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吕雉到吕后
——浅析其人生转变的悲剧性和必然性
2012-08-15董普松
董普松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从吕雉到吕后
——浅析其人生转变的悲剧性和必然性
董普松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作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主吕后,招致了后人太多的非议和争论。从最初一个纯真少女吕雉,到最后一代女主吕后,这一转变历程,充满了悲剧性和必然性。文章将依据史实,重点分析这一转变历程,为读者展现吕后较为真实、完整的形象。
吕雉;吕后;悲剧性;必然性
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部贯彻着 “不虚美、不隐恶”[1]的“实录”史籍,又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学性的文学巨著。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主吕后,给后人留下太多的非议和争论。从最初一个纯真少女吕雉,到最后一代女主吕后,这中间经历无数坎坷、挫折与无奈,处处充满了悲剧性和必然性。
一 吕雉形象研究
吕雉的人生一开始就充满了无奈。年仅不到20岁的她就因父亲一句“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原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就嫁给了已年近四十、“好酒及色”的刘邦。史书上没有提及吕雉的反应,就这么温顺地成为了一个老男人的妻子。
然而,吕雉到了刘家才发现,刘邦还有一个长子,也就是后来的齐王刘肥。此时吕雉不仅要初为人妻,伺候公婆、田间劳作;还要一出嫁就为人母,开始品尝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吕雉从一个富家女,转眼就成为一个田汉妇。《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餔之。”[2]71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吕雉的性格中不仅有温顺的一面,亦有勤劳善良、乐善好施、富有同情心的一面。
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发动农民大起义。刘邦在沛县起义响应,杀死县令。刘邦的叛国潜逃,当地政府就把吕雉抓入监狱。尽管吕雉在监狱遭受很多磨难,但她仍然没有抱怨她的丈夫。出狱后不仅继续操持家务,询问刘邦的下落,对他的安全担心。在这里,吕雉完全是一个任劳任怨的贤妻良母形象。
经过三年的反秦斗争,刘邦被封为汉王,然而对于妻儿,他还是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公元前205年,刘邦奇袭彭城,一方面想要打垮项羽,另一方面也想顺便接走家人。原本要接家人的刘邦,到了彭城,却被珠宝、美女所诱惑,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妻儿老小。以致于后来在项羽3万大军的突击下,50多万的军队建制土崩瓦解,离彭城仅200余里的家人都没来得及去接。妻子吕雉和父亲在逃亡过程中, 被项羽派兵捉住押送到彭城,做了人质,一关就是两年半,吕雉自然又尝尽了囚徒的滋味。此外,作为吕雉和刘邦的两个亲生骨肉 ,在这次逃难中被刘邦狠心踹下车数次:“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2]565。
楚汉战争对峙期间,项羽要“烹太公”,刘邦却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67这里虽然说的是太公,但在“以孝治天下”、讲究父慈子孝的古代,一个连自己父亲都不顾及、连自己孩子都可以舍弃的人,作为妻子的吕雉,要时刻与死亡为伍,强烈的无助、恐惧与愤怒随之产生。
二 从吕雉到吕后的转变
两年多的阶下囚生涯,对吕雉产生了重大影响,她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一个女人,自己和孩子得不到丈夫的疼爱和照顾,还要时刻与死亡为伍。自己的丈夫却对此漠视甚至早已有好几位新欢。在这一时期,吕雉在渐渐死去,未来的吕后在一步步的苏醒。
后来,吕雉终于重见天日,回到丈夫身边,却发现:“汉王(刘邦)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2]84至此,吕后已经彻底诞生,那个曾经任劳任怨、乐善好施、温顺的吕雉彻底地被粉碎,慢慢在现实生存的需求下死去。
“对权力的正常追求源于力量,而对权力的病态追求则来源于虚弱。”[3]吕后对权力的追求那么强烈,因为她不想再过以前的日子,不想再那么无助地活着,更不想自己的子女像她曾经那样被人任意羞辱、宰割。而解决这一切的唯一办法就是牢牢掌握政权,只有权力才能让她得到安全感。凡是威胁到她权利,让她丧失安全感的人,都会遭到她疯狂的屠杀。
吕后无法与戚夫人争宠,她只能“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为仁弱的儿子铺平未来的道路。于是作为开国功臣楚王韩信和梁王彭越,就成为了首选对象,经过角逐,两位均被国除族灭,在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也有论及:“韩信这一类野心家自以为有大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4]司马迁说: “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这虽是针对韩信而言,但同时也适合当时阴谋叛乱的其他异性诸侯。
后来,吕后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在与戚夫人角逐中终于胜出,将儿子刘盈推上了帝位。汉惠帝即位后,吕后成为了更为显赫的太后,以前她遭遇的种种压制和威胁,现在可以自由释放。
