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年制大专层次小学教师教育专业文言文教学改革初探

2012-08-15彭红霞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学生

彭红霞

(长沙师范学校 科研处,湖南 长沙 410100)

五年制大专层次小学教师教育专业文言文教学改革初探

彭红霞

(长沙师范学校 科研处,湖南 长沙 410100)

基于高师五年制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文言文教学目标与教学现状,文言文教学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明确文言文的重要意义;(二)加强教师自身修养;(三)以诵读为基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四)改革评价方式等等。

文言文;教学改革;小学教师教育;五年制大专

《语文》是五年制大专层次小学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是充分体现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课程。《语文》课程的教育质量,关系着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小学教学中的品质及与学生进行精神沟通的能力和效果,同时将影响他们的专业成长和可持续性发展。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小学教师的目标是使之具备较强的语言修养与文化修养,能胜任小学课程的教学;其中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的运用能力、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基于这个目标,语文课的开设必须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要求,在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思维能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学生日益受到新兴媒体的影响,无论是网络用语的潮流更替、手机“围脖”织就的昌盛繁荣,还是欧美大片引领的视听享受、日本动漫画产业的席卷人心,都使学生们日趋远离了曾经浸润、滋养了数代人的语言环境。这样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学生不会规范、雅致的语言,甚而无法清晰、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曾经有人调查中国大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测试他们对一些常用汉字的辨识和选择常用词语的能力,所选取的样本来自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大约高达68%的同学测试成绩低于70分,有30%的受访者不及格[1]。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必须教他们运用规范的白话文来思维、写作。

白话文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古代文言文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而来的。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谈到:“中国历朝历代,不管口语怎么发展书面语没有改变,清朝时蒲松龄还在用 《史记》和《左传》的语言。对于历代的语言当时的口语都是横向影响,不是从先秦隔代传下来的。现代汉语的语素基本上是在古代就已经成熟了,现代汉语的语法基本上是从古代发展下来的,变化也并不是很大。关于表达方式的很多精华还要从文言里面去学。”[2]此外,文言文中蕴藏着极为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如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人后己、天下为公的爱国情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三人行,其必有我师焉”的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传统美德,等等。它激发着每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文言文教学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师五年制小学教育文言文教学目标

高师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初中毕业生,2000年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 “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附录一“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规定了自先秦至唐宋的文章20篇、古诗词自《诗经》到清末诗人所作50首等。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有古代文学名著《西游记》和《水浒》。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在于“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3]。从这个教学大纲来看,进入高师后,该专业学生文言文方面阅读与赏鉴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阅读量需进一步扩大,同时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虚词、实词及文言句式的用法。

2003年的高中新课标除了在必修课程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附录有《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在选修课程里分别又从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等不同领域对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古代文化常识等都有所涉及。

参照高中语文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考虑到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的需要,高师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一定数量名篇,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能借助工具书与注释,理解浅易文言文,具备一定的文学史知识和文言文鉴赏能力,具备独立分析和教授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以湖南省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教科书《语文》为例,编写者显然十分侧重文言文的教学,入选教材内容中文言文部分占据整个教材内容的50%强,其中更关注对文学史线索的强化,每册教材都按照文学史的顺序进行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如第一册侧重选择先秦时期的散文,第二册选择汉魏晋时期的诗歌与散文等。此外,选修课程还着重补充了名家名人撰写的如何学习文言文的小窍门一类的小文章,每个单元后面增加了文学史常识的介绍。让学生在感性地阅读的同时,能够将文言文的学习转化为理性的知识。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授时,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课本当中的文章及字词句用法,还可以增设一些文献阅读教材,对于学力足够的学生还可以推荐更高层次的著作进行阅读,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二、高师五年制小学教育文言文教学现状

(一)目的不明确,学生不愿学

很多学生抱怨,文言文太难懂,离现实太远,没有学习的必要。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太抽象,不如欣赏影片、电视那么直观。还有的学生认为文言文中的一些思想已过时,没有学习的必要,如忠君思想等。与其花太多的时间,浪费太多的精力在故纸堆里,不如自己看看小说、杂志还更能提高语文水平。这样种种思想都造成了学生不愿意学习文言文的状况。我们经常看到的局面是,老师在讲台上面手舞足蹈、口吐莲花,学生在下面忙着看自己的自考书、专业书或是翻阅各种杂志,而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只用抄作业的形式应付了事。

