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信息污染引发的道德问题及对策

2012-08-15崔时婧

关键词:道德污染大学生

崔时婧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

网络信息污染引发的道德问题及对策

崔时婧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

网络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为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诸多的益处,提供了大量丰富、有益的信息,但同时网络也犹如一把“双刃剑”,海量的信息中也掺杂诸多不益的信息,进而造成了信息污染,从而引发了信息道德的问题。因此,面对网络中出现的信息污染,社会、高校及个人都应该积极应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趋利避害,更好地利用网络中的信息,使网络信息与大学生发展协调统一。

网络;信息污染;大学生;道德问题;措施

当今时代,网络信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尤其是给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便利,也给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网络社会中,信息的快速传递性与无序性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污染问题。而大学生是网民的最大群体,作为心智不完全成熟、阅历又比较浅薄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信息污染的影响。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社会的龙头,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因此,着手于加强与改进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极其紧迫。

一、网络信息污染产生的成因

(一)信息污染的含义界定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与之伴随的信息污染也成为了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人们面前。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什么又是信息污染?

信息的含义是很广泛的,但颇具影响力的说法有两种:一是信息论的创立者申农的理论指出,信息是消除了的不确定性。二是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指出,信息即负熵。熵值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不确定性的消除就意味着熵值减少,所以信息就是负熵。本文采用哲学认识论来解释信息,所谓信息是指通过特定媒介,尤其是信息技术载体,主体对客体或者主客体关系存在的反映和揭示。[1]所谓信息污染是指信息危害到人体健康,引起信息综合症;对于信息源的虚假、信息的异化等表现出规律性;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信息的失真、过时、重复、误导、干扰等违背人们正常需要的异常现象。[2]

(二)信息污染产生的成因

网络信息污染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的发展,加速了信息社会的形成。网络社会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显然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为人类社会的变革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信息动力。但是,科技发展并不必然会给人类带来欢乐与幸福,同样,信息的大量膨胀与文献的急剧增长在无形中带来了信息污染。这不但影响了人们对于信息的利用,还对整个社会精神领域造成了危害。

另一方面是人们道德责任感的退化,尤其面对的是虚拟的网络,加深了人们的不负责任。美国著名的思想家史提夫可兹说过:“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革命本质上不是单纯的‘科技’进步事件,而是一种社会政治文明现象,是‘人’本身的问题。”所以,如何利用信息,如何把信息转化成知识,取决于人,也就是取决于上网人的道德水平及心理素质。网络中出现的冗余信息、虚假信息、污秽信息、过时信息等最终还是人类的问题。因此,上网人自身的信息素养的高低是信息污染产生的主观因素。

二、网络信息污染对大学生产生的道德困惑

网络信息社会中,大学生更依赖互联网带来的便捷。网络信息所呈现的交互性、开放性、丰富性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某种契合性,所以,他们更容易适应网络信息的发展。但是,网络中不良信息也带来了人与人之间情感淡漠、人格扭曲等负面价值,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并不成熟,自制力有限,面对信息污染,难免会出现道德的困惑。

(一)道德情感淡漠,诱发暴力、精神孤独的困惑

信息的虚拟性容易造成虚假信息的产生,而大学生通过网络符号进行信息互动,实质是人作为符号的互动,“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3]部分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会隐藏自己的情感,由于长期沉溺于信息社会中,现实情感逐渐淡漠,人际交往出现障碍,容易造成精神孤独和暴力倾向。当然,大学生在信息互动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提供情感发泄的渠道,有些学生沉溺于此,回到现实生活中就会产生新的心理孤独。部分学生长期通过网络与人进行交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也缺乏足够的直接体验,在意志品质等方面得不到充分的磨练,导致情感淡漠。一些大学生淹没于信息当中,形成“数字化的人”或“符号化的人”,在真实生活中表现出对他人与社会的不负责任、任意妄为,以自我为中心,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互联网中所出现的色情、暴力信息的泛滥也使得部分学生沉迷其中,他们逐渐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当面对现实问题时,容易采取暴力手段。久而久之,会陷入情感孤僻、意志薄弱等道德问题。

(二)道德素养缺乏,诱发价值观念的困惑

当前,社会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多极化进程加快,同时带来了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多极化。尽管网络中大量的信息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然而,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中,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混乱。尤其是当今西方意识形态依然猖獗,网络中各种资本主义思潮、各种文化激荡、各种宣扬资本主义观念的信息泛滥。这些信息通过网络以数字化的形式传入校园,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和渗透。尤其是网络发达的美国,使其强权政治在网络上演变成为一种文化霸权,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侵袭,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紊乱。一些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低下,面对这些鱼龙混杂的信息时,出现了价值观的偏移与错位,而网络影响程度的不断加深,又让这些信息得到了传播,这种状况势必造成身心正在成熟的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上的困惑。

