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2012-08-15李志彬
李志彬
(河源市高级技工学校,广东 河源517000)
浅析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李志彬
(河源市高级技工学校,广东 河源517000)
基于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变迁,以及社会转型、高校改革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潮之语境影响,90后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相较上一代人发生了显著的突变。本文主要从90后大学生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和恋爱婚姻观念三个方面对其时代特征做一扼要阐述。
90后大学生;时代特征;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婚恋观念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2008年,“90后”首次成为大学新生进入高等院校。当前在校大学生,主要是“90后大学生”即出生在1990年以后的青年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岁至23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1]他们是目前高校的绝对主力军,由于他们的成长背景与上一代人明显不同,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鲜明变化,这要求高校要认真探究出一条适合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首先则是要廓清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下面,笔者就此问题作一浅陋论述,以抛砖引玉、教于方家。
一、90后大学生的文化心理特征
社会文化是社会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于社会关系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文化一般由心理和思想两个层次构成,其中,心理是指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性格、能力等功能的总称。相较于文化思想、文化理论而言,文化心理处于文化的最深层次,其作用与影响更为稳定和持久。
由于时代变迁,尤其是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于90后大学生而言,呈现出同以往迥异的心理特征和问题。可以说,他们正处于社会多维思想观念交汇的旋涡中心,因此也表现出社会转型时期鲜明的心理特征。
(一)自我意识凸现,但内心矛盾重重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及其与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形式。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觉醒和凸现创造了外在的条件和机遇,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注重自我,关心自我,热衷自我完善,追求自我实现。一方面,他们更为务实进取,更为强调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民主、自由意识凸显,能够大胆追求个体利益和个人需求,同时要求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尊重。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认识到,要想谋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就要从社会需求出发,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这时常促使他们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自觉设定和选择自我目标,从而有助于他们走向理性与成熟。90后大学生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发展规律,总体上也合乎人的发展本性。
不过,90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明显的两面性。例如,他们在务实观念增强的同时,功利思想趋于严重;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易于脱离实际奢谈——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热衷权利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等等。在心理发展上,90后大学生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一是锁闭性所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归属感的矛盾;二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三是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四是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五是愿望、幻想与当前现实的矛盾;六是强烈的性意识与正确处理异性关系之间的矛盾等。当然,这些矛盾的显现,是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过,如何化阻力为动力,有效解决这些矛盾,使他们心理发展更趋成熟,则给我们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竞争意识增强,但心理素质偏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机制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导向,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体系和认知结构。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已成为普遍认可的社会现实。这对于90后大学生的成长而言,诚然有其强大的激励作用,即锤炼了他们勇于挑战、敢于竞争的市场观念,以便在将来的社会中寻求更好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缺失,他们思维品质并不完善,对竞争中的挫折所带来的失败和痛苦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遭受挫折,往往容易一蹶不振。
90后大学生明显有“智商”高于“情商”的趋势。他们大都成长在物质生活较为富裕和关爱太多的环境中,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还不善于正确处理自我完善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还没有确立立足现实,做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当不得不直面竞争中的挫折和失败时,他们的心理素质往往不堪一击,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在90后大学生当中,较为常见的两种情绪障碍是焦虑和抑郁。所谓焦虑,是指因对环境、人际关系、学习等不适应而感到不安、害怕;抑郁是指因持续的情绪低落、沮丧而感到前途无望。因此,高等教育要能够正确地分析与理解90后大学生的情感和需求,教育和引导他们在增强自信的同时,艰苦奋斗、不怕挫折、吸取教训、扬长避短。
(三)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