(二)教法不丰富,学生不想学

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一般都采用三部曲,首先是背景简介、作者分析,其次是字词句的解析,最后进行全文赏析。基于文言文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又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疏通字、词、句上,致使文言文的教学课一变而为古代汉语课,而真正花在分析文章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提不起兴趣来学习文言文;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无法真正了解文言文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他们误以为文言文不过就是学习几个词的不同意义。

(三)方法不恰当,学生不会学

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东西,现代人读起来难免会有语言上的障碍。这就需要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最基础的方法只能是大量阅读,进而应用。但学生只在课堂上翻翻书,背诵几篇老师要求的诗词,课后就完全不会提起了。这样的方式不可能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三、高师五年制小学教育文言文教学改革策略

(一)明确文言文的重要价值

文言文教学有传承文化的作用,是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的根基。现在之所以没有把传统文化割裂,是因为文言文中承载着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现代所用的词汇、成语、典故、章法多从文言发展而来,读文言文正是提高白话品位的极好途径。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谈不上对新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必须潜移默化地将这些知识灌注到学生的心灵中,让他们认识到,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中,并不是只有迎合社会择业要求的专业知识才重要,保有自我精神富足、心灵充实、人格独立和自立自强等气质和精神是人生而为人的最基本的品性,也是文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文言文同样传承着这样的力量,从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中我们学到了知难而上的慨然勇气;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我们看到了有着“浩然之气”的大丈夫风貌;司马迁身遭残酷的宫刑,忍受了“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失,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极致痛苦,经十余年的顽强奋斗,完成了辉映千古、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我们又为他百折不挠的勇气而赞叹,为他那种为实现崇高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而感动;吟诵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摒弃世俗功名,陶醉自然韵致,步入得“真意”而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使我们无限向往;李白唱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激发着我们内心的豪情壮志,感受到那种冲破世间束缚的内心自由;杜甫呼号着“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之时,我们看到了古代知识分子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把文言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发掘、讲授出来,感染、激励学生,使他们逐渐形成宽广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他们光明磊落、百折不挠的品格,形成忠于事业、不重得失、淡泊名利的积极的处世态度。尤其处逆境时不悲观不消极,不绝望不沉沦,以豁达的态度去直面社会、直面人生。

(二)加强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的自身修养高低决定了文言文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要精通和研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

首先,教师要拓宽视野,不断更新知识,不能满足于现炒现卖、立竿见影,或者只关注与目前教学可以挂钩的,教师要在整体素质以及修养方面下工夫,持续地学习与钻研,使自己逐渐具有深厚的本专业知识素养。第一,要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如训诂学、音律学等。只有对古文词语的训释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教师才不会犯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文言文教学的大忌。其次,要具备文学鉴赏知识。教师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能帮助学生加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如古诗词中涉及的“杨柳”、“芳(青)草”、“杜鹃”、“鹧鸪”、“长亭”等文学意象,在我国历代诗人的诗词歌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景物的简单指称,而成为了诗人情感、经历寄托的象征,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对此,教师应适当加以引申和强调。再次,还要具备丰富的古代文化常识,并对政治、历史、天文、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都应该有所涉猎。如许多课文中涉及的座位朝向、乾坤阴阳、称谓年庚等,都包含了很丰富的文化信息,教学中的准确传达,势必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中华古代文化的理解[4]。

其次,在具备了较好的教学基本功之后,还应钻研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层次和教学内容时,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方法或者技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探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加入到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队伍中去。

(三)运用以诵读为基础的多种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文言文水平,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关键在于采取新颖有效的教学形式。传统的讲授、板书、提问长期以来是文言文课的主要形式,如文章背景、作者经历要申讲,生僻字词、语法知识要总结归纳练习等等。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的调动,谈不上互动教学和提升学生兴趣,更别说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了。

1.强调诵读,培养语感

文言诵读法的特点是通过口诵心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独立阅读能力。它是科学地指导学生诵读,以粗知大意促进记诵,而不是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它着重从整体上理解课文,把握文章思路,而不逐句翻译课文,不搞“字字落实”。