(三)道德人格分裂,诱发认同危机的困惑

由于网络中丰富的信息容量及存在的信息污染,加之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的共同存在,有些大学生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游走,没有及时而理智的转化,造成人格分裂。这种多重人格容易引起对于社会、他人及自我的不认同,包括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对于他人的关爱、对于自我的否定等。可以说,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隐姓埋名的社交场所,人们可以在网络中自由地获取各种信息,包括一些色情、污秽、虚假的信息,一些学生也在网络中扮演各种想象的角色,创造一系列代号,也塑造出与真实中不同的人格,于是,在现实生活中,人格就变得多重性了。因此,以信息为纽带形成的信息关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隐藏在面具背后、以局部人格互动为特征的自我塑造过程,说到底是身体的缺场所造成的。[4]一些学生一旦把网络中对自我的认同、对他人的处事方式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感觉各方面的不适应,便会出现对于社会,对于他人及对于自我认同危机的困惑。

三、积极应对网络信息污染的对策

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时代主要的受众群体,面对网络中海量的信息,该如何把握自己,驾驭信息,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信息污染的存在,也给社会、高校提出了挑战。那么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

(一)规范网络行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利用技术和法律手段来规范网络行为,优化和净化网络环境,把自由化的网络空间现状改变为有一定秩序且能够管理、监控的网络环境。[5]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技术,以防止不良信息的进入。首先,运用网络信息过滤的监督控制,可从信息传播过程展开。从信息的传递过程看,先是信息提供者发送信息,然后经过网络传递到信息接受者那里。因此,可以从不良信息的提供者,也就是出口处抓起,逐渐构建起一个严密的信息过滤监督体制。其次,实行路由政策与建造防火墙,可以抵御外来信息的进入,防范各种非法行为入侵,以此实行网络的安全。最后,作为高校,应对校园网严格管理,采取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过滤、审查等,对学生的上网进行严格管理。

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信息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法律是坚实的保障。大学生成为上网人数的主体,但是面对信息污染的问题,仍有部分学生沉浸其中难以自拔,这就需要法律的制约。我国的立法应遵循我国国情,尤其要针对学生这一特殊主体,要让广大学生清楚地了解其网络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并且从信息环境入手,对信息的发布、信息的质量等做出法律规定,让大学生明白网络世界也需要法律的调控,以保证信息社会有法可依。

(二)拓宽高校教育渠道,增强网络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并重

大学生广泛使用校园网进行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等,所以高校有责任开拓多种举措防御信息污染。

首先,高校要健全网络信息浏览制度,严格规范上网制度,制定相应的浏览守则与出台恰当的网页管理办法,从制度上做出规定。学校要努力营造积极、乐观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情趣,大力宣传良好的信息探索观念,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让学生在自由的网络环境中正确使用信息。其次,高校应加强校园信息指导与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前,网络的专业化要求专业的师资,尤其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时,学生都需要得到专业的指导。网络中信息很多,容易让学生感到信息超载,乃至引起信息焦虑、信息崇拜和信息依赖,长期以往,会让部分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所以开展心理咨询十分必要。再次,高校要提高校园网络工作人员的素质,包括职业素质、道德素质等。面对出现的信息污染问题,工作人员应该具备责任意识去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主动帮助学生处理不良信息。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网络所带来的弊端。

(三)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

技术是依托、法律是保障,关键还要靠大学生自身的自律,大学生个人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的培养对于应对网络信息污染至关重要。网络信息意识是信息能力的首要因素,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树立独立的思维以及个人的自主性、能动性,不受不良信息的干扰。作为信息主体的人而言,敏锐的信息意识能力、独立的思考判断至关重要。只有具备较强的网络信息意识,才能逐步提高对于信息的掌控能力,加以更好地利用这些信息,也能从众多的网络信息中寻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信息意识的塑造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信息能力教育,所谓信息能力教育是信息知识能力教育的重点,包括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6]大学生不仅是网络信息的使用者,还是网络信息的加工者,只有加强信息能力的培育才能有批判性地评估信息与存储信息,还能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所以,大学生要增强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提高对信息垃圾的免疫力。可以说,这是防治信息污染的根本手段。

四、结语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可以大众化,可以说,信息大众化是一种时代文化的显现,也是科学技术的提高。但是,信息时代也伴随着危机与挑战,信息污染的产生是其发展的结果。信息污染的治理要靠社会、高校及个人。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应提高信息污染的免疫力,摆脱杂乱信息的控制,做信息的“主人”,实现信息社会中的全面发展。

[1]霍福广,刘社欣.信息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5.

[2]李军松,邵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信息污染研究[J].教育探索,2009,(4):102-103.

[3]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0.81.

[4]霍福广,刘社欣.信息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3.

[5]儒林.网络信息传播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消极影响及对策探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4):69-71.

[6]张立彬.培育大学生的信息素养[N].光明日报,2005-12-31.

猜你喜欢

道德污染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大学生之歌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