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2012-08-15张继梅
张继梅
(新乡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
1 网络化引发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深刻变化
1.1 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主要群体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较2010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网民中,10~19岁、20~29岁的网民分别占网民总数的26.7%和29.8%。而这个年龄段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在总体上仍然是我国网民的主体。与整体网民相比,手机网民用户更加集中在年轻群体,20~29岁人群占比达到36.0%,比整体网民中这一年龄段占比高出6个百分点。在网络的使用中,使用率排名靠前是: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音乐、网络新闻等。在网络的发展过程中,网络的覆盖的地域和人群日益广泛,而且,随着网络视频、手机上网、微博等网络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网络新闻表达和传递信息的渠道和形式更加活跃。
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不仅是他们学习的一种便捷工具,更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网络化的今天,传统的思维行为方式、知识传播方式等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当代大学生在高等学校里学习、传承者人类先进的知识和文明,更要接受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教育,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网络对高校开展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却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着如何回应网络文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2 网络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
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引发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网络传媒已成为今日世界各国青少年的主要信息来源。互联网时代的价值观问题也日益突出。研究表明,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青年的价值观体系受到了严重冲击和影响。这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出现的现象。例如在追求服饰时尚、流行歌曲、新的文化流派以及性道德观念等方面,感受性极强。
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使边下载边收听、收看的实时传播成为可能,大大节省了网络用户下载时间,而且使得网络媒体互动、实时、整合的特征真正在音频、视频文件的使用中得到体现。网络传媒在主宰人们休闲时光的同时,以其难以约束的价值制造能力和价值影响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和行为方式。
相对于传统传播媒介只能集中展示经过严格把关处理后的信息,网络是一个更为宽容和广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容纳无限的信息,而且对信息来源也几乎没有限制。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与自由性,网络信息的传播也相应展示出了开放、自由、平等的特点,使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相对自主地参与网络文化的创造与传播。因此,当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融入网络后,接收到此信息的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对其进行讨论、复制和传播。
与此同时,网络迅速普及的消极因素也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接纳,消解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的价值观教育。这种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网络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冲击。
网络是一个开放性、自主性、虚拟性和多元化的空间,这些特性使得网络成为一种信息自由流通的较难管理的传播渠道。因此,互联网一经产生,就迅速成为意识形态、价值观传播和斗争的新阵地。西方社会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和信息优势实行“信息垄断”,大肆宣传他们的意识形态,宣扬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并借助西方主导的网络影视、网络歌曲、网络游戏等这些隐含着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念的网络文化产品,不断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侵蚀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际效果。
网络文化迎合了信息时代大学生快节奏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的状态,很容易受到网络文化所隐含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以西方价值观为话语权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网络的多元政治观点很容易模糊大学生的政治判断,影响大学生的政治取向,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及其文化,进而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的政治激情和政治冲动,使他们很容易被一些表面的政治现象所迷惑,也容易被一些虚假的政治信息所蒙蔽,他们的满腔热忱也易被别有用心的集团或个人所引导而做出一些错误的政治举动。更为重要的是,网上一些别有用心的政治议论、政治主张,因为切合部分大学生的偏激心理而得到一些人的认同、直接引发部分大学生背离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所倡导的政治理念与规范,造成他们政治价值观的偏离。同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具有较强的反叛心理。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正好提供给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使得大学生极易在虚拟世界中就自己学习生活中遭遇的不快发表情绪化的极端言论,产生不良后果。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个体的网上交往通常不必考虑现实的政治,很多在网络交往行为中形成的政治观念往往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因而,在遇到现实政治生活时,一些人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发生动摇,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社会政治制度的选择和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显得摇摆、盲从甚至错位,缺乏独立分析和深入思考的能力,政治价值取向出现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
其次是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业、生活的影响。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传统社会的约束作用在网络条件下相互减弱,从而使得大学生不自觉地放松对自我的约束。长期使用网络交友聊天、玩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业和人际交往,导致学业下降甚至荒废、人际关系紧张等网络不良影响的出现。当很多人面对大量的信息感到困惑和茫然时,另一些人则因为他们的网络强迫症而沉迷于网络,这种现象被称为“网络依赖”。有研究表明增加上网时间和孤独与抑郁有显著的关系。正如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网络依赖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无网络依赖的大学生学习成绩要远高于有网络依赖的大学生,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得分与学习成绩呈显著正相关。特别是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讲,无论是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教学环境还是学习方式、方法都与中学有着极大的区别。由于对大学学习生活方式的不适应,用网络来逃避现实或打发自己不会安排的时间。部分大学生遇到诸如学习上、感情上、人际关系上的挫折和危机时,也会用互联网来逃避现实,寻求自我的解脱。这样一来,学习目标不明确或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则往往会发生网络依赖现象。
很多研究表明,网络依赖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如情感反应障碍、人际交往萎缩、自我的分裂。网络满足了在人际关系上存在困扰的大学生的需要,让他们暂时忘却烦恼、缓解现实压力、满足情感宣泄的需要等。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同的交往体验使得不少人出现了双重人格,这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尤其网络世界又因其虚幻性、匿名性等,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人际发展的需要,这必然又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的困扰程度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人与计算机的接触却日益频繁,致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疏远、淡漠,造成个性的孤僻、人际交往障碍、网络依赖等问题的出现。
再次是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匿名性是导致受教育者道德弱化的主要原因。网络的虚拟性导致网络行为主体几乎可以随意解释他所接受的伦理道德观念并用来为自己辩护。在一个缺乏道德约束的环境中,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这对于那些缺乏道德自律的青年学生来说是极其危险的,容易引发他们的不良行为,如发布虚假信息、网上谩骂、人身攻击、网络抄袭、黑客骚扰等一系列道德失范行为。例如网络抄袭,它使大学生失去了思考、研究的主动性,而把抄袭网上的现成文章作为完成任务的快捷途径,长此以往将形成学习上的惰性,影响学生将来自主研究能力。
在网络世界中,虽然网络舆论也对人们的道德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缺少生活阅历,因而信息选择能力、是非辨别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还比较弱,容易在虚拟空间里肆意放纵,浏览暴力、恐怖和色情的信息,遵循着快乐的原则,追求着感官的刺激,自由发表观点,不考虑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造成他们的道德人格发展错位,使他们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身份和社会责任,做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做的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事情。面对虚拟世界,大学生一旦主观上放松了自身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就容易使道德意识弱化,导致道德价值失范。更有甚者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挑战权威,全然不顾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约束,在网络中横冲直撞,任意攻击他人网站,对网络信息、网络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严重扰乱了网络社会的和谐有序,由此引发各类网络违法犯罪现象。
