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十大关系》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思想

2012-08-15贺全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积极因素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贺全胜

(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湖南长沙410001)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实践家,建国后,他总是着眼于宏观战略高度思考和制定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致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十大关系》就是他纵观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以苏联经验为鉴戒,与时俱进,科学总结我国建国初几年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撰写的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深入发展的科学大纲,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方略,是我们党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这篇光辉著作,为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和路线,提供了重要而直接的思想启迪和理论依据,标志着我们党开创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先河,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二者存在着师承渊源关系,由此奠定了它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奠基开山之作的历史地位。

一、《论十大关系》明确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科学论断,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路线和指导方针直接提供了思想启迪

历史经验显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是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的必然结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壮怀激烈,史无前例,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口众多、发展又不平衡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更加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各领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这一伟大事业胼手胝足,努力奋斗。《论十大关系》为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和路线,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和力量源泉。

1956年初,毛泽东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委工作汇报后,从中看到了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和矛盾,于4月25日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这部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思想发展的光辉著作。毛泽东综合提出十大关系和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720。我们党采取这一方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建设高度民主文明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取得辉煌的胜利。但问题是,如何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什么途径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勿庸讳言,改革开放是根本出路和有效坦途。通过改革开放,把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小农社会自然经济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传统封闭思维禁锢中解放出来,从保守落后的体制环境中解放出来,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殷忧启圣,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开拓创新,在迎接挑战中把握机遇,在克难攻坚中脱胎换骨,在解决问题和矛盾中实现凤凰涅槃。当时,人们的商品经济意识和市场经济理念还比较淡薄,改造社会主义经济环境,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是全新的事业。因此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改革开放,人们深刻体认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温暖,实现自我感化,从而提高社会主义主人翁的自觉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接着,毛泽东具体分析了“积极因素”的来源,强调要发挥统一战线工作的优势和积极性,指出国内的积极性,工人和农民是基本的积极力量因素,争取中间势力为积极因素,做好转化消极势力的工作,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国际的积极因素,我们党要团结一切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华人华侨和有贡献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切爱国者,以及国际上支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友人和爱好和平事业的贤达和志士,争取中立者,分化和打击敌对反动势力。总之,千方百计采取直接的和间接的方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努力奋斗。这一指导方针,不仅是当时《论十大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而且直接启迪和影响了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和路线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也为我们现在乃至将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有力的思想依据和实践基础。

二、《论十大关系》揭示了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原则,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改革发展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根本任务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当时特殊的情况,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深入发展,这一经济体制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和矛盾,改革经济体制,消解这些体制性矛盾和问题,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毛泽东从当时我国经济建设实际出发,进行了艰辛有益的探索。一是精兵简政放权,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沿海工业比较发达,内地经济比较落后,工业结构分布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针对这种经济状况,毛泽东提出,要改革工业发展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一方面,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带动和扶持内地工业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广大内地新工业基地,建立新兴产业和工业城市,形成沿海和内地工业基本平衡,竞相发展的局势。同时精兵简政,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军政费用应当节减,要“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补用于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1]725,才能进一步增强国防实力。同时,党政机关也要改革精简,反对官僚主义和机构臃肿,在“一不死人、二不废事”的前提下,砍掉三分之一的机关单位;政府不能给企业背包袱,手不能伸得太长,凡企业决策范围内的合法权益要坚决予以保护,改革长期以来政府干预企业的管理体制,解轭放套,让企业自我决策、自主经营、自我生存和发展。他指出,凡是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保证中央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地方不违背中央大政方针的条件下,应当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简政放权,“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1]729,让地方拥有更多更大的权力和积极性兴办实业,再也不能仿效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高度集权于中央,卡死地方的做法。毛泽东这些改革发展的思想,为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调整经济结构乃至我们今天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方针、政策,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路。

