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志旅游价值的开发与利用——以明清荆州地方志为考察对象
2012-08-15卢川
卢 川
(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地方志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出一个时期城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历代学者对方志功能都有充分认识,尤其注重地方志的资政、存史、教化三方面功能。地方志与当今城市旅游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从旅游文化价值角度认识、研究地方志,充分挖掘、利用地方志文化资源,对推动和发展现代城市旅游经济有重要意义。本文仅从荆州地方志的旅游价值及其利用作些探讨。
一、明清时期荆州地方志文献
荆州地方志有悠久的编纂历史。《尚书·禹贡》实际上为地方志,其中记载了荆州山川、人口、工矿、手工业生产及农业、畜牧业等情况,不仅是古今地理志之祖,更可作为荆州地方志之祖。春秋时有《梼杌》作为当时荆州地区的史志专著。至汉末荆州学派的兴起,为荆州地方志的编撰创造了丰富的学术文化条件。至两晋南北朝时期,荆州学人大量撰写荆州史志,清代学人陈运溶注意到荆州地方志的特殊性,在其《麓山精舍丛书》中录“荆湘地记”二十九种、“荆湖图记”三十六种①参考清王漠《汉唐地理书钞》影印本,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国地方志集成》。,其中以盛宏之的《荆州记》最具代表性。另外,还有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专门记载了荆楚民俗。唐宋时期,佚名的《江陵风土志》、《江陵旧志》、宋周应合的《江陵志》等,都是关于江陵府的著名志书。
明清时期是荆州地方志发展的高峰时期,现有大量地方志文献传世。从全国地方志统计来看,“现存全国地方志的八千一百余种之中,清代修的方志约有五千六百种,占总数百分之七十”[1]24。受清代学术影响,方志编纂严谨,大多资料可靠,志书与正史互为参证。“修志有二便: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章学诚《修志十议》),可补正史之不足。
现存荆州地方志,大多为明清纂修,所存有如下几种[2]114:1.嘉靖《荆州府志》。十二卷图一卷。明孙存、王宠怀纂修,明嘉靖十一年刊。湖北省图书馆所藏民国间抄本即据此本。孙存,安徽人,进士,嘉靖荆州知府。2.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六为荆州府地方志,收《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3.康熙《荆州卫志》。一卷。清王斌纂修,清康熙十二年刻本。北京图书馆所藏善本。王斌,安徽泾县人,武进士,康熙荆州卫守备。4.康熙《荆州右卫志》。一卷。清王大基纂修,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北京图书馆所藏善本。王大基,陕西三原人,武进士,康熙十八年荆州右卫守备。5.康熙《荆州府志》。四十卷图考一卷。清郭茂泰修,胡在恪纂,康熙二十年纂修刊行。北京图书馆所藏善本。郭茂泰,陕西泾阳人,进士,康熙间荆州知府。胡在恪,字念蒿,湖北江陵人,著《直嫩园集》、《离珠集》、《鲁游草》等。收录《中国地方志集成》(第三十五册)。6.乾隆《荆州府志》。五十八卷首一卷。清来谦鸣、叶仰高修,施廷枢纂,乾隆二十二年纂修刊行。湖北省图书馆藏善本,缺第五十七、五十八卷。叶仰高,吴县人,乾隆间荆州知府,施廷枢,钱塘贡生。7.光绪《荆州府志》。八十卷首一卷。清倪文蔚修,顾嘉衡纂,光绪六年纂修刊行。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有藏。收录《中国地方志集成》(第三十六、三十七册),今有湖北人民出版社点校本行世。8.光绪《荆州府志》。清杨守敬纂,清光绪间稿本。湖北省图书馆所藏善本。今有《杨守敬集》收录整理其文。杨守敬(1839-1915年),字惺吾,晚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清末著名学者。9.顺治《江陵志馀》,收录《中国地方志集成》(第三十册)。10.光绪《续修江陵县志》,收录《中国地方志集成》(第三十册,三十一册)。11.光绪《荆州八旗驻防志》。十六卷。希元、祥亨修纂。希元,驻防荆州将军,祥亨,驻防荆州将军。今有马协弟主编《荆州驻防八旗志》点校本。[3]
二、地方志的旅游文化价值分析
