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形式的生命渊源及审美的社会化变异
2012-08-15李鸿明何风梅
李鸿明,何风梅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523808)
艺术设计形式的生命渊源及审美的社会化变异
李鸿明,何风梅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523808)
以艺术设计形式作为切入点,对当今社会艺术设计教育、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审美价值观念变化等问题作一些基本的探讨,针对艺术设计理论、方法与功能、体验的问题分析,提出了深化艺术设计审美文化的提升重点。
艺术设计;形式;情感文化;审美价值
在生活和艺术设计之间,在实践和理论之间,是以人类社会原本的需要来确定艺术设计的价值取向,立足在对生活和艺术设计实践的体验之上。丰富的生活感受可以通过多种媒介传达,语言表达是一种,视觉形式传达也是一种,它们各自有不可替代之处。艺术设计形式贴近人性与自然,当意欲和功利纠缠艺术之时,艺术设计形式对世俗生活保持着距离、有所超越、有所升华,它是人类实实在在的需要,也是对生活虚怀若谷的补偿。
一、正视艺术设计实践与理论中的问题
艺术设计是英语design的译名,design的直接含义是“设计”。作为一种职业,它是在20世纪初期诞生和形成的。然而,在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职业形成以前,人类在数千年的器物制作过程中,艺术设计观念已经形成并得到发展。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是生产与艺术、效用和审美的问题。
在艺术设计理论界,理论同实践常常相分离,理论和艺术设计实践者的隔膜日见其深。如果说“敲锣卖糖,各干各行”倒也罢,这种专业范围内的隔膜实在令人遗憾。研究艺术设计问题不必先贴上主义的标签,任何主义都代替不了生活的感悟和对艺术设计的考察。如果不触及艺术设计自身的性质,不了解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前因后果,不能体现在直观可感的视觉效应上,观念翻新的意义就值得怀疑。没有深入体验,很难形成丰富微妙的艺术感受。没有动过笔墨的人,很难体会国画的笔墨讲究。没有艺术设计经验,也难以真正认识随机应变的形式设计效果。
艺术设计是人类生活的伴随物,必然与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紧密联系。我们要关注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要注重艺术设计的实践意义,走出那种为观念而理论、用“行规”和程式去指导艺术的怪圈。从目前国内外的艺术设计理论探讨的情况来看,泛泛而谈的观念之争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唯有求实的治学态度和辨证的思维方法可以让我们走出困境。艺术设计形式效应体现在相对应的关系中,辩证思维方法论至关重要。在艺术教育领域,艺术设计、美学教科书中,一些关于艺术设计形式的论述,经常局限为观念出发的简单概念和含混的名词解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这类知识,就像小学生对待初习字时的米字格加成型后,便不愿再去光顾。因而,如果没有辩证思维方法论,没有根据条件变化产生的形式效应实证,就会缺乏科学性、客观性和切实可行性,最后失去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价值,也无艺术设计实践的指导意义。
二、艺术设计中的程序化方法及功能
方法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解决某一项具体任务而采取的手段,是从实际上或理论上掌握或认识现实的方法或步骤的总和。程序化方法论是以艺术设计和审美的向度的设计方法,主要表现在产品及系统的形态设计方面。
艺术设计的审美方面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日益完善。艺术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设计,是一种文化的设计,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设计。艺术设计的基本目标是产品的功能,它是人功能的一种强化、延伸或替代。产品的功能与形式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因此艺术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形式时,要与功能的实现相结合。
三、从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和世俗化到波普设计
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主流文化,是信息社会和消费社会的产物。所谓的大众文化,指在大众中流行的通俗文化,它是相对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而言。例如,莫扎特的严肃音乐作为艺术家的天才创作,它是高雅文化;而流行音乐作为商品化的消费对象、集体观看的娱乐电影产生的乐趣,则是大众文化。
在现代主义社会中,商品化和商品崇拜的程度达到史无前例。有媒体的广告、有流行的音乐、有好莱坞及其商品化的明星如梦露。由于大众文化对民众的迎合与沟通,它的影响已渗透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更深层次,无论你肯定、否定,作为新兴的文化形式,它对民众的生活、情感、审美观的广泛影响不容忽视。大众文化正是要催生各种欲望:享乐欲、表现欲、消费欲,它着意感官刺激,为生活涂抹着艳俗的色彩。如庄子所说:“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如在广告设计中,女性形象的商品化倾向尤其明显。作为促销活动“内衣秀”表演在商场门前出场了,文身人体出现了,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为了服装,为了艺术。正如波德里亚所说:“身体尤其是女性的身体,特别是时装模特这种绝对范例的身体,构成了与其他功能性物品同质、作为广告载体的物品”,“美丽之所以成为如此绝对的命令,只是因为它是资本的一种艺术形式。”大众文化在满足利益的同时有益于精神文明,在满足人的欲求的同时又有合理的导向。它的改良有赖于健康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机制,有赖于优秀的社会意识形态。[1](P48)
