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增强文化自觉努力打造行业精神四川省畜牧系统农村文化建设调查
2012-08-15刘明辉杨春国
舒 军,赵 敏,刘明辉,杨春国,唐 琼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四川 成都 610041)
根据省委农工委《关于开展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的通知》要求,近期,四川省畜牧食品局组成调研组,就全省畜牧系统文化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增强文化自觉,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繁荣发展,对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国家“软实力”,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地区性的农村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没有农村的文化繁荣,就没有国家文化的大发展。近年来,全省畜牧系统不断深化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按照中央推动文化发展的要求,结合行业实际,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并在三个层面上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形成了基本共识。
1.1 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意义深远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面貌和农民的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文化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四川是农业大省,承载了大量历史文化传统,具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极其有利的条件,搞好农村文化建设,既能满足广大农民对文化的新需求、新期盼,又能为农村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才能更有效地保障农民文化权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1.2 畜牧行业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意义重大 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系统机构健全,队伍完善,延伸和覆盖范围广,畜牧系统的从业人员是一支浩浩大军,是我省农村工作的重要力量。2010年末,全省共建有439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省、市(州)、县(区)、乡(镇)四级技术推广站共有畜牧兽医在岗人员29931人,其中科技人员20449人。加上乡镇兽医站编外聘用人员以及村级防疫员,全省共有86704名畜牧兽医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的强化和完善,提升了牧业服务能力,为畜牧系统文化融入农村文化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同时畜牧行业的多项工作也与农村文化建设密切关联。近年来,在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进程中,畜牧系统文化逐步渗透于畜牧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融汇于农村文化事业进步的众多领域,正转化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的协调发展,为农村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1.3 畜牧行业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大有可为 畜牧部门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畜牧系统不在农村文化建设的主战场,也没有专门的经费投入,但是我们可以在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历史进程中,主动融入农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洪流。通过积极争取项目支持,认真落实扶持畜牧业发展政策,2011年我省的中央和省级畜牧业投资首次突破30亿元,达到33.77亿元,比去年增加37.6%。通过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鼓励各类龙头企业参与并带动广大养殖农户建设标准化可控养殖基地,打造集养殖、加工、流通一体化的畜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发展全面升级。2011年,畜牧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41家,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333个,资产总额达171亿元,带动农户107万户。通过组织实施国家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畜牧业扶贫开发、农民技术培训等项目,开展标准化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培育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提升养殖农户专业化水平。据行业预测,2011年,全省畜牧业总产值1970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49%;畜牧业为农民家庭平均现金增收280元,总额达到1541元。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随着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畜牧业的发展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基础。
2 找准切入点,主动融入农村文化建设
畜牧科技是畜牧业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切入点。近年来畜牧系统坚持推进的“送科技下乡、助农民增收”战略,不仅提高了养殖农户的科学素养、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于农村形成“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荣辱观,促进农村移风易俗活动,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文化氛围,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 通过助农增收行动扶持农民增收致富 从1998年开始,全省畜牧系统就启动了“万名畜牧科技人员助农增收行动”,每年省、市、县三级畜牧部门共组织1万余名畜牧科技人员,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圈、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每个科技人员定点帮扶5户以上农户,扎实做好以三元杂交肉猪、优质肉牛肉羊生产、优质禽兔、优质蜂产品生产为重点的新技术推广,千方百计确保帮扶对象发展牧业增收致富。坚持多年的畜牧科技进村入户,已产生了显著的叠加效应,农民科技文化素养明显提升,对科技文化等精神产品的需求正逐步增加,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畜牧业的要求也更加强烈。
2.2 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 我省常年坚持对畜牧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在畜禽养殖、良种繁育、疫病防控、饲草饲料等方面,加强对广大养殖农户进行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以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养。随着畜牧生产方式的转变,标准化、适度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2011年8月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又启动了“全省规模养殖场万人培训行动计划”,加强了对规模养殖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培养养殖户的科学养殖能力。根据调研组对养殖农户的访谈调查,逾半的养殖农户接受过畜牧实用技术培训,并希望能够接受更多的此类培训。近三年来,省、市、县三级累计培训了29.46万人次,其中培训县乡畜牧兽医人员0.6万人,村级防疫员1.61万人,培训骨干农民27.25万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养殖农户的科技文化水平。
2.3 通过农家书屋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每年通过“科技三下乡”和“挂、包、帮”等活动,畜牧科技人员把畜禽良种、实用技术资料等送到老百姓手中,把专业报刊杂志送到农村书屋,不仅把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送到了农村,更把先进的科学文化理念植根在了农民的心中。四川省2007年开始农家书屋建设,《四川畜牧兽医》杂志连续4年中标入选四川农家书屋出版物采购项目,截止目前省畜牧食品局为新农村建设农村书屋捐赠《四川畜牧兽医杂志》30余万册,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农家书屋已成为农民学科技、长知识、搞创业的重要课堂。
