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体育养生思想研究
2012-08-15杨隽
杨 隽
(南京邮电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210046)
道教是我国唯一产生于本土的宗教,其教义以道家思想为依托,结合儒家、墨家思想及阴阳五行观念而成。在其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神秘色彩的修炼长生之道实践哲学,在其“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重生思想与实践精神激励下,依据“仙可学致”的神学理论,近两千年来,无数道人怀着长生成仙的信仰,倾注毕生心血探索各种方术,总结并完善了大量养生思想和实践方法,并形成了具有道教特色的传统养生体系。
一、道教体育养生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中,道教是最为重视人之 “身体”价值的思想体系。重人贵生是道教养生术的哲学基础,与其他有意忽略形体而极力推崇 “精神'升华的哲学形态和宗教不同,道教的终极目的是关注人之生命的持久及其完美存在。《老子想尔注》提到:“多知浮华,不如守道全身。寿尽辄穷,数数非一也,不如学生,守中和之道。”即道教倡导 “精”、“气”、“神” 的统一是完整的、形神合一的生命实体。又及《黄庭经》指出:“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强调道教修行的终极目标—— “神仙”,并非凭借外来力量的帮助,而是基于生命主体自身的修道实践而得以实现。因此,道教的实践精神向度,是朝向源于自然的人内在固有的天生禀赋的回归,并非趋向于超自然的外在的高于人之在世存在的 “神性”的升华。[1]基于此实践精神,道教倡导 “守道全身”、“我身在我”等具有强烈生命主体精神的思想主张,积极探寻和设计各种有利于人体之生命质量的“身体”活动方式,并归纳整理为其修炼体系,成为了道人修仙修炼的主要实践方法。
道教要求修道者应该“先学其身”、“习行于身峭。《老子道德经章句》提出 “以身帅导之也,法道不言,师之以身”。又及《太平经》中明确指出了“著道于人身”的原则,表明“身教”已成为了道教修行教化的主题。其本质上是一种以形神合一的身体为核心的人文教化活动。是促使人们完善自我、回归生命本真的根木之途径。[1]是其体育养生思想活动的具体表现。基于道教 “著道于人身”的核心理念,其“身体”修炼活动是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生命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和设计出来的促进人类生命质量的养生思想和身体活动方式。本文之所以将道教的身体修炼视同为体育养生,是因为其无论从思想到方法,从目的到效果,与人类的体育养生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二、道教体育养生思想的特点
(一)形神双修
养形在早期道教养生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与当时其他养生流派有显著地不同。早期道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相信通过修炼以后可使形神俱飞可升成仙,主张养生要做到形神双修。[2]葛洪说:“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又及 《太平经》要求“敛魂和魄,守胎宝神,录精填血,固液凝筋”其中“敛魂和魄”所指即为形神双修。并有精神必须依附于形体的结论。陶弘景也认为形神是相互依存的,主张形神不可分离。且“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所以要通过形神双修来养生。 《太平经》 强调养生要 “日练其形”。又提及:“夫人,天且使其和调气,必先食气;故上士将人道,先不食有形而食气,是且与元气合。故当养置茅室中,使其斋戒,不睹邪恶,日练其形,毋夺其欲,能出无间去,上助仙真元气天治也。”。葛洪论养生更突出养形的重要性,甚至在养生方法上强调服食外丹的重要性,这已超出体育养生的范围。
道教发展到全真教时期,形神修炼的偏重有所变化,但养形即对身体的养护仍然是修行之根本,性命双修是全真教主旨,修性指养神,修命指养形,王重阳将 “精、气、神”看作是全真“内三宝”,他说:“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命是修行之根,本谨紧锻炼矣。”
(二)以动养形
道教的养生修炼方法中,大致可分为:以肢体运动配合呼吸及按摩的导引术,通过呼吸的锻炼与运用达到强身目的行气术,通过沉思冥想意识修炼为主的存思术,以及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博采众长的修炼功法内丹术等等。道教认为形体是精神之室,只有精、气、神相结合人才能具有生命。主张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即以动养身,以静养神。陶弘景说:“真人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为快也。故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蠢,以其劳动数故也。”其观念虽直接继承了先秦 《吕氏春秋》 的思想,也说明道教是主张以动养形以怡神的。其“人欲小劳”的思想对后世从事体育养生者有相当的启发。
最早由陶弘景提出的 “六字诀”属吐纳法的一种,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解释,“六字诀”是一种采用站立势或平坐势,以吹、呼、唏、呵、嘘、咽六个字的读音与意守、体势相结合进行的呼吸练习,是以调整内脏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早期气功功法。练功时要求先气沉丹田,宁神静息以达到最佳锻炼效果。《道藏》 是道教经籍的总集,其中便载录了人们所熟知的导引术—五禽戏,五禽戏由三国名医华佗发明,为道教修炼者所倡导,就是通过效仿和学习五种动物的身体形态动作,结合相应的呼吸方式,而形成的一种极有特色和养生价值的运动。这种源于先秦道家的养生体操已成为中国古代养生科学的经典。