在机械复制的时代,艺术设计和其他产品一样,开始被大量的“生产”而不是“创造”出来。艺术设计成为一种生产,设计师成为生产者,艺术设计作品是产品,读者和观众是消费者。可以看出,大众文化是标准化、程序化、机械复制的产品,这是刻板的、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机械复制的广泛运用,使众多摹本代替了独一无二的艺术设计作品。波普设计对传统,包括现代主义传统较少依赖,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其主要创作来源是国家繁荣的波普文化和波普艺术。波普时装采用艳俗的色彩和图案,显得新奇特殊。如英国女设计师玛丽宽特设计的迷你裙,短短的迷你裙显露出女性修长的腿,进一步展示了女性的体态美。美国坎纳事务所1997年在洛杉矶设计的一家汉堡包快餐馆采用公司的标准色——红、黄、白进行装饰设计,色彩明快,立面鲜明,充盈着欢娱的氛围,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可以看出,波普设计改变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单调和刻板,丰富了设计语汇,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变的心理。波普设计与现代主义设计分别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在它们各自的时代都有积极的意义。
四、意境文化是艺术设计审美价值的判断
意境是从中国古典文艺中衍生出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审美概念。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人们往往在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中记述生活中的种种事迹、形象,如北宋理学家邵雍说,“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艺术的形式也因此与客观事物的形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2](P67)在我国的当代艺术批评理论实践中,意境已经成为对艺术品的审美判断。由于意境的内涵极其丰富,所以它在用法上具有多面性,它可以代表艺术批评中审美对象的某种风格特征和题材特征,也可以代表在艺术欣赏过程中主体获得的超越无限的审美享受。
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物质行为,其功利性决定它本身无法直接带来的审美效应。艺术设计是通过对功利性的超越而上升到审美境界的。对于那些技术要求高、受约束的工业产品设计如机电用品、军工用品来说,从中体现出的审美境界可能更多是理性的,它让设计师发挥的想象余地要小的多。而对那些技术要求不高的生活用品,文化意味更浓的广告设计、园林设计、服装设计等来说,可塑造的境界要广得多。但不管是哪种境界,都是富有个性美的,具有独特气质的境界。从根本而言,是为了充分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的多元化、超越性。例如,日本的建筑设计主要以简洁的结构元素为单元延伸开,以方正的几何形或浑厚的有机形为主要形态,特别重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日本的产品设计,则充分体现“轻”、薄、巧”的特色,把高科技的功能与高品位的外形式结合起来。日本为1998年冬奥会设计的海报,以一个非常富有的书法意味“美”字作主体,整个画面简洁流畅、视觉冲击力强烈,使这幅海报具有浓郁的东方特色。我们可以看出深受“唐人之风”陶冶的日本设计,其境界除了继承儒家入世的仁爱情怀外,又兼容道家的“素朴”、“天然”和禅家的“随意”、“超越”精神,这是一种富含美学思想的“天人合一”的意境。[3](P35)
艺术设计是人与环境的中介,因为艺术设计作品中兼有人的主观目的性与环境的客观规律性。任何一种文化意蕴要进入到具有实存感性形态的设计品中,必须以一定的艺术设计形式为媒介。在形态上,故宫以结构、形式相似的单个建筑体为基本元素,按照中轴对称布局形式分为建筑体。色彩上,故宫以红、黄为基调色,配和蓝、黑等颜色,采用相似纹样装饰,来表现主中有次的程序。在材料中,故宫统一使用木质。在一个庞大而井然有序的空间内,我们感受到不仅是森严浩荡的皇家气象,更是一种充溢中和之美的理性精神。著名设计师贝津明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建筑平面采用了四个等腰三角形构成,三角形的节节攀升体现了中国谚语“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意味。在采用金字塔式的几何构图中,他有意突出了最原始与最现代的结合,历史与未来的不可思议的交融,显现出他深厚的设计素养与高妙的设计观念。体现了设计师的精神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意境是一个社会的一切文化领域和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成果。文化精神已经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为整个民族、社会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不断发展的动力。故宫建筑所体现的理性精神,日本设计中体现的道禅色彩都从属于文化精神层面。一个设计师要创造出有丰厚文化意蕴的境界,需要精湛的文化修养,也需要灵感的撞击。在艺术设计中,只有体现出一种独有的、深刻的审美文化价值的作品,才能达到境界的设计。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异对艺术设计的审美要求具有推动力。设计就是生活,设计引导人们生活、设计人们的生活。艺术设计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我们处处享受着艺术设计的成果。以生活为本展开设计,远离国际主义、商业主义、工具主义的担忧,以健康简单的心态为健康简单的生活服务。生活方式的最高审美境界应该是艺术化的生活,摆脱一切物质和精神枷锁。艺术设计进一步帮助人去实现梦想,建造一个文化的、开放的、没有物质浪费的、引导人们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是艺术设计的最高理念,也是在艺术设计领域不断探索的动力和期望。
[1][法]波德里亚.消费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宗白华.艺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朱光潜.谈美书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J51
A
1003-8078(2012)02-0118-03
2012-03-02
10.3969/j.issn.1003-8078.2012.02.38
李鸿明(1981-),男,广东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何风梅(1969-),女,黑龙江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项目编号:CGPY2011005。
责任编辑 张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