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经济利益是一切宗教现象的本质

2012-08-15赵绥生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9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阶级恩格斯

赵绥生,刘 芳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经济利益是一切宗教现象的本质

赵绥生,刘 芳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利益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本质,也是宗教现象的本质。人类对神灵的祈祷无非是为求得自身利益的保佑,宗教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对抗,宗教斗争背后隐藏的是现实世界利益冲突,宗教改革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人类只有在自然与社会中获得完全自由才能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本质;经济利益

唯物史观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解剖社会的科学立场与方法,这就是到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中间去探求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利益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本质,也是宗教现象的本质。

一、人类对神灵的祈祷就是对自身利益获得保佑的祈求

宗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历史现象,它经历了从自然宗教向人为宗教变化的过程。自然宗教根源于原始社会先民的愚昧无知,由此产生了对自然现象的畏惧与崇拜。“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1]254人为宗教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出现的,它的主要根源是社会关系的压迫即阶级压迫。“最初的基督徒主要是来自属于人民最下层的多苦受难的人,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存在任何求得解放的共同的道路,只能在宗教领域内找出路(例如基督主义)。”[2]33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3]354无论是自然宗教还是人为宗教,其本质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相信超自然的神灵可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意识形式。任何流派的宗教,都体现了人类对现实利益的祈求。人类所有的宗教意识、宗教心理与宗教活动,从最终目的看,都是为了实现或者维护人们一定的利益。人们在现实世界里人们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所以从精神领域里创造出一个神,希望通过神来关注自己的命运,保佑自己的利益。因此,人们对任何神灵的祈祷都不外乎是对自身利益获得保佑的祈求。“这样在每个民族中形成的神,都是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在这个界线以外,就无可争辩地由别的神统治了。只有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也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中;这些民族没落了,这些神也就随着灭亡。”[1]254形式上虚幻超脱的宗教,在内容上其实是非常世俗的功利的。每个民族都供奉有自己的神,人们把它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为之下跪,是因为希望神灵佑护自己的命运与利益。这是人类一切宗教崇拜的经济实质,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概莫能外。

二、在阶级社会宗教压迫不过是阶级压迫的产物和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宗教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为宗教得到迅速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统治阶级认识到宗教具有论证自己统治的权威性、合法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精神钳制的特殊作用,可以更有效地维护自己阶级统治。恩格斯针对欧洲中世纪宗教与封建统治的关系指出:“有了宗教裁判所,教会已成为专制政体最牢固的工具。”[4]254“宗教对人类的压迫只不过是社会内部经济压迫的产物和反映”。[5]134列宁在《社会主义和宗教》中指出:“如果忘记,宗教对人类的压迫只不过是社会内部经济压迫的产物和反映,那就是受了资产阶级观点的束缚。”[6]346剥削阶级由于没有力量同剥削者进行斗争,必然会产生对死后的幸福生活的憧憬,正如野蛮人由于没有力量同大自然搏斗而产生对上帝、魔鬼、奇迹等的信仰一样。对于辛劳一生贫苦一生的人,宗教教导他们在人间要顺从和忍耐,劝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天国的恩赐上。对于依靠他人劳动而过活的人,宗教教导他们要在人间行善,廉价地为他们的整个剥削生活辩护,向他们廉价出售进入天国的门票。宗教是人民的鸦片。”[5]131

不同时代的不同阶级,有其不同的利益要求,需要不同的宗教。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组织基础上,产生的宗教多表现为在氏族图腾基础上的部落神、多神教。而随着封建君主专制政权的出现,崇拜单一的全能的神的一神教便应运而生。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每一种宗教流派形成后其教义总是与其他宗教有所区别,因为“这些材料所发生的变化是由造成这种变化的人们的阶级关系即经济关系引起的。”[1]257所以,“每个不同的阶级都利用它自己认为适合的宗教:占有土地的容克利用天主教的耶稣会派或新教的正统派,自由的和激进的资产者则利用理性主义,至于这些先生们自己相信还是不相信他们各自的宗教,这是完全无关紧要的。”[1]257正因为不同阶级对宗教有着不同的需要,所以列宁指出:“要说明我们的党纲,就必须同时说明产生宗教迷雾的真正的历史根源和经济根源。”[6]291

三、一切宗教斗争都隐藏着实实在在的现实利益冲突

自从宗教产生以后,宗教冲突与宗教斗争便构成人类社会矛盾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冲突与斗争根源于现实的世俗生活,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的社会集团有不同的利益要求,他们会创造出不同的保护神,从而形成不同的宗教。由于一定流派的宗教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或者社会集团的利益,因此现实世界的利益矛盾必然要通过宗教信仰这一特殊的观念形态表现出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上的一切宗教斗争不过是现实社会不同阶层、政治集团、不同民族之间经济利益矛盾的折射而已。“十六世纪的所谓宗教战争也根本上是为着十分明确的物质的阶级利益而进行的”[7]400。在《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中,恩格斯指出:“这些起义同中世纪的所有群众运动一样,总是穿着宗教的外衣,采取为复兴日益蜕化的原始基督教而斗争的形式;但是在宗教狂热的背后,每次都隐藏有实实在在的现世利益。”[1]458--459恩格斯在该文的注释部分进一步分析了所有宗教战争的经济实质:“从非洲的阿尔摩拉维德王朝和阿尔摩哈德王朝对西班牙进行侵略战争起,直到喀土穆的那位最后的马赫迪非常成功地抗击英国人止,情况就是如此。波斯以及其他伊斯兰教国家的起义,情况也相同或大致相同。所有这些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的运动都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在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民起义中,宗教外衣只是用来作为进攻陈旧经济制度的旗帜和掩盖物。”[1]458

