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道周邺山讲学奉祀乡贤之探讨

2012-08-15黄大林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黄道周漳州乡贤

黄大林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黄道周是明末漳州涌现出来的精英人才,他学问渊博,著述宏富,仅先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和《续修四库全书》的有14种之多,他在浙江的大涤、漳浦的北山、明诚堂、漳州的榕坛、邺山等多处讲学育才,影响不凡,堪称著名教育家,尤其是在邺山书院,建“与善堂”内择著名乡贤十多人奉祀其中作为模范,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刻意涵。

一、黄道周邺山讲学设“与善堂”奉祀的乡贤及其事迹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已花甲之龄的黄道周在漳州邺山讲学,建“与善堂”,奉祀诸多著名乡贤为典范。

(一)“与善堂” 奉祀十一位著名乡贤

见于黄道周所作邺山《与善堂记》一文所载,“与善堂”内奉祀的著名乡贤有晦翁 (朱熹),安卿 (陈淳)、直卿 (黄)、东湖 (王遇)、东溪 (高登)、剩夫 (陈真晟)、翠渠(周瑛)、白石 (林魁)、鹤峰 (蔡烈);见于他的学生庄起俦所撰 《漳浦黄先生年谱》中记载,即同年八月底 “与善堂”有上述九人加上梅雪 (林弼)、仲先(周起元)共十一位乡贤同堂纪念。黄道周还为之作辞袒露景仰的心声:“念兹桑梓,为紫阳过化之邦;概此云泉,亦德星共聚之地。百里内有贤人,十步间多芳草。……爰集十一先生,同堂而修盥荐, ……主人黄某, 不胜瞻仰之至。”[1](《黄漳浦文集》上册P80)

(二)十一位著名乡贤事迹要略

以上十一位著名乡贤受到黄道周的敬仰,原因何在?欲知其详,有必要了解他们事迹的概要。

1.朱熹 (1130-1200),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考亭、紫阳等,生于福建尤溪,后侨居崇安、建阳等地。聪颖敏学,十八岁中进士,历官多任,关注民生,一生活动主要在福建,任职闽南两次,间隔了30多年:任同安县主薄是其仕途起步时,后奉命来知漳州已是花甲之龄。朱熹晚年居武夷讲学著述,是继孔子之后最博学的人,创立闽学学派,影响深远,同时期的文豪辛弃疾评论说:“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二三人”。[2](P329)朱熹知漳州仅一年,整吏治,革陋俗,颁四书,重教育,建书院,育人才,导人心,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重志节的教诲引导,在漳州影响深远,有 “大儒立标”之

功,漳州各地普遍设置朱子祠纪念其贡献,称他是“泰山峤岳” 。[3](光绪《漳州府志》卷八祀典)可见其地位之尊。 可以说, 要研讨宋以后漳州民俗和文化发展,不可不了解朱熹知漳所为。[4](P7)

3.陈淳(1154-1218),字安卿,世居九龙江北溪,学者以北溪先生称之。陈淳“为学不沽名徇俗,雅好濂洛诸书及朱文公所编近思录、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传。”[6](嘉靖《龙溪县志》卷八)他在乡间训蒙为业时, 就勤奋研究学问,十分仰慕朱熹。朱熹知漳时,陈淳袖 《自警诗》,来到郡斋虔诚拜谒。朱熹见陈淳用功已颇深,聘其为郡学表率。此后,陈淳常造访郡斋,向朱熹请益,“讲论终日或至夜分”。陈淳善问,朱熹则“从容和乐”开引,学养大进。后来,朱子去郡,“屡语人以南来喜为吾道得一安卿”。[6](嘉靖《龙溪县志》卷八)陈淳与黄在郡城芝山讲学,宣传礼教,力倡儒学。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陈淳与其岳父李唐咨一起专程到武夷山竹林精舍拜见朱熹,当面请益,长达约二个月。此后,陈淳的学问更渊博,慕名求学者远近纷来。 “莆泉之士多游其门,”[6](嘉靖《龙溪县志》卷八人物陈淳)漳州府志这样评论:陈淳 “行著于乡,德形于言,胸中明萤若太空无云,”他 “辩说条畅,浩乎水涌而山出”。[3](光绪《漳州府志》卷二十八人物一陈淳)陈淳著作很多, 光绪〈漳州府志〉卷四十一艺文一著书总目记载就有《陈淳北溪集》、《大学中庸论孟口义》《四书字义》、《似道似学辩》、《礼书》、《女学》。被收入 《四库全书》 的,有 《北溪字义》二卷、《北溪大全集》五十卷。陈淳有“朱门高弟”、“漳上真儒”之称。黄宗羲所著 《宋元学案》中的 《晦翁学案》,就把陈淳列为晦翁门人第14人。[5](P1593)宋淳佑六年 (1246年),在龙江书院之东建道原堂,纪念朱熹,以陈淳配祀。可见其社会评价之高。

