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哥特式风格

2012-08-15刘保安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哥特式弗罗斯特黑夜

刘保安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507)

论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哥特式风格

刘保安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507)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具有极强的哥特式风格。弗罗斯特诗歌的题目具有哥特式特征,诗歌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往往是秋冬季节、夜晚、黄昏或者雨雪天气里,故事的背景多在室外。诗人为读者呈现出的是形只影单的人物。弗罗斯特诗歌的氛围极其恐怖,诗人集中使用一些词汇和意象突出恐怖的氛围。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哥特式风格有效地渲染了诗的气氛,强化了诗的主题,创造了极强的艺术效果。

弗罗斯特;诗歌;哥特式风格

近年来,国内学者就弗罗斯特表现孤独和恐惧主题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有的学者认为,“弗罗斯特是一位二十世纪美国工业化高速发展时代的伟大诗人,他也热衷于表现人性异化的孤独主题”。[1](P13)还有学者指出:弗罗斯特的诗歌展现的是“自然界的冷漠、残暴及人类的孤独、困惑”的主题。[2](P142)也有学者从伦理学视角探讨了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孤独主题。[3](P93-101)学者们将弗罗斯特的一些诗歌如《荒野》、《踏叶人》、《既不远,也不深》、《设计》等称之为“黑色诗歌”。[2](P151)上述研究主要是从主题的层面展开的。笔者认为,这些“黑色诗歌”以及弗罗斯特的许多诗歌不仅在主题方面而且在故事的人物、背景、时间、故事的氛围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哥特式特征。可见,国内学者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孤独主题十分关注,而对于其诗歌中哥特式风格的研究尚显不足,笔者在此将对其诗歌中的哥特式风格予以系统的梳理,以求拓展弗罗斯特研究。

一、哥特式风格在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具体表现

弗罗斯特诗歌具有极强的哥特式风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哥特式题目 弗罗斯特诗歌的题目具有极强的哥特式风格特征,他以恐惧、害怕、孤独、墓地、黑色、荒野等词汇作为诗的题目。他诗歌的题目常常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这类诗有《恐惧》、《害怕风暴》、《害怕空屋》(组诗《山妻》之二)、《惧怕上帝》、《惧怕人类》、《独孤——她的话》(组诗《山妻》之一)、《孤独的罢工者》、《孤独》、《第三个妻子的墓地》、《家庭墓地》、《在一座荒弃的墓园》、《黑色小屋》、《熟悉黑夜》、《黑暗中的门》、《荒野》、《荒屋》、《两个女巫》等。

(二)哥特式时间 从季节来看,弗罗斯特诗歌的时间往往发生在秋冬季节。我们知道,在西方文学中,秋冬往往与死亡联系在一起,诗人将诗歌故事发生的时间安排在秋冬季节,以求呈现出一种死寂的哥特式氛围。弗罗斯特诗歌的故事发生在秋冬季节的有《踏叶人》、《取水》、《十月》、《深秋来客》、《不情愿》、《十一月》、《茅草屋顶》、《冬日伊甸》、《白桦树》、《一个老人的冬夜》、《风与窗台上的花》、《雪问》、《荒野》等。从具体的时间来看,弗罗斯特常常将诗歌的时间安排在夜晚或者黄昏时分,因为黑夜十分有助于展现恐怖的氛围。弗罗斯特的这类诗歌诗有《熟悉黑夜》、《在慢慢长夜》、《恐惧》、《黄昏漫步》、《觅鸟,在冬日黄昏》、《美好十分》、《爱情和一道难题》、《雪夜》、《害怕风暴》、《等待——在暮色中的一块土地》等。此外,从天气的情况来看,弗罗斯特诗歌的故事往往发生在阴天或者雨雪天气的某一天。《一堆木柴》描写的是诗中人在一个阴天在冰冻的沼泽地散步的故事,《熟悉黑夜》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雨夜,《茅草屋顶》的时间是在冬日的雨中。《雪》叙述的故事发生在雪夜,《雪尘》和《我们歌唱的力量》描写的都是雪景。

