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与审美观

2012-08-15梅金莉

关键词:气韵山水画画家

梅金莉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亳州 236800)

元代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与审美观

梅金莉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亳州 236800)

在中国绘画史中,元代绘画以特有的表现风格、绘画语言、审美特征、创作思想和笔墨语言,形成的抒发主观意兴的精神内涵。以逸品为上,似与不似的艺术审美观,在山水画里“畅游”自己的理想家园,抒发情感,寄托人格志向,绘画从“成教化,助人伦”社会教化功能中走出来,转向人的思想精神里,也是人性自由的大解放。

自我表现;抽象形式;精神内涵;崇向自然;返璞归真

一、自我表现的崛起,返璞归真

当绘画艺术失去里“成教化,助人伦”的教化功能时,绘画不再是描绘“太平盛世”的政治倾向,注定绘画创作思想,艺术风格,艺术语言将会发生重大的转变。中国知识分子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视“修身,齐家,平天下”为己任,当社会出现动荡不安黑暗统治的时代,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受到严重的社会打击,社会制度,社会环境与儒家教义相冲击。画家以敏锐的眼光和灵敏的思维重新审视人的生命意义。这个时期儒道互补,在山水画领域里道家思想大于儒家思想,道比儒更虚静淡泊,在绘画中追求自我理想的精神境界,借于物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绘画不再是模仿自然景物是再现,而是通过家乡的山水景点和身边草堂书斋山水,来抒发画家性灵的自由,把“我”融入“物象”之中,专注自我的精神解脱。是山水画超脱世俗的现实境界,注入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更注重表现画外境界,追求人生意义。

元代的山水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被誉为中国文人画的精粹,通过欣赏作品,能感受画家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元四家之一倪瓒喜画草堂书斋山水画,常把幽静草亭放置在萧疏的树林中,且草亭空无一人,成了无人山水画,正因为不画人,画家的个性投射才更加强烈,在空旷虚无之中洋溢出朴茂的生命力量。这也是创作风格的体验,更是倪瓒对人生的体验,既是一种淡淡的凄凉,又表现对生命从容淡定的追求。例如《六君子》傲然于岸边的六棵树,象征文人正直、光明磊落的胸襟,在无道的社会里依然挺立着,拥有不屈的人格,一片空旷是湖面象征画家的心胸是淡泊宁静的,整体氛围是萧疏寒远的意味。元代画家没有仕途希望,以画为寄托,创作思想倾向与个人的品格。梅、兰、竹、菊、“四君子”受到画家的喜爱,以四种植物比喻君子高洁的化身,用“四君子”表现自我洁身自好,孤芳自赏,淡泊名利追求自我精神。元代山水画中折射画家的内心世界,读这一时期的作品,感受画家身处逆境,意志并没有消沉萎靡不振,而是饱含热情的笔墨抒发内心的感受,冲满高尚的人格魅力,不为世俗的生活折腰,在冲融宁静的画面里洋溢生命的气息,元代画家大多是一时挥毫即兴,心灵上会自然的流露。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哲学中所谓天人合一,有二意谓,一是天人本来合一,二是天人应归合一。”画家带一颗平常淡泊之心去亲近自然,并以自然物象为载体抒发人生的意义和志向,自然之道的品质与画内心世界是一致,绘画是一种情感活动,更是画家专注于自我心灵世界,畅游于天地之间,达到自然与心灵是合一。

二、抽象形式与精神内涵

在中国绘画史上“具象”和“抽象”一直都是并存的,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包容。“抽象”中包含画家的思想情感,同时离不开“具象”空洞的泛谈“抽象”也是毫无意义的。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两者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由于受到社会关系和统治者的需要,绘画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使教化和功利性很强,所以在中国绘画一直以具象占主流。

但绘画自身有独特的艺术语言,点、线、面,同时也一直高级的精神实践,即使在“具象”再现自然景物也会融入画家的思想情感。“抽象”在中国绘画里是一种外来词,在魏晋时期的大画家顾恺之就提出著名的绘画理论“以形写神”画家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从那些方面表现是关键,“神”是画家对客观事物的精神感受,和一种心理体验,带有“抽象”意味。在人物画中应抓住人物的精神面貌的刻画,正如顾恺之所言“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而不在于外表的形状。所以画家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在“抽象”背后有画家长期的有辛勤的绘画实践,对客观事物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才能抓住事物的精髓。可见“抽象”形式并不是画家随意的挥毫表现,而在精湛笔墨功夫和敏锐的观察中提炼出来的。到了两宋时期文人士大夫作为一个阶级,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良好素质,加入绘画并提出一些非常重要的绘画理论。大文学家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说明“抽象”形式在中国绘画里又一次表现,真正的画家不应局于形式的范畴里,而是应把握事物的意像来表现,创作意境美使绘画更有可读性和深刻性北宋文人画家米柿父子的“戏墨”把审美意识从具象到抽象发生一次质的飞跃,将绘画的表现形式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冲分发挥水墨淋漓的笔墨效果,运用不同的墨色表现烟云变化的自然景色。追求绘画的意境美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提升绘画的品味,绘画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注入了新的活力。

