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落的世博会金牌奖——吴鲁衡日晷、罗盘考辨

2012-08-15赵懿梅

黄山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罗经日晷万安

赵懿梅

(黄山学院 徽州文化研究所,安徽 黄山245041)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世博会也随之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其实早在1851年中国就已与英国举办的首届世博会结缘。徽州物产也与世博会颇有渊源,胡开文墨庄制作的“地球墨”就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上获金奖,其新颖的创意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今天也仍然值得称道。反观与“地球墨”同期参展获奖的吴鲁衡日晷却似乎陷入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雾里看花的金牌奖

万安罗盘曾被上海世博会认定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和行政礼品。媒体纷纷报道万安罗盘再续世博缘,称“1915年,万安罗盘在美国巴拿马世博会获金牌奖”,[1]又有“早在1915年,万安日规就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牌奖,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出现了一花二主的情况,获得金质奖章的究竟是日晷还是罗盘呢?

近年来许多论著沿用 《休宁县志》的说法,如《徽州学概论》中称“万安罗盘,……特别经过第五代吴毓贤、第六代吴慰苍的共同努力,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4]384《徽州文化全书》的《徽州工艺》卷记载为“民国四年(1915)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了万安罗盘并获得金质奖章,在国内也多次获工艺奖。新编《休宁县志》上印有这张民国政府奖状照片。”[5]210《徽州科技》卷提及罗盘时也采用了类似的表述,“1915年,吴、胡、方三家的罗盘被国家选送参加了在美国费城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质奖章。”[6]201均没有提到日晷两字。

《黄山旅游文化大辞典》则提出了另一种不同观点,认为万安罗盘“包括航海罗盘、堪舆罗盘和日晷数种。……清代末年即销国内外,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7]647-648

而在较早的《徽州地区简志》中,则认定“民国四年(1915)八月,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博览会上,休宁县胡开文墨店制作的地球墨、吴鲁衡等制作的日晷、祁门红茶和太平‘猴魁’茶获金牌奖。”[8]14

至此,对于金质奖章的各种说法已经比较清楚了,但是对于获得金质奖章的究竟是日晷还是罗盘却更加一头雾水。问题的症结在于历史上获得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金牌奖的展品究竟是罗盘还是日晷?如果是日晷的话,日晷是否也是罗盘的一种呢,那样称罗盘获得金牌奖也就说的过去了。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由于复杂的原因,今天已无缘见到当时巴拿马世博会金牌奖章和奖状的原件了。但通过一些佐证,还是得以一窥历史的瞬间。

现存有案可稽的比较确切的资料有民国六年十二月七日第三百二十八期《安徽公报》,载有民国六年十一月公文,“安徽实业厅通令各县知事前赴美国巴拿马赛会皖省所得奖凭奖牌奉部颁发转知来厅具领由”,附 “农商部办理巴拿马赛会得奖名册”中清楚记载了获奖品名及出品人 “金牌奖日规 吴鲁衡 文艺”。①另有民国四年七月三十日农商部奖凭,载有“出品地:安徽省休宁县 出品者:吴鲁衡毓记 品名:日规罗针 前项备赴美国巴拿马赛会展览会出品业经本部审查评定给予二等奖凭以示鼓励此证”。②由以上可以推断吴鲁衡毓记出品的日晷确有获得巴拿马奖章。

那么当时送展的日晷是何种类型的日晷呢?通过走访吴鲁衡第七代嫡传吴水森老人得知,民国年间是吴鲁衡的第五代传人吴毓贤与长子吴慰苍共同制作的日晷、罗盘送去参展的。据老人回忆,当时送展的有一个日晷、一个罗盘,但具体是哪一种日晷、罗盘就不太清楚了,祖辈之间没有相关的口耳相传,也没有确凿的文字记载。清雍正年间,吴鲁衡在万安上街创办“吴鲁衡罗经店”,主要制作供给风水师使用的木制罗盘、日晷、风水尺。如今万安吴鲁衡罗经老店的吴水森、吴兆光及其同门根据祖传的制作手册及经验恢复了多个品种的木制罗盘、日晷、风水尺,罗盘有三合盘、三元盘、综合盘、朱子盘等系列几十个品种。日晷现已恢复日晷、月晷、日月合晷十几种,主要有木制便携式的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地平式日晷俗称线晷、洋晷,赤道式日晷包括日晷、日月合晷,日月合晷有日月两种刻度晷面可替换。