(三)哥特式背景 弗罗斯特诗歌的故事的发生地多在室外,诗人往往将故事的背景置于野外的山坡上、树林、空旷寂寥的街巷、荒郊野外、山谷里、茫茫的大海之中,以营造一种恐怖的氛围。《地利》讲述的是“诗中人”静静地躺在山坡上眺望远方,看到对面山上的一座座坟茔。《未走之路》、《割草》、《花丛》的故事发生在幽静的树林之中,《熟悉黑夜》的故事发生在空旷的街巷和荒郊野外,《在一条山谷里》讲述的是“我”年轻时居住在一条山谷中遇到鬼魂的故事。《马德拉群岛之发现》的故事发生在茫茫的大海上,诗人以此营造一种神秘而又孤寂恐怖的氛围。即使弗罗斯特叙述的故事发生在室内,诗人也会大肆渲染室外的恐怖环境,《荒屋》一诗就是如此。“诗中人”居住的小屋坐落在一个孤僻的地方,室外到处是杂草丛生,每当夜幕降临,“黑蝙蝠纷纷蹿腾”,还有夜鹰的叫声和夜鹰“振翅盘旋”时发出的可怕的声音。即使弗罗斯特叙述的故事发生在室内,室内也是漆黑和一片死寂,而且室内往往十分空荡,《一个老人的冬夜》既有对室内恐怖场景的描写也有对室外恐怖氛围的展现。

(四)哥特式主题 孤独、恐惧、绝望、虚无是哥特式主题之一。《荒野》表现的是诗中人内心的荒凉和孤寂,诗人以“诗中人”的恐惧心理有效地表现了哥特式主题。组诗《山妻》的第二首诗《害怕空屋》写夫妻俩居住在一个偏僻的地方,他们的房子四周没有人居住,因此,他们每天晚上从地里回家时都格外小心地检查一下是否有人入室偷盗。孤独感导致了他们极度的恐惧感。女主人时刻不在恐惧自己的空屋。家给她带来的不是温馨感、安全感、舒适感和幸福感,而是难以名状的恐惧。《补墙》描写的是一堵墙阻隔邻里之间的沟通,使邻人处于孤独的境地。《山妻》中的第三首《笑容——她的话》写流浪汉的笑容给妻子留下的恐惧,《设计》展现的是绝望感,《曾临太平洋》呈现的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恐惧,《熟悉黑夜》的主题是孤独与绝望。展现这类主题的诗还有《踏叶人》、《既不远,也不深》、《失去》等。

死亡是哥特式风格的一种典型特征。弗罗斯特在他的一些诗歌中向读者展现的是死亡的主题。《熄灭吧,熄灭》写一乡村男孩在一次劳动中一只手被电锯割断而死亡的故事。《马德拉群岛之发现》描写的是一女子与自己心爱的情人私奔后死在一个无名小岛上的故事。《家庭墓地》写一婴儿夭折的故事以及由此引起的家庭矛盾。《雇工之死》和《一个老人的冬夜》描写的是死亡和死亡将至的场景。尽管弗罗斯特的一些诗没有直接描写死亡的主题,但是他向读者诠释的是个体生命的短暂(“我的蝴蝶”),美的易逝(“金色光华难留住”)等与死亡密切相关的内容。

(五)哥特式人物 弗罗斯特在其诗歌中展现出一系列的形只影单的人物,这些人物有孩子、成人、老人。《未到上学年龄》写“我”在一个偏僻的乡村遇见一个孤独的孩子。这孩子“四岁不到”,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因为没有同伴玩耍,因此这孩子是“旗帜的崇拜者”,因为在旗帜升起的地方是一个学校,在那里这孩子可以与玩伴嬉戏。孩子十分关心旗帜是否升起,他与“我”“打赌说那天旗没挂出”,他想叫“我”看看学校的旗帜那天是否升起。弗罗斯特诗歌中的人物不仅是形只影单,而且诗中人因对生活的厌倦,内心充满忧伤、痛苦和烦恼,甚至有对死亡的渴望,《白桦树》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抒发了自己的痛苦心境:“那是在我厌倦了思考的时候,/这时生活太像一座没有路的森林……/我真想离开这人世一小段时间……/我喜欢凭着爬一颗白桦树离去,/攀着黑色树枝沿雪白的树干上天”。[4](P164)《茅草屋顶》写“诗中人”与妻子发生口角之后独自在冬日的雨中漫步的情景。“诗中人”内心充满了伤痛。

弗罗斯特诗歌中形只影单的人物还有孤独的漫步者(“一堆木柴”)(“未走之路“)(“黄昏漫步”)(“美好时分”),孤独的赶路者(“雪夜在林边停留”)(“熟悉黑夜”),孤独的踏叶者(“踏叶人”),孤独的观察者(“地利”),孤独的空室守护者(“孤独”),孤独无助的老人(“一个老人的冬夜”)。