元代山水画画家把似与不似的遗貌求神作为审美准则,以逸品为上欣赏元代山水画,仅从物象上欣赏是很难理解。画家将屋舍放于山林之中,折射去高人逸士幽居之处,元代文人画占据的画坛的主流,文人的心境的独处高逸使作品流露出净化、空灵的风格,“抽象”形式得到极大的发展,绘画的表现方法呈现多样化,取得极大的艺术成就。也和道家出世思想有关,使艺术活动适用于身心的修养,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干扰,摆脱世俗的约束以自己主观心境去绘画,达到物我合一,与自然之道同行。在精神上得到最大的超越,成为这时期美学思想、创作思想的主流,追求朴素、自然、超脱、虚静审美境界。这样的美学思想加速“抽象”形式是发展。所以我们可以感受到“抽象”形式在中国绘画史以“似与不似”、“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等表现形式存在。来源画家进行深层次思索,挖掘事物的气韵,注入绘画里加强精神内涵。在“抽象”里更多的包含画家审美意识,人格魅力,创作思想,也是艺术语言的提炼运用。

三、似与不似

“似与不似”最早追述到老子的“道”,老子认为“道”具有“有”和“无”两种属性,“道”即是“似与不似”的概念。在元代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绘画思想也有重大的转变。绘画成了修心养性的好途径,大批文人涌入画坛,他们以博学多识的文学修养重新审视绘画“似与不似”成为美学范畴,发扬文人画的精华。例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所画的山是冲融平淡,画树不在于树的千姿百态真实再现,而是把树画成具有人格特征的君子形象。画竹不在于竹的直与斜,叶的多与少,抓住竹子“气韵”不可据泥外形的表现。讲究物象的意趣,绘画也是精神是产物,来源于天资和修养,而不是靠技法的磨练取得追求内心的自然流露。正如倪瓒所言“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以敏锐的眼光发现隐藏在变化无常的自然物象后面的“常理”。只有认识和理解“常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不会因形改变其质,对画家是天赋要求较高也提高绘画的门槛,非凡人俗子所领会。“元四家”都是才高多识的文人,饱读诗书,心智涵养极高,其作品更有可读性深刻性,从中我们不仅领略宁静是画面,个更能感受画外之境,传达高洁的人格和深远的意境。“似与不似”也是评论艺术作品标准之一,如果绘画一味的注重“形式”,就像工匠一样,是一种技艺的表现,跳不出“形式”艺术内涵难以表现。而用“似与不似”在艺术上赋予难以言喻的境界,增加“意趣”、“传神”比外貌形式更深刻,在绘画中融入自己的才情与思想。所以“似与不似”成为极高的审美价值,受到元代画家们的推崇,促使绘画从写生主义向表现主义过渡,形成审美观“先观天真,次观笔趣,相对忘笔墨之迹,方为得五。”使元代文人创作思想日益成熟。

“气韵”也受到画家重视,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首次提出气韵,是指人的内在神气和韵味。气韵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理论重要审美范畴,包含画家个人内在气质在作品中的呈现,无法经过后天的学习得来。郭若虚在《图文见表》之宣称:“画家人品既高矣,气韵不得不高”。因此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养气”为基本前提,不断提高自己道德修养和文学的修养冲实精神内涵,以便在创作中能的心应手,追物思心,把心中的气质,品格潜移默化的融入的作品中。画品也是人品的再现,画家的才情与人格决定画品的高低,以精神气息来养画。气韵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应,无法用具体的语言来描绘,“气韵”、“形式”相对应的美学范畴,是元代文人画与画工审美取向的差异。“似与不似”与“气韵”都是追求绘画中的精神气质,把画家的人格力量,通过画面的声势,节奏表现出来,从而彰显画家的生命意义。

四、推崇自然

元代由于特殊的社会关系,在绘画的表现方法倾向于痛快淋漓,沉着稳重的笔力之作,也有浅绛法、水墨、轻盈淡雅、纤巧柔腻的淡笔作品,和充满哲理的山水画、梅、兰、竹、菊四君子。多样的表现手法背后有一个约定成俗的隐形图式,即推崇自然,重神韵,具有尚意性重心灵的感知与想象。传统山水画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追求“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注重对自然内在本质的领悟和主体精神的自我把握。画家深入自然内部,感知自然、移情自然深入的把握审美变化中自然生命形式。在艺术创作上追求自然不加做作注重精神境界是真实自然,如道家所言“无念”、“无欲”、“不名”、“不利”一种自然心境。创作心态是自由的表现出自然平淡之美。元代绘山水画另一特征“尚意性”,有意之作方可传情,通过绘画传达胸中意气,使心灵得到净化与解脱。欣赏倪瓒的《六君子图》就是对“尚意性”完美的解释,挺立的岸边的六棵树象征人格品形,赋予拟人化,需要深层次感悟理解。元四家之一吴镇所画《双桧平远图》两棵巨大老桧树耸在平坡上,几乎占据整个画面追求奇险,顶天立地,气势雄伟挺拔赋予人格精神气息。可见山水画中“意”以及创作理念中的“自然”都不是只靠欣赏者的视觉就能观察到,而蕴含之中的寓意是看不到,因此观赏者也要加强自身文化素养融入绘画的意境中。

五、小结

元代山水画以不朽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画坛上一颗闪亮的明珠,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元代社会的动荡不安,传统儒家思想的衰弱,大批画家通过绘画抒发情怀,以身边的一草一木都能触动画家的心玹,导致表现主义走向高峰,以心写物,表现事物的精神与神韵,似与不似成为较高的美学标准。追求绘画的内在虚静淡泊的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心里感悟,专注自我精神上的解脱,注入画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元代山水画里我们能更好的学校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多向古人取法同上更应加强自身素质是修养,广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散文、书法融入山水画的学习中。

[1]朱良志.生命清供[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2]徐建融.元明清绘画十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1).

[3]曹玉林.董其昌与山水画南北宗[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03,(1).

[4]舒士俊.探寻中国画的奥秘[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06,(1).

[5]葛路.中国画史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1).

[6]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12,(1).

猜你喜欢

气韵山水画画家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酷炫小画家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风:世世代代的气韵传承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