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中国中产阶层成长探析

2012-08-15邹海蓉

关键词:中产阶层阶层文化

邹海蓉

(1.湖北经济学院 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上海大学 社会学院,上海 200444)

一、中国中产阶层的现状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算起,在市场转型以前,是国有企业的职工充当着中间阶层,或者说是 “类中间阶层”(李强,2001:19)。在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了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和工商业主、中高级知识分子、新兴行业的白领等为主的新的中产阶层,但是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中产阶层。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系统地分析了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状况,书中指出:在促进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发育成长方面,尚未形成像宏观调控经济的经济政策那样明确而自觉的社会政策。城市化严重滞后、社会政策缺位、社会制度创新滞后,整体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还不清晰,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中间阶层的发育与成长;并提出了应该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他将中国的社会群体划分为10个阶层,并提出能归为中间阶层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为15%左右 (陆学艺,2002)。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数据,职业中产占15.9%,收入中产占24.6%,消费中产占35%,主观认同中产占46.8%,综合指标定义的中产阶层只占4.1%和7%(包括新老中产)(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4)。这些数据有力证明了:中国的中产阶层还只是占总人口的很小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宛丽的研究也认为,社会转型期,中国的中产阶层仅具雏形。根据李培林的研究,中国社会现阶段城市化水平尚不足40%,第二产业占主导,第三产业的比重仍较小,中产阶层赖以生长的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等的社会环境仍为初级阶段。更何况,目前国企改革中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进城务工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3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和2000多万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人口的脱贫问题,特别是对公民私有财产及私生活领域的法律保障、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发言权及选择权的制度认定等,都是关系到中国中产阶层发育、成长的制度性、结构性的制约条件(张宛丽,2004:54)。

由此看来,社会转型期,中国中产阶层发育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深入,中产阶层必定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转型期中国中产阶层的界定及其特征

中产阶层 (Middle Class) 又称为 “中间阶层”、“中间阶级”,“中等收入群体”等,是处于社会上层和社会底层之间的群体。在学术界,对中产阶层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严格的概念,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按照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结合社会分层理论的新近发展,笔者综合考察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界定中国的中产阶层及其概括中产阶层的特征,必须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一)在政治上,对政治生活比较淡漠,倾向于保守,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生活习惯和文化教养及其价值观念要明显区别于一般的体力劳动者,显示出独特的中产品味。在政治上的保守温和,使得极端的思想和冲突观念难以拥有市场,这种政治上的后卫思想,使他们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主导地位,能够有效的解决和化解社会冲突和矛盾。

(二)在经济上,他们的收入稳定并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其收入和财富在社会中处于中等水平,拥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和支付能力,追求时尚和品味,引导社会消费的潮流。2005年1月,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的一份抽样调查认为“6万元至50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计算)的标准。”①虽然,目前对中产阶层的收入水平存在较大的争议,但是其收入来源主要指从事合法职业,凭借个人能力和机会获得的合法报酬,以及经合法手续获得的私人财富,如股票、利息、遗产等。中产阶层拥有稳定的收入和中等水平的财富,消费上的前卫性对于改善社会消费结构、拉动内需,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文化上,中产阶层一般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比较强,社会生活中追求独特的品味和格调,注重社会公益事业,强调尊重个人隐私,在社会生活中已形成一套私生活领域的行为规范及交往规则。

(四)在职业构成上,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大学教师、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以及部分政府公务人员等从事脑力劳动的劳动者为主要成分。由于他们从事专业性和技术含量高的职业,所需较高的受教育年限,社会可替代性相对较低,他们的社会地位就相对较高,从而拥有较高的知识资本和社会声望资本,在社会生活中拥有发言权。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的中产阶层表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职业构成上,有着自身的独特性,要促成中产阶层成长壮大。

三、中产阶层成长缓慢的原因

虽然,中产阶层在政治、经济、文化和职业构成上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但是目前在中国,中产阶层发育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之后,笔者认为,应该主要从结构因素、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方面分析。