叶圣陶先生的《读指导举隅·前言》指出:“读法通常分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还是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两种读法各有不同:“宣读,只是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而“文言的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4]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间对文章中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和奇特严谨的结构有深切的体验。通过诵读千古传诵的诗文名篇,学生进入到历史风云变化中,进入到古老的哲理文化思想中,进入到悠远宁静的自然美景中,结合现代的音响和视听效果,在诗情画意中去把握古音古韵,使学生在时尚追寻中感受古文明的经典与永恒,从而达到欣赏、品味进而喜悦文言文的效果。诵读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要抓住学生此时悦心悦耳的感受阶段,诵读中把文章或诗词读通、看懂。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语感、加深其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积累优秀篇章、积淀文化素养、塑造个人品格。

2.创设情境,品读感悟

教材中的文言文选篇多具有文学色彩,诗、词、曲、散文、小说等体裁的文言文文学性更强,抓住文言文当中“文”的部分,注重学生的品读感悟,不失为提升学生对文言文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而学生多因文言文涉及的内容远离自己的生活与时代,而缺乏对文本进行阅读的欲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节环境中感知与体验,则可以带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体验学习。

其一,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利用有声有色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进入文学世界。如教学《滕王阁序》时,以滕王阁的图片为主体背景,展示流光溢彩、气势恢宏、色彩明丽的滕王阁秋景图,激发学生从色彩的浓淡、角度的俯仰、层次的远近、声色的感受、动静的结合等多种层次和角度去进行品位和感知。美景之下,结合作者的身世感叹,使学生理解作者登高之情怀与怀才不遇之苦闷的对照。除了对美景的赞叹之外,学生能更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把握文章的精髓所在。

《春江花月夜》以其清丽明秀而著称,而与此相应的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恰能展现出这种优美清丽的境界。因此,在诵读该诗时,配以此乐曲是让学生进入情境的最好方式。诵读之后,学生普遍被诗与曲所营造的意境感染。此时,教师应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讲解时重点把握“月”的意象,让学生体悟春、江、花、夜的景象都是围绕着“月”来写,随着月亮的东升西落的脚步,所有景物在月光的沐浴下展现出的一派清丽、空明、澄澈与宁静,诗歌徐徐展开一幅清丽、柔和的春江花月夜景的水墨长卷。

其二,通过对作者创作文章的背景介绍,使学生学会“知人论世”,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及写作缘起都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作品“背后的故事”发掘出来,或交由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分组进行讲述,教师加以点评,适时指出作者的哪些经历影响到他的创作,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此时才能走进作品,更深入地感受到作品的情感之美,与作者产生共鸣[5]。

如讲授韩愈的《进学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关于韩愈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的赏析文章、补充资料一一呈现给学生,文章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而学生提出质问,先生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韩愈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在背景介绍时,强调韩愈自身的仕途遭遇,他早年本以为功名唾手可得,然而经四次进士试方才及第,其后始终仕途坎坷,不被重用。这样学生在了解韩愈的生平遭遇后,方能明白生徒的责问实为作者的“不平而鸣”,借以一吐胸中块垒。学生在走近作者之时,也走近文本,体悟情感,与文本交流对话。

3.比较教学,触类旁通

比较教学法是指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可以把古今的语言拿来比较,也可以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字和字、词和词、句和句、篇和篇都可以比较。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文言文教学也是一样的,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获得深刻的认识。

其一,字、词的比较。比较法可比较古今字义异同、一字多义、多字一义、词性变化活用等。要比较古今异义的词:“走”古义为“跑”的意思,如“弃甲曳兵而走”(《孟子二章》);今义为步行,行走。“去”古义是“离开”的意思,如“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今义是“到……”的意思。“谤”古义为“背后批评、议论居上位者,指责当权者的过失、罪恶”,不含贬义,如“能谤讥于市朝”(《战国策·齐策》);今义指“毁谤、中伤、恶意诋毁”,含贬义。一词多义现象:如“善”,“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中“善”是“长处、优点”的意思,“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是“善于、擅长”的意思,“王曰‘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善”是“好,不错”的意思。多字一义现象:“曩与吾祖居者”、“向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两句中“曩”与“向”均是“从前”之意。文言文中有名词作状语的语法习惯,“其一犬坐于前”(《狼》)句中“犬”与现代汉语不一样,要翻译成“像狗一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箕畚”要译成“用箕畚”;“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中“兄”指的是“像兄长那样”,这些词语也要比较,使学生明用法。