(六)哥特式氛围 弗罗斯特善于安排一些意象和词汇以营造哥特式氛围。《荒野》一诗集中使用了“大雪”、黑夜、空旷的田野、“白茫茫一片”、“荒草”、“缺乏生气”、“一片空白”、“苍茫太空”、“荒野”等意象象征诗中人孤独和寂寞的内心世界。《觅鸟,在冬日黄昏》以黑夜、“严霜”、“茫茫白雪”、死寂、“清冷”、栖息在枝头的孤独的鸟儿、树上的“一片枯叶”等意象与独自漫步回家的“诗中人”共同构织出一幅凄清、寂寞、空旷的画面。为了突出凄清孤寂的氛围,诗人还特意以夏日鸟儿在此的鸣叫与冬日的萧瑟相比,有力衬托出冬日的清冷和孤寂氛围。《曾临太平洋》以“破碎的海水”发出的喧嚣声、一浪高过一浪的巨浪洪波、低垂的乌云、“悬崖峭壁”、“怀着恶意的夜”、“黑夜”等意象构成了一种神秘恐怖的氛围,读后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诗人以鬼魂的经常出没、坟墓等展现一种恐怖的氛围。《在一条山沟里》描写的是“诗中人”年轻时在山谷里居住时经常见到少女的鬼魂的故事。那些鬼魂“每晚全都披薄雾而来”向“我”讲述她们的故事。《生存考验》中有天国、白光、灵魂、再生、游魂、上帝等与鬼魂和死亡有关的词汇。

诗人还在其诗歌中呈现出恐怖的画面展现哥特式氛围。《设计》就是如此:在一朵白色的花上,有一只白色蜘蛛正紧紧抓着一只白色的飞蛾。组诗《山妻》中的第四首诗《一再重复的梦》写噩梦使“诗中人”不得安宁。《孤独》给读者呈现出的也是一幅恐怖的画面,漆黑的夜、“白浪击岸的海滨”、大风怒号、西天上乌云密布、“一团枯叶旋转并发出嘶嘶之声”。

弗罗斯特也以黑夜的场景突出恐怖的氛围。《夜曲五首》中的第一首诗《长明灯》中有这样的诗句:“我仍然日夜被黑暗笼罩,/如我所料,在我的面前/还有最浓的黑暗令我胆寒。”《恐惧》中有黑洞洞的窗子、黑屋、深更半夜、黑夜、发抖等词汇,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诗中还有两个神秘的人物。《熟悉黑夜》的故事发生在空旷的街头,时间是夜晚。该诗描写的是“诗中人”在黑夜里独自冒雨漫步远行到荒郊野外的一次经历。街巷空旷寂寥,只有更夫在执勤。“诗中人”在空荡而又凄凉的城市小巷中独自一人前行,最后走到城市之外的荒郊野外。城内城外似乎都是一片荒漠,无人居住。“诗中人”内心的孤独似乎永远无法排除。诗的氛围是孤寂的,诗人使用“黑夜”、“郊外”、“凄凉的小巷”、“神秘”等意象突出孤寂的氛围。《孤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了自己在现实中的孤单之感。“诗中人”一个人独自居住在房子里,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在这个世上“举目无亲”,成了“孤家寡人”。诗人还集中使用黑夜、秋风、枯叶、阴云集中突出了孤寂的氛围。弗罗斯特描写春天的诗《春潭》呈现出的是“荒野”的景象。[1](P364)“浓密的树林”、瑟瑟颤栗的野花、枯干的野花、遮黑了大地的郁郁葱葱的树林都象征死亡。《接受》写夕阳西下之时,一只小鸟在小树林中匆匆飞翔寻找自己建有巢儿的那棵树,终于在天黑之前回到了自己的巢中。然而,鸟儿面对的却是黑暗的夜,黑暗笼罩整个大地。

二、结语

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哥特式风格有效地渲染了诗的氛围,强化了诗的主题,创造了极强的艺术效果。弗罗斯特的哥特式诗歌集中展现了现代人的孤独、寂寞、痛苦、压抑、恐惧、绝望以及现代人精神上的空虚和荒芜,此乃诗人对人类的极大关怀之情的真挚流露。生活的沉重使弗罗斯特对生活产生了厌倦之感,然而他绝不是十足的悲观主义者。弗罗斯特常常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当他被沉重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时,他想离开人世,但是他只想短暂地告别人世,因为人世是个值得眷恋的地方,正如他在《白桦树》中所说的:“人世是适合爱的地方。”

[1]黄宗英.弗罗斯特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杨金才.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三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何庆机.自我与信念: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弗罗斯特.弗罗斯特集(上)[M].曹明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I106.2

A

1003-8078(2012)02-0103-03

2012-02-29

10.3969/j.issn.1003-8078.2012.02.33

刘保安(1962-),男,河南西平人,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教授。

责任编辑 张吉兵

猜你喜欢

哥特式弗罗斯特黑夜
黑夜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哥特式浪漫
黑夜在哪里?
暗指视域下《木匠的哥特式古屋》的失败主题分析
喜欢白天,也喜欢黑夜
以介为主 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译本的文体学浅析
西方哥特式研究的新趋势——评《卢特利奇哥特式指南》
西方哥特式文化景观——哥特式文学与电影的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