4.王遇(1142-1211),字子合,一字子正,别号东湖,龙溪人,王遇家世有仁厚之风,曾受学于 “晦庵(朱熹)、南轩(张轼)、东莱 (吕祖谦)三先生之门,其学务精思力行” 。[7](康熙漳州府志卷二十一人物一理学王遇)年甫 冠就补 太学 生, 不 久,升上舍任学职。乾道八年壬辰(公元1172年)登进士甲科,官至右司郎中。王遇以尽职爱民的官德著称。如在蕲州任教授时,“日与诸生讲说语孟经史夜漏二十刻不休。”在毗陵(今常州)任地方主官,时逢旱灾,竭力赈民,率先节约一切公务招待费用,并捐俸金,统筹财力,以救危困;同时,多方设法鼓励民众自救增收。当时,太湖港被大族豪姓侵占“填塞为田”,王遇下令重新开挖疏通,有效缓解旱情,发展经济,便利民生。奉派到浙东救灾时,他深入调研,叹民生艰难,恨官吏腐败,朝议时剀切进言,奏请朝廷多了解实情、下情,爱惜民力,公正用人,选贤任能:“闻直言以救阙失,乐公议以扶正道,法令之施贵顺,上下之情贵通,断绝斜封墨敕之原,常存视民如伤之念。”浙东救灾,他 “留心赈济,如在毗陵时”。他“居官随所至介然有守”,家居时,更发扬祖上的好家风,经常救人急难,“宗族赡其贫乏,资其婚葬,朋友匮乏,捐赈无靳。”朱熹称赞王遇 “纯笃”,黄干佩服王遇“学识之精,义利之明,超然于流俗之中,不以一毫私意累其心”[3](光绪《漳州府志》卷二十八,人物一王遇)。 他著有 《论孟讲义》、《两汉博议》和《东湖文集》传世。可见其人品官德学识俱优。

5.高登 (1104-1148),字彦先,号东溪,漳浦人,以直节闻名。少孤力学,日诵数千言,刻志力行。宣和间为太学生时,与陈东等上书乞斩蔡京、童贯等6名滥权误国奸贼,以谢天下。南宋初年,吁请抗金,反对罢黜抗金爱国将领李纲。绍兴二年登进士第,授富川主薄兼贺州学事,官至静江府古县县令, 以 “廉勤公仁”[7](康熙《漳州府志》卷二十一人物高登)自警。为官诚正无私,品行志节可风。不附奸相秦桧被削官,后贬死容州。朱熹知漳州州事时,把高登立为典范,立祠学宫,以风励学者。高登学识渊博,其学强调慎独不欺为本,宋漳州名贤杨汝南、 陈景肃皆出其门。[7]康熙《漳州府志》卷二十一人物一高登)所著主要有《东溪集》二卷附录一卷被收入《四库全书》。可见其德才兼备。

