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文口译与笔译的差别:温总理对外讲话引用诗文口译探析

2012-08-15孙艺宣

关键词:言者笔译互文

孙艺宣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温家宝总理在上任之初的记者招待会上,引用过林则徐的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言犹在耳,那时,国家正面临非典的考验。在2011年的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明确表明了自己的工作态度:“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诗言志,言为心声”,从温总理的讲话中,特别是讲话中引用的古诗文,读懂他的人生抱负,理想和使命。“腹有诗书气自华”,温总理是一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文将”,他知识广博,引用的古诗文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生动传神,让人思索良久。可见,汉语古诗文被后人频频引用,其形式和内涵不仅在新语境被赋予更加丰厚的含义,而且有助于言者实现其修辞效果、言

说意图和召唤功能。而作为温总理的口译译员,便承受了很大的现场压力。雷宁、费胜潮,以及现在的张璐,都是优秀的口译译员,他们在历届记者招待会上的表现,赢得了人们广泛的称赞。但是对于一些古诗文的口译,还是有些差强人意,特别是当与笔译译文比较,关注到口译笔译的差别,以及古诗文引用效果的时候,这些口译译文还是需要更进一步完善,甚至口译时需结合笔译的方法。因此,口译译员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不辱使命。

一、古诗文引用方式和效果

(一)古诗文引用方式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引用成语故事,约有两个方式:第一,说出它是何处成语故事的,是明引法;第二,并不说明,单将成语故事编入自己文中的,是暗用法。”[1]笔者认为这种分类并不完整。一般来说,引用有三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所引出处是否明示:分为明引与暗引;按照所引文字与原文有无差异:分为直引与意引;凭依所引出处或主旨正确与否,又可以分为确引与讹引。古诗文引用亦如此。

基于一般的引文分类方法,同时考虑到温总理引用诗文的具体类型,笔者将温总理引用的古诗文分为三大类:独立引用、互文融入和戏仿自创。其中,独立引用包含上述分类中的明引、暗引和直引,互文融入包含了暗引和直引,戏仿自创则是上述分类中的意引,或者称其为化用。

(二)古诗文引用效果

从修辞学角度来说,引用的目的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并使语言精炼,含蓄典雅。从言者之于听众的角度来看,引用又有其他的效果。

1.表达言者意图

言者意图,即说话人在话语交际中要达到的目的。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推导出言者意图,例如:逻辑推导,语义推导和常识推导,等[2]。

在演讲或讲话中,引用古典诗文往往是言者对自己话语意图的一种强调,这种方式言简意赅,突出醒目,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交际方式。但是这种意图的表达方式往往给听者或译员设置了障碍,如果没有储备足够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就只能凭借上下语境进行逻辑推导和语义推导,这两种推导方式并没有常识推导,更简单快捷。在整个演讲或讲话中,听者或译员需要综合运用几种推导方式来获取言者意图,才能对其更加准确的把握。

2.实现召唤功能

语言本身具有一种召唤功能,它所产生的听觉感触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一种特殊的效果,而不仅是单纯层面上的感官追求,具体表现为一种召唤性。在讲话或演讲中,语言的这种召唤性发生在听众对语言内容的接受理解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听觉来转化生成的[3]。

经典诗文的召唤性不仅靠简洁或华美的辞藻,更在于诗文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解之方知其意。通过诗文的引用使言者意图更加醒目,意义表达更加完整,从而增强听众的关注度,与言者意图产生共鸣或分歧,实现引用的共鸣召唤或分歧召唤。

二、古诗文引用分类实例解析

根据以上讨论的分类方式,对温总理引用的古诗文进行分类实例解析,将不同的类别单独列出,并附有实例以及现场口译译文,分别进行探讨。

(一)独立引用

独立引用的诗文,不论明引、暗引,还是直引,一般会有其特殊的格式,主要表现为:“古语道:……”,“有这样一条古训:……”,“XX 说(曰):……”,等;或无特殊格式,但引文在整个句群中独立成为一句完整的话。

例1.今后几年,道路依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但是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❶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大意为: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常用于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温家宝,2010)(下划线为笔者所加,下同)

译文 a.Half of the people,who have embarked on the one-hundred-mile journey,may fall by the way side.(张璐,2010)

例1中的“行百里者半九十”属于独立引用。深入分析此译文,译者将“行百里者半九十”中的“半”字译为“Half of the people”欠妥当。半字确有两种解释:其一为成功的一半,其二为人数的一半,至今仍有人为此争论不休。然而将此引文的语境考虑到,就不会有此争论了。温总理引用此文想要说明的是:目前的革命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越是形势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增强忧患意识[4]。从以上语境看,此处强调了通往成功路上最后几步的艰难,而译者在口译中突出强调了人数,并非言者本意。