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和物质利益关系,实行综合平衡发展。众所周知,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体现了工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毛泽东1956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1957年1月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全面阐述了正确处理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关系,要求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三大产业发展的关系,这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针。这种认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最后完善成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体系。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要把“农业生产”摆在“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2]360,振聋发聩,语音犹在。他强调重视农业的务实措施,要体现在覆盖于农业上的投资在国民经济计划中所占的比重适当增大。在毛泽东改革产业结构的思想指导下,1957年我国重工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51.4%降为43.8%,农业由上年的32.7%提高到35.3%,轻工业由上年的15.9%提升到20.9%。这种产业结构“相对平衡比例”,既突出了重工业的重点发展,又照顾到农业和轻工业的平衡上进,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也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际情况,体现了既要人民又要重工业的方略,切实贯彻了“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关心农业,以农业为基础的光辉思想,对于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和实行产业结构改革调整方针,乃至我们当前加强农村工作,大办农业,减轻农民负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具有重大激励和启示作用。

三是科学化解生产和分配、积累和消费两大机制性矛盾,不断提高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生产和积累的比例过重,势必会影响社会分配和人民的消费水平。由于我们曾受苏联经济政策影响,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地采取向农业揩油和剥夺农民的措施,垫铺积累,扩大再生产规模,结果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造成了农业不振,重工业也无力起飞消极落后的连琐反应。因此,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着重提出并讨论如何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生产者个人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问题,指出这是一个关系到全国人民利益的大问题,必须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反复进行探索和研究。根据生产集体和生产者个人对社会(国家)贡献的大小,质量的优劣,合理安排生产与分配、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并且通过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路径,采取等价交换或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提高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刺激生产者积极性,促进经济建设大发展。这些改革措施,为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和健全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和现实指导原则。

四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壮大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社会矛盾大量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成为我们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大主题。我们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问题,首先,我们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稳定社会和人心;其次,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便集中注意力搞经济建设;再次,有利于统一战线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最后,壮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促进改革开放胜利发展。对此,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颇有精辟论述,党的“八大”曾一度形成共识。毛泽东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分清是非,区别对待,并以此作为衡量一个人作风优劣和业绩好坏的基本标尺。对于犯错误的人,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一要看,二要帮”,开展恰如其分的批评,坐视错误是宗派主义,居心险恶。这些改革思想,仍然是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和健全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时期的敌我矛盾“已经大为减少”,但并非根绝了。对于敌我矛盾,必须施行无产阶级专政。毛泽东指出,对待反革命分子的办法是:杀、关、管、放。只有杀掉那些十恶不赦的“东霸天”、“西霸天”,销毁人民脚下的“地震”,才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经济环境。尤其今天,国内和国际敌对势力利用我们改革开放时机和政策,里应外合,企图推行“和平演变”的阴谋,摧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政权。毛泽东这些不朽理论,对于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营造安定团结和谐发展的社会局面,具有强大的实践性和战斗力。

五是提出“双百”方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允许不同观点自由辩论,允许不同学派自由发展,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思想道德和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有裨益。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国教育、科技、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群芳竞妍,千姿百态的春天新气象,涌现出了大批科技专家、教育人才、文化巨匠,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这一方针,对于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思想,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乏直接的思想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

三、《论十大关系》科学论证了扬弃的辩证观,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施对外开放战略进行了可行性原则与方法探索

