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2012-11-13王国锋
王国锋,袁 梦,李 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湖南 长沙410205)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王国锋,袁 梦,李 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湖南 长沙410205)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某中学8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目的是提出科学可行的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结果:大多数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处于正常范围,父母教养方式一致性程度较高,在性别和城乡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父亲的惩罚、严厉维度上,非独生子女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结论:一致性程度比较高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对两类家庭成长的孩子形成不同的心理品质。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身心健康
一、引言
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Style),国内有些学者也称之为“抚养方式”、“养育方式”或“教育方式”。Nancy等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达给儿童的对儿童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Baumrind受社会学习理论、生态学和家庭系统理论的影响,认为在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中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对儿童所作要求的数量和种类;二是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反馈。我国的心理学者对教养方式也有不同的见解。张文新把家庭教养方式定义为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1]。陈陈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2]。
Carolyn等认为,父母教养方式不同的青少年,其身心发展状况也不同,通过改进父母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儿童更加健康地发展或缓解儿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3]。王志梅研究发现,男、女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初中男生较多地感受到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初中女生较多地感受到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4]。吴丽丽对初中生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5]。父母教养方式和中学生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父母教养方式越积极,中学生越倾向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烦恼[6]。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身心变化最为急剧的时期,相对于其他年级,他们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动荡性、迷茫性更多,需要获得父母的支持也更多,但是这个时期由于他们处于叛逆期,与父母的冲突增多,父母的教养方式也面临挑战。因此,找出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科学可行、有助于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的建立起着促进作用,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调查选取湖南省岳阳市某中学初中生(80名)作为被试,进行团体施测。测试问卷当场收回,回收率100%。剔除无效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61份。被试的基本情况为:男生30人,占总人数的49.2%,女生31人,占总人数的50.8%;城市户口35人,占58.3%,农村户口25人,占41.7%;独生子女21人,占34.4%,非独生子女40人,占65.6%;被试的平均年龄为14岁。
(二)测量工具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该量表是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中国医科大学岳冬梅等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结合我国父母教养方式的实际情况对此量表进行了本土化的修订,修订后的中文版包括66个条目,每一条目分为1-4个等级计分,同一条目中,按照幼年时的实际情况对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分别进行回答。整个量表包括6个父亲因子分和5个母亲因子分,它们分别是: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1),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过分干涉(FF3),父亲偏爱(FF4),父亲拒绝、否认(FF5),父亲过度保护(FF6);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母亲过干涉、过保护(MF2),母亲拒绝、否认(MF3),母亲惩罚、严厉(MF4),母亲偏爱(MF5)。
(三)数据处理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输入、整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性(表1、表2)
各因子处于分数值之间的属于正常范围,由表1可知,各因子均>50%,因此,该学校大部分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各分值都处于正常范围。
由表2可知: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具体如下:(1)父亲和母亲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2)父亲和母亲在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3)父亲和母亲在拒绝、否认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4)父亲和母亲在惩罚、严厉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5)父亲和母亲在偏爱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由此可知,父亲和母亲在教养方式上的一致性程度比较高。
(二)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在父母教养方式的11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父母给予女生的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多于男生,同时他们对女生的过分保护与过分干涉也多于男生。不过,父亲对男生的惩罚、严厉与拒绝、否认多于女生,而母亲对男生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少于女生。
(三)父母教养方式在城乡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4可知,在父母教养方式的11个维度上不存在城市和农村的显著差异。但是父母给予农村孩子有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惩罚。除此以外,父母给予城市孩子更多的保护与干涉。不过,父亲对农村孩子的拒绝、否认多于城市孩子,母亲则相反。
(四)父母教养方式在独生与非独生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5可知,在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存在极显著的差异,非独生子女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P<0.01)。除此以外,父母给予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给独生子女,同时也给予他们更多的干涉与保护,但是父母给予非独生子女更多的惩罚与拒绝、否认。
四、结论与建议
(一)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一致性程度较高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处于正常范围,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一致性程度比较高。当代父母在教养方式能达成共识,显示出家庭成员心理相容性更好。在心理相容程度高的家庭成长,彼此相互接纳,这样的家庭环境是既对孩子的教育有利,又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7]。
(二)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对子女性别角色的期待趋于双性化
