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自然灾害政务微博发布的实证研究:以北京7.21暴雨为例
2012-08-15姚宝权
姚宝权
(湖南大众传媒学院,湖南长沙410100)
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遭遇暴雨,根据《新京报》报道,“截至22日2时,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为61年以来最大,城区平均降雨量212毫米。”[1]暴雨对北京城区许多地方造成了严重的灾害。灾害期间,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在灾害信息传播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腾讯微博中输入关键词为“北京暴雨”,搜索时间段设为2012年7月21日到2012年7月27日,共有微博4 229 400余条,其中认证用户61 000余条。而以同样的关键词在新浪微博搜索加v认证微博在2012年7月21日18时至27日23时之间的热门微博数为196 993条。海量的微博快速提供全方位的灾害信息的同时,社会民众也对北京7.21暴雨灾害中关于政府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公开性等方面提出了众多质疑。进而引起了社会舆论高潮。给北京市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对新浪网加v认证的北京市微博发布厅政务微博群中70个政务微博于2012年7月21日至2012年7月27日期间发布的原创微博进行分析,旨在寻找一些数据,为往后突发自然灾害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提供借鉴。
一、政务微博发布
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但是真正发展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到目前为止已将近10年时间,在近10年时间里,政府通过公开的新闻发布方式,让社会民众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的一些重大事件,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尤其是2008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让新闻发布成为一种较为常态化的政府信息公开方式。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我国改革进一步向深水区迈进,政府新闻发布的整个社会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除了社会信息需要增加之外,传播媒介高度的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介使社会普通民众第一时间获得灾害信息成为可能。
在这里所说的微博发布是指信息提供者利用微博这种互联网应用方式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把信息传播给受众的过程。这些信息可以是新闻,也可以是其他社会生活信息,一般情况下特指新闻信息。而政务微博发布是指政府机关 (包括社会企事业团体)利用微博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把相关政务信息传播给受众的过程。
二、研究设计
本文在微博发布出现的背景研究的基础上,以某一突发事件作为切入点,抽取样本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因为政务微博的原创性信息代表的是政府机关发布的信息,在突发事件中更具有权威性,对于转发信息,尤其是转发的是普通网民的微博信息,其真实性在灾害期间难以确定,不加辨别的转发容易形成谣言。因此,本文在研究的内容上主要是选取政务微博的原创信息进行研究。
(一)选取对象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新浪微博进行注册认证的北京微博发布厅中政务微博群,此群包括北京发布在内共有70个政务微博。
(二)研究指标
本文研究指标为研究对象中的原创微博,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4种类型。分析的项目指标为微博发布所在单位截止到7.27的微博粉丝数目、关注数、已发的博文数、7月21日至7月27日期间发布的微博数据、与7月21暴雨灾害相关的内容的微博数目、第一条灾害信息发布时间及内容等7个指标来分析。
(三)数据处理方式
