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特征及本质
2012-08-15蒙云龙
蒙云龙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根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被人类社会发展所证实了的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社会主义国家立国、强国、兴国的根本原则。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经济多极化的发展导致了意识多元化、主体多样化、价值多维化的出现和发展,人们更多关注物质生活,主体意识日渐凸显,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日趋盛行,很多人思想混乱,陷入迷茫、困惑、麻木的境地,继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之理论根基产生怀疑和困惑,由此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本文旨在从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特征4个层面去解读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帮助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有更深的完整认识,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
综观国内外学界对信仰的界定或解读,真可谓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大英百科全书》和《苏联百科全书》界定的信仰,是指在缺乏充分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对它给予接受或同意的一种心理态势。这个界定具有盲目性特征,缺乏单向的必要条件论证,也缺乏双向的充要条件论证,揭示不出信仰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效用性,强调一种主体的情感因素,具有明显的宗教信仰倾向。《哲学大辞典》则认为,信仰是某种理论、思想、学说的心悦诚服,并从内心以此作为行动的指南,信仰有科学与盲目之分[1](P1214)。该定义把信仰和信念等同互换,并对信仰作了分界,合理性较强。但是,信仰与信念毕竟不同,信仰是信念的升华,信念往往以目的、动机的形式贯穿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并与情感、意志相结合,形成一种固定的观念意识支配人们的行动。信念强调的是“确信”,信仰则是“确信”与“可信”的统一。中国学者则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信仰:贺麟认为,信仰是一种知识形态,是使个性坚强、行为持久、态度真诚和意志集中的知识形态[2](P89)。张锡金认为,信仰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或人等的信服和崇拜,是带有倾向特征的心理状态。简言之,信仰=理性+情感[3](P2-3)。魏长领则认为,信仰是人们对人生及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存在、性质、意义、归宿等重大问题的认定和确信,并以此形成人们的最高价值理想和终极目标[4](P11)。有的学者则把信仰视为一种价值憧憬,认为信仰是特定的社会文化群体和生活于该社群文化条件下的个体,基于一种共同目标期待之基础上所共同分享或选择的价值理想或价值承诺[5](P5)。
这些界定都有合理之处,但因其侧重点不同,因而对信仰的界定各有千秋。笔者认为,对信仰的界定必须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去把握、从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关系去把握、从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关系去把握、从信仰的恒定性与动态性的关系去把握,才能对信仰作出合理性的界定。基于4个关系,笔者认为,信仰是特定的主体因自身的需要而对源自实践中的某种客体(理论、思想、学说、神灵等)极度信服,并以此作为自己实践的指导且视之为精神支柱和终极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诞生是人类社会、人类信仰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一个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深化的产物。其内涵和外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的具体使命的变化而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终极使命即实现共产主义,体现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主义的创立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创立者。当时因历史条件、理论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他们虽然没有直接使用“信仰”一词以把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宗教的信仰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但他们并没有否定信仰的存在和信仰的作用,反而强调要加强对工人阶级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把广大的工人群众从宗教的信仰主义限制中解放出来。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谈到了工人政党对待信仰的态度,提出要把信仰从宗教中解放出来:“资产阶级的‘信仰自由’不过是容忍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自由而已,而工人党却力求把信仰从宗教的妖术中解放出来。”[6](P2-4)列宁是公开使用“马克思主义信念”的第一人,他在给波·尼·克尼波维奇的信中曾写道:“我非常满意地读完了你的书,我很高兴地看到您着手写一部严肃的著作。通过这部著作,想必完全可以检验、加深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信念。”[7](P182)在以后的著作中,列宁多次使用“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等词语,表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了明确具体的认识。
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则不仅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信仰,且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不移并意识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强大作用。毛泽东曾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没有动摇过。”[8](P131)邓小平则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9](P361)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8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信仰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任何时候都丝毫不能动摇的。”[10]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明确指出:“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世界现存诸多信仰的一种,它并不是一诞生就得到人们赞同和确信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主体认知它、了解它、信服它后才逐渐成为一种信仰。其能成为信仰之根源在于它具有与其他信仰无法比拟的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现实的立场,正确揭示人类社会、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为人类解放自身指明了奋斗的路径和终极价值目标,无论从理论的客观性、普适性考查,还是从理论的价值性考量,马克思主义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本质上和取向上是一致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的建立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蓬勃发展,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现实的实证性和理论的证实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现实层面足以“可信”、在理论层面足以“确信”,其他信仰无法企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现实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诞生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谋求自身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性。无产阶级无论对资产阶级采取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无产阶级的现实利益,而不是追求一种梦幻的、虚无缥缈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无产阶级在为生存而战才发展到为理想而战的境界。马克思曾经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脱离活生生的现实、离开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空谈所谓的“理想”、“信仰”,只能让人反感。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其分析基点、视角、取向以及为达目的而采取的措施都是立足现实。马克思主义信仰给人们揭示的是残酷的现实必须采用现实的方式去争取,才能获得现实的幸福并进而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全人类的幸福,诚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P207)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像宗教信仰等,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鸦片”,而是立足于实践,关注人的现实性和物质性。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高尚的信仰
理想是信仰不断现实化和具体化的辩证过程,无论是道德信仰、宗教信仰还是世俗信仰,都有一个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指如何通过努力把潜在价值变为现实价值的奋斗方向,可与理想等换互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实现共产主义,把人从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实现人自由全面充分发展的高尚信仰。它追求的是一种真实的、可行的、全人类理想,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宗教信仰是希冀人们通过对现实的忍耐与顺从,换来的只是一个人进入“天堂”的门票,甚至威胁不信仰和信奉它的人极有可能遭到惩治,坠入“地狱”的深渊。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是要求人们既要关注现实性和物质性,也要关注超越性和精神性,实现“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的有机统一。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的“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12](P307),其理想的坚定性和崇高性足以让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信仰羞愧不如!
