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夫之与南岳莲花峰

2012-08-15谭民政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南岳船山王夫之

谭民政

(衡阳市民政局 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所,湖南 衡阳 421001)

虽然南岳莲花峰下静谧依旧,但明末清初之际,这里发生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幕,仍然让追寻旧迹的人或心潮激荡,或深思浩叹。王夫之与南岳莲花峰的情结,已成为南岳历史文化长卷的重要一页。

一、王夫之其人

王夫之 (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因晚年栖伏衡阳县西部的石船山,人称船山先生。王夫之是一位空前绝后的人物。他的思想高度和人格魅力,令万世仰止。对他的认识和评价,船山研究者的文章车载斗量,难以尽述。

1.划时代的思想巨人。王夫之出身于没落的官宦世家,青年时代即以博学多识著称。二十四岁赴武昌应乡试,以春秋第一考中举人。中晚年隐居乡间,深研经史。在后半生四十余年中,著述百余种,四百多卷,八百多万字,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法律、军事、历史、文学、教育、伦理、文字、天文、历算及佛道等。 《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他的思想体系汪洋浩瀚,是中国传统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总结者和集大成者,又是后世哲学思想的开创者和启蒙者。在哲学思想上,避朱程 “理在气先”、 “道在器先”和陆王 “心学良知”之说,提出 “天下唯器”, “理不先而气不后”的理论,归旨于躬行实践,强调知行统一,其唯物主义哲学体系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 “循天下之公”,“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主张选贤使能,“以天下之禄位,公天下之贤者”。船山思想对近代历史有重大影响。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谭嗣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等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

2.伟大的爱国者。当满清铁蹄踏遍江南的时候,他奋起反抗民族压迫。顺治四年 (1647)春,王夫之和挚友夏汝弼满怀报国的热情,从南岳莲花峰出发,前往南明政权驻地武冈,期望参加“颈血如泉迸欲出,红潮涌上光陆离”的抗清战斗。无果而返。顺治五年 (1648)冬,与好友管嗣裘、夏汝弼、性翰和尚等,组织当地的农民、工匠和僧人,在南岳方广寺一带起兵抗清。因清军突袭,起义惨败,数十人被杀,管嗣裘家属全部遇害。王夫之和管嗣裘等因事在外,得以幸免。兵败后,前往桂林投奔南明政权,任行人司行人。在腐败的南明政权中,因仗义执言,几遭杀身之祸。明朝覆亡之后,他隐居乡村,另避报国蹊径,以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历史责任感和孤奋之心,精研典籍,总结明朝亡国的教训,探求真理,倾力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他的著作中,体现了强烈的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3.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时代的惊涛骇浪,个人的坎坷多难,传统文化的熏陶,磨砺出王夫之“壁立千仞,只争一线”的理想人格。他孤高耿介,彻底地摆脱了庸俗习气,做到了思想言论与生活行动的完全一致,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了崇高的境界,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隐居乡间穷愁潦倒,物质生活极端窘迫。但王夫之不因贫穷而坠志,不为利益所折腰。康熙十七年 (1678),吴三桂衡州称帝,其党羽慕夫之之名,要他写劝进表。王夫之说:“我是亡国遗臣,清朝建立以后,一直不问世事,你怎么能用我这个不祥之人呢?”随即逃入深山,作 《祓禊赋》以明志。康熙二十八年,衡州知府崔鸣鷟受偏沅巡抚郑端的委派,拜访王夫之,邀其在长沙一叙,但王夫之以患病为由,不赴长沙之约。后人评其为 “流连颠沛而不违其仁,险阻艰难而不失其正”, “真砥柱一代伟人矣”。

二、莲花峰其地

莲花峰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位于南岳核心区西陲。这一带群峰簇立,堆根叠瓣,如一朵盛开在天地之间的巨型莲花。

关于莲花峰这个概念,在古人的文字里,有三个表述层次。一是实指的山峰,在方广寺的南对面,七八座高度相近的山峰连为一体,展如扇面,列如画屏,像瓣瓣青莲耸立于天际;二是从地形来看,以方广寺为中心,周围的莲花峰、天堂峰、潜圣峰、妙高峰、天台峰团团环绕,恰如莲花一朵,方广寺正居莲心,这是最为形象的;三是更扩大一些,则南岳西部的八座高峰,除上列之五峰之外,还包括较远处的石廪峰、观音峰和狮子峰,这需要发挥一下想像力,但气势更为宏大。

