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情缘》:对消费文化的原初书写
2012-08-15李华
李 华
(河南工程学院 外语系,河南郑州451191)
虽然英国在19世纪才算彻头彻尾地进入消费社会,但18世纪工业革命发生后,商品就已成为社会中的明显现象,维多利亚早期就渐渐兴起奢侈之风,虽然这种奢侈消费仅局限于统治阶级和上层贵族,下层的劳苦大众由于财力限制无力追求太过奢侈的享受,但人们的消费观念已悄然发生改变,明显有了消费主义的倾向,消费异化已初现端倪,商品使人物化,人们变成了商品的奴隶。《尘世情缘》(Mr.Gilfil's Love-Story,也译为《吉尔菲先生的情史》)[1]是英国女作家乔治·爱略特初试锋芒之作。目前,有关这部小说的评论很少,笔者认为,研究这部长篇小说对于理解乔治·爱略特的写作风格特别是主题意图相当重要。本文拟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剖析,探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的消费主义倾向和作者在其他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本宗教意识与道德观念。
一
《尘世情缘》是乔治·爱略特的长篇小说集《教区生活场景》三篇中的第二篇,创作于1856年9月到10月间,1857年连载于《布莱克伍德杂志·爱丁堡月刊》,1858年合为故事集发表。《尘世情缘》描写的是发生在1788年的一个平凡而又具悲剧色彩的故事。主人公梅纳德·吉尔菲先生是位平庸而又热心的教区牧师,他年少时在克利斯陶佛·柴佛尔爵士的庄园里认识了男爵夫妇从意大利收养的一个贫苦出身的孤儿卡塔琳娜。他们青梅竹马,在柴佛尔庄园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吉尔菲深深地爱上了卡塔琳娜,卡塔琳娜却看上了克利斯陶佛的外甥、庄园未来的继承人安东尼·魏伯劳。魏伯劳是个不负责任的花花公子,为了继承财产,他最终选择门当户对的富家姑娘爱舍小姐做未婚妻,卡塔琳娜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为嫉妒和被欺骗而疯狂,甚至想刺杀魏伯劳,而魏伯劳也深陷在卡塔琳娜和爱舍小姐的纷争中,后来心脏病发作猝死。卡塔琳娜最后嫁给吉尔菲先生,但不久就病逝了。
一般而论,消费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消费呈现为三个层次:纯粹以物的使用价值为主的实用性消费;以显示自己富有和购买能力的炫耀性消费;注重个性、社会地位等文化内涵的符号性消费等。虽然《尘世情缘》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英国一个普通的乡村,工业革命给这里带来的冲击没有城市大,小说展现的是一派恬静舒适的田园风光,但已出现消费异化倾向,我们可以在文本中发现人们非理性消费的踪迹,即超越实用的炫耀性消费。小说是这样描绘柴佛尔夫人的:“她很高,显得格外的高,因为撒油粉的头发是向后面撒在假发上,上面又有丝条缎带之类……她骄傲地噘着嘴唇,走路时微微向后挺着的头,表现出傲岸的神情,和那一双冷冷的灰眼睛也很相称。”[1]28关于柴佛尔爵士的外表作者这样描述:“他的涂油粉甚多的头发梳得很别致,向后面梳,打成一条大辫子。”[1]32小说对魏伯劳的描述是:“如果这年轻人在他的风度上稍微再不显目,他衣服的华丽就可以令人注意了。”[1]32作者通过仆人之口描述柴佛尔宅邸之豪华,“国内恐怕没有几家能赶得上,有那么好的花园、游戏场、墙果,乔治国王都要会引以自豪的”[1]71。仆人还教幼年的卡塔琳娜知道夫人起居室的奢侈和爵士骑马的威风。小说还通过描述爵士夫妇意大利旅游的场景、爵士宅邸、人物外表装饰及对外邦人的歧视,展现他们的消费倾向。以重墨来描述人物初次露面时的装饰打扮,人物被商品淹没了,物得到张扬,商品抢了人物的戏,进一步说明了人们对商品的崇拜。
小说中的消费异化还表现在对外国人的歧视上,以此显示自己的炫耀性消费倾向。帕顿夫人说:“我对外国人没好感,因为我年轻时随着我的女主人在她们的国家里旅行过,关于她们的饮食以及她们的龌龊习惯,我都看够了。”[1]23沙尔泊太太本来是柴佛尔夫人的侍女,地位低下,但对意大利及其土著是绝无好感的,她对主妇说:“外面有一个你从没见过的最穷酸、最褴褛的人,不过我想夫人一定不会愿意叫他进到这里来的。也许他是个乞丐。”[1]57“看着绅士阶级的人竟居住在天主教徒之前,不晒衬衣而且蒜臭冲人的国度里,”[1]57她不能不表示惊讶。她还说外国人吃东西的样子可以叫任何基督徒作呕。贝次先生听完沙尔泊太太的讲述后感叹道:“真倒霉,我真想不到克利斯陶佛爵士和夫人竟把一个外国孩子带到英国来……有一个法国仆人,他就爱偷丝袜、衬衣、戒指,以及一切他能摸得到的东西,最后带着女主人的首饰匣逃跑了。他们全是一样,那些外国人。这是他们的天性。”[1]69克利斯陶佛夫妇虽然善良,但是他们不想把卡塔琳娜过继做自己的女儿,也不想把自己的爵位给她。“这孩子在柴佛尔宅邸作为一个被保护者来抚养,担任拣选毛丝、或是记账、朗诵等夫人老眼昏花的时候,代替眼镜的位置。”[1]69他们是把她作为全家的宠物来养的。