1.体现了荆州自然景观的人文内涵。地方志赋予地域山景、水景以丰厚的人文内涵。清代诸本《荆州府志》都记载了荆州山川形势,荆州学者杨守敬在其《荆州府志》中更对荆州各地进行了详细考证,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有楚令尹故地“蛇入山”、五代高季筑城稽课土功之地“稽功山”、太晖观所在“太晖山”的记载,仅三国历史与关羽有关的就有“八岭山”、“掷甲山”、“大战冈”、“马跑泉”、“洗马池”等地;同时,荆州湖泊众多,以湖、渎、溪为名之地也众,有“南湖”,唐郑审谪江陵,建亭于上;有“子胥渎”,《水经注》云“盖吴师入郢时所开”,有“中夏口”[4]卷三,相传为屈平所谓“过夏首而西浮”之处。
地方志记载了丰富的历史地域物产。如记载“荆郡各稻,种类甚多。其谷之红白、大小不同,芒之有无、长短不同”[4]卷六;有的蔬菜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历史韵味,也有些极具地域文化色彩的蔬菜,如“芜菁一名蔓青,一名诸葛菜。春食苗,初夏食心,秋食茎,冬食根”,显然有三国文化的意味了,又有“甘露子一名地蚕。《本草》:荆湘江淮以南野中有之。人亦栽莳,俗呼为玉环。菜生熟皆可食,又可蜜煎,可酱渍。苜蓿采其叶可作蔬,味清而甘。黄花菜荆俗呼为金针”[4]卷六;另有茶类,《国史补》“江陵有楠木茶”。《宋史·地理志》亦记:“大拓枕茶,出江陵。”草市有“银鱼即白小鱼,沙津旧有白小潭。杜甫诗白小群分命是也。江陵长湖、草市、孟家桥,监利堤头、东江湖,俱产此”[5],这些都共同体现了地方志对自然景观人文内涵的历史记载。
2.展现了荆州人文景观的历史底蕴。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随着中国传统城市的转型,传统都市民俗也随着时间变迁,城市有大量历史人文景观遗存。有的至今仍然存在,有的已荡然无存。地方志对城市人文景观的历史记录,都可作为城市旅游发展的文化资源,进而加以有效利用。
地方志详细记录了代表古代城市人文景观的古代城池、宗教、街巷遗迹。古街古巷的旅游开发,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历史文化氛围。地方志中的记录本身就是城市人文景观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所在,如荆州古城墙是荆州旅游乃至湖北旅游的重要标志性景观,康熙《荆州府志》、光绪《荆州府志》都十分详细地载了荆州古城墙的历史沿革和兴建情况。另外,还有关于荆州历史上古代城池的记录,有楚纪南城、郧城、冶父城、津乡城、沙市城、马牧城、蚌城、奉城、赤湖城、方城、侴潭城等古城遗迹的记载;地方志还对荆州、沙市区的古街古巷名有十分详细的记录,如沙市有杜工部巷,“杜公巷,在沙市。俗呼杜甫巷,今改为杜工部巷,少陵自蜀来楚,寓于此”[4]卷七。有孝子巷,“在沙市。以明孝子张廷贵居此名”[4]卷七。楚人楼台亭榭众多,地方志实有大量记录,如“栖霞楼,《水经注》:江陵城西有栖霞楼,俯临通隍,吐纳江流”。又有“南楼 ,《名胜志》、《世说》:桓玄在江陵南楼,吟啸良久,乃作王孝伯诔,刻下成篇。唐左丞相张九龄为荆州长史,尝眺咏于其上”,“曲江楼,在府庠前,古南楼也。张曲江尝登楼赋诗,宋张栻重建斯楼,乃易今名。后楼毁,即以南城门楼当之”。[4]卷七又有仲宣楼,“仲宣楼 《名胜志》《宋志》:府城东南隅有望沙楼。后梁高季兴建,以望沙津。宋陈尧咨为守,更名仲宣楼”[4]卷七。明代公安三袁之袁宏道、袁中道在沙市建有卷雪楼、砚北楼[5]89等。以上古代城市、古街古巷、古城古墙的历史记录,这些都是极重要的寻找灭失人文景观的线索。特别是对荆州旅游名片荆州古城墙的保护和开发,既要注重保护,也要注重开发。正因为历代荆州古城墙都有修缮和修建,所以才能沉淀下丰富的古城墙文化。在开发这一环,也可有规划地重建历史名楼,才能不断增强古城墙的历史意蕴和旅游价值。
3.记录了荆州古代城市生活的变迁。地方志记载了大量荆楚城市民俗生活。这些民俗以城市市民日常生活为中心,如在光绪《荆州府志》中就展现了荆州独特的婚礼习俗:“荆俗娶妇,初聘用钗镯酒果之仪,继行纳币礼。亲迎先一日设筵邀宾,即父醮子遗意。合卺次日,谒祖先,贽见舅姑,以次及其家众。十日,女父母家来饷食,谓之‘十朝饭’。至一月,女偕婿归宁父母,谓之回门。亦有家贫而出赘者,至论财诸恶习,近俗幸无之。丧则初属纩之时,延僧封殓,三日行成服礼。每七日备祭,谓之过七,至四十九日而止。”[4]卷五在驻防地,礼俗则有“驻防婚娶,初聘延媒妁,踵女家通言,议允,始择良辰,用钗镯酒果之属,谓之‘行礼’。及岁,由原媒踵女家索庚选吉。先一日送奁,具设筵邀亲友。行礼合卺。次日谒祖先,执贽见舅姑及戚友,名曰‘识大小’”[5]卷五。从此民俗记录来看,荆州独特的婚礼习俗有着礼节繁、时间长、地域化的特点。从初聘开始,有纳币礼、亲迎、十朝饭等具有荆楚地域风格的习俗,同时,因荆州有着驻防文化的影响,婚礼有着特殊的民俗表现。五月十三日谓之“单刀会”,“是日类多风雨,俗谓之‘磨刀雨’,列户祠祀关庙”[4]卷五,更是体现出荆楚关帝信仰特色。