这里的景色以 “深”著称。从马迹桥沿小路进山,越溪涧,过岭坳,攀石崖,山重水复,小路如肠;从东面的方广大坳、东北的观音峰、西北的天台峰下山,重峦叠嶂,层层迭迭,深不见底。浓阴蔽日,烟云漂渺,流泉呜咽,鸟飞兽走。王船山在 《莲峰志》中说:南岳有莲花峰,就像中国有四川,“观于蜀者浅天下”。他还说:从湘江中望南岳,九向九背,白石峰、岣嵝峰、祝融峰、天柱峰不时可见,却看不到莲花峰。这是被藏匿起来的精英,是名山中的隐者。

南朝梁天监 (502—519)年间,高僧惠海来岳,在莲花峰下创建了方广寺。这是南岳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佛寺。由于惠海没有开创宗派,故佛教当时在南岳影响力不大。唐代以前,莲花峰一带游踪罕至。著名人物,文献无记录。

直至南宋初年,当学界巨子朱熹和张栻联袂来访,诗文唱和于方广,极力称赞莲峰胜景,这朵 “南岳之花”才闻名于世。随后,高人雅士接踵而至。他们留下的诗文、行迹和佳话层层积淀,构成了莲花峰的另一 “深”——文化渊源之深。

对于莲花峰来说,明朝嘉靖年间是宾客盈门、盛事连连的黄金时代。嘉靖十八年 (1539),三十三岁的进士尹台,奉朝廷之命,来湖广各地册封藩王。公事完毕,作南岳衡山之游。此时,距朱熹和张栻游岳已有三百七十二年。他在方广寺住了一夜,“慨想晦庵 (朱熹)、南轩 (张栻)二先生高风,低徊留之不欲去”。尹台托衡山知县章宜在这里建一座祠堂,纪念朱、张二先生。一年后,新祠落成。尹台追忆当年南岳游程和嘱建二贤祠之举,提笔欣然作 《南岳二贤祠记》。对南岳的眷恋之情,溢于笔端。

二贤祠创立后的第三年,探花邹守益来了,他把朱熹、张栻的木牌神位供于享堂,从此祭祀活动常年化;又过了一年,1544年的秋天,曾任吏、礼、兵三部尚书的八旬寿星湛甘泉来了,他把二贤祠的中堂命名为 “嘉会堂”,并大笔书匾挂于神位上方;再过一年,状元罗洪先来了,他用漂亮的书法,把朱、张等人南岳诗文中的方广寺部分书刻于祠堂墙壁上,以资流传,还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 《题二贤祠壁》。从此,莲花峰下的文采风流,绵延不绝,日益深厚,成为南岳的一个文化重地。

三、《莲峰志》其书

清代顺治三年 (南明隆武二年,公历1647年),青年王夫之避兵祸居于南岳续梦庵。因为短期的安定,得以优游于在南岳莲花峰下。出于对名山胜景和人文历史的热爱,他以饱醮感情之笔,编撰了别具一格的 《莲峰志》。

《莲峰志》共五卷十二篇。卷一为 《敕谕》和《原志序》;卷二为沿革、形胜、名迹、附丽;卷三为名游、祀典、禅宿、物产;卷四为 《序记》;卷五为 《诗》和 《总序》。共计二万二千七百六十多字。

此志文字生动,内容翔实,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王夫之记叙山形之胜,不是对方位、形状、规模作呆板的叙述,而是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再现莲花峰的地形、地势、气候、林相、动物等。如描述莲花峰形势一段:“凡入莲峰,观其簇立,叠瓣堆根,知名之自立也。凡入莲峰,四山向拱之,天台揖之,两坳奔之,观音翼之,前旷后窈,知形之自来也。凡入莲峰,亭午见日,狂飚见风,或屏或障,或控或扶,坦焉中开,知寺之自基也。凡入莲峰,山见幽,水见咽,林见未得之树,驯不畏人见猿、鹿。人静道生,知两夫子之有乐于此也。山胜盖备矣。”这样的表述,篇中随处可见,读志如读美文,令人心向往之。 《莲峰志》里,存录了大量的古代诗文,记下了方广寺的兴废脉络,描述了祭神求雨等风俗,反映了莲花峰一带的物产状况。与王夫之其他著作的内容厚重深邃、文字诘屈聱牙不同,此书记山水胜状和特产风俗,得山水之灵秀,寄作者之喜爱,因而清新可读,情趣动人。

全书结体严谨,文史俱胜,开南岳方志佳作之先河。光绪八年 (1882),即 《莲峰志》写成后的第235年,平江举人李元度撰修了 《南岳志》26卷,此志资料系统,气势宏大,内容深邃,被誉为古代最好的一部南岳山志。其实李元度 《南岳志》的体例,就是仿照 《莲峰志》而成。李元度在 《重修南岳志序》中,毫不吝啬对王夫之及其《莲峰志》的赞美:“惜王氏仅志一峰,使作全志,岂让五丁巨手哉!”并坦率地承认 “乃窃取王氏之义法”。《莲峰志·总序》的体例,还为魏源 《海国图志叙》所模仿。湘阴人郭嵩焘在李志 《序》中对 《莲峰志》称赏不已:“当顺治初元,船山王氏,纂辑 《莲峰志》,为衡山之一峰。其事典则,其文雅驯。”“盖自船山发其端,而次青 (李元度)总其成。”

