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发展视野下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现状分析

2012-08-15宣岩松

关键词:师生关系校园大学生

宣岩松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01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产生变动,利益格局进行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带来了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在此种社会背景下,我国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拉开序幕,使高校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但高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对高校的和谐稳定局面形成一定的影响。

一、从社会环境来看,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面临诸多的考验

(一)各种思想侵袭校园,高校学生教育工作难度增大

在社会思想方面,社会价值多元化,各种思想侵袭校园,大学生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素质教育难度增大。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科学等各领域中,通过各种社会意识形式表现出更深层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价值意识或观念。

改革开放后,我国以经济领域的改革为先导,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接踵而至。在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对新时代的新事物需要做出新的价值判断,新的生活方式需要有新的价值观念来引导,这样原有的价值体系开始解体,而各种新的价值生长或涌入进来,各种价值观之间相互碰撞、冲突、融合。西南交通大学做过一项专门争对人们的金钱观的调查,调查发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金钱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赞同“钱为身外之物,勿需过分追求”的人的比例,改革前为44.1%,改革后猛降到17.9%,而同意“有钱能使鬼推磨,花钱好办事”的人,却从改革前的14.1%上升到31.6%,同意“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的人也由改革前的41.7%增至改革后50.6%。[1]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杜林致教授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金钱心理类型大致可分为“金钱冷漠者”、“金钱崇拜者”、“金钱豁达者”、“金钱拒斥者”。其中,拜金者的比例为28.77%。[2]

当个性的解放和价值的多元化发展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强化,且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间,全社会尚未完全形成成熟稳定的社会道德观念,没有形成占主导地位的道德价值取向,也没有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道德调控机制的时候,大学生价值取向也是复杂而多元的。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各种思想侵袭校园,大学生对新事物比较敏感,易于接受各种新观念,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逐步形成,此时就需要学校进行有力的教育和引导。但是我国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素质教育理念虽然已经引起广泛重视,不过教育机制并不成熟,教育效果还有待提高。

(二)高校周边环境不容乐观

从大学周边环境来看,高校周边环境不容乐观。高校是开放的校园,拥有相当数量的消费人群,商家对商业利益的追逐形成了大学周边一个个商业圈,高校与社会互动的强度越来越高。兼之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实行,校园内也逐渐成为服务产业门类齐全的小社会。一方面方便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但校园内外复杂的人群结构和鱼龙混杂的周边环境,给校园带来诸多的不安全因素。高校作为一个小的社会,社会上种种不良风气也渐渐包围学校,防不胜防。每个大学校区周围都布满了大小酒家、摊点、歌厅、发廊等,这些网点的经营对象是大学生,导致有的学生沉湎于不良的环境难以自拔,从而荒废学业。由于高校周围监管制度的不健全,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校周边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尤其是校内外勾结,利用内部管理存在的漏洞对学生作案。不良的校园周边环境已严重干扰了高校的文明进程,威胁着校园的安全和圣洁。

(三)利益关系不平衡威胁着高校校园的公平和稳定

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副所长陈光金等人撰写了我国学界对和谐社会的首份研究报告——《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显示,各种社会人群都认为,目前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不平衡。只有16.3%的人认为“我国各个社会群体间没有冲突”,67.9%的人认为有冲突。人们认为对中国社会稳定有重要影响的十大社会问题依次为“看病难、看病贵”、“就业失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问题”、“贪污腐败问题”、“养老保障问题”、“教育收费问题”、“住房价格过高”、“社会治安问题”、“城乡、地区差距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基本稳定,各种主要社会关系总体上较和谐,但来自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两大主要挑战。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丛亚平、李长久日前撰文称:中国的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初的0.28上升到2007年的0.48,近两年不断上升,已达到0.5。[3]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在各种利益分配不平衡产生时,没有有效的补救措施来弥补社会大众的心理裂痕。大学生虽然与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产生的直接联系并不多,但是间接联系很强。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差距和失衡,加大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四)社会满足大学生所需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不足

胡锦涛同志在做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必须努力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国政府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民生建设首先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然后就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研究报告》显示的十大社会问题中,“就业失业问题”高居第二。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大学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急需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回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

