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年级口语交际的认识与分析
2012-08-15韩光明
韩光明
(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乌鲁木齐830013)
口语交际是现代社会人们最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也是人们生活、工作、发展的基本方式。口语交际的过程涉及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同时,还涉及情感、动机、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口语交际不仅是一个人听说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衡量其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口语交际显得越来越重要。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课程改革中的成绩明确下来,仍然把“口语交际”作为语文教学的五大领域之一,写进了总目标。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1]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对语言代码与言语信息间的关系研究不够,加之口语交际检测缺少有效的办法,更多的教师只是关注学生的阅读、写作,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听说内容,致使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口语表达能力未能达到相应学段的目标,表现差强人意,影响了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故而应当一把抓。”大量的语文实践证明,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之间存在着迁移、同步、互补的关系,起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整体提高的效用。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学段的提高,其活动空间逐步扩大,与社会的联系、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小学语文高年级口语教材教学要为小学生语言表达运用及其语文素养的提升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高年级口语交际教材内容的设置
小学高段五、六年级口语交际的内容沿袭低、中段依据单元主题以及语文能力训练点来设置话题内容的方式,目的是密切加强以听、说为主的“口语交际”与读、写间的横向联系,创设活动情境,引领学生进行口语实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的内容为:与书有关的活动;文艺活动策划——“浓浓的乡情”;我是“小小推销员”——介绍一种商品;启示;父母的爱;演讲: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我爱看的革命影视作品。
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为:活动策划——与远方小学生手拉手;难忘童年;劝说;难忘的事;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人物故事;聊聊热门话题。
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认识自然;祖国在我心中;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诺言;珍惜资源;留在心里的印象;动物的故事;身边的艺术。
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的内容为:难忘的第一次;民俗风情介绍;畅谈理想;学会生存;辩论:科技发展利大弊大;成长的足迹;告别小学生活。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视野的不断开阔,高段五、六年级“口语交际”的内容涉及自然、社会、文化、人生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爱”为例,就有父母之爱、家乡之爱、祖国之爱、自然之爱、艺术之爱、文化之爱、生活之爱。不仅内容更加广泛,而且在“口语交际”的形式上几乎全部涉及,如:讲述、复述、演讲、说明、讨论、辩论、表演等。
再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五、六年级口语交际的内容主要有:模拟家庭生活,朋友聚会,同学谈心,交流见闻,介绍小动物,介绍喜欢的植物,介绍游戏,模拟家庭生活,模拟借书,购物,当导游,当小记者,讨论如何帮助残疾人或有困难的人,辩论演讲等。
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努力挖掘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服务于实际生活需要,力图充分体现口语交际源于生活,为生活之所需这一基本原则,增强口语交际的实用性、生动性、趣味性,使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起学生口语交际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带着情感、兴趣走进“口语交际”。口语交际不是将听和说的活动简单地相加,而是一种应对和情意。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口语交际过程中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体现出交际活动、交际对象的意识。
二、高年级口语交际教材的编排与呈现
高段五、六年级基本延续了中、低段口语交际的编排体例,但人教版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变化:低、中段单元练习名称为“语文园地”,内设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我的发现、展示台等多个小栏目。高段五、六年级单元练习项目栏目仍然为上述内容,但将“口语交际·习作”小栏目上升为单元活动名称。日积月累、交流平台、展示台等小栏目归入“回顾·拓展”板块,与“口语交际·习作”并列为单元练习名称。这一变化意在表明“口语交际·习作”在小学高段要求的提高和地位的提升。
高段五、六年级,除了六年级下册安排7次口语交际活动外,其它三册均安排了8次口语交际,每次口语交际,都会结合单元主题,就学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表达、交流、讨论、评议。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提示中说明学习本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单元口语交际安排的就是“我是小小推销员”,向别人介绍一种商品。可以先阅读有关的说明书,介绍“商品”的外观、规格、材料、结构、用途、使用方法等。还可以把“商品”带到学校,边展示边介绍。一个同学介绍的时候,其它同学要认真听,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推销员”对学生扮演的“顾客”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耐心的解答。最后评一评,看看哪些同学介绍得好。不难看出,不论是一个话题,还是多个角度,教材在提出口语交际前,都会有几句激趣引导的话,大多是从课文的学习引导或过渡到交流的话题,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组保护环境,在《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四篇课文后的“珍惜资源”口语交际练习中,就给了这样一段提示语:“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完全可以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物品,节约纸张,进行垃圾分类,注意节水节电……请根据你掌握的资料和生活实际,就这个话题与同学交流:可以谈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可以谈怎样珍惜资源;可以谈做得好的,也可以谈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还可以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2]
北师大版五、六年级则通过设立“畅所欲言”栏目,话题紧紧围绕单元或课文的主题进行设计,六年级则将中低段的“语文园地”全部改设为“综合性学习”,不再孤立地单独进行口语训练,而是把口语交际与读写、语文活动结合在一起,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目的是体现“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这一口语交际的基本理念。
三、高年级口语交际教材内容呈现的逻辑思路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生活空间进一步扩大,认识能力进一步提高,直观、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概念、判断抽象思维方向发展。与低、中段相比,高年级口语交际教材在编排与呈现方式上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教材编排上特别关注口语交际与习作间的密切关系,同时,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有的先说后写,有的先写后说,还有的把两部分内容合在一起,也还有分开的。教材中的提示性文字,更是特别注意提供多个角度,学生熟悉的话题范围,目的是为回归生活常态的口语交际、习作,留下较大的自主活动的空间。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四”,就是引导学生回忆从自己看到、听到或经历过的令自己特别难忘或感动的事情当中,选一、两件讲给同学听。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再把它写下来。又如,“口语交际·习作七”,课文以作家笔下人物形象为专题,认识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口语交际则要求将读过的、听过的、看过的课内、课外的人物故事讲一讲,评一评谁的故事印象深。习作则要求运用专题课文中写人的方法,写出一个人某方面的特点。