2 网络化视域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我党探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期我国先进文化的价值内核。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高校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任务。尤其在网络化时代,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在带给我们更多信息、民意的同时,也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建设带来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2.1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要转化为人民的自觉需要,自然离不开教育灌输的过程。大学作为教育和培养青年人的前沿阵地和主导力量,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具体的理论知识体系,需要不断地理论建构、实践创新和发展完善。大学是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地方,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群体,也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实现在全民中的“入脑”、“入心”、“入行”,取得实效与发展,就必须抓住大学这个主阵地,抓住大学生这个主流群体,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倡导爱国主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培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2.2 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需要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其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就在于增强与一定的国家社会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华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石,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地,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核心原动力。要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占领这块阵地,特别是在网络化发展的今天,面对着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充斥的大学校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入到大学文化中来,并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使大学生在用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把内化于心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渗透到社会,肩负起辐射和引领文化发展的使命,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思想行动的标准和指南,从而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2.3 是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从国际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错、相互激荡,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技术优势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始终没有放松;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阶段,社会矛盾充分暴露和空前集中,造成人们错综复杂的心理失衡和不良情绪,甚至产生精神危机。同时网络化的发展,打破了国家界限,带来海量信息,制约和消减了官方信息的权威性。大学位于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的前沿,是各种思潮争夺的重要阵地。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好的,其思想发展和价值取向反映了当今时代和社会的特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思维结构以及价值观念也更容易发生裂变,在价值判断上和价值选择上产生困惑,甚至偏离正确的前进方向。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必先育德,育德必先育魂。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牢牢把握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这是我们培养德才兼备、“为我所用”的大学生的必然要求。
3 网络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机制建设
3.1 有效发挥各级政府的监管职能
在目前的网络文化领域,多元思潮与多元文化价值观并存一体。可以说,网络的兴起增加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统领多元文化价值观的难度,所以,必须更加重视应用网络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作用。各级政府应发挥职能优势,加强网络监管,利用各种网络文化宣传工具和传播手段,引导大众尤其是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要提高认识,将网络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包括政策资源、资金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倡导在全社会普及网络教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要行动起来,建设一批影响力大、权威性高、吸引力强的知名优秀网站,并通过这些网站向公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立体化、交互性强及方便快捷等特点,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网络成为促进大学生认识和接纳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力工具。
3.2 提高学校对网络化问题的充分认识
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地、充分地利用网络这块阵地,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首先,要加强教育者的自身建设。教育工作者要谙熟工作艺术,又懂得网络技术,从而在虚拟的网络社会发挥良好的组织管理功效,利用、净化和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激浊扬清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及想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再次,教育工作者要做好网络信息的筛选和甄别,分出不同信息的性质和功能,有指向地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网络内容,使网络资源成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丰富素材。
3.3 增强社会媒体的自律意识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中,社会媒体的自律是重要的阵地保障。社会媒体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要注重弘扬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占领舆论宣传和文化阵地。要增强网络文化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真理去破除网络空间领域的各种错误思潮及消极的观点和言论。同时,要加强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从行业自律的角度对自身传播的信息进行严格把关,尽量避免或减少新闻报道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自觉地遵循和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成自己的道德追求和价值目标。唯有此,才能真正做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才能在网络化时代中获得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3.4 整合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学校、媒体积极开展直接的教育外,民间团体、青年志愿者、学生假期实践队伍等组织也可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多元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深入发展。因为,各种社会组织有着自身的优势:一方面,民间组织具有社会广泛参与的特点,因而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与政府力量相结合可以成为推动社会核心价值大众化的重要力量;此外,有的社会组织的核心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不同程度的契合,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良性互动的基础。在推动社会核心价值大众化的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参与绝不可忽视。
3.5 促使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能促使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道德观的形成正是道德主体经过不断的道德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政府进行引导、学校加强教育、社会创造环境,这些都是通过外在教化方式来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由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我们更应该重视外界教育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一方面,要促使大学生掌握系统的网络媒介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网络操作能力和网上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信息的接收者,面对网络应接不暇的冗杂内容,大学生要学会正确地取舍,避免无用的、有害的信息造成时间浪费和错误引导。
(责任编辑杨文忠)
[1]张再兴,杨增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2]刘晓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地位[J].高校理论战线,2009,(5).
[3]陈进华.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模式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道德与文明,2008,(6).
[4]赫连华巍,任海.网络条件下的道德建设:问题与对策[J].探索,2009,(5).
[5]郭佳楠.网络受众的媒介素养培育浅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