2.4 通过专家院站建设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动员和组织省畜科院、草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在现代畜禽养殖基地建立专家大院、博士工作站、专家服务工作站等200多个,加速了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了当地畜牧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这些院、站不仅成为了畜牧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科研人员的创新基地,还成为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示范基地、接受文化教育的培训基地。如泸州市泸县以“龙脑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积极探索实践新模式,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高层专家+本土专家”参与机制,与省畜科院联建“生猪专家大院”,围绕建立“猪-沼-果(蔬)”循环模式,在生猪产业上重点推广“161”(即1户农户养殖6头母猪,实现年出栏100头肥猪)和“101”(1户农户不养殖母猪,实现年出栏100头肥猪)养殖模式,带动了当地生猪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3 选好着力点,切实加强畜牧系统文化建设
畜牧系统的自身文化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可以树立形象,扩大影响力和公信力。
3.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打造积极向上的行业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畜牧行业大力开展文化建设,打造行业精神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精神动力。作为畜牧行业广大干部职工,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把行业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畜牧系统自身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服务三农、奉献社会”的行业精神,进一步推动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在工作中,坚持以抓党风促政风带行风,以工作务实带动作风转变,以作风转变推动事业发展。积极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把保障养殖农户利益作为开展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心竭力为养殖农户服务。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大畜牧行业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学习培训力度,造就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队伍,构建和谐高效的机关团队,努力实践“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服务三农、奉献社会”的行业宗旨。
3.2 开展多种形式文化活动,着力展示畜牧系统的精神风貌
为丰富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真正做到张弛有度、严肃活泼,全省畜牧系统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工会、支部等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趣味体育比赛、歌咏比赛、摄影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活,用文化软实力武装现代畜牧人,提升战斗力、内生力,增强凝聚力、创新力,调动了干部职工履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了畜牧系统的良好形象。如:省局工会组织直属单位职工举办趣味体育比赛,既活跃单位职工文化体育生活,增强职工身体素质,同时也增进了职工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积极营造出轻松和谐团结的单位氛围。广元市畜牧食品局每五年举办一届市县区联办的“牧业之歌”大型文艺晚会,自编自演贴近畜牧工作实际,展示现代畜牧业发展成果及广大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热爱工作、投身畜牧事业的节目,激发了作为畜牧人的自豪感。绵阳市畜牧食品局积极组织全局职工参加市农委三年举办一届的“农口部门运动会”、重阳节组织老干部参观该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成就、聘请妇女保健专家为全系统妇女同志讲解妇女保健知识、七一组织唱红歌歌咏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振奋了精神,鼓舞了士气,增进了团结。
3.3 搭建丰富多彩的文化平台,着力发展现代畜牧产业 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特色优势畜禽产品愈来愈受到人们青睐。各地依托传统特色畜牧产业和乡风民俗文化,通过打造“麻羊节、美食节、牦牛节、赛马会、赛兔会”等特色产业文化节(会),融“美食、娱乐、休闲、旅游”为一体,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发展,活跃了地方经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作为成都“羊”节会的代表,黄甲麻羊节无疑最为成功。从1998年开始的麻羊节集聚了商机、人气和财气,一业兴百业,在黄甲麻羊旺销的同时,还带动黄甲镇养殖业、酿酒业、百货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麻羊产业链作用不断彰显。金堂的黑山羊节,简阳的羊肉美食节、邛崃的羊美食文化节,大邑、崇州、都江堰等地的冬季羊肉节等纷纷出炉,同样结合当地特色,成为了当地节会经济中的一抹亮色。还有甘孜“魅力走马,纵情踢踏”的“走马节”、阿坝红原的“牦牛节”等等,这些畜牧特色产业与传统民俗文化、休闲观光旅游的结合,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经济发展与农村文化建设的互动融合,活跃和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又有力地推进了现代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
3.4 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着力提升优秀品牌带动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精品意识、创新观念、诚信服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精神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有力保证。我们充分发挥省级畜牧、饲料、动保和防疫等行业协会的作用,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协调机制,切实加强畜牧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培育了一大批诚实守信、开拓创新、与农民利益联系紧密、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企业,打造了一系列知名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先机,可以说文化提升了企业的品位,为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四川铁骑力士集团就是以它独特的“铁”和“诚”的企业文化核心,从单一的饲料产业扩展到集饲料、牧业、食品、生物科技于一体的完备产业链,从小作坊发展成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靠着诚信,企业留住了高端科技人才,稳定发展了创业团队,也赢得了社会和广大养殖户的信任和支持。圣迪乐模式是铁骑力士集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探索。其巨大的社会意义是探索了一个让政府、农户、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的产业模式。目前,圣迪乐模式已经在四川绵阳、邛崃、江西丰城、安徽铜陵等地成功复制,高品质蛋鸡养殖规模达到350万只,带动上千户农民共同富裕。
4 把握关键点,不断深化农村文化建设
4.1 主要目标 通过3~5年建设,在全省村级文化站(室)实现畜牧科技文化产品的全覆盖。在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以村为单位,实现畜牧信息网络平台全覆盖。畜牧生产者接受科技文化培训达到100%。
4.2 实现途径
4.2.1 围绕建设现代畜牧业这一主题,充分利用专家服务站、专家大院、农村书屋、专业合作社等各种形式的文化载体,通过技术培训、科技下乡、发放科技普及手册、拍摄科技片等多种形式,努力提供养殖农户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通过这些举措,在广大养殖农户中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养殖技术,从而使畜产品生产过程的科技内涵得以提高,动物生产安全得以保证,引领和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
4.2.2 大力开展畜禽养殖过程中的各种竞赛会、行业技术比武活动以及产品品鉴的各种会(节),并增加各种会(节)的文化元素,丰富畜牧业的文化内涵。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为这些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支持,搭建好这些舞台,在畜牧业融入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行业水平。
4.2.3 高扬现代畜牧业这个主题,用高效、健康、安全、环保这些关键词唱响畜牧业的现代化,凝聚行业精神,形成具有现代特征的畜牧业文化。要深入收集和总结在现代畜牧业发展中各个环节的典型经验、口诀要领和发展模式,并使之推广,努力使畜牧业融入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4.2.4 在畜牧生产的各个环节,努力注入文化元素,根据生产过程特点、产品特色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畜牧产品品牌和团队品牌。要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为畜牧品牌的打造出谋划策,提供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