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探析

2012-08-15王翠

关键词:现代化

王翠

(安徽大学 政治学系;安徽 合肥230601)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探析

王翠

(安徽大学 政治学系;安徽 合肥230601)

“现代化”是一种趋势,每个国家都避免不了的。本文主要从现代化的内涵、早期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关键人物、分期、失误和借鉴来完成这篇文章的。希望通过对初期现代化的梳理来回顾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早期;现代化

我们可以说现代化就是把各个国家、各个名族融合在一个统一的“世界社会”的进程中,谁也避免不了这场伟大的变革,它们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改变,都在现代化的框架里,影响着和被影响着。唯有实现现代化才能在国际上免于挨打、在国内才能繁荣经济,让百姓免于挨饿。如今的一架飞机、一辆火车都是现代化的结果。中国也不例外,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我们伟大的中华名族便加入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中国,无论是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邓小平的现代的构思,还是胡锦涛的现代化成果,都与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成果有关,都参阅和借鉴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明,并结合所处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一、关于现代化的内涵

关于现代化的概念众说纷纭,如布莱克说:“如果一定要下定义的话,那么现代化可以定义为:“反映人控制环境的知识亘古未有的增长,伴随着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过程。”[1]周积明把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加以归纳,如在政治方面应该有效的协调各部门的政治系统,实现公民的普遍参与,经济方面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社会方面都由单一的社会结构向多样的社会结构转变,意识形态方面要注重理性、知识和科学技术力量的发挥,这些都是现代化的核心。由于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以及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特点,我们不能把这几点简单的绝对化,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整体上平衡的进程。因此,周积明把现代化定义为:“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来全面的改造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现代化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扩大本国的生产力,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并通过本国具有而别国不具有的创新来为本国谋利益。”

二、中国早期现代化奠基人物及贡献

(一)洪仁玕

洪仁玕(1822~1864),广东花县人,是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族弟,曾在香港居住多年,1859年到天京(即南京),获封为军师、干王,一度总理朝政,1864年在江西被清朝捕杀。洪仁玕是太平天国领导层中对西方见识较广的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他第一个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系统阐述在中国发展的资本主义。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具有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的政治纲领,在当时的中国算是相当先进的思想。既符合当时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也符合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这个天国不太平》的第八篇中记载:洪仁玕是个具有强烈两面性的政治角色,或者说,整个太平天国历史上,恐怕还没有第二个人如他一般,先进性和落后性如此戏剧性地集于一身。

洪仁玕对现代化的贡献可以集中为几点:第一,在经济方面,洪仁玕主张应取法西方,建立近代工商业,鼓励私人开办银行,建设现代金融业。鼓励民间开发、兴办矿藏,提出以优惠的经济政策鼓励民间开采矿藏。“兴宝藏,凡金、银、铜、铁、锡、煤、盐……有民探出者,准其禀报,爵位总领,准其招兵探采。其采者所得份额最多十分之六。”[2]P687提出设立专利局来奖励科技发明创造。第二,在政治上,主张要加强中央政权,建立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国家,当然这也表现他强烈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色彩。此外,他还强调建立法制,依法治国。主张实行开放的、平等的外交政策。

(二)康有为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广东南海人,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他在致力于政治制度改革的同时也懂得发展现代工业的重要。康有为是我国提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第一人。

康有为的贡献可以归纳以下两点:第一,思想上,提出“大同”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提法是站在世界时代的高度提出来的一种高级形态的思想观念。创新之处在于他把中国的“大同”同西方的文化融入到一起。第二,文化上,对传统的儒学进行改造。如他著《新学伪经考》,猛批被称为新学的古文经学是伪经,沉重打击了“顽固派”的保守思想,从而动摇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三)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198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此运动专致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袖。

陈独秀对现代化的贡献主要有:第一,把国家的统一作为现代化发展的首要条件,认为“非脱离国外非民主压迫和国内的分裂,一切经济政治都不能自由发展”①。他赞成反帝但不反对外来文化,如他说:“我们应该尽力反抗帝国主义危及我们民族生存的侵略,而不应该拒绝它们的文化”。②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现代化的迹象。第二,明确了现代化的主体“人”的作用。他对现代化人定义的六大标准至今任受用,如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的“不唯上”精神,进取的“竞争”精神。③第三,肯定教育对现代化的作用,他在《教育与社会》、《普及与提高》等叙述的比较详尽。第四,提倡科技现代化。

