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教学内容优化分析:问题、原则与策略

2012-08-15傅德田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逻辑教学内容

傅德田

(杭州师范大学社科部,浙江 杭州310036)

“思政课”教学内容优化分析:问题、原则与策略

傅德田

(杭州师范大学社科部,浙江 杭州310036)

“思政课”教学内容优化可从三方面考虑:首先,在教学内容设定上面临着哪些问题,何以需要我们进行优化改革;其次,以何种原则来判断、分析“思政课”教学内容优化工作;再次,在当前条件下采用怎样的方法策略进行优化。

思政课;教学内容;问题;原则;策略

一、亟待优化的“思政课”教学内容

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上我们面临怎样的问题?概而言之,大致存在以下三类问题。

第一,教材内容与体系缺乏科学性。“思政课”目前均采用各级教育部门编著的教材,从教材到教学、从理论到教学实践,存在着要求、标准、规范等诸多差异,需要经过多方面转化才能协调。就内容而言,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目前仍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教材的理论逻辑如何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并切合课堂教学的逻辑;教材话语体系如何转化为教学话语体系;教材文本的抽象性与可读性的矛盾问题怎样解决;教材的学生针对性不够问题如何解决;教材引经据典与学生疏离经典(时间、眼界、问题意识等)的现实矛盾又如何弥合等等。

第二,“思政课”教学环境亟待优化。主要表现在:教学班级普遍扩大,细节性、研究性、批判性等教学内容无法有效实施;变相压缩“思政课”时间的情况经常出现,“思政课”教学内容无序压缩、碎片化;“思政课”与其它课程的地位拉大,表面重视实质轻视,“思政课”的教学氛围不良;更为重要的是,“思政课”教学的社会大环境不容乐观,大量与教材内容相违背的现象在社会上盛行,有时一个学期的“思政课”教学可能因为一个“我爸是李刚”类事件而前功尽弃。

第三,“思政课”各门课程间内容整合工作一直未能有效进行,教学内容的低端重复、课程间理念观点的冲突、理论逻辑线索的混乱等各自为政的情况仍存在。在纵向上,中小学与大学“思政课”的低端重复情况大量存在,以浙江省为例,根据《浙江省思想政治学科实施意见》,高中新思政学科有《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门必修课,有选修课ⅠA《经济学常识》和《国家与国际组织》,还有选修ⅠB和选修ⅠC,它们与高校“思政课”新方案变革之后的内容体系有大量交叉重复之处。

二、“思政课”教学内容优化的原则与策略

首先,“思政课”教学内容优化应坚持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原则。第一是逻辑原则,即以各阶段各门“思政课”自身内在逻辑为优化的基本框架。如果我们肯定当前“思政课”的基本体系,接受这一体系所确定的基本理论范围、方法和问题域,那么“思政课”作为独立课程就有其相对独立性,其教学内容之间就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因而,那些有违其基本逻辑和理论框架的内容要舍弃,那些有逻辑缺陷的内容需要改进与补充,那些逻辑关系存在混乱的内容需要进行重新组合。逻辑自洽是理论科学性的前提,“思政课”只有真正坚持科学性追求,才可能赢得学生。

第二是实践原则,即以当代中国实践和世界实际为教学内容的现实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改进教学内容。逻辑优化是“思政课”教学内容优化的科学性要求,但逻辑自洽、理论科学性又是建立在符合实践基础上的,它们本身就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因而,进一步思考“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优化就必须回归实践,回到实践生活。教学内容之优劣最后根据在于能否经得住实践的检验,那些真正优秀的教学内容是对事物根本的把握,是实践精神的提升,所谓教学内容的优化从根源上是对变化着的实践所进行的不断总结、反思和提升。落后于实践,违背实践事实与精神,哪怕逻辑严密、体系科学,其教学内容也得抛弃或扬弃。而如果能够抓住实践精神,那么“思政课”教学就能抓住学生,正如马克思说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第三是内容定位原则。分析一门学科的内容优化问题还须关注该学科内容的定位,对于内容的定位不同,选择内容的方式方法、取舍内容的倾向力度等就不同。就“思政课”教学内容优化的论题而言,至少有三种定位需要考虑。一是教学定位,即我们讨论的是教学内容而非教材内容的优化,尽管两者存在密切关联,但差异还是很大的,教材内容需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整理,包括对其逻辑、话语、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优化,才能转化为适合教学的内容。二是目标定位,“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其它课程不同,“思政课”教学目标不仅在于成才更侧重于成人育人、成道行道,毫无疑问,教学内容的取舍就倾向于育人的目标。三是对象定位,培养对象不同也影响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成人成道的,因而,考虑是否适合学生心理、理智与实际状况,分析是否有利于满足学生合理合情要求,就构成“思政课”教学内容如何优化的必要原则。

第四是课程定性原则。“思政课”具有独特的学科定性,“思政课”这些特殊性赋予其教学内容的选择有着其它课程并不具备的一些原则考量。一是思想课定性。“思政课”是培育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课程,不是知识或技能课,主要是提升学生的思想能力:学习如何思考问题和如何思考思想,探究明辨是非的方法和价值,拷问分析问题的可靠基础和可能条件,追求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精神境界。这一定性界定了“思政课”教学内容取舍上的思想取向。二是政治课定性,亦即意识形态定性。“思政课”服务于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定性规范了“思政课”教学内容优化的政治倾向和阶级边界。三是理论课定性。“思政课”非政治口号的堆砌、阶级情感的宣泄、经验成败的罗列,而是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自觉,其内容是科学论证、逻辑推理的成果。缺乏理论的科学、逻辑的自洽、教学的透彻深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法确立其合理性合法性。这一定性要求“思政课”教学内容取舍上须坚持革命性与科学性动态协调。

其次,要积极探索“六比较”的方法、策略,来分析、解决“思政课”面临的有关问题,以建构科学合理且高效的“思政课”教学体系。第一,比较“思政课”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特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把各类经典教材的优势内化为教学内容优势。第二,比较理论与现实社会实践,以明确思政课的现实针对性、时代性,不断以实践来检验、修正和发展“思政课”理论,同时以“思政课”理论来推动、评价、价值引领现实实践活动,在双向互动中充实、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第三,在比较视野下,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理顺中学大学思政学科的关系,把握学生思想知识基础和逻辑传承;分析我国普通高中第一阶段新课程(实验)改革暨中学思政学科改革的情况,明确其新政治课程标准、指导思想,具体研究“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设置,充分分析必修模块、选修模块的新课程设计思路等新变化;系统研究中学思政学科教材,比较各级教材在内容、理念、逻辑等方面的异同,优化它们之间关系,在此基础上整合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第四,比较学生与其他人群的思想特点,调查学生的知识思想信仰状况,了解学生思政知识的实际基础,力求教学内容合乎学生思想知识和心态实际。第五,比较“思政课”与其它课程,以突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第六,比较各门“思政课”之间的不同,协调与整合各自内容同时摆脱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使改革视野扩大,使原先进行的单学科内容建设上升到整体建设,消除其间的重复、冲突,达到整体优化。

G641

A

1003-8078(2012)02-0032-02

2011-12-24

10.3969/j.issn.1003-8078.2012.02.10

傅德田(1965-),男,浙江金华人,杭州师范大学社科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彩教案,编号:10JDSZK001。

责任编辑 袁小鹏

猜你喜欢

思政课逻辑教学内容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