一方面,90后大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的青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其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他们对与自身有关的事物往往体察得细致入微。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和生活空间的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急剧延伸,必然导致其情感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另一方面,由于90后大学生心理内部的需要结构发生变化,他们的追求有其独特性,而他们的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其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因而他们的情感是不稳定的,容易偏激、冲动,情绪变化起伏大,易受学业、生活、人际关系等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加之他们缺乏在社会中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和锤炼,尤其在参加政治活动时,常表现出群体性不成熟的特征。面对社会问题现实时,轻信、盲从,不加以理性思考,感情用事,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表现为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总之,90后大学生心理还不成热,有着诸多矛盾和困惑,表现出一定的情感性特征,处于不稳定状态。当然,这也表明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譬如有些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判断会由于听了一场报告和讲座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而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为我们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二、9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特征
人的价值世界,是由认知、实践、审美三个层面构成的互相支撑、相互作用的一体化系统。相应地,在价值取向上,也存在着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所谓价值取向,简言之,是由一种价值偏好经久不衰而演变为一项影响重大的价值标准所取的方向。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可以把价值取向叫做价值的指向性。在价值观上,价值的指向性就是价值取向。无论是取向还是指向,其实质是以谁为价值主体,并对价值主体的认知、实践、审美作何理解的问题。90后大学生在其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特征:
(一)在价值认知上,是多元与趋同共存、分化与整合同在
从价值本体来看,价值自身就是一个充满时效性的概念,相对稳定、绝对多变。时代变了,价值观念必然发生变化。相较于上一代人而言,90后大学生在价值认知上,一面是多元分化。由于年少轻狂、与生俱来的青春易动使他们在正常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彰显个性,流行前卫,自然趋于多样。在新世纪的征程中,我们已然感受到他们对自己是演员还是观众无所在意,他们只倾心于自己的青春角色,在时尚舞台上展示风云际会的多种景象。另一面,他们的价值认知还呈现了整合趋同的态势。这是因为,随着改革深入和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广为流传、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这使得许多90后大学生进一步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认定,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认同,对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基础上各种规范的共同信念。此外,一些普适性共同价值观念伴随世界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性的话语更多,承认彼此文化发展的独特性也使主体间共同的价值认定有了依托。[2]
(二)在价值实践中,是实用与时尚同步、世俗与崇高共享
从90后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来审视其价值实践可管中窥豹。90后大学生的消费,不论是休闲娱乐消费,还是人际交往消费;不论是基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消费,还是学习中的电脑、学习用品消费等,都带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由于消费能力有限,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又由于对潮流有着敏锐的感觉和领悟,加上社会活动的增多和彰显个性,他们在讲究实用的同时也追求品位和档次,关注流行,追逐时尚前卫。他们希望以新异的形象向社会展示自己的个性,他们更多地关注如何展现自我,展示自己的青春与活力。可以说,90后大学生已然走出了“象牙塔”式的理想国,在价值实践中把自己的视野转向现实,关切中国社会具体问题的倾向明显增强。在他们中表现为由90前大学生“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老三到”,变为现在“到公司去、到国外去、到最能赚钱的地方去”的“新三到”。[3]90后大学生普遍意识到,个体不再是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要受到现实各种因素的制约,在价值实践中正试图把自我需求和社会规范的认同结果统一起来,从而走上由价值世界通往现实世界的桥梁。
(三)在价值建构上,是不确定性与非均衡性长存
审美层面的价值建构是价值取向的最高层次,即促进价值主体自身的全面发展。就90后大学生价值建构的不确定性来讲,一方面是90后大学生具有的年龄生理特征。他们是气血奔涌的一代,易冲动与情绪化,行为偏激易出轨等。另一方面,他们身处的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社会环境并不是什么超稳定结构,也要伴随世界新的格局作出灵活调整。新世纪新阶段,90后大学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目前中国总体上稳定和谐,政治改革方兴未艾,经济发展世人瞩目,国际交流日益频仍,这些构成了他们审美价值朝健康轨道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我们也不容忽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异和由此带来对他们健康成长的风险和威胁。非均衡性的存在主要在于90后大学生价值主体分布的复杂性和自身条件的差异性。比如:不同类型、不同内涵高校的不同培养目标。同一学校不同专业之间,同一专业不同生源地、不同成长背景和家庭环境都导致他们审美价值上存在不均衡性的特点。因此,大学教育责任重大,大学的精神教育和美学教育责任更加重大。“忘了人的灵魂,教育也丢失了自己的灵魂”。[4]
三、90后大学生的恋爱婚姻观念
所谓爱情,也称恋情,一般是指男女两性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稳定和专一的感情。婚姻,是指男女两性依一定的法律、伦理和风俗的规定所建立起来的夫妇关系,从其表现形式上看是男女两性的生理结合,从其本质上看是男女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
大学生谈情说爱、谈婚论嫁早已屡见不鲜,虽然父母老师认为他们这既无经济基础又没事业保障的恋爱未免太早,但是“没有恋爱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口号始终响彻在大学校园里。90后大学生在婚恋观念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一)恋爱动机复杂而现实,恋爱选择则左右为难