当吕后成为了太后,就迫不及待地制造了“人彘”事件,以惩罚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戚夫人。《史记•吕太后本纪》关于吕后诛杀戚夫人场面记述令人发指:“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2]84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会因为自己这一行为而一蹶不振直至丧命。这让她更加的不安,于是又开始了对刘姓皇子的大肆诛杀,开始了其疯狂的晚年时代。
三 转变的悲剧性和必然性
《史记》中的人物往往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吕后的悲剧归根到底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在封建帝制的大环境下:严酷的现实环境、统治阶层争权夺势的斗争等,都在不断地压迫和吞噬着她的人性。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下,她别无选择,要么杀人,要么被杀。丈夫的冷酷自私、儿子的仁弱无力、斗争的残酷血腥,这一切都不得不逼迫她让吕雉死去,向吕后转变。
吕后并不是冷血动物,即使后来吕雉变为了吕后,她还是对自己的子女从心底充满怜爱。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引《楚汉春秋》云:“吕后欲为惠帝高坟,使从未央宫坐而见之,东阳侯垂泣曰:陛下日夜见惠帝冢,悲哀流涕无已,是伤生也,臣窃哀之,太后乃止。”[5]。可以说正是对子女的爱恋,才逼迫一个陷入困境的母亲反抗,为自己也为子女赢得生存的权利。
中国古代是男人当政的社会,绝不允许女性过问国家事务。孟子曾说过“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6],吕后的牝鸡司晨行径,无异会被后世唾骂。尽管吕后生前推行了一系列善政,司马迁也公正评价: “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但这一切还是没能挽回吕后的被后人唾骂。
韩兆琦评价吕后说:“吕后残暴忌妒、偏私专横”,对此我们不能否认。然而,在吕后近似病态刚毅专横、狠毒阴鸷背后,恰恰却是她内心的极度荏弱、恐惧和孤独。“暴虐者之所以成为暴虐者,是因为他觉得无能,他想弥补这个缺陷,用的方法却是控制他人,使自己由一只无能的虫子变成一个神。但他即使有权力,仍会痛觉到自己人性的无能。他可以杀人、折磨人,但他却仍旧是一个没有人爱的、孤立的、担惊受怕的人。”[7]
后人同情戚夫人,设若当年如果胜者是戚夫人,那谁又能保证吕后无人彘之灾?黑格尔有一句名言:“人们总是很容易把我们所熟悉的东西加到古人身上去,改变了古人。”[8]当我们了解到这一情形,当我们设身处地站在吕后的位置去考虑,那我们又会如何选择呢?
综上所述,从吕雉到吕后的转变的完成,吕后的性情、社会的大环境就注定了吕后未来的悲剧人生,这种必然性又导致了她无法抗拒的命运,最终在孤独和不安中死去。我们在批判吕后的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换位思考,多一些人文关怀,多关注一下吕后这位女主背后那难以言说的隐痛。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738.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1.
[3]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4]范文澜.中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60.
[5]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刘俊田等译.四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 313.
[7]E•弗洛姆著.孟禅森译.人类的破坏性剖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0.
[8]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112.
From LV Zhi to Empress - Analysis of Changes in Their Lives and the Tragic Inevitability
DONG Pu-song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As the first Chinese Empress true sense of the care of the household, causing a lot of criticism and debate future generations. A innocent girl from the initial LV Zhi, Empress care of the household to the last generation,this transformation process, and is full of tragic inevitability. This will be based on historical facts, the focus of this transformation process, the more real for the reader to show Empress, complete image.
LV Zhi; Empress; tragic; necessity
K207
A
1008-9128(2012)01-0054-03
2011-12-24
董普松(1985—),男,河南濮阳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叙事文学。
[责任编辑 姜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