另外,口译的即时性,使得口译译员不能在短时间内追求修辞、形似,也没时间进行咬文嚼字,追求“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境界。所以,在古诗文笔译的两个过程,即达意和传神中,口译译员最重要的是做到达意,考虑到国外听众的理解水平,更需将口译做到简洁、通顺,在此前提之下,把握听众的文化层次,尽力做到与言者意图的“契合”,将言者讲话的语气、引用诗文的效果忠实地表达出来。从以上例子来看,引文并非晦涩难懂,属于中国的古谚良训,考虑到听众的文化水平,此类引文在做到达意的同时,应适当运用笔译的技巧,注重传神的效果,比如可以找到类似的令人熟知的古文翻译来比照进行口译。很明显可以看出,以上口译译文,稍显冗长,可以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翻译拿来,即:A thousand li journeybegins with the first step;以此类比,“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译文为:Ninety li is only half of a hundred li journey❶未名译.http://dict.baidu.com/s wd=%D0%D0%B0%D9%C0%EF%D5%DF%B0%EB%BE%C5%CA%AE#en..

例2.如果真正把握得好,措施得当,而且实施及时、果断、有力,我真希望中国经济能早一天复苏。那时,中国的经济经历一场困难的考验,将会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有些事情正像你所说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❷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俭朴古风存。从今若得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大意为: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这句是现已成为千古名句,现形容遇到了困难,突然眼前一亮,想到了解决问题或困难的方法,喜出望外。。要行动,而不能坐等。谢谢。(温家宝,2009)

译文b.After encountering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and experiencing all kinds of hardships,at the end of the day we will see light at the end of tunnel.(费胜潮,2009)

译文 c.where hills bend,streams wind and the pathway seems to end,Past dark willows and flowers in bloom lies another village❸杨宪益,戴乃迭,译.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7d4f5e0100uc2b.html..

与前一个例子比较,此类引文属于中国古诗,蕴含了更多丰富的文化因素,口译译员需要做到的是达意,这里意指的并非文本指意,而是文本蕴意,译员只要将引文蕴含的寓意表达出来即可,并非要刻意追求笔译中的形似。这与上面的古谚良训是不同的,如果这时口译员追求韵律、节奏和形似,那么对于听众来说是难以驾驭的挑战,译文不仅晦涩难懂,而且对于译员来说还有卖弄之嫌,引起听众的烦感。所以,从格式、韵律和词语的运用中,以及比较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笔译译文,很明显可以看出口译和笔译的不同之处。

以上费胜潮的现场口译译文可以说已经将引文寓意表达出来,但稍显生硬,并和前文内容有所重复。换一个角度,译员在掌握引文寓意的基础上,经过语内翻译,即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转化,可以大胆地将引文意译。“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❹未名译.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4790134.html.,此译文短小精悍,内涵丰厚,与引文原文貌离神合,实则达到了动态对等,具备引文的特质,达到言者所要的修辞效果,充分表明言者意图,用通俗的道理说明,能引起不同文化下听众的共鸣。

(二)互文融入

互文是指在连贯性的语句中,某些词语依据上下文的条件互相补充,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者说上文里省略了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省略了上文出现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5]。

较之古代汉语中的互文,现在汉语中的互文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形式比较自由,从美学效果看,能做到相互补充说明的效果,从结构上看,现代汉语的互文可以分为平列式结构和对卷式结构[6]。

例3.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局势的变化和走势,及时、灵活地采取对策,并且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方向和力度,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又能解决大约一千万的就业人口问题,还能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至于结果怎么样,要到明年的3月份我再给各位回答。但是我有一个信念,就是事不避难❺范晔《后汉书·虞诩列传》。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诩曰:“得朝歌何衰,”诩笑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大意为:立志不追求容易,遇事不回避困难。强调如何以正确态度对待困难。、勇于担当、奋勇向前。(温家宝,2008)

译文d.But I have a firm belief that we should never shy away from difficult decisions,and that we should always have the courage to meet the difficulties head on and press forward.(费胜潮,2008)

分析例3中的互文现象,“事不避难”是互文融入的古诗文,“不避难”和后面的短语“勇于担当”相互照应,属于平列式互文。此类古诗文的口译可以完全融入到整个句子中,言者在此时要求达到的效果最主要的还是强调自己意图和召唤功能,所以,译文并不需要完整的呈现此短语。

从整体上看口译译文d,译者并没有对其做加工处理,均为句子的简单罗列。这样不仅没有逻辑性,让听众不知所云,而且不能充分表达言者意图。笔者认为,“事不避难”和“勇于担当”可以只译其中一个,这样不仅省下译者的时间和麻烦,而且译文不至于拖沓冗长,影响意义的表达。