在数据处理中,因涉及的研究对象数目不多,博文条数不多,所以采用全部数据分析,从而使分析更为准确。
三、主要研究发现
(一)70个政务微博信息发布状况整体状况
1.70个政务微博中,截止到7月27日,粉丝数最高的为“平安北京”,达到3 480 308个,最低为“北京亦庄”,粉丝数目6 727。关注对象最多的为“首都金融”,共1 038个。关注对象最少的为“西站地区”,只有8位。从落户新浪微博至7月27日为止,全部博文发送总数最多的是“平安北京”,总计博文9 000余条。最低的为“北京中医局”,共计不足20条。
2.7.21暴雨灾害后7天(含7.21日当天)整个北京市政务微博群中的70个政务微博发送的微博信息总量为1 537条,其中与灾害相关的为767条,占比50%左右。其中,“北京交通”以7天152条原创信息占70个政务微博原创信息发布的首位。“北京发布”以7天90条占据第二位。与灾害相关的博文中,“北京发布”以7天84条占据第一位,“气象北京”以74条占第二位。关于此次灾害最早的一条博文由“北京气象”于7月21日上午7:32发出。最晚发布灾害相关信息的时间为7月27日14:19。
3.在70个政务微博中,7天中发布信息总量为0的单位有4个,占比5.7%;发布 1—10条微博信息的为24个,占比34.2%;10—20条 (含 10条)的有16个,占比 22.8%;20—30条 (含 20条)9个,占比12.8%;30—50条 (含 30条)的有 9个,占比 12.8%;50—100(含50条)条的为 7个,占比8.5%,100条以上为1个,占1.4%。7天中通过微博发布灾害信息为0的13个,占18.5%,10条以下灾害信息的37个,占52.8%。两者之和占据样本中的绝大部分。
(二)70个政务微博于7月21至7月27日微博发布内容分析
从70个政务微博整体来看,除了极少部分能够及时发布灾害相关信息,注意信息发布方式等情况,大部分政务微博在此次灾害信息发布呈现了如下特点。
1.灾害信息传播过少、发布速度不快,部分单位微博发布信息意识不强。
在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中,一般情况下要注意几个重要的信息:受灾程度,包括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救灾措施;后继灾害预警;灾后重建等信息,很多救灾措施都需要民众直接参与才能达到良好的救灾效果,因此,需要让民众知道的信息应该是十分多的,而这些信息传递一方面需要媒体传达,另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通过其他途径通知到位。但是在本次暴雨灾害中,政务微博发布的信息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政务微博在灾7天时间里发布的信息与灾害联系不大甚至没有联系,50%的灾害信息占有量,总计不足800条的灾害博文,在这种重大自然灾害中是远远不够的。
例如从70个政务微博中16个区 (县)政府微博发布的信息来看,有关灾害的报道内容共计200余条,其中有些区县政府微博发布的灾害信息甚至为0,16个区县中有关灾害微博最多是怀柔区政府,其次为房山区政府,尽管两者关于7.21雨灾的博文都接近50条,但是,整体信息量还是较低。在此次灾害中,房山区应该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关于灾害的信息应该十分丰富,区政府能够第一时间掌握的第一首资料应该相当多,从灾害发生的几个关键环节来看,微博发布如果遵循新闻发布的基本规律,能够发布的信息量也是比较大的。实际上,作为一级政府,在突发自然灾害发生时,其提供的信息数量应该比其他单位和部门更多,可信度更高。
此外,在微博发布速度上,最早的一条博文由“北京气象”于7月21日上午7:32发出,为暴雨预警信息。最晚发布灾害相关信息的时间为7月27日14:19,为领导人关怀受灾群众的信息。发布时间前后相差一周。在70个政务微博中,于7月21日发布第一条灾害信息的有10例、7月22日发布的同样为10例,7月23日发布的12例。在救灾黄金72小时中发布灾害信息的政务微博共计32例,占总数的45.7%,不足50%。根据《财政》报道,“北京市拥有一套庞大的防汛应急体系。但在灾害发生后,因信息传递失灵,许多村民没有接到通知。”[3]从原创微博数据来看,虽然有部分政务微博提前发布了灾害预警信息,但是数量较低。直到气象部门发布在7月25日左右将再次迎来暴雨的信息之后,这些政务微博才加大了预警信息的发布。作为以速度快速见长、碎片化、与移动信息接收终端相随的微博特征在本次灾害发布中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2.重视正面人物与政府、领导活动发布,忽视对灾害造成损失的理性反思。按照自然灾害信息发布原则,灾害发生前一般是预警信息发布、灾害发生及持续时间里要适时发布灾害发生情况,灾害发生的具体地点,受灾情况,救灾措施等信息,灾害发生后,应关注恢复重建、整改、反思情况。
