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路径依赖理论及创新模式

2012-08-15黄汝群潘伟彬林振东

关键词:紫金闽西校企

黄汝群,潘伟彬,林振东,章 颖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龙岩 364021)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路径依赖理论及创新模式

黄汝群,潘伟彬,林振东,章 颖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龙岩 364021)

文章从路径依赖理论分析了我国校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路径依赖的各影响因素,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紫金班”、“准员工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典型案例提出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企业招生”模式。

准员工型人才培养;路径依赖;校企合作;企业招生

校企合作教育是当今国内外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教育模式。在科技与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的时代中,各个高职院校在发展中都十分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对高职院校来说,应该采取怎样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才能推动自身的更好发展,并且能够为当地经济作出自己的贡献就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加强校企合作的发展路径研究,是形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有效路径。

一、路径依赖理论

路径依赖理论真正发展起来是在制度经济学中,DuoglassC.North(1990)是把路径依赖理论引入制度研究的第一人[1],他认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产生于两个原因,一是制度的收益递增和网络外部性,二是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存在显著的交易成本。青木昌彦(2001)[2]在进一步发展制度变迁理论的时候,把制度演进的特征概括为路径依赖和创新,认为路径依赖是“在关键转折点上选择的决策规则的基本特征会对未来的机会施加一定的约束”。关于路径依赖的是否惟一性,他还提出“从初始的失衡状态转移到新制度的路径是否惟一,这是不确定的”。

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路径依赖一般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有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里,我们把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路径依赖定义为:1.当一种模式由于偶然因素被选定时,随后的模式选择便被锁定在被偶然选中的开发路径上,而这条路径未必是最佳路径;2.由于模式选择是存在惯性的,对于有利的惯性应继续下去,并形成良性循环;而不利的惯性,由于它极有可能被锁定在某种恶性循环之中,必须努力克服;3.正如North所说的那样:“路径依赖意味着历史是起作用的。”历史上早己存在的模式会对以后创建的新模式产生影响;4.从一种模式变迁到另一种模式时,路径是否惟一,存在着不确定性。[3]

二、我国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路径依赖

我国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路径依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成本因素

North在谈到制度变迁时认为制度不同于技术演进的地方在于受报酬递增机制和市场中交易成本两因素的影响。

单位成本报酬递增的规律:模式和技术一样,第一个采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选择某种模式,认为对所有情形都适用,并把外部性加于下一个采用者,而不是探索最终能给所有主体带来更高报酬的、最有前途的、能够带来更大收益的,但成本相对高昂的模式。一种模式被采用得越多,使用它们获得的经验就越多,从而又被更多地采用,单位成本随之越低,这样我们可认为在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了一个报酬递增的规律。

迈克尔将交易成本划分为三个因素:调查和信息成本、谈判和决策成本以及制定和实施政策的成本。[4]相应地,在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构建过程中,交易成本主要有以下几种:1.搜寻信息成本。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是不同的组织形态,属于不同的产业,彼此了解不多,需花费许多物力和人力搜集对方的信息,寻找适当的合作伙伴;2.讨价还价的谈判成本。各方在确立了合作对象之后,要对合约中设计的相关条款,例如合作项目、合作方式、合作时间及风险的分担进行谈判和磋商,这就产生了谈判成本;3.制定和实施合约的成本。合约的制定需要取得各方一致的同意。在履约过程中,由于市场的变化和其它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各方也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校企合作联合体中各主体之间交易成本的存在会影响合作模式的发展:一方面,由于通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主体之间寻求合作伙伴的信息成本大大降低,使得新的合作模式得以在原先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譬如虚拟模式的出现,就是在原有几种模式的基础上由于各主体之间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另一方面,虽然技术发展使得合作各方选择面扩大,但是由于机会主义的存在,新成员的加入会使讨价还价的成本及制定、实施合约的成本都增加,因而,各方会首选以前有过良好合作关系的伙伴。这实际就是新模式对原有模式的路径依赖。

(二)学习效应

模式和技术、制度一样也具有学习效应,这种学习效应与现有的模式框架和网络外部性有关。网络外部性是一种网络效应,能够为主体提供共同的行动规则和规范,并对各方的遵守产生效益。普通流行导致学习效应的提高,一种模式一旦建立,即使它是次优的,由于它已在社会中广泛存在,拥有先占优势,组织和个人一般没有其它的选择,也只能去适应它。模式的构建者学习了解现存的模式,就能增强自身对现存模式的获益能力,这同时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现存模式的发展。[5]

在我国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利用学习,可以获得成本优势,因为经验和专有技术的积累可以导致单位成本的降低。当存在学习效应时,平均成本随着模式被认可和使用程度的提高而下降。

学习存在于每个主体的人员之间,校企合作创新应该鼓励有效的学习,使学习效应发生正向反馈作用。例如,促进联合体内信息的顺利流通和分享,签订有利于合作和创新、减少矛盾和风险的契约,建立学习效果最大化的学习型组织等。

