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2012-08-15邓银城
邓银城
(湖北工程学院 教育与心理学院,湖北 孝感432000)
人们对地方高校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有人把不属于国务院部委管辖的省属高校都称为地方高校,本文中的地方高校是指位于中小城市开展本科教育历史较短的省属高校。地方高校大多由专科学校升格后成为本科院校,由于其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又有人把地方高校称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或新建本科院校。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无论是部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都希望自己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是高质量的人才,但在具体的质量标准上,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存在着不同的标准,如工科院校与医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在具体的培养规格上有很大的区别,985高校与地方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在具体的质量标准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从具体的质量规格这个视角来考察,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的确存在较大的差别,但从抽象的概括的角度,还是可以为不同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确定一个统一的质量,有学者认为,这个质量就是“三个符合”: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符合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要求。[1]
一所高校能否培养这种适应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文化发展和个体自身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人才培养的条件。这里的条件是指高校培养人才所运用的各种教育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教育经费、教育设施、教学设备、教学仪器等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还包括师资水平和学生素质等人力资源。第二,人才培养的模式,这是指高校运用各种教育资源来培养人才的过程和范式。同样的教育资源,或者说同样的人才培养条件,但教育者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一样,会产生不同的人才培养效果。所以,人才培养模式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人们经常使用的概念,但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却十分复杂。在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人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有学者对此进行了十分全面的归纳,“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度的增强,相关的研究迅速增多,形成了以下几种较为典型的界定: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周远清);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钟秉林);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龚怡祖);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等方面按一定规律有机结合的一种整体教学活动 ,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教育本质的反映(刘红梅,张晓松)等等”[2]。从以上几种有代表性的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培养人才的运行方式和规范样式。
全面理解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准确把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必须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来进行分析,因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人才培养模式区别于人才培养理论、人才培养制度和人才培养实践活动的质的规定性。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可操作性,这种特点使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人才培养理论和人才培养观念,各种先进的人才培养理论和人才培养观念只有通过以这些理论和观念为指导的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而这种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够成为系统的比较稳定的具有范式性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就自然形成了。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理论相比较,其主要区别是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可以为人才培养者提供借鉴和示范,还可以为人才培养者在实践过程中提供比人才培养理论更加具体的操作性指导。第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过程性和动态性,这些特点使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人才培养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视为静态的方式,也可以视作动态的过程。而人才培养制度只是一种静态的人才培养体制,不具有过程性和动态性。人才培养者在执行人才培养制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活动中,采用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科学的人才培养制度产生更好的效果,反之亦然。第三,人才培养模式还具有稳定性和范式性,这些特点使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区别开来了。人才培养活动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机构也即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些人才培养活动丰富多彩,它们不像人才培养模式那样稳定,也没有系统的范式。而人才培养模式则相对稳定,并具有系统的范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就是对某种特定的人才培养实践活动进行规范,使之稳定并形成某种范式的结果。人才培养模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可以将其定位于人才培养理论与人才培养实践之间的中介。
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人才培养条件和人才培养模式,而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又制约着人才培养条件和各种教育资源作用的发挥。所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作为未来我国教育的工作方针,在全面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过程中,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校,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广泛地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地方高校要创新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首要的问题是要明确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和方向。地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种改革的方向是多样化。地方高校开展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社会、高校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首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地理环境和发展战略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地方高校要适应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就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途径上实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地方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多样化人才需要的积极回应。
其次,从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角度看,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数量在迅速地增长,高校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地方高校要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谋求自身的生存空间、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就必须进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自己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特色,避免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与重点高校同质化。地方高校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必须立足于应用性、地方性和多样性。地方高校的重点是培养应用性人才,虽然地方高校也培养少量的从事理论研究的学术性人才和研究性人才,但地方高校培养的大量人才是进入各行各业的应用性人才。地方高校要培养面向本地区服务本地区的地方性人才,这些人才要在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地方高校要培养多样性人才。地方高校不同于一些具有行业背景的院校,如医科院校和农科院校,这些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某个行业服务的人才,而地方高校必须全方位地为地方服务,为地方的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文化教育发展和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再次,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生源的成分越来越复杂。大学生这个群体之间的个体差异日益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求学意愿和价值取向,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所以,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正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生源多样化、学生个性特点及个性发展需求多样化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地方高校实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也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
地方高校在确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之后,还要进一步探讨如何根据多样化的宗旨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地方高校首先要实行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地方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实施个性化的培养。对一些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可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和外语的学习,为他们报考研究生提供优质服务。对一些准备取得双学士学位的学生,要为他们取得第二学士学位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对于大多数准备成为应用性人才的学生,要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地方高校还要实行人才培养内容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内容是指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地方高校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规格制定不同的课程体系,确定不同的培养内容。对于大多数准备成为应用性人才的学生,他们学习的内容要突出行业和产业所需的技术和知识,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学科知识重组,紧随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组建具有行业适用性和现实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对于那些立志成为学术性人才的学生,开设一些系统的专业理论课程,为他们在本专业的学术领域中的深造打好基础。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课程结构中,要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压缩必修课的课时。
地方高校还要实行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式是两个涵义十分相近的概念,人才培养模式比人才培养方式涵盖的内容更多,人才培养方式指的是培养人才的途径和过程,而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包括培养人才的途径和过程,而且包括培养人才的内容和目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内容的多样化,决定了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以地方高校大学生在通识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的时间来划分,就出现了“2+1+1”、“2.5+1+0.5”、“2+1.5+0.5”等不同的培养方式。地方高校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由于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应用性人才,所以,地方高校的各种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中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专业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中的作用。地方高校的工科专业可以与本地一些企业合作,共建校外专业教学实验室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大批当地企业所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应用性人才,充分发挥本地企业的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中的作用。地方高校的教师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可以采取国外一些高校创建的PDS培养方式,即地方高校与本地一些中小学合作共同培养教师的方式,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经常到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接受中小学教师的指导,发挥当地中小学优秀教师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中的作用,这些中小学在国外被称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
总之,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是地方高校从人才培养的目的和结果上实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是地方高校从培养人才的手段和过程上实行多样化;人才培养内容的多样化是地方高校从培养人才的课程上实行多样化。它们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实现了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 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2] 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