吴鲁衡制作日晷的历史与中国日晷 (也称日规、日圭)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是相吻合的。在明代晚期至清代中期,西方便携式日晷成为受欢迎的贡品。这些便携式日晷,按装置原理可分为赤道式与地平式两种,因其体积较小、便于随身携带、应用地域广阔、操作简便和计时准确等特点,深受清廷的青睐。受其影响,清宫也开始仿制或研制便携式日晷。民间制作西式便携式日晷也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趋势,安徽休宁、广东等地都是当时著名的日晷产地。民间所制日晷,一般来说造型稳重、结构简单,更多地突出其实用性。[9]36-38《时间雕塑——日晷》中也指出清宫中收藏的以及当时社会流行的大多是体积较小的便携式日晷,大致分成地平式和赤道式两种,地平式日晷是耶稣会士们从欧洲携入中国以后大量仿制的。中国古代传统的是赤道式日晷。[10]17这与地平式日晷俗称线晷、洋晷是相符合的。在故宫就藏有一台休宁出产的地平式与卯酉式合一的木制日晷。[10]14

通过这些历史事实推测,民国四年获得巴拿马金牌奖的日晷是由吴鲁衡毓记出品的一种木制便携式日晷虽不中亦不远矣。

获得巴拿马金牌奖的是日晷,那么可不可以称日晷为罗盘的一种呢?虽然吴鲁衡罗经老店恢复生产的数种日晷均有罗盘构件,但是并不可以武断日晷就是罗盘的一种。

日晷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计时工具,其原理是根据在阳光下表影方向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来测定时间。一般来说由晷表和晷面组成。阳光投射于晷表,其背后就能产生投影。晷表可以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针、杆、线、板、建筑物甚至是流水、人体等。表中直接形成影子的部分,即表的边缘或顶面,称为“晷针”。针是表的一部分,一个日晷一般只有一个表,但可以有两个针。当然有的时候表直接就是针。[10]105晷面是晷表投影形成之处,上面都有刻度线。晷针应与地轴平行,指向北天极。根据晷面的位置走向大致将日晷分为赤道式日晷、地平式日晷、垂直式日晷等。除了利用日晷可以测定当地的真实太阳时外,可以用日晷测影定南北线,比罗盘定向更方便;还可以通过日影的长短测定节气。在夜晚还可以使用月晷和星晷。当然制作精确的日晷需要很多天文、物理、地理、数学等专业性知识。

在中国日晷的历史非常悠久,其前身被认为是古代的圭表。虽然圭表始创的年代无从考察,但《周礼·考工记》中已有圭表的记载,《周髀算经》中也有类似的叙述。《隋书·天文志》第一次纪录了地平日晷:“至开皇十四年(公元594),鄜州司马袁充上晷影漏刻”。日晷名称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大约在明清时代,其后日晷流行于世,很多天文学典籍中都有所记述,比较著名的有梅文鼎的日晷著作《日晷备考》、《赤道提晷说》等。最早考古出土的是两座汉代石板日晷,其中一座出土于内蒙古的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座传于河南出土的现藏于加拿大多伦多博物馆。[10]10-12明末以后则各种日晷广流于世。在宫廷和各地的寺院一般都安装有大型的日晷,比如故宫太和殿前的汉白玉日晷,“测影定时,以求地中”,被视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宫廷还藏有很多西方传教士的贡品和仿制品。休宁万安镇生产的便携式日晷则在民间流传较广。