(三)预期效应

一种模式的选定以及合同的签订为各个主体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预期,减少了不确定性的适应性预期,而相同的预期又会加强各方对这个模式持续下去的信心,因此这种模式也一直的延续下去。因此,如果要建立一种新模式,打破原先的模式,必须想方设法减少人们对原先模式的预期效应,建立对新模式的信心。

在市场上越是流行就越促使人们产生相信它会进一步流行的预期。在校企合作创新的模式中,人们已经认同那些流行的模式,在以后的建立过程中,不管那些模式是否最优,人们也都乐于选择。例如:澳大利亚TAFE模式:新型的现代学徒制度这种合作模式一样,其优越性和有效性已被实践所证明。那么,对于我国来说,人们最能认同的或许就是这种模式了,期望其在国内能够像国外那样,发挥相同的效果,这就是预期效应的作用。

(四)组织领导者的主观抉择

组织领导者的观念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观抉择在制度变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行为者的不同主观抉择是各种制度模式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在校企合作创新的模式中,组织中的成员:企业、院校、政府、中介机构等组织则是行为者,并且是深受组织领导者影响的、集体的行为者。在某一阶段,一种模式的建立或更新要受到这些行为者,特别是组织领导者的主观抉择约束,他们从自身条件和面对的外部环境出发,选择符合自己、对自己有利的模式,并希望这种模式能够一直持续下去,这就形成了路径依赖,以后的模式即使有所创新,也很容易被固囿于原有路径之中。[6]例如,组织领导人的更换,会影响组织的决策,进而影响到组织对合作模式的选择:内部提拔的领导往往会延续前任领导的战略思想,选择原有的模式;而外部聘用的领导受自身原先工作经历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也会选择不同的合作模式。

三、“准员工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企业招生”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的特色所在,是高等职业学院的品牌追求。近年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企业需求、工学结合和就业导向”原则,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企业招生,承担培养费用,培养模式体现工学结合,学院与企业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具有双重身份。2009年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与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全面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素质高、技能强的应用型高级职业人才。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龙岩市的龙头产业,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急需大量的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机电类专业和化工类专业人才。 2009年8月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选送258名高中应届毕业生到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涉及机电类专业143人和化工类专业115人。学院根据岗位专业的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对这批新生三年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调整,提出针对行业和岗位特色的教学方案,为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量身订造高级技术工人。为方便学院日常教学管理,学院以“紫金班”命名[7]。

(一)“紫金班”准员工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结构

持证上岗将是中国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职业资格证书也将成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双证书”体现了知识与能力、技能与素质、理论性与职业性的有机结合。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职业特色和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可靠保证。学生通过技能实训,参加资格考证,具备了相应职业技术岗位所需的专业素质和快速上岗能力,这不仅符合“紫金班”准员工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也做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校企专家共同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由企业和学校的相关专家组成每个专业指导小组,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论证、专业教学计划的开发工作。通过专家指导小组,为校企架起产学合作桥梁,加强校企联系。所有的校企专家均直接或间接参与各专业教学计划的组织、实施、检查和调整,指导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这样一来,既尊重教学规律,又考虑企业生产实际,为工学结合找寻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点。

(二)“紫金班”准员工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1.岗位培养的针对性

学院在企业定向招生的前提下,让企业参与定人才规格、定课程计划、定评估标准。一方面可以使学校培养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避免了盲目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企业更加关注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养学生的具体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其企业文化,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训练的场地,增强他们在未来工作岗位中的“实用性”。

2.专业设置的市场性

“紫金班”在教学内容上摆脱了传统学科式的教学模式,按照地方性、市场导向性的需求,基于发展区域经济的需求,市场紧缺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

3.课程开发的职业性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学院首先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设计实施性教学计划。企业则选派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术人员,通过对企业需求岗位的分析,然后对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如此培养出的学生才更具社会适用性和岗位适用性。

4.教学过程的协作性

“紫金班”准员工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不仅有效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密切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还提升了双方的合作层次,实现了“产销连接”,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的“无缝”连接成为可能。[8]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机电类、化工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方面的培养,是适应市场形势,赢得广阔教育市场与发展空间的一个有益尝试。通过该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运作,将学院教育因素与企业产业要素紧密结合,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与效益共享,为高等职业教育进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基金编号:FJCGG11-055;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走在老区高职院校发展前列的策略研究工作——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家骨干校建设为例,基金编号:FJCGG11-059)

[1]Douglass C.North.Five propositions about Institutional Change[M]. 2011-05-21.

[2][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247.

[3]H.伊戈尔·安索夫.协同与能力[A].[英]安德鲁·坎贝尔,[英]凯瑟琳·萨姆斯·卢克斯.战略协同(第二版)[M].任通海、龙大伟,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31.

[4][美]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定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04-04.

[5]周静珍.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探讨 [EB/OL].2005-10-13,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QueryID=90&CurRec=1.

[6]周静珍.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研究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5):70-72.

[7]郭才东,王晓,董东明.校企合作“三元五共”订单培养模式的构建——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紫金班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7-50.

[8]林福,章颖.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之探讨——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紫金班”人才培养方案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18-21.

猜你喜欢

紫金闽西校企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2018年紫金矿业按权益保有资源储量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紫金之王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紫金传媒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