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探析

2012-08-15李小君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师资改革音乐

李小君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系,湖南长沙410205)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小学教师学历本科化已成为发展的趋势,培养本科学历的高素质小学教师己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和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围绕“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对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以便制订科学合理的、适合我国国情,适应小学音乐课程改革需要的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其研究成果对丰富和发展我国教师教育理论有积极意义。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小学教师教育的核心问题,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进而影响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对于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在不同时期都被人们所重视,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一)中外音乐教师教育的比较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致力于介绍发达国家音乐教师培养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及其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的启示。如:杨孜孜总结了荷兰高等音乐教育在实现人才培育的途径上[1],他们主要通过以专业培养目标和实现人才培育的途径,制定严谨的个性化培养方案,突出专业规律与特点的教学模式,注重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选择自己的定位等三个方面来来实现,文章研究的主要是培养途径,而非人才培养模式。代百生分析研究了德国音乐教育专业的三种形式[2]: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专门音乐教师教育以及音乐教育学理论,它们分别设在不同的高等学校,有不同的培养模式。文章对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比较研究了其与我国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若干区别,将德国模式总结为“音乐教师培养双轨制”和音乐教育专业的“三分法培养模式”,提倡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借鉴这些方式与方法,并论证了其可行性。但对培养模式所涉及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马达在他的一篇文章围绕中日两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音乐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中小学音乐教师任用、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后进修等问题[3],总结归纳出有益于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经验和措施,以作为我国音乐教师培养工作的参考和借鉴。该研究也只是涉及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子项目,对于整个培养模式没有进行系统完整的比较研究。此类成果还有:鲍常光的《中、日、美三所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辛笛的《中美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发展比较》等等。在这些论文的比较研究中,基本上都有同样的问题,他们介绍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也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的现状发展进行了比较与说明,但在这些研究中,涉及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不多,只是在教师教育制度、课程设置、培养机制中蕴涵了一些培养模式的痕迹。而对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国内外对比较研究几乎还是空白。

(二)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分析研究

这类研究成果对我国现行的音乐教师培养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各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为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了依据。如:李旭开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及教育实践等方面阐述分析了传统的师范教育体系的不足[4],提倡在解决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建立开放式的师范教育体系的构想。文章的研究模糊了培养模式、教育体系的概念,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及教育实践等同于人才培养模式,有些以偏概全。金奉通过对首都师范大学“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和研究[5],分析“双导师”培养模式对基础音乐教育与高师音乐教育共同携手发展的特殊意义以及从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看待“双导师”模式对当前音乐教育发展具有的价值与意义,但对“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案没有具体分析研究,缺乏推广和普及的实证研究。尹经民对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如何树立新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观以及教育目标、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6],而对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真正涉及,把教育目标、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等同了。来水娥对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7],指出其落后性体现在:教学改革滞后、专业面不宽、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等四个方面,并提出:转变办学指导思想、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注重艺术实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等五个方面的改革思路。此类成果还有:谭建光的《师范专科学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初探》、车绍留的《浅谈高师音乐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等等。以上成果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如由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没有把握准确,把培养途径、规格、培养方法、培养制度、培养过程与培养模式等同起来,有的把培养模式与专业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混为并列关系等等,导致概念模糊、分析错位。还有的对现有培养模式的分析过于粗略和简单,缺乏深度和系统。尤其是对于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鲜有涉及。

(三)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

这类研究成果在分析我国现行的音乐教师培养模式不足的基础上,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研究。如:朱发刚从认清形势,解放思想、团结协作,责任明确、遵循规律,改革创新、加强党建、服务中心五个方面经过近三年的改革和实践[8],逐步形成了“教学、创作、表演”三位一体的创新性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只是宏观分析研究了改革思路,而没有深入、具体研究“创新性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环节。胡郁青从课程设置、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分析了传统培养模式的不足[9],提出从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资源等方面对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显然他们把培养模式与课程教学混为一谈了。徐希茅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本科教育多样化的大环境中[10],如何推进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从构建灵活而有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制订应用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健全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改革,构建具有地方院校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此类研究还有韦敏的《论高师音乐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刘丽英的《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周世斌的《面向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等等。

(四)构建新型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

这类研究成果在总结音乐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如何构建各类新型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如:王北海、朱咏北通过改革课程教学模式[11],创建“一体化”艺术实践教学模式和推行创新型实(见)习模式的“三位一体”的新的教学体系来构建创新型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甚至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于瑞华探讨了高师综合艺术师资培养模式的构建问题[12],提出以优化高师单科艺术课程为思路,构建高师综合艺术师资培养模式。文章研究的主要是优化课程体系,实际上只是涉及了培养模式的一个方面。蔡梦从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13]、相关社会调研和理论研究、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施人才培养规划的管理与运行等四个方面积极探索创新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徐希茅从构建灵活而有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制订复合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培养教学实践能力,强化与基础教育的有机联系探索有自身特色的音乐教育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等五个方面积极探索复合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14]。这类研究还有以下成果:江锦秀的《谈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三级合作培养模式”》、孙瑜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马登峰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音乐教育专业“三段式”培养模式探究》、范立芝的《高素质、广知识、多能力——21世纪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等等。

