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特征及防控
2012-08-15齐凤云孙少丽山东省滨州技师学院256600
齐凤云 孙少丽 (山东省滨州技师学院 256600)
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特征及防控
齐凤云 孙少丽 (山东省滨州技师学院 256600)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菌(EshcecrhaiColi)的某些血清型菌株所引起的一类传染病的统称。本病的临诊病型复杂多样,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性败血症、气囊炎、心包炎、卵黄性腹膜炎、关节炎、脐炎、眼炎、肠炎、死胚、脑病、肉芽肿、肿头综合征、孵化率低等许多病型。本病常易成为其它疾病的并发病或继发病,各种应激特别是环境卫生及饲养管理条件不良,均可加剧本病的发生。鸡大肠杆菌病的存在给养鸡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害。
1 病原学
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的直杆菌,大为2~3mm×0.4~0.7mm,两端钝圆,散在或成对,大多数菌株以周生鞭毛运动,但也有无鞭毛或丢失鞭毛的无动力变异株。一般均有1型菌毛,少数菌株兼具性菌毛,对人和动物致病的菌株多数还常有与毒力相关的特殊菌毛。除少数菌株外,通常无可见荚膜,但常有微荚膜,碱性染料对本菌有良好着色性,菌体两端偶尔略深染。
2 流行病学
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80年代以来,本病不断在我国蔓延,吉林、辽宁、山东、广东、青海、江苏、湖南、北京等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陆续报道发生过本病,流行范围大,而且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该病对我国养禽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己愈来愈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2.1 易感性 不同品种和不同年龄的鸡群均可感染发病,本病对3~6周龄的幼雏和中雏危害最大,发病较早的为4日龄、7日龄和9日龄,通常以1月龄前后的幼雏鸡发病较多,成年鸡特别是产蛋鸡亦可发病,常造成产蛋量下降以及严重的死亡和直接的经济损失。发病率和死亡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差异较大,如菌株血清型和毒力,有无并发或继发病症,采取措施是否及时有效等。
2.2 传染途径 消化道、呼吸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本病还可经蛋和交配感染。饲料和饮水被污染或带有大肠杆菌的尘埃被易感鸡吸入进入下呼吸道后侵入血液而感染以及患本病的公、母鸡与易感鸡交配等均可引起鸡只大批发病而造成流行。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鸡大肠杆菌病的潜伏期为数小时至3d,无特征性临床症状,但与鸡发病日龄、病程长短、受侵害的组织器官以及是否并发其它疾病有很大关系,病型复杂,临床上有以下几种表现型:急性败血型、内脏型、卵黄性腹膜炎型、生殖型(卵黄性腹膜炎和输卵管炎)、关节炎或足垫肿型、大肠杆菌性肉芽肿、神经型(脑炎型。危害最大的是急性败血型。近几年神经型、眼炎型及生殖型大肠杆菌病时有发生,其他类型较少发生。
3.1 急性败血型 雏鸡和成年鸡均可发生,多发生于4~8周龄的肉鸡,病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少吃或不吃,嗜睡,发烧,腹部大,嗦囊内充满食物,脐孔及其周围皮肤发红,水肿,拉黄色稀粪,不愿活动,病后2~3d内死亡,死亡率为5%~20%,有时高达50%。
3.2. 眼球炎型 可为单侧性或双侧性,病鸡眼睑封闭,肿大突出。开始时眼睑肿胀,流泪,怕光,逐渐瞳孔混浊,以后眼房液及角膜混浊,视网膜脱落,失明,眼球萎缩。病鸡懒动,采食减少,羽毛松乱,消瘦。剖检见眼结膜潮红肿胀,眼前房液和角膜浑浊,有脓性或干酪样渗出物。镜下显示全眼都有异染性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脉络膜充血、视网膜充血坏死。
3.3. 神经型(脑炎型) 主要发生于蛋鸡,而肉鸡特别是肉雏鸡较少发生,以瘫痪、昏睡、斜颈,歪头转圈,共济失调,抽搐,伸脖,张口呼吸,采食减少,拉稀,生长受阻,产蛋显著下降为主要症状。剖检病变集中于脑部,可见脑膜充血。点状出血,脑脊髓液增加,脑膜易于剥离,额骨内骨板呈土黄色,骨质疏松,脑实质水肿、软化,其他脏器病变不明显。
3.4 卵黄性腹膜炎和输卵管炎 主要发生于产蛋鸡,常通过交配或人工授精时感染。多呈慢性经过,并伴发卵巢炎、子宫炎。大多数病鸡不下蛋,腹下垂,能在腹部摸到硬壳或软壳蛋,精神沉郁、消瘦、腹泻,粪便呈黄白色或绿色,具恶臭味,污染肛门附近的羽毛,产蛋率下降10%~15%左右,一般3~5d死亡,即使不死也失去产蛋能力。
4 诊断
鸡大肠杆菌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但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也会出现类似的剖检变化,还要考虑有无混合感染的问题,所以确诊还要通过病原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致病性试验及血清型鉴定
