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的基本乐科课程教学
2012-08-15陈芳
陈 芳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
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的基本乐科课程教学
陈 芳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
认知心理学为当今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指导,提出乐理与视唱练耳相互渗透教学原则,探索高师基本乐科教学发展的新思路。
认知心理学;基本乐科;视唱练耳;乐理;渗透教学
基本乐科主要是指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是以提高音乐素质,发展音乐记忆,培养创造意识为教学目的。认知心理学重视感知、理解、逻辑思维等智力活动在获得知识中的积极作用,体现了人类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心理状况,为当今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我国高等音乐专业教育的传统课程体系中,“乐理”与“视唱练耳”一直都是沿袭着分科教学。传统的乐理教学比较注重基础概念的讲解,内容比较枯燥,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不容易记忆。而视唱练耳作为技法性理论课,比较重视感性教学,侧重音响,在教学中容易忽视理论教学。这两门课程由于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及教学进度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影响教学质量。我们可以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成果运用到基本乐科的教学中,注重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的渗透,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提高他们的音乐听觉与音乐记忆能力。
一、培养内心节拍和节奏感能力
认知心理学重视感知、理解、逻辑思维等智力活动在获得知识中的积极作用,学派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布鲁纳和奥苏伯尔。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他提倡发现式教学法,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指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方法),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能够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按照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法,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在节拍、节奏教学中,学生可以在理解了节拍、节奏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视听对不同的拍子、不同的节奏加以对比,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特点,在熟练掌握基本节奏型逐步接触多种多样的节拍、节奏变化。乐理与练耳结合教学,改变了传统被动的“传递——接受”模式,学生可以积极思考、自己探索发现知识的规律,提高节奏学习的感性认识与学习兴趣,加深记忆和对音乐的理解与应用,使“被动式”的学习变为富有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愿为之探究的“主动式”学习。
奥苏伯尔创造性吸收了布鲁纳的认知理论,提出有意义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是指“以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方式将潜在有意义的信息与学习者已知内容联系起来的过程。”[1]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学习材料对学生来说必须是有潜在意义的,能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学生发现新知识,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的基础之上的,而是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作为基础的。为了使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更容易建立联系,教师应在呈现新材料之前,用引导性材料指导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同化新知识。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在视唱练耳课的内容中结合着乐理中节奏、节拍概念等引导性材料进行渗透教学,结合音的强弱关系和音的长短关系组合讲解,使学生在实际接触的“感性”过程中增加对节奏节拍的进一步理解,并通过大量的具体的音响进行听辨练习,从而解释乐理中的节拍、节奏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和律动感。反之,学生对节奏概念的模糊与机械的节奏训练,将不容易掌握节奏节拍在音乐表现中的具体运用。
二、提高音乐听觉能力
从认知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任何课程内容在实施过程中都会发生变化,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根据各自长时记忆中的已有信息来加工课程内容的。但这种信息不可能与学生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建立有机联系,因而会成为孤立的信息,很容易被遗忘,或很难用来解决问题。同时,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当呈现的课程内容超过这个容量时,学生就得用额外加工来恢复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即不断采用复述的办法,这样将限制学生使用其他信息加工形式(如信息编码),导致学习受挫。
音程、和弦听辨教学中,需要结合乐理知识进行,让学生理解和弦概念、和弦的音程结构、各种调式的和弦以及名称、标记、七和弦的解决,和弦的转位等等,如大三和弦的明亮坚定,小三和弦的暗淡柔和,仅有色彩对比还不够,需要知道大、小三和弦音程结构的异同。同时从音响上增强学生们的感性认识,通过示弹、模唱、构唱各种和弦,感受各类和弦在音响和色彩方面的共性和差异,使学生在原有理论基础上通过感性认识进一步升华,在学生的有限容量中进行信息加工,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和弦的色彩,而不是靠不断地构唱来恢复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这种理性与感性结合,可以让学生获得完美的音响效果,加深音乐记忆,在已有的理论基础知识之上,也能更加主动积极有效地接受新的知识,对原来那些令人畏惧和枯燥的、缺乏兴趣的听觉和声训练会变得更有兴趣。
三、增强音乐记忆能力
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出,学生在记忆信息时,要经历三个阶段:(1)编码,即把信息引入记忆系统的过程;(2)贮存,即保持信息直到需要使用该信息为止的过程;(3)提取,即在需要它时重新形成收集该信息的过程。记忆在这三个阶段的任何一个阶段上,都有失败的可能。编码是一个涉及觉察信息、从信息中抽取一种或多种分类特征,并对以后提取该信息的能力有很大影响。如果我们的知觉有误或分类特征不清,或形成的记忆痕迹与客观事物相差很远,那么,我们在提取信息时就会非常困难,也即在编码前需把所要贮存的信息清楚地理解与掌握。
旋律听写与模唱教学中,需要先掌握乐音体系、记谱法、节奏节拍、调性以及旋律等基本乐理知识。如果在进行模唱与旋律听写之前,缺乏对基本乐理知识的乐音体系、记谱法、节奏节拍、调性以及旋律的基本知识的理解,就会将混乱的信息引入记忆系统,从而导致贮存失败——遗忘或者提取失败。这样将影响了学生记忆能力,阻碍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同时,在乐理教学中遇到的概念、定义,这些定义不仅仅需要从理论上去理解,同时也需要在用大量的实例音响来解释这些“乐理现象”,巩固概念、定义,加深记忆。
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李重光指出:“基本乐理课,作为一门音乐共同基础课,与其他音乐课程的关系,都是极为密切的。如视唱练耳课,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学习理论基础知识时,必须联系视唱练耳课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加以印证。这样不仅理论学得生动、具体、扎实,而且还可以利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相互配合,相得益彰。”[2](P1)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渗透教学,能够促进教学方式的不断完善,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视唱练耳所学的“知识点”与其他知识技能连接在一起,形成新的“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一体化,理性知识加以引导,感性知识不断拓展与融合,给予了学生较大的创造性学习和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兴趣,教学过程也会生动活跃。同时,能够更好地完成视听教学工作,让学生在通过两门不同性质的课程学习中掌握音乐基本要素中节奏、音准等知识;系统地发展音乐听觉和感受能力;从而积累音乐语汇,提高音乐素养;为其它音乐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美]M·P·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面想教学的取向[M].王小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重光.基本乐理(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G642
A
1003-8078(2012)02-0030-02
2012-02-02
10.3969/j.issn.1003-8078.2012.02.09
陈芳(1979-),女,福建厦门人,集美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袁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