雕广场、教室、寝室等德育资源,大力挖掘其教育功能,使学生浸润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和阳光下。同时,通过编写爱国主义教育校本教材、开设爱国主义教育选修课程、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网络信息平台等,对非师范专业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陶冶学生爱国情操,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1]王吉明,张广兴,崔学贤 .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 养 的 SWOT 分 析 [J].山 东 纺 织 经 济,2010(10):80.

猜你喜欢

一师师范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几种苹果矮化砧木苗在一师垦区的生长表现
浅析“一师一麦”在学校中的应用与管理
师范学人
一师四团“十二五”期间畜牧业发展规划与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