4.1 病原学诊断
4.1.1 病料的采集和处理 病料从新鲜尸体或死胚中无菌采集,根据症状和病变的不同,急性败血症病鸡无菌采取心血、肝脏、脾、肾、和肺等,肠毒血症无菌采取小肠前断勃膜,肠炎型无菌操作采取发炎的肠勃膜,其它也可用棉拭子从心包腔、气囊、关节腔、输卵管、卵黄囊等处取样。病程长的病例可采集骨髓作为细菌分离样品。直接涂片镜检或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试验。
4.1.2 分离培养和鉴定 将病料如肝、脾、心包液、气囊渗出物等可直接用铂金耳钓取少许的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肉汤、普通琼脂斜面、血液琼脂平板、伊红美蓝琼脂和麦康凯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37℃培养24h后,在普通琼脂上形成圆形,中等大小,光滑,半透明,边缘整齐,灰白色的菌落;在普通肉汤中呈均匀混浊生长,形成菌膜,管底有粘性沉淀;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可长出中央凹直径1~2mm的粉红色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上产生紫黑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呈典型的p型溶血,在菌落周围有一完全透明的溶血环。
4.1.3 生化试验 用纯化培养菌落进行生化试验。作糖发酵试验,靛基质试验,构椽酸盐利用试验等,在37℃培养24~48h之后观察变化。本菌生化反应活跃,能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产酸产气,不分解蔗糖,不产生硫化氢, VP试验阴性,不能利用构缘酸盐,不液化明胶,靛基质试验、MR试验阳性,动力试验不定。
4.1.4 动物接种试验 经上述步骤鉴定的大肠杆菌制成大肠杆菌悬液常用其24h肉汤培养物注射小鸡或小白鼠,即可测知其致病力。接种后小白鼠和雏鸡均于12~48h左右发病死亡,症状和剖检变化与大肠杆菌自然发病一致。无菌采心血及实质脏器作涂片镜检和接种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根据病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生化特性加以鉴定。
4.2 血清学诊断
4.2.1 间接血凝试验(IHA) 是检测大肠杆菌抗体的一种敏感方法,其原理是红细胞容易吸附大肠杆菌的O抗原,在相应细菌抗体存在时,红细胞就发生凝集。此法比常规的细菌直接凝集反应更敏感、快速、稳定,易于观察。
4.2.2 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IAF) 直接检查粪便悬液中的大肠杆菌抗原,Park等应用荧光标记抗体直接染色,可在2h内完成,但特异性欠佳。
4.3 分子生物学方法
4.3.1 PCR 将编码H抗原的Flci基因完整序列经PCR扩增,Rasl酶切,凝胶电泳分析谱型有4种,认为有助于鉴别O157:H7和其他大肠杆菌。
4.3.2 DNA探针 用于检查EHEC的CVD419质粒。此质粒经Hindm酶切而得3.4Kb的cvD419,经标记后用分子杂交法检查,另一种探针以编码葡萄糖醛酸酶的vidA等位基因作探针,也有较高的特异性,DNA探针己用于检测细菌毒力的基因构成。
5 防制
(1)控制本病以预防为主。选好场址应建在地势高燥、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方便、远离居民区和其他禽场、屠宰或畜产品加工厂。搞好禽舍环境卫生加强消毒管理空气通畅,降低鸡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和尘埃,并定期消毒。加强饲养管理淘汰处理病鸡,采精、输精严格消毒,每鸡使用一个消毒的输精管。保持营养平衡,保证饲料、垫料、饮水无污染,做好灭鼠工作。(2)药物防治。虽然很多药物如氨节青霉素、金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蔡绽酸、土霉素、多勃菌素B、壮观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对大肠杆菌病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大肠杆菌致病性菌株多,对药物敏感性不一致,经常使用一种药物极易产生耐药性,尤其是那些长时间广泛使用的药物。盲目使用药品不仅效果不佳,而且会使养殖成本增加,效益降低。因此,选择药物时必须先进行药敏试验,以免应用无效的药物。(3)疫苗免疫。目前已研制出针对主要致病血清型02:Kl和078:K80等的多价灭活疫苗。但鉴于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不同血清型抗原性不同,菌株之间缺乏完全保护,不可能对所有养禽场流行的致病血清型具有免疫作用,因此这种疫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方法是,在常发病的养禽场,可从本场病禽中分离出致病性的大肠杆菌,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菌株制成自家(或优势菌株)多价灭活疫苗。
S858.31
B
1007-1733(2012)06-0036-02
2012–02–23)
卫生检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