扬弃的辩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总是在克除旧事物的消极因素保留其积极因素的基础上又否定又肯定再否定再肯定发展壮大起来的成果。改革开放最能反映扬弃这一辩证原则的科学生机和发展气象。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对外开放思想,主要体现在第十节“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中,为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对外开放思想和路线,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持。他阐述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观即扬弃的辩证原理,大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是强调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和先进企业的好东西和好经验,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反对盲目学习,机械照搬。毛泽东指出,学习外国人,是为了现在的中国人;学习古人,是为了今天的活人。这体现了他向古人和外国人时空全方位开放的远见卓识。我国近代改革开放的先贤,为了探求真理,飘洋过海,“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治其人之身”,必先取“其人之道”。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我们党一方面坚持艰苦创业,勤俭建国;另一方面大胆“向外国人学习”,吸纳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毛泽东指出: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1]742。应当承认,社会主义是有优点和缺点的,不承认这种客观事实,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态度。这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完全必要性。因此,“我们的方针是,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由此,我们清楚地看到毛泽东对外开放无限宽敞的思想世界。关于对外开放的形式、渠道与层次,他又指出,不仅要有批判地有分析地学习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和企业的科学文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方法,还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适当地引进外资、引进人才和引进设备,创办外资企业。同时,我们也可以选派管理技术业务方面的骨干和能人到外国留学,或短期培训,实行经济、技术、管理、文化、艺术的双向交流。可以说,至少到此时,毛泽东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渠道对外开放思想的基本轮廓。由于任何事物具有双重属性,外国的东西有好有坏,毛泽东又指出,学习外国人,只学好的和长处,不要学他们的短处和缺点,“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搬,机械搬运”[1]740。尤其要自觉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一切腐朽制度、思想作风和生活方式,这又充分体现了他对外开放憎爱鲜明的扬弃观、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他指出,过去我们一些人良莠不分,好坏都学,结果栽了跟斗,应当从中记取教训。这些谆谆之词,对于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扩大对外开放,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仍有思想启示和现实针对性。

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反对教条主义。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理论,本身是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科学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定要联系中国实际,闭门造车,其学无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学术界、经济学领域都一样,都要坚持批判地继承和实践创新的观点。凡符合国情的但还未懂得技术,实行“拿来主义”;于国情不符,技术已清楚的部分,就不要照搬。切忌教条主义,反对囫囵吞枣。教条主义者是“不从实际出发,从教条出发,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1]748,如果这样,革命和建设是不可能胜利。

三是增强民族自信心,推陈出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毛泽东指出,对外国的科学、文化、技术和管理,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不加批判地全盘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利。前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原则和扬弃的辩证观,是盲目排外主义的错误倾向,否认了世界各国和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这属于像倒洗澡水连同小孩一起倒掉的道理;后者则犯了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否认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企图全盘西化。对外开放,是为了以人之长,补我之短,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自己的斗志。毛泽东与文艺界朋友座谈文化艺术时谈到民族自信心问题颇为精深,指出:“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这样道理才能讲通,也才不会丧失民族自信心”,我们决不能“越搞越洋化”,“应该越搞越‘中国化’”[1]753。他以辛辣之笔讽刺批评崇洋媚外的洋奴哲学思想,指出:有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认为一切都是外国的好,月亮也是外国的圆,事事不如人。这样的人没有一点民族气节,很有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应当“在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1]743。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对外开放应当继续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保持民族气节,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推陈出新,又要坚决反对全盘西化,这样才能又好又快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论十大关系》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经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三个有利于”标准和思想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动力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品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总体科学构想所形成的伟大成果。他首倡改革开放,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关于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合理调整沿海和内地工业结构布局,理顺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物质利益关系,科学对待民族关系和城乡经济发展,就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关于繁荣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艺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改革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东西和环节,向外国学习一切科学的有价值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为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科学水平。他谈到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提倡对外全面开放,是为了增强我们国家的国际政治和外交影响力,扩大我国在世界环境和国际社会中的权威作用,提高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和综合国力,让世界人民瞩目共仰中国人民新的精神风貌。因此,《论十大关系》以“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作为出发点,又以“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和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744为归宿,正是毛泽东试图通过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目的之所在。由此可见,毛泽东心怀国事,建设高度民主文明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紧迫思想,感人肺腑。实际上,《论十大关系》为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和实践“三个有利于”标准和思想,开辟了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改革开放的艰辛探索,先行做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充分准备与有益尝试。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是“始于毛,成于邓”,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探索者和奠基人,他肇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意识萌动和最初实践,他撰写的《论十大关系》是我们党对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经验总结和传承的与时俱进的优秀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见证的伟大卓越奠基之作,为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和路线提供了重要思想启迪和理论依据,标志着我们党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先河,揭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新序幕,由此奠定了它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史上崇高不朽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0.

猜你喜欢

积极因素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浅谈高中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邓小平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
试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统一战线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探析
从建设“工农兵”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