在所有的灾害相关博文中,对灾害中正能量的报道较多,关于灾害的反思几乎没有提及。对受灾物质情况报道多,对受灾人员报道比较少。
一些政务微博在信息发布时,把信息的重点放在了领导人视察灾情方面,如“西站地区”仅有的一条灾害博文为“西站地区管委会武高山主任、徐进副主任带队深入地区单位、公共场所仔细察看“7.21”强降雨灾情,了解地区单位受灾及生产恢复情况。武高山主任要求首先要保证旅客安全,对滞留旅客的服务要跟上,不能让旅客淋着、饿着。其次要尽快查明漏水点,做好地下大厅防水工作。三要有充分的人力、物质储备。”[4]“绿港顺义”仅有的2条灾害相关信息全部为领导干部活动及群众对救灾的感激。
突发灾害中舆论最关注的就是死亡人数,这也是所有突发性事件中最核心的信息内容。但是,在这次暴雨灾害中,关于因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因为公布不及时以及数据与民众通过基本常识和现场观察所考虑的数据有一定的差距,一度造成舆论讨伐的情况发生。从所有原创信息发布来看,转载量最多的是北京发布于7月22日22点27分发布的死亡人数的信息,该条微博转发206 444次,评论33 809次。但是,从微博发布的信息来看,7月22日首次通报因灾死亡人数后,直到7月26日晚八点多才第二次发布死亡人数信息,比其他媒体发布的信息要晚。
3.应对社会舆论热点能力不足,舆论领袖意识不强。
应对社会舆论热点能力不足,缺乏微博舆论领袖意识,在谣言传播中不能提供实证辟谣,在社会对政府的质疑声中充当不满舆论的泄洪角色意识欠缺。
在这次暴雨灾害中,曾有几次舆论高潮。外来务工人员赵露泼因为没有北京户口,即使是救灾英雄也没有得到灾后物质救助事件、因在车中被洪水围困的丁志健溺亡事件、死亡人数事件、捐款事件。在这几件事情当中,每一件都酿起了社会舆论的质疑和批评。但是从70个政务微博来看,对于这些信息的引导和回复较为缺乏。
以丁志健事件为例,作为一例在城市暴雨灾害中,因洪水围困无法打开车门最后溺水而亡的情况本来就比较少,再加上媒介的持续关注,使这件事情演变成一场舆论事件,在新浪微博搜索中输入关键词“丁志健”,在21日至27日这段时间里有12 000多条信息。这件事经过发酵之后后面的舆论基本上变为两类,一是对政府与救灾部门的质疑,二是网友之间相互转发在暴雨灾害中如何打开车门进行自救等相关知识。从发布厅中的政务微博关于这件事情的信息发布来看,对于政府的质疑,基本上没有回复,对于第二类相对来说做得较多,许多政务微博都有相关知识的发布。
中国有优良的传统,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是,在7.21暴雨灾害发生后,北京市民政局于24日在新浪微博发布两条信息:“为做好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工作,现将我市部分具有救灾主旨的慈善组织的热线电话及接受捐赠的账号向社会公布。各慈善组织所接受的款物将专款专用,并根据灾情及灾民的需求,及时拨付,并通过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网站及我市主要媒体定期公示款物的募集及使用情况,随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4]此条信息转发量为8 885次,评论757次,紧接着一条:“具体捐赠方式也可通过96156首都慈善公益热线及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网站进行查询。(网址为:www.shxtx.org.cn)社会监督电话:65395937、65395938首都慈善公益热线:96156”[5]此条信息转发量60 000多条,在爆发式的转发同时,迎来了众多批评,语言锐利且爆粗口。微博评论功能最后被迫关闭。其后,互联网中以天涯社区为代表的众多网站的批评持续增温。由普通的捐赠倡议变成媒介事件。除了政务微博在此次事件中以政府公报形式发布的信息与微博社交媒体性质需要社交口吻相违背外,社会对近年来的慈善质疑使这件事情成为发泄口。民政局的微博变成了社会不信任爆发的导火线。但是微博领袖意识缺乏,独木难支,舆论一边倒。实际上,不管是传统媒介还是微博信息传递平台,“二级传播”现象是需要十分重视的信息传播现象之一。从近年来一些重大事件来看,微博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舆论领袖一直起到关键的作用。实际上,“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一旦出现对公众不信任的情况,事件的处理难度将会增加,而微博意见领袖作为 `第三方信源',由于其立场相对独立、客观、往往对公众更具有说服力,有助于促进事态好转。”[6]
四、突发事件政务微博发布的主要建议
