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公民品质的塑造与公民教育

2012-08-15包红梅

关键词:公民意识政治

包红梅

(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河南郑州451191)

一、大学生公民品质的内涵界定

(一)借鉴西方

在西方,自古希腊时期始,许多思想家便对“公民”、“公民品质”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希腊时期关于“四主德”的论述。古希腊人认为,一个人的美德包括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个部分,即“四主德”。这一思想被古希腊的众多哲学家所探讨和推崇,对后世影响深远。例如,柏拉图曾依据“四主德”区分各个等级。他认为,在城邦各组成部分中,哲学家的美德是智慧,军人的美德是勇敢,节制不专属于某一阶级,它贯穿于全体公民,它是天生优秀的和天生低劣的部分在谁应当统治和谁应当被统治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这几个等级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城邦就实现了正义。[1]这一思想被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所继承和发扬,对后世的伦理学、公民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四主德”思想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常把“勇敢”、“正义”等作为公民的重要品质。

(二)继承传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虽然很少谈及“公民”这一概念,但对人的“品德”、“品性”方面有相当深的研究,其中有些内容也是“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品质。例如,中华民族最突出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爱国。爱国是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以及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对自己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关心等。爱国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是作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此外,我国传统美德还包括自强、节俭、诚信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公民品质。

(三)立足现代

在借鉴西方文化,研究和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立足于现代,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公民品质”作出界定。归纳起来,公民品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讲德性

讲德性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征。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具有德性。道德是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是由社会经济关系的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 —利益关系所决定的,是顺应调节人们利益关系而产生的。道德依赖外在的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的活动,它是人们从社会风俗、习惯、传统影响中,特别是从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义务感和责任感。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人类把握世界、赢得生存的一种至关重要的方式。如果缺少了这种生存方式,人类就将丧失文明进步的成果,返回到野蛮甚至是蒙昧的时代。道德指导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情操,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社会的稳定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守规则

公民守规则,就是对约束公民行为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文明公约等规则的遵守。公民对约束其言行的规范进行认知,是自觉遵循规则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成为合格公民的起码要求。公民只有认知规则,才能辨别事情是否合法、是否合理、是否合规,从而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公民遵守规则主要包括遵守法律以及社会的文明公约。它们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规范体系,是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量和鼓励力量。它们通过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和鼓励,指引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见,它们具有指引人们怎样行为的功能。作为社会上的公民,理应树立规则意识,认识、理解社会规则的类型、作用,认识并明确法定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法律责任,做守规则的社会公民。

3.有理性

理性是公民应具备的品质。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人们不仅能为自己选择活动对象,而且能够自觉地选择活动的方式,同时,活动的结果与将要达到的目的在一开始就存在于人的大脑里。人类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在于人具有理性,这是人的智慧的表现。

当前,我国高校改革的一个大趋势,就是普遍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意味着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并有付诸实施的能力,还要有责任感,有道德标准,会交流,能积极适应环境,有良好的人格和人生态度等。总的来说,就是要求大学生具备各种各样的素质和品质,而理性就是大学生所应具备的重要品质。理性以知识为载体,大学是知识的海洋,这里有浩瀚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能使大学生接触广博的知识,培养必要的专业技能,学会理性地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理性又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素质和思维习惯。面对一个新事物、新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性地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是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素质和能力。

4.重参与

在我国传统社会,由于受小农经济和封建制度的影响,人们的参与意识较为淡薄。在现代社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向前推进,强烈呼唤生活于现代社会的公民具有较高的参与能力和良好的参与素质。公民参与的内容和领域极其丰富,依据参与对象与政府事务是否相关,可以将公民参与形式分为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

大学生公民应该合法、自觉、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首先是合法参与。每个公民的行为只有合法,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行。大学生公民只有在遵从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其次是自觉参与。公民参与的自觉性是指公民主动地、积极地关心国家事务以及社会事务。它是公民具有政治责任心的体现,也是公民爱国的体现。有政治责任心的人,会自觉地把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集体利益联系起来。再次是有效参与。公民参与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应以提高政府决策质量和社会管理水平为目的。只有公民的参与行为真正有效,参与才具有意义。公民参与行为有效与否是检验公民权利能否真正实现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民主政治进步与否的标尺。

