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腹泻病的综合分析及防治方法

2012-08-15马守菊山东省邹平县畜牧兽医局256200

山东畜牧兽医 2012年6期
关键词:副伤寒胃肠炎病原

马守菊 (山东省邹平县畜牧兽医局 256200)

秋冬季节,气候变化大,日温差高,是猪腹泻的高发期。尤其是仔猪由于抵抗力差,发病更快,腹泻1~2d后,常因脱水和身体中毒而死。且该病传染性极强,许多类型的腹泻病相互交叉感染治疗起来非常困难,给养殖户带来较大损失。现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该病介绍如下:

1 常见腹泻病致病原因分析

1.1 传染性病原因素引起的腹泻 细菌、病毒,寄生虫的感染都可引起腹泻。常见的病原是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沙门氏菌、传染性胃肠炎和球虫病等。据有关资料统计,常常同一种病料所分离鉴定出来的病原不止一种,混合感染现象日益严重,治疗起来更为困难。

1.2 非传染性病原因素引起的腹泻 饲喂过饱、消化不良、饲喂发霉变质饲料、代谢失调、环境恶化引起的应激等,均可引起腹泻的发生。

2 常见腹泻的类型及治疗措施

2.1 细菌性腹泻及防治

最常见的有大肠杆菌、C型魏氏梭菌、沙门氏菌、密螺旋体等。

2.1.1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是集约化猪场猪只腹泻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其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常见的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水肿病三种。以发生肠炎、肠毒血症为特征。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1~7日龄仔猪发生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肠道传染病。仔猪白痢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10~30日龄左右仔猪多发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排腥臭的灰白色粥样稀便为主要特征,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的能引起断奶仔猪眼睑或其它部位水肿、盲目行走或转圈,共济失调,叫声嘶哑,四肢呈游泳状,逐渐发生后躯麻痹等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水肿病。

2.1.2 C型魏氏梭菌 又称仔猪红痢,病原是C型产气夹膜梭菌,本菌能产生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和坏死性肠炎的α和β毒素。特征为1~3日龄仔猪排血样粪便,肠坏死,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剖检病变为空肠出血性或坏死性炎症。本病无季节性,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感染。一旦发病,病原就会长期存在,本菌的芽孢长期、广泛地存在于人畜的肠道、污染的外界环境、下水道等处。

2.1.3 沙门氏菌 又称仔猪副伤寒,猪副伤寒多见于2~4月龄的猪,在阴雨连绵季节多发,一般呈散发。在密集饲养、环境污秽、潮湿、各种应激、营养障碍、内寄生虫和病毒感染等条件下,可导致流行,本病无季节性。多与猪瘟混合感染(并发或继发),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病程短促。急性猪副伤寒,断奶至4月龄猪发病,以发热、食欲不振、呼吸迫促和耳、四肢、腹下部等皮肤紫斑为主要特征,有时后躯麻痹,黏液血性下痢或便秘,经过1~4d而死亡。慢性副伤寒呈顽固性下痢,体温不高,皮肤无出血点,有时咳嗽,一般出现水样黄色恶臭下痢,发热、呕吐,食欲不振,有时也出现呼吸器官病状,眼结膜潮红、肿胀,中后期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

2.1.4 密螺旋体 又称猪痢疾,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以2~3月龄发育的小猪最为严重,主要症状为剧烈下痢、排出混有血块、粘液及组织碎片的褐、黑红色血痢,死亡率一般在25%~35%。剖检病变为大肠结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重者进而发生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2.1.5 防治 细菌性腹泻的治疗原则是“一只发病,全窝预防”。病猪用抗菌药如庆大霉素、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博洛回等注射液,防止继发感染。在注射的同时,尽早在饮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同圈猪可用乙酰甲喹、氟哌酸粉等拌料。大肠杆菌易产生抗药菌株,宜交替用药,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做药敏性试验后再选择用药。

2.2 病毒性腹泻及防治

2.2.1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消化道传染病,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剖检可见胃肠充满凝乳块。小肠充满气体及黄绿或灰白色泡沫样内容物,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绒毛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冬季和初春。多呈地方性流行,新发区可暴发性流行。本病常可与产毒素大肠杆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或轮状病毒发生混合感染。

2.2.2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和脱水,同时精神沉郁,厌食,水样稀粪,消瘦及衰竭。 病理变化和典型的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眼观病变仅限于小肠有别于传染性胃肠炎,肠管膨胀扩张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各种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

2.2.3 防治 病毒性腹泻没有特效药,但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和脱水,首先进行对症治疗。用抗菌药如硫酸庆大霉素、恩诺沙星、氧氟沙星、氟哌酸等预防继发感染。其次,可对病猪适当限量饲喂,减少胃肠负担。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饲料中也可加入具有收敛作用的腐植酸钠,对该病恢复有一定作用。

2.3 球虫病引起的腹泻及防治

2.3.1 症状 猪球虫病主要寄生于猪的空肠和回肠,6~15日龄哺乳猪易感,发病率50%~70%。病猪被毛粗糙无光,排黄色或灰色粪便,恶臭,初为粘性,1~2d后排水样粪便。腹泻可持续4~8d,导致仔猪脱水、失重。在伴有传染性胃肠炎、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感染情况下往往造成仔猪死亡。剖检可见空肠、回肠呈局灶性溃疡或粘膜出血性炎症。

2.3.2 防治 对已出现临床症状的,可在饲料中添加磺胺类药物,主要作用于球虫的无性繁殖阶段,必须用药要早量要足。可根据本场球虫病的发生规律提前在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连续用药5~7d。

2.4 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及防治

2.4.1 病因 刚断奶的小猪消化系统不完善,断奶改饲易引起腹泻。饲喂管理不善,随意更换饲料、喂食过多、饲喂发霉有毒的饲料也容易造成腹泻。季节、舍内温度、湿度变化大、卫生条件差等也能引发腹泻。

2.4.2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提供良好环境和优质的饲料。

3 猪腹泻病的综合防治要点

(1)做好免疫工作,可根据当地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制定合理的防疫程序。(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干燥,及时搞好猪圈环境卫生,在寒冷季节应加强防寒保暧工作。(3)做好消毒灭源工作,实行“全进全出”制,严禁从疫区或疫场引进带菌猪。(4)根据各年龄阶段,饲喂科学合理的配合饲料。并及时补充微量元素、铁和硒。母猪产前一周注射亚硒VE注射液10ml;仔猪3日龄注射补铁针1ml。(5)做好仔猪断奶补饲,提供营养均衡,好消化的饲料。(6)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如双岐杆菌、嗜酸乳杆菌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微环境,预防细菌性腹泻。

猜你喜欢

副伤寒胃肠炎病原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仔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仔猪副伤寒的预防与治疗
临床诊治仔猪副伤寒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