6.陈真晟 (1411-1473),字晦德,改字剩夫,明朝福建漳州镇海卫人,曾以布衣诣阙上书,归以布衣自号,学者因称布衣先生。他弱冠即脱俗,不以科举为事,潜心钻研程朱理学长达40多年,学术功底深厚。其学术特色是 “主一为要”[7](康熙《漳州府志》卷二十三人物三明列传理学, 强调力 行。 他曾在镇 海、龙岩、龙溪讲学育才,培养了周瑛等杰出人才。他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清醒地看到明朝科举考试的弊端,提出考德与考文相结合,以正士习淳民风,有着真知灼见。《明史》、《福建通志》、《漳州府志》、《龙岩州志》、《漳浦县志》、《龙溪县志》、《镇海卫志》、有其传,入祀漳州、镇海、漳平乡贤祠。龙溪有纪念他的坊。[6](嘉靖《龙溪县志》卷二公署附杂建之“坊”)是明代前期漳州最有影响的理学和教育名家。

7.周瑛(1430—1518),字梁石,号翠渠,祖籍莆田,生于镇海。陈真晟嫡传弟子,明成化五年进士,二甲四十一名,是著名的理学家、著作家和有作为的治政干才。理学思想方面,周瑛形成时常“检心”的特色, “著述浩博”[7](康熙《漳州府志》卷二十三人物三明列传理学周瑛), 有 《翠渠摘稿》、 《经世管钥》、《律吕管钥》、《字书纂要》 等七八种,其中,《翠渠摘稿》被收入《四库全书》。他曾历任广德知州、抚州和镇远知府、四川右布政使等地方要职,有惠民德政见于志书。他是著名的方志学家。编有 《广德志》、《镇远府志》、《蜀志》、《兴化府志》、《莆阳拗史》、《漳州府志》等存世,于地方治政多有裨益。[8](P24)他在《寄太守鹤世兄书》中阐明自己的治政观:“政无善恶,安民者为善政;法无当否,便民者为良法。”[9](P251)见解深刻精当。

8.林魁,生卒年不详,字廷元,龙溪人,弘治十五年(壬戍,1502年)进士,历任户部郎、镇江知府、山西督学副使、云南兵备、广东参政。从小 “博闻强记,落笔多奇”[7](康熙《漳州府志》卷二十三人物三明列传文苑林魁)。中进士授户部郎, 部里每有疏议全委他起草。为官正直敢言,武宗要废太平仓私赐皇亲,他上疏力争,极言太平仓为国家预备应急之用,为治国之必备,决非私物,不可私相赠送。理正词严,最后武宗不得不作罢。他痛恨恃强凌弱,有西僧大乘法主夺民田四百顷,民众因之失去生活依托。了解实情后他代民上疏,力陈西僧大乘法主之不法,诉请还田于民。由于理据凿凿,结果被夺占的民田,得以悉数归还,民颂其德。他为官清廉,从广东参政任上告退,在白石村筑草堂居住,前来“乞言问字者门无虚日” ,[7](康熙《漳州府志》卷二十三人物三林魁)他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漳州府志收有他参与活动的不少诗文碑记,他著有 《白石稿》、《归田录》行世,还辑有 《嘉靖龙溪县志》,堪称才高望重的乡贤。

9.蔡烈(1479-1558),字文继,号鹤峰先生,龙溪县后吉社(今龙文区后吉村)人,明正德间漳州府学著名庠生,曾协助周瑛编撰正德 《漳州府志》。他志向超凡脱俗,淡泊名利,32岁时栖居于鹤鸣山白云洞(今称云洞岩),潜心研学长达近半个世纪,以卓然有守的学识、人品、德行名世。“力行为实, 主敬为要”[3](光绪《漳州府志》卷三十,蔡烈)是其学术特色。诸多学者、官宦、社会贤达慕名前来论道问学。他关注社会民风教化,重视立宗祠,以明人伦,修家礼,以正道德,通俗仪节,以涵养仁厚之俗。他几次以“母老”、“足疾” 为由谢却劝仕和举遗逸。著述颇丰,有《孝经定本》、《大学格物致知传》、《道南论》、《朱子晚年定论》、《大儒粹言》、《读书录》、《诸儒正论》诸种。蔡烈去世后,入祀郡中乡贤祠,深受民众敬重。