地方志还反映出古代荆州城市人的“一般思想水平”的变迁。如最能体现古代城市信仰的场所是城隍庙,城隍庙是古代城市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的中心,是城市生活气息最为深厚的场所,集中体现了城市市民的良好生活的愿望和信仰。民间信仰的变迁,也是重拾城市过去记忆的很好的线索。明荆州知府耿志伟《重修荆州府城隍庙记略》:“东建斋所,西创道院,重甍垒砌,翼翼森森,辟以疏棂,缭以周垣。而庙制益完,而庙貌益尊。”[4]清代荆州城隍庙形制或难追考,但在康熙年间两次重修,雍正年间重修,乾隆年间再修,从历年修建可知,城隍庙在城市市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清时期,城隍庙往往是一城市中规模最大的庙宇,香火通常也最兴旺,从年初一到除夕夜,祭祀活动几乎不断,信徒盈门。由此可想象荆州城隍庙的祭祀生活场景。总之,我们也可以根据地方志去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知识和信仰体系,加深我们对现代城市文化精神的了解。
4.丰富了荆楚地域文化内涵。地方志收录了大量地域诗词歌赋,极大了丰富了荆楚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卷收录。单卷收录如康熙《荆州府志》卷三十四收历朝历代荆州地域诗歌,包括荆州当地诗人诗与外地诗人在荆州所作之诗,虽然收录并不一定全面,但大多是著名诗人或荆州古名人诗作,具有代表性。另一种收录方式是行文附录,如光绪《荆州府志》卷七,在载各古迹事时,皆收录历代咏荆楚名胜诗词歌赋,如在记江陵纪南城时,录唐代刘禹锡《纪南歌》:“风烟纪南城,尘土荆门路。天寒猎兽者,走上樊姬墓。”记章华台时,录明代荆州诗人袁宏道、张世懋、孔自来等人的诗歌,诗歌出自地域名人之手,诗歌便具有极高的地域文化价值。对于那些有关荆州诗词歌赋的文献、文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地域诗文,这些将成为这个城市的丰富和难得的历史记忆。以杭州为例,杭州在对西湖文化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中,仅对西湖诗文的选注就有:王荣初《西湖诗词选》[5]选编了自初唐至晚清历代反映西湖和杭州的诗词343首,应守岩的《西湖小品》[6]从前人所写的亭台楼阁记、山水游录、书序、赠序及笔记小说等小品中选取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及选段,对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典故作简要的注释,顾希佳著《西湖竹枝词》[7]选元以后西湖竹枝词210家,共317首,曹文趣等选注《西湖游记选》[8],陆鉴三选注《西湖笔丛》[9]选辑了前人有关杭州西湖的笔记共616则,分别录自130余种前人的撰著,于在春选译《西湖笔记小品选译》[10]等。也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诗文文献对地域文化内涵重构的重要意义,荆楚历代才十分重视地域文献的校注工作。
三、地方志旅游价值的开发与利用
荆州地方志文献资源十分丰富,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文化价值。
首先,系统整理方志,还原“历史城市”。地域人文之光,实际体现在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与传承上。但就目前整理点校的荆州地方志情况来看,还有大量工作可做。除光绪《荆州府志》、《荆州八旗驻防志》、光绪《荆州府志》(杨守敬)外,其他方志未见点校整理出版。重视地方志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是充分重视地方志文献,发挥其旅游价值的首要举措。要积极开展地方志文献的整理、点校和二次出版工作。地方志记载了城市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在现存明清时期的大量荆州的地方志,记载和展现了明清时期荆州城市的发展情况,是生动的“历史的城市”。尽管这些地方志为地方官员所编纂,部分内容缺乏真实性、客观性,但其仍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了明清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基本情况,有严格的选材要求,有各种研究和参考价值。荆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城市旅游,更应体现出一个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湖北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系统收集、整理、点校出版各类地方志,突出普及性、可读性,让广大市民都能接触到荆州古代地方志,使荆州悠久的历史从文献中走出来,还原“历史城市”,才是呼应湖北旅游发展战略的第一步。