在西方,公元前15世纪在古埃及就利用高塔塔影的变化来指示正午时刻,公元前8世纪埃及人就创制了日影钟。古代希腊人发展了半圆形、圆锥形、圆柱形和水平式等各种日晷。到了公元前200年,在罗马日晷已经相当普及。中世纪的英国和意大利日晷相当普及。在西方,日晷的制作向着高层次和艺术化发展,日晷往往凝聚着工匠们高超的雕刻制作技艺和艺术水平。大型日晷广布教堂、公园、广场,成为城市雕塑的一部分,而小型携带式日晷构思巧妙、制作精美,供日常计时、收藏把玩之用,特别是在航海上使用方便。[10]24-26在现代,美国特种部队仍然喜欢在他们的刀片上刻上简易的日晷,以备不时之需。

可以说,日晷在科学家眼里是一种天文仪器,在艺术家看来是一种时间雕塑,日常则可以作为一种计时工具。

罗盘则承载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哲学、易学、建筑学等方面的文化信息,其主要原理根基于磁性指南技术。指南针是世所瞩目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中国经历了“司南”、磁针和罗盘三大发展阶段。司南是一种战国至西汉时期发明的勺形磁性指向器,磁针则在北宋就已出现,而将指南针与刻度线结合就装置成了罗盘。根据磁针的支承方式,罗盘可以分为水罗盘和旱罗盘;[11]26-27按照功用可以分为航海罗盘和风水罗盘。宋代郑和下西洋就使用了罗盘指示航海方向,1187年英国作家亚历山大·内克哈姆对罗盘进行了描述,罗盘才传到欧洲。在中国古代广泛用于航海、航空、勘察、探险、旅行、军事等测定方位,民间多用于测定宅基朝向等。

中国古代使用比较广泛的主要是风水罗盘,形制以中国传统的九宫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现在能看到的罗盘主要由天池、内盘、外盘三部分组成。天池,也叫海底,位于罗盘中心,内置指南针。指南针红色的一端指南,另一端指向北方。天池的底面上有一条红线,称为海底线,其对正地盘正针的子午正中方位,在其北端两侧有两个红点,使用时要使磁针的指北端与海底线的北端重合。内盘为圆形,可以转动,是罗盘的主要构成部分。罗盘的各种内容分别印刻在内盘的不同圈层上。因为各派风水术的繁琐复杂,罗盘的圈层与内容也是形式各异的。比较著名的像徽州、福建、浙江、台湾、香港等地制作的罗盘都有所不同。外盘为正方形,在内盘的外面,是内盘的托盘。盘面无字,有固定于外盘上且通过天池中心的两条相互交叉垂直的红线,即天心十道,通过天心十道就可解读盘面上的内容。今天的吴鲁衡罗经老店可根据客户要求制作外盘,并有较高的精度。当然使用风水罗盘需要深入了解堪舆理论,常人想要速成并非易事。因此近年来,风水罗盘也转变成了收藏馈赠的手工艺品。

从以上叙述可看出,日晷和罗盘从原理到构件再到功能都有较大差别,不能简单地将日晷与罗盘混为一谈。按照我国采用的尼斯协定第八版商品分类表,日晷是14类1404钟表和计时仪器的140022,而罗盘虽然没有专门的名称,但可以用09类0910测量仪器与科学仪器090133航海罗盘代替,这也说明了日晷与罗盘是不同的。