10.林弼 (1325-1381),明初诗人、外交使者、登州知府。初名唐臣,字元凯,号梅雪,龙溪人,6岁能诗,聪颖善学,至正七年(1347年)与其师周佑同时中举人,次年登进士第,授郡幕官。元亡,隐居著述。明初以名儒闻于朝廷,朱元璋遣使三征,入朝后与著名学者宋濂、王等同修《元史》要籍,书成获赐金奖赏。寻授吏部考功司主事。此后,两次奉朱元璋派遣出使安南,完成艰巨的使命,且辞却重金谢礼,清廉名扬中外。后官至山东登州知府,善治有惠民政声。他博洽群书,善书工诗文。明著名学者宋濂曾为他的《使南稿》作序,称其“文辞尔雅” ,[2](康熙《漳州府志》卷二十三人物三明列传儒林林弼)被认为是漳州文坛的标杆性人物,光绪漳州府志评论说:“漳郡风雅始于周几本(即周匡物),继之者未能专家,至元凯而盛矣” 。[3](光绪《漳州府志》卷四十八,纪遗上)著有《林登州集》 、《使南集》 、《诗经解义》、《宋儒会解》行于世。其中《林登州集》二十三卷收入《四库全书》。

11.周起元 (1571-1626),字仲先,号绵贞,明代福建漳州府海澄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乡试第一,次年登进士第,官至右佥都御史,出巡苏松十府。他为官刚正爱民,勇护反映民意的东林党人,关心民生,疾恶如仇,纠劾织造太监李实贪婪不法,又为苏州同知杨姜辩冤,触犯魏忠贤奸党利益而遭迫害,先是被削职为民,后又诬以贪污帑金十余万两,与高攀龙、周顺昌等七人同日逮捕下狱,拷掠至死。崇祯元年冤案得以昭雪,诏建特祠表彰其忠正,《明史》有传。所撰 《周忠愍奏疏》 二卷收入 《四库全书》,可见其人生卓尔不凡。

(三)十一位著名乡贤简评

以上十一位乡贤,就他们所处的历史方位看,分布于宋、明时期;从身份来看,有进士或布衣学者之别,朱熹、黄、王遇、高登、周瑛、林魁、林弼、周起元等8人为进士,陈淳、陈真晟、蔡烈为布衣学者;从才质看,他们都德高才博,民众赞誉,并有著述传于后世,为社会作出了贡献。绝大多数是漳州理学才俊,极具代表性。这些名贤中,有的就是黄道周的好友,如周起元,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黄道周称赞其是 “吾乡之哲” 。[7](康熙《漳州府志》卷二十二人物直节)其品格对黄道周有不小的影响,黄道周还为其撰《周忠愍公墓志》,深情题铭,铭曰:“夫子之淳兮不为矛以尊兮;夫子之庄兮不艾人以自芳兮;夫子之虚兮退与道居兮;夫子之宽兮盘以桓兮;夫子之达兮勤而不伐兮;夫子之善兮莫胜说兮;莫之敢撄日食月兮;兖兮钺兮兰春蕙秋,允不竭兮。”[1](《黄漳浦文集》下册P426)钦敬之情,溢于言表。

以上十一位著名乡贤在漳州的书院中同祀,为当时所仅见。它也是漳州人才辈出、拥有“海滨邹鲁”之称的有力印证。这在黄道周看来,是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黄道周邺山讲学奉祀乡贤的深刻意涵

黄道周在邺山建 “与善堂”奉祀乡贤为楷范蕴意深刻,有超越前人的独创性。一是名称具有指向引导性,以 “与善堂”溪名,有明显的道德揭示和追求至善的价值引导意义;二是内涵真实可学性。这些乡贤,来自地方民间,有进士也有布衣学者,都素质优秀,真实可信,不是高不可攀,给人以亲切可学之感,树为典型,容易在学子中产生立志树品的导向效果。三是培育地方正气的功用性。黄道周在邺山讲学育才形成这样的规定,每次开讲,师生必先到“与善堂”谒列圣先贤,而后鸣鼓读誓,对学子进行理想和做人教育,接着由学子再传递到地方社会,形成正面舆论,培育地方正气,形成积极的社会效应。