二、国外研究状况分析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外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都非常重视,一直以来,他们不断探索和改革,力图在适应新形式发展的基础上完善其培养模式。

(一)培养模式的转变

从历史上看,国外教师培养模式正在由封闭式、定向型师资培养模式向开放式、非定向型师资培养模式转变。发达国家师范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大都经历了两种模式:二战前,主要以独立性或封闭式的师范教育体系为主,培养定向型中小学师资;二战后,逐步走向开放式师范教育体系,由大学或其他类型的学校来培养师资。亚太地区的师资培养模式主要以“定向型”为主,但目前不少国家正在努力由“定向型”的师范教育朝“混合型”的方向迈进,最终是实现开放式的师资培养模式。总体上看,国外教师培训存在三种主要模式;课程中心模式;学校中心模式;中小学与大学合作模式。随着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师资培养与培训模式从原来的课程、教材、教师中心转变为“以学校为中心”、“中小学与大学合作”、“远距离”等合作培训模式,教师培训更加基层化、全程化、多样化。

(二)培养模式的改革

近年来,欧美的“新专业化主义”进一步强调了教师教育对教育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外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主要特征如下:(1)国家或政府将教师教育作为发展本国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战略措施加以建设;(2)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特点日益明显,教学内容正逐渐标准化、合理化,一些适用于中小学教学的专业性的研究,如社会、环境、性别、信息和交流技术等正在被引入教师教育体系;(3)教师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基本由职前教育、资格证书考试和继续教育组成。美国著名的教师教育研究组织霍尔姆斯小组在其研究报告《明天的教师》中建议将教师在获得资格证书前的教育延长至五年,其中应至少有一年的教学实习期。在欧洲等一些国家,不同类别教师的教育、不同教师教育机构和不同教师教育阶段的分离与隔绝正逐步缩小,相当数量的国家已形成具有相互联系的职前教育、资格证书考试和继续教育综合体系。

(三)构建新型的培养模式

在改革和实践基础上,国外的教师教育和培养出现了以下几种模式:(1)教师教育和培养的空间模式已由以大学为本的模式向以大学为本和学校为本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如:美国的职业发展学校模式;英国学校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2)由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教师教育转变为以认知科学和质量研究,建构主义、反思性研究为基础的教师教育。西方在充分利用“反思”和“反思实践”的同时,把非西方的思考观念,尤其是佛教禅宗的“冥想”传统也融入了教师教育课程。建立在反思基础上教师教育教学大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教师理解身边的社会和政治环境。(3)教师培养的角色转变。教师由过去“作为技术员的教师”转变为“作为专家的教师”。(4)教师教育的教学模式由“训练模式”转变成“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无论国内外,在音乐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上的研究都已经取得众多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但综观上述成果,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国内有关音乐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上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培养模式上的微观层面,有的甚至混淆了培养模式与其所属内容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严谨、科学系统的分析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二,国外对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从历史发展到现实需要到实践操作,从宏观层面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是深入到培养模式的具体环节,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等各方面内容的深入系统研究则较为少见。

第三,无论国内外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整体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具体涉及到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国外还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研究。

[1]杨孜孜.荷兰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启迪——构建音乐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J].人民音乐2008,(2).

[2]代百生.德国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J].中国音乐,2007,(1).

[3]马达.中日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4]李旭开.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思考[J].大众文艺,2010,(8).

[5]金奉.基础音乐教育与高师音乐教育携手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2).

[6]尹经民.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大众文艺:理论,2009,(3).

[7]来水娥.师专音乐教育培养模式剖析[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8).

[8]朱发刚.高等音乐教育科学发展的创新之路——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的启示[J].民族音乐,2009,(4).

[9]胡郁青.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培养模式研究[J].黄河之声,2008,(13).

[10]徐希茅.地方院校创新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音乐2007,(1).

[11]王北海,朱咏北.构建创新型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2).

[12]于瑞华.论高师综合艺术师资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22).

[13]蔡梦.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21世纪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J].人民音乐,2010,(4).

[14]徐希茅.复合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求[J].人民音乐,2008,(3).

猜你喜欢

师资改革音乐
改革之路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改革备忘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音乐
改革创新(二)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瞧,那些改革推手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