还应注意到的是某些日晷装置有指南针或罗盘。如18世纪英国造定南针指时刻日晷仪,“地盘呈长方形,……盘中央有指南针,指南针兼有定方向和充当时刻指针的作用。”[10]21吴鲁衡罗经老店制作的木制便携式日晷也都装置有罗盘。如赤道式日晷由两块木板构成,一块长方形木板底座以晷面为界,一侧为圈层较少的小罗盘,另一侧为节气。晷面刻有均匀的时刻线,单一的日晷晷面以合叶与底座相连,日月合晷的日晷和月晷两个晷面则可以倾斜放置在底座上。当罗盘正南北后,晷面中间装置的晷针平行于地轴,晷针投影所指就是时刻。地平式日晷由两块长方形木板构成,以合页相连并互相垂直。水平木板即为地平式日晷的晷面,中央设置有圈层较少的小罗盘,周围画有不均匀的时刻线。两块木板间穿有一条细线,打开木板可使细线拉紧,并平行于地轴。当罗盘正南北时,细线投影所指即为时刻。这也是徽州文献中会将日晷称为“日规罗针”或“定时罗”的原因。

将日晷、罗盘相结合与日晷的安置和使用有关。所有类型日晷的安装都一定要做到晷表平面在日晷安装地的子午平面内,也就是晷表面必须南北指向。因此,南北方向的测定也就成了日晷安装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工作。凡要制造、安装和使用日晷,必须把握正确的南北方向测定方法。广场式、花园式等大型固定日晷在安装前一般都需要经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测定南北方向也就不那么困难了。可是便携式日晷随身而行,身处异乡或者茫茫大海中,罗盘的指南功能就成了必须的工具。当然指南针的指向与天文学上要求的平行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不同的,因此某些便携式日晷测定的时间并不非常精确。装置有指南针或罗盘的日晷根据其主要的构件和功能,还是应当属于日晷的一种,而不能分类于罗盘。

获得巴拿马金牌奖的吴鲁衡日晷并不是一种罗盘,称“万安罗盘在美国巴拿马世博会获金牌奖”实在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应当尊重历史与事实地表述为“1915年安徽休宁吴鲁衡毓记出品的日规(晷)在美国巴拿马世博会上获金牌奖”。

日晷罗盘和谐共荣

虽然对万安罗盘获得美国巴拿马世博会金牌奖存有异议,但日晷和罗盘并不是势如水火、互不相融的,不会因为哪个获了奖而抬高或贬低了自身的历史贡献和科学价值。今天万安地区恢复制作日晷和罗盘应该是一种和谐共荣的关系。

徽州人最重风水,无论阳宅阴宅都要经过风水师的堪舆选址方能营造。这也就刺激了徽州罗盘业的发展。康熙《江南通志》卷八十六载:“罗盘。歙邑称最,程宏宇、汪永年二家造者尤精。”“定时罗。一名日晷。纹理工致,本质端好,惟程宏宇、汪永年二家制者,四方未有伦比。”在风水罗盘界早有徽盘的称谓。到了清代中期,万安的方秀水罗经店、吴鲁衡罗经店等就超越了歙县。清雍正年间,吴鲁衡在万安上街创办“吴鲁衡罗经店”,其产品主要是供给风水师使用的罗盘、日晷、风水尺。罗盘与日晷相结合的便携式日晷在当时的风水师中非常流行。吴鲁衡二代传人光煜,子承父业,启用了“涵记”标识。三代传人洪礼、洪信、四代传人肇瑞、肇坤继续沿用“涵记”标识。肇瑞的长子五代传人吴毓贤,将罗经店迁至今天的吴鲁衡罗经老店位置,后期启用“毓记”标识。正是他与长子慰苍共同制作的罗盘、日晷在美国巴拿马博览会上展出,日晷更获得了金牌奖,同年还获得了民国政府农商部二等奖和南京南洋劝业会优等奖,再创了万安地区罗经业和吴鲁衡罗经品牌的辉煌。经历了第六代传人吴慰苍的艰难维持,罗经制作技艺在第七代传人吴水森手里得到恢复和延续,1992年注册成立了 “休宁县万安吴氏嫡传罗经老店”。该老店罗盘选用徽州稀有虎骨木材料,经选料、车盘、分格、清盘、写盘、油货、安针7道工序进行手工制作,采用天然磁石磁化的祖传独特工艺,具有磁针灵敏度高,永不退磁等性能。恢复生产徽盘中比较全面的三合盘、三元盘和综合盘等系列几十个品种,有1寸至2尺各种规格,圈层从2层到46层不等,日规有全套地平式和赤道式日、月规(晷)十几个品种规格,新型装饰工艺的产品有莲花八卦、双龙戏珠等20多个系列,将书法、美术、徽雕等艺术融为一体,既完具罗盘的实用功能,同时也是收藏、馈赠的精美手工艺品。其产品以制作精良、精度准确、品种齐全,在同业中领先一筹,畅销国内外。2005年,安徽省以“万安罗盘制作技艺”项目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所选送的罗盘样品及材料大多由吴水森提供。2006年,万安罗盘制作技艺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列为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Ⅷ—49)。吴水森本人也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即使没有了巴拿马博览会金牌奖这个光环,独特的传统风水罗盘制作技艺沿袭约600余年,承载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哲学、易学、建筑学等方面的文化信息,为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社会史、人居环境及古徽州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然名副其实。而吴鲁衡日晷除了凝聚有罗盘制作的核心工艺之外,更具有传统木制便携式日晷的独特制作技艺,是人类历史上悠久的观象授时的延续和重现,其原理和制作、使用包含有天文、物理、地理、数学等学科知识。吴鲁衡日晷是明清时期中国民间便携式日晷的经典之作,在美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青睐并不是偶然。