口语交际看似是“口”与“耳”之事,其实质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人际交往的现实活动过程中,单纯的听和单纯的说活动是非常少的,只有当交际的双方都处于主动状态时,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如讲故事,看似一个人单独在说,实际上,讲什么故事、怎么个讲法,都受到听众的制约和限制。再如演讲,其内容、形式、状态,以及态势语等等,都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受到听众的影响,为什么讲这个,不讲那个;为什么这样讲,而不那样讲,是受到对象、场合、时间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口语交际是其中的一方与它方或多方双向、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过程,其本质是一种建立在语言对话建构中的高级思维方式。教材之所以如此编排,一方面是考虑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间的关系,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是想更好地发挥阅读与口语交际、写作间的密切联系,使读、写、听、说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阅读是一种通过“目”的信息输入,听是一种通过“耳”来“看”的信息输入,没有信息的输入,就没有说与写的输出。只有听、说、读、写四管齐下,才能更好地解决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费时低效的被动状况。
四、高年级口语交际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理论依据
小学生语言文字学习的基本程序是(口头)言语→(口语)文字→(书面)言语→(书面)语言文字。也就是说,口语表达能力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社教材力图通过口语交际的生活化、情境化学习方式有效性的探索,使学生具有日常生活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真实的日常生活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学会文明的进行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新课程几种版本教材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口语交际在内容编排与呈现方式上都非常关注内容的生活化、表现的情境化、呈现的多样化,以此加强学生口语交际的应用性、趣味性和交际性。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中更好地表达交流。因此,如何使课堂上的口语交际内容生活化,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是教材编写者必须首先考虑的。人教社教材在口语交际的话题前,都有几句激发兴趣或者是引导的话,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第二,表现情境化,增强实际运用性。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最终是为了在生活中更好的运用。创设情境要就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口语表达方式。第三,双向互动,体现交际性。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它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都处于主动的状态,有一定的交流和沟通,在互动中逐步深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多次出现“商量一下”、“小组交流”、“和同学分享”、“讨论”、“他人意见”、“评一评”、“议一议”等提示,正是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乡情”单元提示语是这样的:“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的吧!”单元练习“口语交际-习作二”与之呼应:我们学习了几篇表达思乡情感的课文,让我们来策划一次主题为“浓浓的乡情”的活动。确定好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之后,重点讨论以下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可以根据班上同学的特长推选表演者,也可以自荐。根据讨论列出的节目表,进行活动”。这些提示,不仅强调了口语交际交流中的双向互动,还为学生提供了在双向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的一些具体方法。习作练习则将此话题继续延伸:你长大后,或许会离开家乡,想像一下,当某一天你回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家乡,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应用课文中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写一篇习作。编者不仅将阅读与口语交际结合为一体,使学生有话可说,更有意识地将口语与书面语结合起来,与学生的习作结合起来,发挥听说读写的整体功效。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而言之为语文。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对语言研究不够,更多的只是关注阅读、写作硬性的语言指标,忽略了听说言语活动,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很明确,就是要学生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则“全部以书面训练(读,写)为内容,完全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张志公先生形象地做过这样的比喻:“语言首先是口、耳之事,因此,练口耳是基础,过去教语言,往往忽略口、耳,只注意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他开花的办法,充其量这叫插花,也许开两朵花,然而开不多,也开不久。”[3]张志公先生认为这是从旧传统承袭来的一个很不科学的做法,如果继续对‘语’和‘文’采取分而治之、厚此薄彼的办法,很不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张志公先生的话非常形象地道出了听、说、读、写间的关系。语文教学应该是四条腿走路,四种能力之间存在着迁移、互补的有机联系,叶圣陶先生说:“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故而应当一把抓。”听说读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四者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切不可两条腿粗两条腿细。
有关统计表明,听和说这两项口语交际活动占语言活动时间总数的74.3%。在言语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听”、“读”是对言语信息的输入和内化,“说”和“写”则是言语的输出与运用。据据美国芝加哥的保罗·T·兰金的研究,“人获取知识,一般听占45%,说占30%,读和写却只占16%和9%;如果仅仅是单独的读,其获取信息的储存率只有35%,如果是视听并用,信息储存率则可达65%。”[4]我们知道小学生由于受识字写字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书面表达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而其听说的言语活动则要灵活、直接、方便、快捷得多。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认为,教育必须围绕 “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四个方面展开,学做”的概念被定义为“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其内涵涉及实际动手技能,同时还包括人际关系、交往行为、合作态度、主体能动性、交际能力等综合而成的能力。良好的交际能力有利于个人更好的融入社会,因此,学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处理信息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集中体现。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关注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也就是说,小学语文高段的教师在今后的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中,要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精心设计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以帮助指导,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高年级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协调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到发展,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其学好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2]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1.
[3]张志公.说“练”——语言教育杂谈三[J].语文建设,1962,(3):5.
[4]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