三、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起点

不同的国家和名族的历史起点都不同,有的起点高点,有的起点低点。如马恩全集第一卷里也说过。大致意思是,人们通过先辈们留下来的资金、材料和生产力,即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祖先们的活动,又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旧的条件。因此起点高低取决于先辈们留下东西,和自己后天创造出的财富。

艾森斯塔特认为西欧的现代化起点是发轫于有兴盛都市的封建货专制国家,东欧的现代化起点是高度独裁的都市化国家和社会。早期的现代化中国,可以从19世纪中叶以前算起,那个时期中国有比较完整的社会体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发展与它的社会完整的社会体制不成正比,而是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关于早期中国的政治结构,罗滋曼认为那时中国的政治制度是高度中央集权化的官僚制度,带有“现代”因素的政治制度专门化和职能的区分,具有严密性。在早期的经济方面,有两种经济类型,即农耕和游牧,而我国主要以前者为主,这点很符合我国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后来的以农业为基础观点等。

四、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分期

关于中国的现代化分期及发展阶段问题,如它的含义一样至今谈论也很多,无论他们是从那个视角来阐述的,都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的现代化动态,颇有意义。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但仍要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我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学和发展学的学者张逐在《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中把中国的现代化叙述的很详细。关于于早期的现代化如何分,康有为将其分为四个阶段。他说:“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设邮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矣,……改管制变选举,可谓之变政矣……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3]。

五、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失误

中国早期现代化得力于一些运动的开展,但同时这些运动也有其弊端。

由于当时太平天国面对清军的围剿已经风雨飘摇,自顾不暇,没有实施《资政新篇》的政治环境。而且也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实际,是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得以失败。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借外国的长技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而且洋务运动兴办的无论是民用的还是军用的工厂都是采用封建军事管理,盈利的少,亏得多,不能促进商业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策划者误以为不推翻封建统治就可以学习西方的技术,导致与日方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戊戌变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一种改良道路,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且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法等国家也会想尽办法阻止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也使康有为的想法化成泡影,即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角色转换。新文化运动忽视经济的现代化,如“五四”运动前,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所效仿的和追寻的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都是阻挠当时运动的开展。毛泽东的一公二大思想、求急求快的大跃进思想、浩荡人心其动乱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思想都大大的延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六、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借鉴

《资政新篇》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现代化的第一个文献,里面的主张虽然没有实现,但对洋务运动有很大的影响,洋务派所办的工业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随后的甲午战争的战争失败表明:在封建统治下,通过学习西方技术,兴办现代工业,是不可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于是便有康有为等人的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这些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尔后,新文化运动也起着非常革命的作用,但却忽视经济现代化。四川民族资本家卢作罕提出:“要解决中国内忧外患,唯一的方法就是将整个中国现代化”,冯友兰也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受西方国家剥削,成为半殖民地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西方实行了产业革命,而中国没有进行产业革命,也就是“中国未近代化或现代化”。

在先辈们得观点下,毛泽东借鉴了一些,他认为只有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才能免于被挨打,认为我们之所以被各国循环侵略,被迫签订丧国辱民的条约,在于我们没有先进的技术和长期积累下来的腐败的社会制度,依据是在西欧向资本主义转变的时候,我们却处于停滞不前,他们先后进入工业革命,拥有好的船只和军舰,而我们却没有,还处于学习和尝试的阶段。另外,清王朝的腐败加剧了这种挨打的局面。邓小平的四个现代化思想、思想基本原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也是借鉴前人的经验得出的,关于毛泽东现代化、邓小平现代化、胡锦涛现代化无不包含这前人的思考和经验,虽有错误,也是难免的,毕竟失败是成功之母,贵在以史为鉴。这里不一一详说。

七、结语

本文之所以写早期中国的现代化,目的在于弄清中国早期探索的过程,万事开头难,无论何时都不能忘本。纵览全文可知中国的现代化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曲折折、循环反复的。幸运的是我们有先辈的探索、尝试,以及后人的不懈努力。正是国人同胞们不放弃的决心,才有了如今的中国,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得到了别国的尊重和认可,绝不是当时人人可辱的落后国了。尽管我国体系还有待提高,但我们相信会越来越好。同时希望有所研究的学者们能进行批评指正。

注 释:

①选自1938年4月《抗战与建国》。

②选自1942年2月《战后世界大势之轮廓》。

③参照敬告青年。

[1]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

[2]洪仁玕.资政新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

[3]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卷7)[M].

猜你喜欢

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现代化之路:共和国70年特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论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新现代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