可以说,对著名乡贤的崇祀,反映了黄道周为社会为地方为民众作贡献的志向追求,立为榜样教育后人,更体现出他寄望传承发扬光大的良苦用心。更透露出他深谋远虑,试图建立一种人才培养的思想教育导向机制,把志向教育和良好的心态培养融合其中,以打好思想根基。无数社会事实表明,心态是志向的基础,心态影响志向,甚至可能最终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从普遍的意义上说,人在世上生活,各人所处环境会有区别,就是同一个人,生活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际遇,重要的是怎样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时处顺境,抑或逆境,都能坦然淡定,使心不失其正。它昭示人们:为官发达,权为民用可以对社会有贡献;平民素位,有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德才素养同样可以造福乡里甚至报效国家。人立身社会,应勇于追求、敢于担当,拥有积极进取的处世良好心态和坚定的为社会发展进步作贡献的思想志向。

令人钦佩的是,黄道周一生不断追求,无论是顺境或逆境,都能坦然处之,心正志昂。他追求至善,以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为准则。以乡贤为榜样,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在邺山讲学对学生强调“人生精神,要如河汉日星,与天地共转。”[1](《黄漳浦文集》卷首P81)他不仅说到,而且确确实实做到了。他一生浩气磅礴,志节炫百代,德才天下名。清朝著名教育家蔡世远以“可不谓奇人完人者乎”[1](《黄漳浦文集》上册P34蔡世远《黄道周传》)对其进行评价,连清朝乾隆皇帝也敬佩他“不愧一代完人”。[1](《黄漳浦文集》上册P8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谕文)

三、结论

综上述可见,黄道周邺山讲学择乡贤树典型,彰显出他作为教育家善于挖掘地方教育资源精心育人的慧见卓识,的确是可贵的创举,值得肯定。黄道周的人生实践以及他敬仰的著名乡贤身上,折射出这样的价值信念和处世诉求:为民谋利作为人生追求,立志树品作为理念坚持,求实践行作为进取依托,德才兼备作为成才标准,敢于担当、诚信天下、服务社会作为品格锻造。这也是他在崇祯十一年七月所上的《退寻仁清之旨疏》中寄望的 “有以开来世之学,有以造就大小之才, 有以匡维宇宙之治化”[1](黄漳浦文集P25卷三退寻仁清之旨疏)人才观所反映的素质取向,时至今天,仍有镜鉴价值。

四、余论

黄道周邺山讲学对漳州地方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当时,许多有才学有德行的学子散居于漳州各地,对地方社会民风以积极影响。清朝时漳州著名的丹霞书院还秉承了黄道周邺山办学立志树品的风格,这有至今尚存的碑记可证。清朝康熙、乾隆时期漳州人才济济,同时期漳浦出现蔡璧、蔡世远、蓝鼎元、蔡新等著名人才,都与他的影响密切相关。因此,黄道周邺山讲学的显明教育特色和宝贵教育思想值得研究和传承发扬。

[1][明]黄道周著.[清]陈寿祺原编.王文径主编.黄漳浦文集[M].悉尼 厦门:国际华文出版社,2006.

[2]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古代史常识(隋唐五代宋元部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3][清]沈定均.光绪漳州府志 [M].漳州芝山书院藏书.

[4]李银钦,黄大林.浅议朱熹知漳事略[J].漳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7.

[5][明]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 [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明]林魁等辑.嘉靖龙溪县志[M].天乙阁藏书.

[7][清]蔡世远等.康熙漳州府志[M].京师图书馆藏书.

[8]黄大林.明漳州镇海卫人才竞出探议[J].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4):24.

[9]高令印,陈其芳.福建朱子学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黄道周漳州乡贤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黄道周和徐霞客的灵通山印记
黄道周之灵通山行迹考
南康漳州龙
福建漳州面煎粿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道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