(四)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信仰
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理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不是虚无缥缈、可言可看不可吃的“蛋糕”,而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只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能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一步一步变为现实的过程性与终极性的统一,体现生生不息的革命精神。巴黎公社的成立宣告了马克思主义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具有真实的可行性;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发展宣告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朝鲜、古巴、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更是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极强的普适性和创造性。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和现实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已经被实践证明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可信”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作为支撑的科学社会主义在立论上是无可辩驳、也无法驳倒的,在论证上是严谨完美的,在体系上是完整无缺且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不断得到完善,是“确信”的信仰!只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因此,任何主体都没有理由怀疑、动摇和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而去信仰各种形形色色的歪理邪说!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它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人的思维去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真理与价值、现实与未来、主体与客体、恒定与变动的辩证统一体。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精神高度与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与宗教信仰、非理性信仰、迷信信仰、图腾信仰等有本质的区别。综观马克思主义信仰诞生、发展的轨迹,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区别于其他信仰本质特征,在于坚持信仰的人本性,把人的现实性、追求人的解放与自由、充满人文情怀作为基点、宗旨和价值取向。
(一)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质的基点
人是信仰的主体,信仰必须依赖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才成为精神高度和精神支柱。而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不能把人的本质等同于宗教的本质,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中的人等同于宗教信仰中的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P60)马拉的笔、拿破仑的剑、恐怖党的断头台、教会的十字架、戴季陶主义等所蕴含和体现的就是人的社会关系复杂性与变换性,也是争夺人民、争取信众的重要工具,但最终是为了实现马克思所言的首先争取现实的物质利益。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精神支柱的无产阶级政党,秉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本性本质,始终坚持摧毁和变革一切剥削人、奴役人的制度,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实现人各种需求的满足,使人的本质与价值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浴血奋战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独立与民族富强以让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更是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本性本质,一切以人为本,一切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路线方针政策得失成败的标尺,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践行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特征,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日益成为团结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伟大旗帜。
(二)人的解放与自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质的宗旨
渴望解放与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质宗旨。人的解放与自由取决于人的物质利益渴求的满足程度,人民群众也是根据其利益对信仰、对社会制度进行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质的宗旨的现实要求,是发展经济以改善和增进广大社会成员的生活福利,实现治国安邦,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信仰的认可与赞同[1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而不让它成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化。”[14](P9267)马克思指出的提高生产率是社会主义战胜与优于资本主义的道理就在于此。历史上各种统治阶级强大的国家机器以及极富欺骗性的思想控制也被人民群众所推翻与抛弃,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渴求,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质的宗旨物质化、现实化,导致广大的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对执政党路线方针政策失去信心。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不仅能在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而且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和指导地位日益巩固,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马克思主义,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根源在于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把广大的人民群众从物质匮乏、精神贫乏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扎扎实实地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物质化与现实化,才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华大地上生机勃勃、影响深广。
(三)注重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质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著作很多篇章充满着人文关怀。如《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博士论文》《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人类学笔记》等这些著作都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人的异化的彻底批判,对人的尊严、平等、自由和权利的执着追求,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情怀。但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质的人文关怀批判西方思想家人文关怀的抽象性,把信仰的终极人文关怀从外在实践的本质转向人自身的本质存在,认为人要生活就必须要解决衣食住行,才能从事精神领域的活动,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资料的需要,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2](P79),且“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5](P573),即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要坚持和弘扬人的现实物质性、人的解放与自由,维护人的尊严,彰显人的价值,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质的价值取向。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爱尔维修所说的:“河水不会向源头倒流,人们不会逆着利益的浪头走。”[16]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心的关键就是让人认同所持的主义、信仰,历代反动阶级都深谙此理。因此,即使是谎言也重复千万遍,其目的就是要误导人们误为真理,死心塌地跟他们走,社会上很多谬论与歪理邪说能有众多的拥趸,其理如此。正如列宁说:“当人们还不会从任何一种有关道德、宗教、政治和社会的言论、声明和诺言中揭示这些或那些阶级利益时,他无论是过去或将来总是在政治上作受人欺骗和自己欺骗自己的愚蠢牺牲品。”[17](P32)而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要人民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极赋浓郁的人文关怀,因而邓小平才信心百倍地说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会越来越多。
[1] 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2] 贺麟.人生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 张锡金.人生感悟:信仰说[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4] 魏长领.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5] 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J].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5.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苏〕克鲁普斯卡娅.论列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 张成兴.论利益的社会作用及其实践价值[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5):(20-23).
[14]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7] 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