《莲峰志》编成后,长时间未广泛流传。上世纪八十年代岳麓书院整理出版 《船山全书》时,仅能得到两个版本。其一为清同治年间金陵节署刻印的 《船山遗书》本,其次为民国年间上海太平洋书店铅印的 《船山遗书》本,而且后者很可能是根据前者翻印。除此之外,只有清乾隆 《衡州府志》中录入的 《莲峰志》片段。《莲峰志》是王夫之的早期作品,与后期著述的文史哲大部头的确无法比拟。但它是王夫之创作的唯一的一部山志,也是南岳七十二峰唯一的一部名峰专志。此书对于南岳历史文化的价值,对王夫之研究的意义,不应受到冷落。

四、续梦庵其居

明朝崇祯十六年 (1643)八月,张献忠攻陷衡州。王夫之兄弟为了躲避农民军政权的任用,逃往南岳莲花峰下。

次年,王夫之在莲花峰西面的双髻峰半山腰筑建茅草房,名续梦庵,作为长期栖身之所。续梦庵,意思很明显:续大明一统江山之梦。

王夫之一生只做一梦,那就是矢志不渝的报国之梦,但不同时期追梦的方式不同。青少年时期,致力于科举入仕,立身报国。在明朝末代皇帝上吊煤山之后,他怀抱一腔热血,出生入死,组织抗清武装斗争,失败后离湘赴桂,追随南明政权,以图复国。在历经坎坷困厄之后,他带着绝望和悲愤,回到双髻峰, “决计隐遁”。在此后的四十年里,王夫之立下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之志,潜心构筑庞大的思想体系,这是 “续梦”的另一方式。

选择岳后作为避难处,是因为王夫之的母舅家在衡山马迹桥。二舅谭玉卿 (允琳)冒着生命危险,前往衡州府,将 “望门无依”王氏一家接到马迹桥。对二舅的义举,王夫之一直感念于心。晚年,他饱含深情地写道:“先母舅玉卿谭翁以死誓脱某兄弟于虎吻。谢世以来,仰怀悲哽者三十余年……益以老泪淫淫,承睫不止。”

从明朝崇祯十七年 (1644)筑庵,到清朝顺治十七年 (1660)举家迁往衡阳县金兰乡高节里茱萸塘 (今衡阳县曲兰镇湘西村),王夫之在续梦庵安家十七年。虽然其间多次离岳,有几次时间还比较长,但续梦庵一直是王夫之的家庭 “大本营”。除去外出的时间,王夫之居留续梦庵达八年之久。

撤离续梦庵之后,故园只在梦里,文字中常现对故地的思念之情。如 《欧子直自南岳返讯之》、《怀入山来所栖伏林谷,三百里中小有丘壑,辄畅然欣感,各述以小诗,得二十九首》、 《衡山晓发》、《西冈望南岳》等。从他晚年所写的 《西江月·重过续梦庵》来看,是回过续梦庵的,只是年久失修,未能入室,路过而已。

王夫之身后,其子王敔曾在此居住,写有《雪》诗五首。“一晌万年心,谁作西台记”,“明年双燕子,好认旧山来”。有子能知父心、继先志,是可喜可慰的。

据王氏家谱记载,后来,这里成了王夫之父母武夷公和谭孺人合墓的守坟庵。清朝同治年间,王氏后人将马迹桥曾家湾的守坟庄屋改为武夷公祠。续梦庵的田屋山林,由王夫之的大哥王介之一房承买一半,船山一房自留一半,共同捐入祠堂,租金供祭祀之用。

几百年过去了,续梦庵逐渐不为世人所知。在许多有份量的王船山研究著作中,续梦庵被一笔带过,有的干脆不予提及。就像王夫之的孤高耿介,莲花峰的深隐其芳,续梦庵也选择了 “活埋”的命运。

猜你喜欢

南岳船山王夫之
传承南岳游干班红色基因 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南岳篇章
田汉与南岳衡山的不解情缘
南岳寿文化的现代养生价值研究
船山与宋学关联的再探讨
王夫之《说文广义》考订《说文》析论
《张船山 社日朴园斋中咏燕》
河山纪行·衡山篇
试论庄子对王夫之自然观的深刻影响
唐君毅先生之船山人性论浅释(下)①
——探《船山之尊生尊气与尊情才义》
王夫之与儒家道德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