仍以杭州西湖为例,杭州西湖不仅美在山水,更美在西湖文化。浙江省、杭州市十分重视西湖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今已编著有《西湖文献集成》[11]行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西湖文化内涵,更为西湖文化的繁荣和杭州旅游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更应作为湖北旅游发展的极好借鉴。
其次,建设现代城市,重拾“城市记忆”。荆州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注重自然美,人文景观应注重文化美。文化美,不是在文献中,而是在城市人的记忆里。以荆州古城为中心的城市旅游空间中,注重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古代遗迹、古代建筑历史知识的普及。现代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高楼大厦的重复建设,更不仅仅是道路的加长加宽,而是一种城市文化的建设。在建设现代城市的过程中,要考虑历史资源在现代城市中的重要地位。如可征引地方志所述,在著名古迹景点立明显标识宣传牌,向市民进行宣传。特别是荆州古街、沙市古巷资源十分丰富。如有杜工部巷,“在沙市,俗呼杜甫巷,今改为杜工部巷,少陵自蜀来楚,寓于此”[4]卷七,还有青莲巷、三义街、胜利街等著名的古街巷。每一条街、每一条巷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可对这些极具文化价值和意义的地方进行多种方式的宣传,不仅向来荆州旅游的游客介绍荆州的历史,也让荆州的历史重回到市民的头脑里,重拾“历史记忆”。
第三,参照地方志书,重建“古代城市”。地方志记录了荆州古代城池、宗教、街巷遗迹,除了可根据文献记载对遗迹进行重建、修缮之外,我们还可了解、研究荆州丰富的灭失历史旅游资源。在这些历史旅游资源中,有一部分保存了下来,如荆州古城墙、荆州三观、万寿宝塔等,但有些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已然灭失,如历来都成为市民集体记忆的纪南城、落帽台、绛帐台,荆州古城墙上的雄楚楼、仲宣楼、明月楼、曲江楼,南门外的息壤、西门边的老莱子里、长江边的袁宏道卷雪楼、沙市彩云楼等古代建筑,在地方志里都有着十分详细的记录,可根据这些地方志所述内容,加以考证、辨析,在条件成熟后可进行重建,还原历史面貌,使荆州更具有“古代城市”的韵味。同时,在现代城市的旅游文化的建设中,还要加大对古代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城市中的传播,利用历史资源,重建“古代城市”。
[1]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10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徐孝宓,刘昌润.湖北省地方志考略[M].长春: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8.
[3] 希元,祥亨.荆州驻防八旗志[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4] 倪文蔚.光绪荆州府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5] 王荣初.西湖诗词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
[6] 应守岩.西湖小品[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
[7] 顾希佳.西湖竹枝词[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8] 曹文趣等.西湖游记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9] 陆鉴三.西湖笔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10] 于在春.西湖笔记小品选译[M].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
[11] 王国平.西湖文献集成[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