其二,思想情感及写作特点的比较。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文体相近或相同,或是同一作者的几篇文章进行比较教学,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述《滕王阁序》时,可将《岳阳楼记》拿来与之对比,两篇文章文体基本相同,但抒发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点都是借景抒情,不同点是《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虽是作者被贬后的所写,却没有几分抑郁之情,反倒是表达作者先天下而后个人的博大胸怀;而《滕王阁序》多少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又用前人的经历来激励自己,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表达“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宏伟志向。

其三,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较。如结合诗人相关作品,比较“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两人分别代表的人格精神。讨论中,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能发表一些好的看法。于是教师顺势总结:李白的浪漫豪放,率性任情,源于他的“真”。李白深受庄子的影响,追求人性解放,因此他蔑视世俗、嘻笑怒骂、敢爱敢恨、肆意放纵,不为人左右、不为物羁绊,所以“真者无畏”。杜甫大公无私,宁苦身以利人,源于他的“善”。纵观杜甫一生,凭他对国家不能自禁的深情与博大的关爱,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劣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正是对儒家“成德至圣”这一根本精神的身体力行,所以“善者无私”。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打破传统的课堂、课文和教师“三中心”,创设开放、自由和探索的文言文教学活动。可将文艺活动引入文言文教学之中,开展班级古诗文诵读会、经典名篇朗诵欣赏会,或改写相关文言课本剧进行戏剧表演,等等。课余时间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如湖南省博物馆,可从中了解汉代历史典籍、生活起居、民俗等)、故居(如贾谊故居等)、搜寻本地有价值的碑文、地方志或古代文化名士留下的作品等,以此展开研究性和自主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近距离地感受文言文所承载的浓郁的文化气息。

4.改革评价方式

文言文考试与考察的内容与形式也应有所突破,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信力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在命题时应更关注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整体考察,而非着眼于个别实词或虚词的解释。题目的侧重点在于文章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其次,尽量减少选择题,增加主观题的分值。以主观题的形式命题,能较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水平,更能排除一些偶然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影响。探究性、开放性的题目都是文言文阅读题可以尝试的题型,除了传统的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断句,对作品中人物性格、作者态度的探究,或进行写作技巧的赏析都是不错的题型。第三可以适当降低句子翻译的要求,以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为准则。文言文翻译不一定要字字落实,在词语的解释、句式的调整上应适当降低要求,只要把握大意,句子流畅,不出现原则性的错误就可以了。这样减少了学生的得分障碍,更减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心理和厌烦情绪[6]。最后是要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与表现,课外向学生推荐名家书目,并定期进行阅读笔记的检查,将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纳入到评价体制中。

[1]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汉语水平严重滑坡[EB/OL]. (2010-10-27)[2011-06-30].http://news.dongyingnews. cn/system/2010/10/22/010092778.shtml.

[2]桑哲,语文课不是文学课也不是语言课——访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J].现代语文:高中读写版,2004,(11).

[3]刘海凤.古代汉语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4).

[4]周立群.乐学——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使命——语文课程改革下的文言文[J].中国教育学刊,2006,(4).

[5]张郸.“言”“文”合力,突破文言文教学的怪圈[J].考试周刊,2009,(5).

[6]严春红.文言文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32).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for Five-year Primary Education Majors in Colleges

PENG Hong-xia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Changsha Normal College,Changsha,Hunan 410100)

In view of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status of primary education major,the reform of teaching classical Chinese may be condu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making clear the importance of classical Chinese;enhancing teachers’qualifications;us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reading aloud; reforming evaluation methods and so on.

classical Chinese;teaching reform;primary teacher education;five-year-schooling college

H09

A

1674-831X(2012)01-0046-05

2011-05-20

彭红霞(1980—),湖南衡东人,长沙师范学校《徐特立研究》杂志社编辑。

[责任编辑:刘济远]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学生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学生写的话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