二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拜金主义恶习已开始流行,消费道德观突破了传统道德的底线,体现在消费态度和观念上,具体表现为对地位的追求和对人的情感与身体的占有,标示为一种畸形的符号性消费。在文本中,这种消费异化在18世纪末的英国小镇谢泊顿初现端倪。魏伯劳明知吉尔菲深爱卡塔琳娜,还找卡塔琳娜调情,直到与另一贵族小姐结婚前,还在继续欺骗和玩弄卡塔琳娜的感情。他的本意是,把一个女人撩拨挑逗一下,让另外一个男人相形见绌一番,哪一个游手好闲的男人能对这样一种诱人的趣事无动于衷呢?结果对卡塔琳娜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他对爱舍小姐也不是真心,与爱舍小姐订婚是为了财产继承权。虽然魏伯劳外表俊美,但“他那张脸,很难说是为什么,的确是不讨人喜欢的,那白色皮肤是细嫩无比,脸上的光彩被撒油粉的头发衬托着,有一种懒洋洋的神气”[1]33。“决不能说这脸不美,不过,对于大多数男人和女人,这脸是不媚的。那好像懒洋洋的接受爱慕而不积极表现爱慕的眼睛,女人们是不欢喜的;至于男人们,尤其是如果他们的鼻子和腿腕有臃肿的趋势,他们更要认为这梳辫子的美少年是个无聊的蠢货。”[1]33庄园的农民们则认为他长着一副尖嘴猴腮的样子和瘦骨嶙峋的体型。通过对魏伯劳外表和装束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对魏伯劳这一畸形消费者的反感。他把卡塔琳娜和爱舍小姐都当成了消费对象,而他自己也是别人的消费对象,比如他既是柴佛尔爵士的消费对象,也是爱舍小姐的消费对象。在消费社会中,他们互相消费对方。金钱和享乐使魏伯劳走向堕落,在寻找个人快乐意念的推动下过上了玩弄道德准则的生活,他沉溺于这种生活,过多的欲望,制止了道德和同情的产生。消费异化导致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它让人们对外面世界的灾难越来越冷漠”[2]102。
小说中卡塔琳娜是另一个消费异化的人物。她在30个月大时就成了孤儿。她父亲曾帮柴佛尔夫人抄写过乐谱,临死前把卡塔琳娜托付给柴佛尔夫人。卡塔琳娜凭着音乐天分,获得了爵士的欢心与栽培。虽然爵士夫妇收养了她,但只是把她作为宠物,不可能给她财产继承权。再加上她从小父母双亡,身无分文,几乎没有可利用的资源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她所能依靠的只有姿色和出众的音乐才能。她与吉尔菲牧师本是青梅竹马,长大后却选择了爵士的外甥——爵士的财产继承人——风流潇洒的魏伯劳,把痴心专情的吉尔菲晾在了一旁。出人意料的是,魏伯劳突然心脏病发作猝死,她只好嫁给了吉尔菲,因为失恋打击太大,再加上平时体弱多病,新婚数月后竟玉殒魂消。卡塔琳娜消费的是魏伯劳的名利和地位,也可以说消费的是魏伯劳的年轻、俊美和花言巧语,因此,她也是商品社会中异化的消费者。
三
爱略特的作品不仅有英国这一时期消费文化是社会和人走向异化的文本记载作用,更有文化批评和道德拯救的作用。她认为,改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也可以医治消费文化对人心灵的腐蚀,她的道德拯救主要是通过“人本宗教”思想来体现的。虽然爱略特与英国传统的宗教对立,甚至决裂,但她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人本宗教”道德观,并将其融入小说中,使作品具有浓郁的道德说教特征,以达到道德诲人的目的。“人本宗教”是人的宗教,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也不是上帝的宗教,它赋予人类价值、尊严、人生意义和伦理道德,强调人与人之间同情、关爱和奉献,个人应该对社会和别人尽义务,应该具有利他思想。英国著名评论家F.R.利维斯曾这样评论爱略特的作品:“她以一种情绪特征影响读者,描写的是陷于极度痛苦中的良心和宗教需求。”[3]55爱略特在作品中渗透了宗教道德思想,并力图借助艺术的力量达到以道德教诲人生的目的,展现对社会道德的关怀。