在阶级社会被统治阶级同样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利用宗教。恩格斯说:“在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基督教成为一种同它相适应的、具有相应的封建等级制的宗教。当市民阶级兴起的时候,新教异端首先在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中间,在那里的城市最繁荣的时代,同封建的天主教相对抗而发展起来。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完全由宗教培育起来的群众感情来说,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1]255

古今中外许多被压迫阶级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采取了宗教的外衣,是因为在宗教盛行的时代,它成为发动民众、掀起革命运动最有效的宣传与组织方式。因为每个阶级都需要利用意识形态为自己政治主张的合理、合法性进行辩护,从而获得更加广泛的社会支持。

四、宗教改革总是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紧密连在一起

现实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作为世俗社会曲折反映的宗教,必然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表现形式与内容,更好地服务于一定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因此,任何宗教改革总是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紧紧连在一起。“重大的历史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1]235社会经济关系即利益关系一旦发生新的变化,必然引起相应的宗教变革。恩格斯指出加尔文使教会“共和化和民主化”的宗教改革,是因为它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新教异端的不可根绝是同正在兴起的市民阶级的不可战胜相适应的;当这个市民阶级已经充分强大的时候,他们从前同封建贵族进行的主要是地方性的斗争便开始采取全国性的规模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行动发生在德国,这就是所谓的宗教改革。……除了德国人路德外,还出现了法国人加尔文,他以真正法国式的尖锐性突出了宗教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使教会共和化和民主化。……在这里,加尔文教显示出它是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1]255-256同样,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利用了宗教:“……由此可见,在这些革命中,使死人复生是为了赞美新的斗争,而不是为了拙劣地模仿旧的斗争……”[8]586

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看上去高高在上,无比威严的宗教神,实质上不过是现实中人所创造出来的偶像而已,它其实是服从于人的现实生活,现实需要的。一旦人们认为现有神的存在妨碍了他们利益,或者背叛神更有利于实现自己利益的时候,就会毫不留情地改造神,甚至把神从神坛上赶走。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以金钱、物的力量推翻了封建社会的人的统治,金钱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唯一关系时说:在金钱面前“一切神都要退位。钱蔑视人所崇拜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9]448当无产阶级强大到一定程度时候,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时,它比资产阶级更彻底地提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的口号,打出无神论的旗帜来。“在将来已经肃清中世纪霉菌的政治制度中,无产阶级必将为消灭经济奴役,即消灭宗教对人类愚弄的真正根源而进行广泛的,公开的斗争。”[6]347因为选择把神从神坛上赶走的无神论是无产阶级摆脱社会压迫,获得经济解放与政治解放革命斗争的必然要求。“现代的觉悟工人,受到了大工厂工业的教育和城市生活的启发,轻蔑地抛弃了宗教偏见,把天堂生活让给僧侣和资产阶级伪善者去享受,为自己去争取人间的美好生活。现代无产阶级正在站到社会主义方面来。社会主义吸引科学来驱散宗教的迷雾,把工人团结起来为美好的人间生活作真正的斗争,从而使他们摆脱对死后生活的迷信。”[6]343-344

五、人类摆脱自然与社会压迫而获得自由是实现宗教解放的前提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8]2只有人成为自我生活的自觉主体时,才能认识宗教“虚幻的太阳”的本质。宗教的消亡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只有当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10]142

“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9]443人类从宗教压迫中解放出来的第一个条件是摆脱自然压迫而获得自由。只有当科学技术与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类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自然界不再作为盲目的力量与人类相对抗,自然灾害、疾病防治为人们所认识和控制,人们才能摆脱对自然地畏惧,不再跪倒在虚幻的神灵面前。人类从宗教压迫中解放出来的第二个条件是人类摆脱社会压迫而获得自由。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不复存在、阶级消亡,实现了人与人的真正平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提供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空间与可能,人们完全把握了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失。”[3]668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Marxist Religious View of Economic Interest as Essence of All Religious Phenomena

ZHAO Sui-sheng,LIU Fang
(Shanxi Industrial Vocational College,Xianyang,Shanxi 712000)

Marxism considers that economic interest is the essence of all the social and religious phenomena.The humans pray the Gods for nothing but blessing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religious oppression is nothing but confrontation of class interests.What is hidden behind the religious struggle is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s in the real world and the religious reform mirrors the change of social economic relations.Therefore,only when the humans are free from the nature and society can they be liberated from the fettersof religion.

Marxism;view ofreligion;the essence of religion;economic interests

A8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4-831X(2012)02-0062-04

2010-02-04

赵绥生(1953—),男,陕西清涧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刘芳(1968—),女,陕西横山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葛春蕃]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阶级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抉择
人民出版社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