(一)提高政务微博作为突发事件政府微博信息发布重要平台的地位,建立并完善政府微博发言人制度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器官的延伸”。因此,媒介技术的革新,正不断的推动着“器官”的深度增长,在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介时代,受众信息的来源是媒介所给予,受众对信源的把握能力有限甚至没有,而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信息不再是由媒介推给受众,而是有受众深度参与的推拉之间进行信息的分享。但是,在微博为代表的新新媒介时代,信源与信宿几乎同时存在。大众麦克风时代,原有的信息把关能力开始弱化,眼之所及,耳之所听,嘴之所言马上变成了海量信息中的组成部分。所以,作为社会事务管理者的政府机关,必须跳出原有信息发布的窠臼,建立全新的信息发布平台。
截止2012年6月,中国微博使用者达到3.8亿。3.8亿的微博使用者,理论上来说,就同一条信息,通过信息转发以及和其他人类传播方式结合的传播形式,这条信息几乎就可以在全世界短时间传递若干次。因此,一旦某一条信息通过微博发出,想要降低其影响,通过删帖的方式来删除已经就是难以补救了。实际上,在社会矛盾集聚,阶层固化严重的现今,政府机关建立微博发言人制度,制定微博发布规则,全面应对这一新媒体,不但是我们应付危机的需要,也是我们建立社会共同价值的良好的途径。
(二)注意政务微博信息发布的“落地”
所谓落地就是信息要为信息接受者所接受。微博作为一种自媒体,140字符的编排要求制约着信息发布者不可能像博客那样长篇大论的发布信息,也不可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且信息接受者所受教育千差万别,粉丝个人爱好形形色色,博文不可能满足每一个粉丝的性格特点,但是,在这里,传统媒介的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原则同样需要强调,尤其是贴近群众,微博发布只有用普通人的语言、形象性的语言进行发布,信息才可能被广泛接受,达到传播的神经末梢。7.21暴雨灾害中,一条简单的捐赠信息,却引起负面的社会舆论,除了舆论所处的社会背景之外,把微博作为发布公文通知阵地的做法有待思考。
(三)注意政府官员微博意识培养,加强与传统媒体的联系,变一种媒体的单一信息发布为多种媒体的立体信息发布,从而消除谣言,重建政府公信力
随着微博问政的不断普及与深入,政府机关的部分官员正成为微博中的舆论领袖,这些舆论领袖在突发事件的舆论引领中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因此,政府官员应该开通微博并努力成为舆论领袖。
此外,重视微博发布的重要地位的同时,也应该与传统媒体信息发布相结合,由单一信息发布转变为立体信息传递。传统媒体经过多年的发展,有其众多的固定受众,很多受众是各种媒体的重复使用者,他们对传统媒体的关注以及传统媒体从业者的“跟随”使得传统媒体和其从业者成为社会舆论的领航者。
所以,与传统媒体信息发布相结合是微博发布取得良好效果的不可缺少要素。
(四)注意人本意识,由政务公报转变为邻里聊天
自然灾害因为突发性,不可预料性,造成一定损失往往难以避免,而因为灾害形成社会负面舆论的关键原因是信息披露不全,信息披露方式过于官方语言,以外交语言形式来发布自然灾害,缺乏人本意识则需要反思。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下,突发事件发生后,必须注意信息发布的柔性,与邻里聊天式的微博发布,既是微博传播的本身特点,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五)重视粉丝中的领袖培养,增加政务微博的关注意识,关注不同类型的微博,第一时间立体了解社会信息。增强发言人的信息综合能力
微博发言人特殊的地位,要求其必须具有全息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利用微博进行信息发布,一方面要注意从不同角度了解政府部门灾害应对情况的信息,快速、准确、依法、及时地发布政府救灾情况、灾害损失情况、受灾地点等灾害期间最关键的信息。尽力原创信息,注意转发信息的准确性,不以讹传讹。其次,要注意建立自己的舆论领袖地位,在舆论激起时起到安抚、理性回复、评论的作用,以免舆论激化,难以管理,酿成舆论事件。
[2]左林,舒泰峰,高胜科,张有义,孙 涛.京畿洪患 [J].北京:财政,2012,(19):62.
[3]新浪微博·政府版:西站地区V[EB OL].http: weibo.com u 2611712117,7月27日16:19,2012-08-08.
[4]新浪微博·政府版:北京市民政局V[EB OL].http: weibo.com u 2417817553,7月24日16:56,2012-08-08.
[5]王平,谢耘耕.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意见领袖的实证研究——以“温州动车事故”为例 [J].现代传播,2012,(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