但是,从客观的社会环境来看,社会无法满足数量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要。现在大学生与农民工和下岗职工一起构成我国三大就业困难群体。1999年,我国高校最早的大规模扩招计划开始正式实施,当年我国大中专院校扩招48%。到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80万,比2011年增加20万。整个“十二五”期间,每年应届毕业生规模达700万人,与本世纪初相比,应届生增加数量超过6倍。而相应的职位数增长相对较慢[4]。根据奥肯定律,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测算,GDP每增加1%,能提供7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按照今年我国8%的经济增长率的目标,大约能够提供的新岗位不到600万。加上大量农民工,计划外的民办高校、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将走上社会寻找工作岗位,客观形势决定了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形成。

另外,社会对高校而言,缺少的不但是提供给应届毕业生的足够就业机会,还有足够的提供给在校大学生的实践机会。在就业问题上,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很多的企业却抱怨招不到人才。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与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之间还有差距。如何让大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所学的活学活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提高他们实际动手的能力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缺少实践的大学生就像一个知识仓库的管理员,只是看管着一堆知识,却不懂得应用。这正是大学生能力欠缺的表现,大学生应该在大学里学会运用知识的技能。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现代社会愿意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习锻炼机会的社会团体和机构并不是很多,尤其是不需要招聘新人的单位更不愿主动提供实习岗位。高校的各种教育常常限于纸上谈兵的阶段。然后造成大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接受市场的检验,往往需要就业单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再培训,增加了用人单位的负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从校园内部因素来看,和谐校园建设面临诸多的问题

(一)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大学生素质有待提高

素质是一个人的整体表现。它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质、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目的和方向。当代大学生还是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应试教育中走来的大学生由于缺少人文方面的知识,很多同学感受不到文化的熏陶,造成他们为人处事、修养内涵上的不足。大学生人文知识的匮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知识、能力、修养。当今大学生的人文知识素质是非常令人忧虑的。大部分学生缺乏强烈的求知欲,缺少与师长交流的主动性,学习也以功利主义为指导,所学科目如果不能为自己带来就业的方便或者一定的经济效益,比如包含历史、哲学、文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在内的“人文科学”就难以产生学习的热情。“人文素养”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基本的道德精神、人生哲学和价值观的模糊混乱。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影响着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最为基本的三条内容:“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5]“如果一个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就会构成对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威胁,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6]同样在高校校园内,和谐的校园环境理应建立在老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平等共存、互信友爱、和谐相处之中。按照经济学“木桶理论”,水桶盛水的能力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所以,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也应特别关注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群体。和谐校园建设是一个整体工程、系统工程,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问题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一种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目前,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对“弱势群体”进行了各自的界定,骆群在《“弱势群体”再界定》一文中总结了如下几种界定:生活贫困论、资源分配论、地位不利论、风险承受论、能力不足论、优势缺乏论、权利制约论、综合论等。[7]2005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弱势群体教育研究”专题组,把大学生弱势群体初步定义为:“由于家庭、社会、学校和学业方面的影响而导致其处于不利地位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弱势突出表现在贫困、心理方面。”结合高校当前实际情况,借鉴学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各种界定,我们可以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理解为: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经济状况和生活质量较差、生理心理健康水平和自身素质不能全面发展、在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机会及社会竞争中相对其他大学生处于劣势的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弱势”群体也可分为经济“弱势”、身体“弱势”和心理“弱势”。早在2005年,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与搜狐网进行的“2005中国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77.8%的公众对教育的总体情况很不满意或不太满意,公众最不满意的是教育公平状况。另外,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发布的一份4万字的贫困生调查报告中指出:贫困生家庭的平均年收入在4100元左右。家庭年收入不到4000元的占近2/3。而现在平均每个学生每年学费就在5400元左右,其中还不包括日常生活费。据调查,贫困生的生活费平均每月只有217元,在大城市,这217元只能满足学生们的吃饭等基本需求,一半以上贫困生家庭提供的生活费在101~300元之间,还有17%的家庭不提供生活费。而贫困生周围的同学有3/4的人每月开支在300~700元之间,平均在576元左右,是贫困生的两倍。在校贫困生正常的成长和发展难以保障,大学经济“弱势”群体的存在有悖于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原则,是影响高校和谐的重要不利因素。