不知何时,“山盟海誓,海枯石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已然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所取代。在90后大学生中,“因为爱所以恋爱”的理由早已不准确。据一项关于“大学生爱情观”的网上调查显示:大学生谈恋爱并非都是为了爱。参加调查的共有560名大学生,其中男同学358人,女同学202人。恋爱结果显示:36.61%是因为一见钟情,26.07%是为了摆脱压抑感,16.25%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魅力,14.64%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还有6.43%是为了赶潮流。[5]
在选择恋爱上,90后大学生经常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四个:一是该不该恋爱。恋爱有利方面是通过恋爱可以增进男女双方的了解,学会沟通、理解和包容。不利方面主要来自父母叮咛、学业冲突和害怕受伤。二是何时谈恋爱。这方面,90后大学生时常遭遇两难境地,即恋爱太早担心还会有更好的,太晚又担心没人要。无赖之下,他们只能讲“随缘”了。三是同谁谈恋爱。相较于90前的大学生追求恋爱对象“白马王子”、“白雪公主”的理想主义不同,90后大学生的恋爱对象趋于现实主义,于女生而言,除“白马王子”外,“斑马王子”、“黑马王子”,甚至“长舌青蛙”亦一厢情愿;于男生而言,除“白雪公主”外,“灰雪公主”、“黑雪公主”,甚至“大小恐龙”亦情有独钟。四是如何谈恋爱。有两种极端,一极是爱情至上。爱情凌驾于学业、事业之上,位居人生第一位。把爱和被爱当作人生目标,成天沉溺于爱情之中。另一极是爱情游戏,玩弄爱情。诚如近来网上流传的“大学恋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见衷情爱上你,两天之内搞定你,山盟海誓骗到你,死皮赖脸缠着你,舞厅里面搂着你,溜冰场里牵着你,漆黑夜里吻着你,八仙过海爱死你,九朵玫瑰送给你,十天之后耍了你。
(二)恋爱、婚姻互不相干,婚恋选择走向宽容
恋爱的归宿是通过婚姻形式建立家庭,这是恋爱心理成熟的特征之一。但于90后大学生,异性同学之间由相互仰慕产生的爱恋,并不是结为终身伴侣的前奏。他们把恋爱看成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当然,把恋爱与婚姻分开,其实就是把真诚的感情当儿戏。其结果,不仅在感情上伤害了对方,也在自己的心里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不过,恋爱与婚姻的分开,也为他们在婚恋选择上的多元和宽容奠定了基础。
在婚恋选择中,比较敏感的是婚前性行为、性解放等问题。在我国社会中,传统的婚恋选择倡导贞操、从一而终、白头偕老等观念。这些婚姻观念依然对90后大学生的婚恋选择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这种影响已经大大弱化。他们当中“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口号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发生率还在不断增长。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对全国普通高校本科生的性行为发生率的调查结果为10.1%。2000年,“全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结果显示有11.3%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2004年,对中国近30所大学一万名在校大学生性行为观念的调查表明,赞成婚前性行为的男大学生为57%,女大学生为26.7%。2010年,对南京等七城市8万余名高校学生的“性与生殖健康状况”调查,其中“婚前性行为发生率”为14.4%。此数据应该是更具可靠性和现实性的。按照调查报告牵头人、武汉同济医学院计划生育研究所所长熊承良的观点:“8万余大学生参与,在调查中算是超大样本,与实际偏移应该不会太大。调查是在完全匿名的情况下进行的,可信度较高,当然并不排除有学生撒谎,但这应该属于极少数。”[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性的不断解放,90后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率亦呈逐年增长趋势。
(三)婚恋择偶标准上的理性自主化与理想化
所谓择偶标准,是人们选择婚恋对象时所拥有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对恋爱、结婚对象条件的要求。它是婚恋观念的核心部分,并随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地位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7]90后大学生在选择婚恋对象时,更注重对方的个人素质,如品质、性格、责任感、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对爱情的忠贞度等。而家庭背景等条件不再为他们所看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90后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趋于理性,愈加注重对方的内在素质。以此同时,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可以说是90后大学生在婚恋观上的又一显著特征,当然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着男女双方能否结成秦晋之好。随着社会进步,自主追求恋爱对象必将成为90后大学生缔结婚恋关系的主要方式。
在婚恋择偶标准上,90后大学生还存在着理想化色彩。他们不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实际情况客观地确定择偶标准,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期望和想象等,在自己的脑海里勾画出一个理想的婚恋偶像,他们用理想化、抽象化的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寻觅着这种偶像。当然,这种婚恋是不实际的,最终会在现实面前失败。
最后,借重作家张洁在其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中一段话,希望能够给90后大学生在婚恋选择上有所启迪:人在年轻时候,并不一定了解自己追求的、需要是什么,甚至别人的起哄也会促成一桩婚姻。等你再长大一些,更成熟一些的时候,你会明白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可那时,你已经干了许多悔恨得让你感到锥心的蠢事,你已不得付出任何代价,只求重新生活一遍才好,那你就会变的比较聪明了。[8]
(注:本文为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物质贫困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0CY037)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0.
[2][3]张国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时代特征[J].江苏高教,2008,(1).
[4]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5]当代大学生的飘摇爱情,恋爱只为填补空虚 [OL].东北新闻网,2005-03-29.
[6]近15%的大学生有婚前性行为[N].南京晨报,2010-04-08.
[7]李志,彭建国.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特点及教育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4).
[8]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J].北京文学,19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