据《三国志·方技传》记载:“佗语普日:`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日虎,二日鹿,三日熊,四曰猿,五日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着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由此可见,五禽戏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的功法。习练时应做到刚柔相济、内外兼备、动静结合。并且具有良好的体育养生功效。内丹炼养是道教养生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养生术,从现代心理卫生学角度看,修炼内丹法实质上是一种气功养形调神法。它结合导引、行气、存思等诸多养生术,以人之精、气、神为对象,一般都要经过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和炼神还虚等四个阶段以修成长生的养生功法。在道教众多养生术中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
(三)平和自然
道教论养生大都主张坚持 “和”的原则,强调人体活动必须合乎生命本身的运动规律,提倡进行促进和维护健康的有序化身体活动。[2]这既是对前人思想的一种继承,也有一定的发展,道教在进行体育养生活动时也遵循这个原则。葛洪说:“是以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外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又及陶弘景提到:“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便是这种原则的体现。其中“行不疾步” “莫久行、久坐” 就是对身体活动的要求。王重阳在 《重阳立教十五论·第一住庵》提到“凡有动作,不可过劳,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动静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由此可看出,王重阳是提倡以动养形的。且主张养形要做到 “动静得其中”。
道教一贯强调“守柔以自全”。“柔”,在道教看来,是人体处于润泽、丰盈、和谐之生命状态的性征。修道者应“先以安形,始为之,如婴儿之游,不用筋力,但用善意”,[3](P308)以柔和、绵软为身体修炼动作主要特点。由此可见,道教从生命运动自然规律出发,致力于对人类身体运动的合理性设计和规范,以获致一种完美和谐的生命状态。这对现代体育养生活动无疑是极具启示作用。
(四)自我实现
葛洪提到: “圣者,人事之极号也,不独于文学而已矣”,“夏育杜回,筋力之圣也;荆轲聂政,勇敢之圣也;飞廉夸父,轻速之圣也。”[4](P225)。表达了葛洪对具有高超运动技艺者的充分肯定,体现其对体育价值的认可。虽然道人常以一种平和的态度进行道教体育养生活动,专注于以养生、长生为目标,但实质是对于人体生命潜能的发掘,其终极目的是致力于人类自身生命活力的实现。
多数宗教教义宣扬现世人生充满了苦难,要想得到终极幸福和快乐,就要寄希望于虚幻的天国或者来世。而道教的教义从其开始就是 “乐生、重生”,认为死亡是痛苦的,生活在现世中才是幸福的事,甚至将其最高理想定为 “长生成仙”。[5](P218)如 《太平经》 说:“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后可也。”正是道教 “乐生、重生” 思想的体现,与大多宗教认为人的寿命皆由天定不同,道教认为自己的寿命由自己决定。如《西升经》就说:“我命在我,不在于天,还丹成金亿万年”。体现了道教认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得道成仙的思想。道教徒在长生不死、修炼成仙的观念支配下,执着地追求健康与长寿,通过长期摸索和总结各种修炼方法,对不利于人体健康与生命的消极因素进行着持久的抵制和抗争,同样体现了一种进取、开放的体育人文精神。
以“征服自然”为其文化特征的现代竞技体育具有竞争性、对抗性和娱乐性,道教体育文化体现出的是“效法自然”的特点,崇尚“天人合一”、“崇尚和谐”以提升人的精神意境和人生价值,追寻知行、内外、形神关系的和谐,致力于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和睦相处,在同生共荣中实现其终极价值。
三、结语
中国贵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古代文明虽然为世界所瞩目。但由于朝代更替,战乱频仍,文化的损坏和丢失同样非常严重。而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是传统文化的一次伟大创新,也为中国文化和古代科学提供了一个可贵的保存环境。如果没有道教这一致力于养生修炼的群体,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发展就缺乏了一个有力的支撑,去除道教中巫祝迷信因素,道教体育养生主旨是在探索人类自身发展的奥秘,揭示生命的变化规律,使生命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道教徒探讨生命的由来以及探讨自主生命的方法,提出“夫寿命,天之重宝也”、“我命在我不在天”等口号。其体育养生活动虽不能帮助修炼者成仙以长生不老,却具有一定的防病治病、健身养神、延年益寿的功效。这是道教体育养生科学价值所在。
由于道教体育养生忽略了人体力量、速度和耐力等运动素质的锻炼,也不具备明显的竞技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在精彩纷呈的现代体育运动的强势下,道教体育养生在运动市场上呈现不断姜缩的态势。而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使人们获得刺激或愉悦的同时,也往往是以身体的损伤和体力的过度消耗为代价,并无益于延年益寿。而以延年甚至长生为宗旨的道教体育养生却恰恰可弥补现代竞技体育的这一不足。应当受到体育界、医学界以及普通民众的重视。
[1]蔡林波.“著道于人身”:道教体育思想及其人文精神 [J].中国道教,2008,(4).
[2]汪凤炎.中国传统心理养生之道 [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王 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王 明.抱朴子内篇校释 [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傅勤家.中国道教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