父母教养方式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者们得出的结论不一致。有研究认为,在父母教养方式的绝大多数的维度上,家长对男孩和女孩的教养方式没有区别[8]。也有研究发现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多数维度上,父母对男孩和女孩有明显的区别[9]。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初中二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没有显著差异。当代父母对子女性别角色的期待趋于双性化。对女孩的期待更复杂,即在对女孩具有传统女性品质的期待基础上更希望女孩具有胜任力[10]。
结果显示异性父母对子女宽容,对同性子女似乎更严厉。父母给予女生的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多于男生,同时他们对女生的过分保护与过分干涉也多于男生。父亲对男生的惩罚、严厉与拒绝、否认多于女生,而母亲对男生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少于女生。这种现象符合弗洛伊德所说的“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这都是正常现象,符合人类的基本需要。但也有人认为,就我国目前的家庭现状而言,“恋母情结”似乎有蔓延之势。由于母亲过分爱怜,造成男孩的心理幼稚,依赖性强,孤僻不合群,不会与同龄人交往,缺乏男孩子的阳刚之气。这些现象作为父母要善于把握一个“度”,以免为日后孩子的婚姻家庭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结果显示母亲给予孩子有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同时也给予孩子更多的拒绝与否认;父亲则给予孩子更多的惩罚与严厉。这与中国传统父母所扮演的“严父慈母”角色分不开,母亲更多在情感上给予孩子支持,而父亲则在学习或生活上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在城乡上没有显著差异与农民工进城务工、家校合作有很大关系
有研究表明,城市青少年的父亲对子女有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但对子女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也多于农村青少年的父亲;城市青少年的母亲与农村青少年的母亲对子女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没有明显差异,但城市母亲对孩子的过分干涉与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更多[11]。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父母给予农村孩子有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惩罚。除此以外,父母给予城市孩子更多的保护与干涉。不过,父亲对农村孩子的拒绝、否认多于城市孩子,母亲则相反。据了解,该校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学校,每个学期至少召开1-2次有关家庭教育的座谈会和讲座,非常注重家校合作与联动。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打工,经济收入提高,信息量增多,教育投入增大,城乡差距逐步减少,家庭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普及家庭教育新观念,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学校在这项工作中责无旁贷地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四)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在惩罚、严厉因子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有研究表明(张志群等,2004),父母对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有更多的情感温暖,其他因子没有明显的独生/非独生差异。本调查显示,父母给予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给独生子女,同时也给予他们更多的干涉与保护,但是父母给予非独生子女更多的惩罚与拒绝、否认。在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存在极显著的差异,非独生子女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独生子是家庭的中心,父母对孩子期望值很高,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也更为严格,采取较多的干预和保护措施。这样,独生子女的压力增大,一方面他们被百般溺爱,另一方面他们又被过度控制。因此,容易造成他们的自我中心、任性、耐挫力差等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而非独生子家庭中,父母同子女之间的互动是多点的,即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具有多个不同的互动对象。父母需要更多的精力去挣钱养家,惩罚和拒绝的教养方式可能更容易被采用。如果不过度,孩子的耐挫性、适应性与变通性的心理品质会相对强些。
当然,由于被试量较小,一所学校的代表性有限,因此文中有些观点也可能有失偏颇,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更深入。
[1]张文新.城乡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44-49.
[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6):95-103.
[3]Carolyn WS,et al.Preventing conduct Problems,Promoting social competence:A parent and teacher training partnership in head start.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2001,(3).
[4]王志梅.初中生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87-93.
[5]吴丽丽.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6,(2):42-43.
[6]李瑾,周海渤.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2).
[7]郭继志.现代医学社会学[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89.
[8]陶沙,林磊.3-6岁儿童母亲教养方式及影响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
[9]关彩萍,王芳芳.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1,(5).
[10]高晓云.父母教养方式、性别角色期待和小学儿童性别认同的关系[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11]杨云云.儿童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城乡比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6).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arenting Styl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ANG Guo-feng,YUAN Meng,LI Ya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02)
This paper is based on a surve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y using EMBU to investigate the parenting style.It finds that most of parenting style of junior school students is normal.There is a high consistency in the educating styles of father and mother and there is no remarkable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 and region.However,father's educating style is corparatively more serious for the non-only child than the only child.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higher consistency parenting style will benefit a lot for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The different parenting style in single or non-single family may bring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in childr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parenting style;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B844.2
A
1674-831X(2012)01-0111-04
2011-10-18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院级科研课题(XYS11J 17,XYS10J 14);湖南省精品课程(湘教通〔2010〕31号)
王国锋(1973-),女,湖南汨罗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研究;袁梦(1978-),女,湖南衡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研究;李阳(1981-),男,湖南湘乡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小学教师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刘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