二、大学生公民品质状况分析

从总体来看,大多数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思想认识与社会主流是相符的。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有着强烈的进取心,愿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其成长为合格公民的愿望较为强烈。但是,由于我国公民教育起步较晚,大学生的公民品质还有待于塑造和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讲德性方面,大多数大学生有道德意识,但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在守规则方面,大多数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法制意识、自我意识虽有所增强,但义务意识和政治意识偏弱。调查显示:44.8%的学生能够主动了解国内外大事,对我国的政治局势和经济形势持积极乐观态度;65.7%的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比较关注;21.5%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得过且过。[2]这些现象反映出一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较为淡薄。[2]据调查,大学生对公民权利的了解强于对公民义务的了解。当被问及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具体内容时,有近80%的学生回答正确。当被问及公民基本义务的具体内容时,只有15%的学生能回答上来。同时,大学生在国家知识、历史地理、法律道德知识方面了解较多,而涉及公民行为方面(如公民依法纳税、维护社会公德等)的问题时,他们的认识模糊,47%的学生表示不知道个人收入调节税的起征点。[2]

其二,很多大学生的参与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许多大学生对公民基本知识了解程度较高,而公民行为水平较低,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一项调研资料显示:在参加调研的53所高校中,认为大学生对公民权利与义务“了解”的有23所学校,占总数的43%;“一般”的有30所学校,占总数的57%;“不了解”的为0。认为大学生对中国的历史与当代发展状况有“很好”了解的高校有14所,占总数的26%;认为“一般”的有38所,占总数的72%;认为“较差”的有1所,占总数的2%。[3]这说明大学生对公民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不缺乏公民的一般常识,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未能很好地按照好公民的要求去行事。例如,在另一项调查中,100%的大学生都对校园内存在的不文明现象表示不满,同时100%的人承认自己有过不文明的行为。回答“大学生对公益活动的态度”问题的情况是:赞成“参加义务劳动”的占50.2%,反对的占12.3%,无所谓的占37.5%;赞成“参加义务献血”的占33.4%,反对的占17.9%,无所谓的占48.7%;对“在公共场所喧哗,不遵守公共秩序”反感的占49.9%,无所谓的占30.2%,认为是个人自由的占19.9%;赞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占87.7%,反对的占5.3%,无所谓的占8.0%。大多数学生在调查中表示,应该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观念上认同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保护环境,对他人要诚信。[4]在实际中,大学生在公德问题上却存在知与行的较大差别。例如:一方面,他们重视道德知识的积累和提高,有较高的道德意识,常常抱怨他人的不文明言行,对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们在自身的道德实践尤其是日常生活中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自我约束不够。要求“人人为我”,却不愿“我为人人”。对于“诚信”这个流行的话题,75.24%的人表示“要努力做”,20.52%的人“希望做,但感觉很难”。[4]这些资料表明,大学生的公民行为能力还有待加强。

其三,一些大学生的公民角色意识还处于不自觉状态或者模糊状态中,这影响到大学生的理性参与能力。在现代社会,“公民角色”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重要身份。与这一特殊身份要求相适应,大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公民意识和行为能力,需要有清晰的公民角色定位。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对于自己公民角色的定位还处于模糊阶段,他们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何种公民,对自身的权利、义务、责任等缺乏清晰的、一致的认识,无法获得明确的角色要求或期望。一项调查资料显示:当被问及什么是公民时,有41%的学生认为是具有一国国籍的人,有29%的学生认为,只有年满18周岁并且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才称得上公民。当被问及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是不是公民时,有30.5%的人认为不是公民。[5]这说明虽然大学生对公民角色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体验,但是其公民意识还处于一种不自觉的状态。因此,反映到行为上,大学生很难理性、自觉地用合格公民标准去要求自己的言行。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公民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经验不足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公民教育,一些公民教育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如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等。这些研究机构陆续出版了一批公民教育丛书,召开了多次公民教育学术研讨会,开展了多次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机构和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但我国的公民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学界对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有待系统和深化,对于公民教育的基本范畴、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基本内容等方面还需要更深入地进行界定和探讨。另外,理论环节的薄弱也直接影响到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公民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可加工利用的公民教育专门资源较少,教学方式经验不足,这些都加大了公民教育实践的难度。虽然我国也颁布了相关的文件,试图推广公民教育,如: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决定在学校开设公民课,实施公民教育,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规定要“在全体人民中坚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但由于各种原因,公民教育在学校未得到很好的开展和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公民行为能力的发展。