另外,此类互文融入引文的口译和独立引用中的诗文口译相同,并不能采用笔译的译法。诗文有三种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7]2。此处笔译要求展现的古诗文的独特魅力,在口译中无法达到,但是认知功能和教育功能是包含在言者讲话意图中的,也是口译译员所追求的。有时候适当放弃一些,有“舍”有“得”,这样才能让译文更能体现其价值。

(三)戏仿自创

诗人的创作情形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先有情思,然后借物巧言之,谓之情思的物态化;另一种是诗人眼中先见某物,然后托物言志,谓之物象的情思化。意象是否剔透高妙,也就看这个“情思的物态化”和“物象的情思化”的功夫是否到家。如能“物我交融”、“心物两契”则妙,若“心物两离”则难以引起读者共鸣[8]。

温总理在对外讲话中,经常会根据自己的诗歌积淀,即兴创作,将那时那刻的情思物态化,把自己的情感付诸于某个意象,使讲话更加形象、巧妙和亲切,并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更好地实现言者意图的表达和召唤功能。这种即兴的戏仿自创,有很大的难度,除非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否则很难做到,同时这也给口译译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4.同时我们要坚定信心,华山再高,顶有过路❶自古华山一条路。大意为:无论山有多高多险峻,我们都能登到顶峰。。解决困难唯一的办法、出路和希望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我深深爱着我的国家,没有一片土地让我这样深情和激动,没有一条河流让我这样沉思和起伏。(温家宝,2010)

译文 e.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one can always ascend to its top.(张璐,2010)

例5.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❷“人何以堪”出自《世说新语》。原文为“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于右任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刘庶凝《<还乡梦>自序》也曾引用此语。《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脍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画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何水法正式提案,力促《富春山居图》团圆。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富春山居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政协委员建议成立相关机构,向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商借《富春山居图》真迹,于2010年,在作品诞生地富阳进行合璧展出。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提及此画,最后发出“画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表明大陆方面对两岸文化交流、文化传承的关注,对两岸团圆的渴盼。。”(温家宝,2010)

译文 f.I cherish the same wish not only for the painting but also for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张璐,2010)

例4中,明显可以看出其诗文创作来源于“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的险峻是众人皆知的,而这句“华山再高,顶有过路”中的“高”,其内涵或言者表达意图确是“险峻”之意,这样理解才能突出此句戏仿自创中意象的鲜明特征,同时和温总理讲话的背景内容更为符合。再看张璐现场口译的译文,“high”在这里虽然字面上意义没错,但缺乏意象本身的意味,同时有违言者意图,因而此时的直译是不妥当的。简单处理的话,可以把“high”直接换成“precipitous”。另外,对中国特有的风俗、流行语和典故等,一般都需要加以简短的解释。因其具有中国特色,虽然在我国家喻户晓,但一般外国人并不了解[9]。因此,译者在这时可以适当将出处译出来,即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译文添加到“华山再高,顶有过路”前面,这样语篇能够更加完整,让听众听起来更有连贯性和衔接性。

对于例5,言者已经将诗文创作的背景详细说明,这样,译者可以无需再添加相关出处的译文。

笔者认为,两处译文是言者戏仿自创的,言者想要利用诗文的修辞引用效果来达到自己的意图以及召唤功能,口译译员虽不能像笔译那样斟酌许久再做出决定,但此处的译文应比其他语句更加工整一些,才能使其更加凸显,达到言者预期的效果。译文f就比译文e逊色一些,至于怎么修改还值得商榷。译员可以参考相关出处引文的翻译来做决定。

三、口译和笔译的差别

翻译按其工具可分为笔译和口译,二者的关系,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Christian Nord的话来说,就是twins,或者说它们之间都有家族相似[10]。二者不仅在基本的策略技巧上有一致的地方,遵循一些相同的原理,而且,笔译是口译的基础,笔译的功底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今后口译水平的高低和发展潜力的大小。然而,口译笔译又各有其特点,由于口译的即时性,口译译员并不要求达到笔译者追求的“咬文嚼字”。

(一)意象和文化层面

古诗文的笔译更注重意象和文化意义的传达,不讲求语法,讲求韵律;不讲求通俗易懂,讲求文采;不要简洁,要意象的完整。如果将古诗文的翻译分为两个步骤的话,可以分为达意和传情,达意是基础层面的要求,一个笔译者只要做好了语内翻译就做好了大部分,即从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转化。而传情是历来译者们所追求的,也是很难达到的一个层面。传情要求将文化、意象、以及意象所表达的情思用优美的语言阐释出来,这样,笔译者需要考虑诗歌的文化背景,作者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处境心情,以及作者的作品风格,同时也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情趣、审美水平、审美理想,还要考虑目的语的语言特点,重塑意境,最大限度地展示原作品的艺术魅力[7]3。