身体“弱势”、心理“弱势”包括身体残疾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身体“弱势”是由于先天遗传或后天发生事故等原因,造成身体某部位残缺或丧失功能的统称为残疾学生。心理“弱势”主要是由于后天因素,造成心理焦虑、郁抑、脆弱、精神分裂等心理水平低或心理品质不完善的学生群体。大学生心理 “弱势”,主要表现为心理脆弱,耐挫折能力、自主自立能力欠缺,并由此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心理“弱势”,引发的各种危机更是层出不穷,也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高校学生由于心理危机走上极端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庞大规模和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表明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9]

(三)教师素质良莠不齐,高校师生关系疏远和扭曲不利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对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教育活动不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活动主体,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旧的师生关系遭受强烈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高校师生关系的扭曲。现在的大学校园内,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的不在少数。学生和老师的关系除了师生关系外还有一种劳务关系。导师们申请各种科研课题,然后把课题交给学生去做,象征性地给学生一点劳务费。最后理所当然地拼凑学生的科研成果来交差,却占有了绝大部分的科研经费。此时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是扭曲的利益关系。当教育成为赚钱的机器,教育的性质和教育心理发生变化,是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的。当然,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也是一种有益的学习和锻炼,如果一个课题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就可以师生共同拥有知识产权,课题经费的支出情况也可以由相应的工作量和课题花销来定。

其次,是高校师生关系的疏远。在大学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在校园里不断涌入特立独行的“80后”、“85后”乃至“90后”的时候,高校师生关系“渐行渐远”。不像以前,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常常围在一起讨论问题,课堂讨论不完,在路上继续讨论。学生组织活动,常邀请老师参加,师生间的交往贯穿于学习和生活中。但是,目前很多老师不住在大学校园里,一下课就走人,很少有时间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究其原因,现代社会,客观上教师压力大,要评职称,要做课题,且加上高校扩招后,教师少,学生多,老师们就更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师生关系的疏远还有教师主观上认识不足的原因,有些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不强,对教学工作不热爱,采取应付式态度。总之,高校师生关系日益扭曲疏远不利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四)高校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高校管理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后期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职工人事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推广,高校资源不断整合升级,高校规模扩大,加之高等教育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竞争压力增大,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与落后的高校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一方面,一些高校领导往往凭借经验进行管理,主观上忽视对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和规律的学习,不能按照现代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去强化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在机构设置上管理层次不清,目标模糊,标准量化程度不高,职责规范不明确,导致管理中的整体平衡和管理效果很难达到整体优化,高校整体管理功能不全,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联系和互动不够,经常扯皮推诿,造成内耗。另一方面,过分依赖党政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权威及“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规章制度和依法治校重视不够,对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重视不够,处理问题存在随意性,缺少透明度,行政管理和后勤人员数量过大,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及“人治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总的说来,落后的高校管理理念和方法导致学校资源不合理配置,教学质量提高缓慢,学生管理难度增加,学校员工内部矛盾重重。由于不能妥善协调各群体间的利益关系,其带来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1]骆玲.社会转型期我国道德价值变迁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1).

[2]朱虹,平扬.中国大学生金钱观调查:三成人是拜金主义者[N/OL].http://www.sina.com.cn.2008-10-28.

[3]张胜波.统计显示: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财富过度集中[N].中国新闻网,2011-12-06.

[4]刘兴阳.机会与挑战并存——2011-2012年度大学生就业分析与建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

[5]汤庆熹,刘文琳.关注弱势大学 构建和谐校园[J].当代教育论坛,2006,(4)上半月刊.

[6]冯书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弱势群体[N].人民论坛,2005-02.

[7]骆群“弱势群体”再界定[J].南京社会科学,2007,(3).

[8]吴玲,施国庆.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4,(9).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校园大学生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