(二)大学校园缺乏公民教育的文化氛围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高校公民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启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其中既包含基础文明教育,也包含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适应的责任感,包括对国家、家庭和他人应负的责任,既包含权利与义务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也包含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课虽与公民教育有相同的地方,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关注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而对作为国家公民所应具备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等公民素质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先进性要求有余而广泛性要求不足。因此,大学常常较为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缺乏公民教育文化氛围。

由于教育观念上的偏差,人们常常将公民教育狭义地等同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或道德教育等。在教育过程中,人们常常以法律知识的传授替代公民的责任、义务教育,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将来如何更好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引导不够,对大学生怎样扮演现代公民的社会角色教育不足,缺乏规范系统的公民行为训练。高校开展的公民教育,是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社会公共精神,使大学生合理行使社会权利、社会义务,履行社会责任的教育。内容上应该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民族与国家教育、权利和责任教育、道德与文明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平等与公正教育。因此,为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公民品质,除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应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在校风校纪、日常生活中渗透公民教育的理念,营造公民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利用公民教育塑造大学生公民品质的途径

(一)加强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追求优良公民品质的意识

是否追求优良的公民品质,涉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大学阶段,学生们尽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其可塑性还非常大,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大学阶段,需要对大学生的“三观”加以引导,使其能够分辨真假、善恶、美丑,并树立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此,要加强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荣辱观是人们关于荣誉和耻辱的最根本的看法。2006年3月,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此后,社会主义荣辱观被列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袭,使大学生意识到应该追求什么、摒弃什么,在人生的关键时期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当然,这涉及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个人修养方面,需要引导大学生追求优良的公民品质,教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讲德性、守规则、有理性、重参与。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成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重要载体,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帮助大学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国爱民、为人民服务等优良品质。公民教育要传授大学生关于社会道德、民主、法制方面的内容,如《宪法》、《公民道德教育纲要》等,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意识、道德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从内容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是统一的,趋于一致的,公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础层次。2005年,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整体改革,将过去的7门课程进行了体系和内容上的整合,形成了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四门课程。2008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教育部决定自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名称调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公民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此外,公民教育还可以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程、党团课、报告会和培训班等途径进行,其主要方法包括班会、辅导员个别谈话、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在具体实施中,各高校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和途径,如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激励感染法、渗透性教学法等。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和途径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深受大学生欢迎,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宝贵的经验同样可以适用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在课内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律课程”以及一些德育的非正式课堂教育进行实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从历史的、社会的和伦理学的角度去研究,这样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对本民族历史知识的认同,使其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成为有民族责任感的公民。

(三)开发和利用校园生活中的公民教育资源

在校园生活中,教育者可以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教育资源来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比较常见的教育资源如校风校纪、校训校歌以及其他课程中蕴含的公民教育的精神因素,社团生活当中的公民教育资源等,都可以成为公民教育者开发利用的资源。

校园文化是重要的公民教育资源,它既包括整洁、有序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又包括勤奋敬业、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和校风,还包括教师的人格、心理、人际关系等。其核心由校风、教风、学风组成,是学校长期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结、积淀、提炼与升华后的结晶。校园文化所营造的氛围,会直接或间接地感染和影响着所有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造就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因此,为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公民素养,应注重营造良好的校风,注重对学生进行校训、学校规章制度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课外活动、社会服务、校园建设、大众传播和校园公共环境、纪律管理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大学生的公民品质。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内容丰富多样、实践性强,所以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公民教育可以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有序有效地组织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开发其教育资源,适当增加公民教育的环节和内容。

(四)进一步规范和丰富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有效开展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通过学习公民教育理论,可以系统了解公民知识,提升自己的公民素质,系统地学习作为合格社会成员的知识、技能,从而在社会上担当起有效的角色;通过学习公民知识,大学生可以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为做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责任的公民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近几年来,公民学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专门研究机构纷纷成立,公民教育丛书陆续出版,学术研究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也日益频繁。但相对于其他学科,公民学依然显得有些薄弱,这给公民教育的实施带来了挑战。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公民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的公民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公民教育理论,使之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对于公民教育的内容,要进一步分类、整理、提炼、升华,使之更适合大学生的特点,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更易于教师理解、掌握,以便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此外,要深入开展实践活动,创设融合公民教育理念的实践环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去提升公民素质,从而塑造优良的公民品质。

[1]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31.

[2] 秦树理.把大学生培养为合格公民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31-33.

[3] 梁金霞.积极推进高校公民教育的思考[J].社会经纬,2009(2):39-42.

[4] 赵艺.我国高校公民教育若干问题探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5] 杨玉环.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政治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