(一)结构性因素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得原有的体制内的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计划经济时代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迅速,但是到了市场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传统的产业结构受到了冲击,而且,以前的产业布局也越来越不合理,机器设备也急需更新换代,产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急需提高,这些内在的结构性因素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同时也影响了中产阶层成长的环境,具体表现在:(1)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了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大批下岗职工,削弱了类中间阶层向中产阶层的转化。(2)第一产业仍然占较大比重,第二产业面临国际挑战,第三产业不发达,高科技产业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传统的农业在产业结构中占很大比重,中国的“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在农村的中产阶层少之又少。这样一种产业结构,必然会影响到中国中产阶层发育和成长的环境。(3)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城市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地区性差异,工业化和市场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东部沿海,城市发展速度较快,事实上很多新兴中产阶层首先是在这些城市成长起来的。而在中西部,城市化相对缓慢,没有形成中产成长的环境。根据李培林的研究,中国社会现阶段城市化水平尚不足40%,第二产业占主导,第三产业的比重仍较小,中产阶层赖以生长的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等的社会环境仍为初级阶段。

(二)制度性因素分析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由于推行的是渐进式的改革方针,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起来。但是,社会制度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调控也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足。社会制度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给社会转型和变迁带来直接影响。政治制度既可以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又可以限制或束缚经济的发展。中国当前的政治制度,一定意义上成为了社会变迁的外部拉力机制,但也不能忽视其消极的客观存在。各种社会群体在政治制度中的地位正处于变动和重新定位的过程中(郑杭生,1998:355-357)。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也只能是逐步调整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和环节,宏观调控的效率难以有效实现。应该政府管理的政府没有管理好,如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不应该管理的却管得太多了,如在经济生活中资源的配置问题。另外,由于中国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同步进行,原有体制中的弊端很快显露出来,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把大批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推向了社会。但是,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又不完善,这严重阻碍了中产阶层的发育。

(三)文化性因素分析

改革遇到一个很大的阻力就是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束缚。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的统治,人们有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思想,思想是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封建残余思想也潜在地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束缚了中产阶层的形成,中国中产阶层缺乏特有的阶层意识和阶层文化,表现为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共存。一般而言,中产阶层应该是白领阶层,出入高档写字楼,有车有房,他们追求较高的生活品味,消费能力较强,注重生活质量,注重对自身及子女的教育投入,注重社会公益事业,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素质修养,自信乐观。但是,在中国现阶段,相当多的中产阶层是经济上达到中产水平,但是阶层意识和阶层文化方面十分欠缺。在生活品味方面,追求庸俗的享乐主义;在主观认同方面,缺少主体性意识;在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上,还没有形成作为一个群体的阶层意识和阶层文化观念。文化价值观念的束缚,使正在形成的中产阶层缺少应有的文化品味。

四、中产阶层成长的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在转型社会,要促进中国中产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的传递上,应该强调中产阶层的阶层意识和阶层文化,在形成之初就按照阶层所期望的角色和和规范行事,形成一支独特的文化群体和中坚力量,对社会稳定和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大力扶植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现代中产阶层一般是白领阶层,只有服务业蓬勃发展起来了,城市化水平提高了,才可能扩展白领阶层的就业空间和就业范围,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第三,加快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改革政治体制中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再分配体制,调节过高收入,消除中产阶层形成的非经济、不合理因素。

第四,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为中产阶层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一个稳定和谐发展的社会,必然拥有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中产阶层的生活品质。

第五,加强法制建设,为中产阶层的形成提供法律保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中产阶层一般具有高等教育水平,培育中产阶层,要提高大众的教育水平,提高国民素质,同时又要完善法律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结构、制度和文化因素的制约,中国的中产阶层还处于初步兴起阶段。因此,研究中产阶层成长的条件及其特征,对培育中国的中产阶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逐步消除制约其发展的结构、制度和文化因素,通过政策调控和创造条件,加速城市化和市场化水平,引导人口占多数的农民和工人阶级,摆脱目前的困境,逐渐成长为中产阶层。

注 释:

① 资料来源:《哪些人算是中国中产阶层》,http://www.he.xinhuanet.com/yue.du。

[1]C·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M].杨小东,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李强.关于中产阶级和中间阶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2).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陆梅.中产阶级的概念及理论回顾[J].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9,14(3).

[5]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张宛丽.中国中产:仅具雏形[J].新闻周刊,2004-01-19.

猜你喜欢

中产阶层阶层文化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谁远谁近?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全新皇冠:为中国中产阶层而造
► 乾羽:房产依赖背后是中产阶层的“被中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