面对着现代化机器大生产的冲击,吴鲁衡日晷和万安罗盘制作技艺都是值得保护、传承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安是全国唯一的木制罗盘生产地,但该地区的罗经业也面临一些危机与困境,如制作罗盘、日晷、风水尺的基本材料——虎骨木,由于滥砍乱伐及成材不易,原材料日益短缺,一方面难以利用整块大木料制作巨作精品,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为追求短视利益以次充好、以假当真的现象;还有的制作者、经营者为了追求速度与效益粗制滥造,简化制作程序,降低制作水平。作为尚可以生产并进入市场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抢救、保护、传承更应该注重保持进而不断提高制作技艺水平。如果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不计后果、罔顾质量的盲目扩大生产销售,结果就是毁了前人辛苦打下的牌子,独特的技艺也就逐渐式微了。这是在保护非遗还是毁了非遗也就不言而喻了。急功近利的短视做法对非遗保护不仅无益反而是一种伤害的催化剂。为吴鲁衡日晷正名的目的也是希望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品牌效应促进竞争,各制作者争相提高技术水准,追求精品佳作,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获得非遗保护和各方利益的全赢。

注释:

①本文引用为今藏于吴鲁衡第七代嫡传吴水森处复印件,其上注明“印自我馆民国档案47宗2(3)目第57号卷。一九九四年九月十日”,钤有“安徽省档案馆业务专用章”。

②原件今藏于吴鲁衡第七代嫡传吴水森处。

[1]王立武.万安罗盘再续世博缘[N].大江晚报,2010-01-22(A5).

[2]倪受兵.万安罗盘走进世博会[N].安徽法制报,2010-01-27(4).

[3]休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休宁县志[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4]姚邦藻.徽州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鲍义来.徽州文化全书·徽州工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6]张秉伦,胡化凯.徽州文化全书·徽州科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7]季家宏.黄山旅游文化大辞典[Z].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4.

[8]安徽省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徽州地区简志[Z].合肥:黄山书社,1989.

[9]刘宝建.清宫便携式日晷谈往[J].紫禁城,1997(1).

[10]王德昌,张建卫.时间雕塑——日晷[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1]王心喜.一项被埋没了的重大发明——关于“旱罗盘”的探索[J].航海,1995(3).

猜你喜欢

罗经日晷万安
纸盘日晷
磁罗经北极高纬海区航向误差分析与补偿
船上磁罗经自差表相关要求
浙江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简易日晷
苏万安
苏万安 藏石欣赏
随机游走对罗经方位对准的精度影响分析
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捷联罗经初始对准方法
圣诞节的那双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