法国诗人马拉美在一次访谈中说道:“直陈其事,这就等于取消了诗歌的四分之三的趣味,这种趣味原是要一点一点儿去领会它的。暗示,才是我们的理想。”[11]惠特曼在《草叶集》的序言中写道:“人的思想、诗、或歌曲必须保留一些朦胧的逃遁处和出口,必须有某种空间本身相似的流动飘渺的特征。”[12]因此,好的诗歌要细细品读才能领略其中韵味。做笔译要表达原作的这种境界,可谓十分有难度。一个笔译工作者,要像杜甫那样,“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才成。

(二)语篇和意图层面

对于一个口译译员来讲,古诗文的翻译应该是最具挑战性的。虽然口译不同于笔译,口译更注重语篇和言者意图层面,并不追求意象的表达和韵律的整齐,但是,将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内涵意义表达出来也是有很大难度的。

古诗文笔译,主要目的是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因此要严格再现原文的艺术价值,既包括艺术意境,又要体现用词之精妙、韵律之和谐,还要反映原作内容。但是口译却与之不同,口语语篇的古诗文引用最主要的就是为了强调言者意图以及引起听众的共鸣。言者引用并非强调艺术价值,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译员的任务是实现言者的交际目的,因此翻译重在内容,形式次之,这样,古诗文口译就去除了“音形美三合一”的掣肘[13]66。

笔译为了介绍中国文化,往往全文翻译,古诗古文是独立完整的语篇,其意义没有上下文限制,译员需要根据作者的创作背景理解原作,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制定翻译策略。与此相对,口译引文只是原作的一部分,又是言者语篇的有机组成,处于一定的上下文中,其意义受语篇目的和语篇功能的制约,译员除了要考虑原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外,还要考虑语篇因素[13]66。

因此,口译译员在做古诗文口译时,最重要的就是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即在大的语篇背景下,把握言者意图和交际目的。

(三)语义和修辞层面

语义层面,是口译和笔译追求的最基础的层面;而修辞层面,笔译要求的更多一些。在一中(二)也提到,引用古诗文有一定的修辞效果,如果在口译中完全不注重,那么古诗文引用也就失去了其重要的意义。正如在二中(一)和(三)的某些例子中,有些众所周知的“文”,即一些易懂通俗的古训良言,可以参照笔译的译法来表达,但也不去追求笔译的“二句三年得”,因为口译的特点决定了口译不可能与笔译效果相提并论,也不可以用笔译的标准加以批评。但口译译员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只要口译译员“适当”的注重一下修辞效果,此处的引用也就更能切合言者引用的目的。所以译员在做口译时,面对这样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听众的接受能力和言者意图,从而进行整合,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

结 语

美,让人愉快、惬意,让人不舍离去,频频回首,日夜思念。汉语古诗文就是此类美的东西。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为其陶醉,为其无眠。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不仅将如此美的东西融入其中,而且在此基础上,即兴创作诗文,文化色彩浓厚,让听众听了之后怀起满腔热血,引起共鸣。而在对外讲话中,为了使总理的讲话意图和效果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来,使国外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文的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总理的口译译员来说,应该时刻不忘加强自己文学素养的培养,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对于口译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改进。毕竟翻译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让世界人民了解到真实的中国古典文化,是每一个口译译员应该担当起来的责任;同时,基于笔译和口译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口译中需要一定的笔译技巧和策略的补充。例如:笔译中的语篇分析在口译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特别重要的,另外在某些诗文口译中,适当注重一些修辞效果的运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口译译员来说,需要加强笔译基本功的训练和笔译知识的扎实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做好一名文化传递者,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真实情感所在和真正的魅力,也为中国古典诗文文化的源远流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03.

[2]唐红芳.论说话人意向及其推导[J].外语学刊,2008(3):110-113.

[3]鲍鲲鹏,鲍英华,赵龙.建筑中文字的视觉意象与召唤功能[J].华中建筑,2010(3):21-26.

[4]汪龙麟,何长江.温文尔雅[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270.

[5]唐松波,黄建霖.汉语修辞格大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375.

[6]郭辉.互文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J].修辞学习,2005(5):68-69.

[7]顾正阳.古典词曲英译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2-3.

[8]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186.

[9]焦丹.外事活动中的解释与翻译[J].翻译研究,2010(2):70-76.

[10]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4.

[11]黄晋凯.象征主义·意象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42.

[12]顾正阳.古典词曲英译文化视角[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437.

[13]徐文彬.古诗文引用及口译应对[J].时代文学,2008(8):66-68.

猜你喜欢

言者笔译互文
从互动交际看“怎么说呢”的语义二分性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贬抑性“不就是+补足语”形式、语义及语用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主观限量构式“V不了多A”的评叙功能与言据表达
语录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