《尘世情缘》的主人公梅那·吉尔菲牧师是爱略特宗教观和道德观的代表,是典型的利他主义者,通过他与村民的关系和他对卡塔琳娜的爱我们可以看出他具有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吉尔菲聪明善良,为人正直热情,前途无量。作为牧师,虽然受过系统教育,能言善辩,但为了和村民们融为一体,他总是留心学习村民们的说话方式,不摆架子,努力使自己与村民们之间没有距离感,从而自然而然地对他们进行布道。他还非常爱村里的孩子们,身上总是装着蜜糖梅子给孩子们吃,和他们玩耍,逗他们开心。村民们完全清楚他们与牧师之间的差别,而且一点也不因为他说话随便、没有架子,就减少对这位既有身份又有教职的人的信任。吉尔菲对待爱情很忠诚,自从他15岁认识卡塔琳娜后就暗自发誓要爱护她,没料到卡塔琳娜却爱上了不负责任的花花公子魏伯劳,他虽然很痛苦,但为了卡塔琳娜的幸福,还是尊重她的选择,并警告魏伯劳不要伤害她。当后来卡塔琳娜被欺骗、被抛弃时,吉尔菲不计前嫌,竭力帮助她。魏伯劳猝死后,卡塔琳娜身心受到巨大创伤,几乎崩溃,吉尔菲想尽办法照顾她,用自己的耐心、同情和真诚使丧失理智的卡塔琳娜渐渐忘却过去,慢慢振作起来。另外,他还帮助男爵料理了魏伯劳的后事。他这种宽容和大爱正是爱略特“人本宗教”道德的体现。他对爱情的执著,赢得了小镇上人们的敬重。同时,他也从尽义务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体会到了“人本宗教”中爱与责任的道德力量。
受传统宗教思想的影响,作家的“人本宗教”道德观还体现了因果报应思想,“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虽然在爱略特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崇尚享乐,拜金主义盛行,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受到挑战,但爱略特还是比较推崇个人的道德感、责任感及个人价值的实现。爱略特通过对一系列利己主义人物的描述,通过对他们的不道德行为给自己及他人带来的灾难和恶果的描述,让人们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4]255魏伯劳一开始对卡塔琳娜殷勤不断,但在名利财势的诱惑下,他移情别恋追求起有钱的爱舍小姐,结果使卡塔琳娜伤心欲绝,他非但没有丝毫内疚,甚至到死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给别人造成的伤害,只是后悔给自己带来了麻烦:“介于两个嫉妒的女人之间,两个人又都是一触即发的火爆脾气,正巧我的健康情形又如此的坏!我真想一走了之……或是一个没有女人的地方,或是女人随和而不会嫉妒的地方。”[1]141他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心脏,顾及的只是自己的身体,既卑鄙又残忍,毫无感情,只会给别人带来伤害,是典型的异化消费者。最后,他的不道德行为也给自己带来了无可挽回的后果——因心脏病发作而死亡。他的悲惨结局体现了爱略特的“人本宗教”道德审判,任何违背传统道德的行为都会受到道德的谴责,都会遭到因果报应。柴佛尔夫妇虽然收养了卡塔琳娜,但因为英国人的优越感和对外国人的偏见,他们在心理上并没真正接纳卡塔琳娜,不过,他们的仁慈善良最后还是得到了回报,他们有了另外一位继承人。
总之,爱略特在《尘世情缘》中描绘出一幅处于萌芽状态的英国社会异化消费的图景。消费异化导致人们对物质的极度尊崇,导致奢侈浪费之风蔓延,从而使人们价值取向错位。生活中的一切,包括旧有的道德行为模式,都被看成商品并打上了商品的烙印,可以被拿去消费,甚至人际关系也由金钱决定,人们的行为举止和道德观念也受到商品的深刻影响,使得以往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明显地朝向了现代消费主义。爱略特通过《尘世情缘》,以魏伯劳作为代表,对消费文化进行了批判,同时又以吉尔菲为榜样,给人们树立了道德典范。她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爱奉献关系“具有医治人心灵创伤的效能”[5]270。她希望通过她的“人本宗教”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以此来抵制消费文化对人们道德思想的腐蚀,从而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社会。
[1] 〔英〕乔治·爱略特.尘世情缘[M].梁实秋,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2] 赵尚.符号消费的神话——论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2):101 -103.
[3] 〔英〕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M].袁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3] 杜隽.乔治·爱略特小说的伦理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5] 朱虹.英语小说的黄金时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