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行为理论对英语“视听说”教学的启示
2012-08-15李娜
李娜
(蚌埠学院 外语系,安徽 蚌埠233030)
交往行为理论对英语“视听说”教学的启示
李娜
(蚌埠学院 外语系,安徽 蚌埠233030)
语言作为一种媒介,在人类交往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语言学习的目标在于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并在实际生活中实现有效的交流。而语言的交流功能在现代语言教学中被广泛重视,但还是存在众多的哑巴英语者。本文旨在从交往行为理论为出发点,谈谈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的教学策略及该理论对“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的启发。
交往行为理论;视听说教学;语言学习
一、交往行为理论
交往行为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中期的相对主义和文化多元论的时代,最早由尤根斯·哈贝马斯提出,他企图通过建立一个普遍性的“规范基础”来描述、分析和评价现在的社会。该理论的核心是语言的主体间的相互理解,有效的交往行为需要达到理论理性表达的真实性、实践理性真诚性和审美理性表达正确性的要求(韩小荣,2010)。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是一种非强迫性的、平等的交往行为,交往主体需要在没有任何强制的情况下进行诚实的交往和对话以达到相互理解和对话(哈贝马斯,2004)。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交往行为有利于文化知识的传递和更新,也有利于交往主体内在知识的增长。交往行为实际上是语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讲也就是语用行为,因此它要求对语言的语用层次进行分析和重建。
二、英语视听说课堂
语言学习,尤其是对专业的语言学习者来说,需要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综合发展,而听说是大多数学习者的薄弱项,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常常被忽略的。大学课堂的听力教学改革也在逐渐向视听说方面转变,因为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交际(交往),所以视听说课堂也应该围绕这个终极目标展开。
(一)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听力教学都是以老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以放磁带做练习为主要的课堂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发散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填鸭式的输入过程,而语言学习或者语言习得的结果是学习者自身自由的进行语言输出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由以老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向以学生为中心(learner-centered)转变,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兴趣爱好,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这也符合交往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解放认识兴趣”以及“摒弃话语霸权,维护话语自由民主”(哈贝马斯,2004)的要求。
(二)合理选择“视、听”材料,根据学生实际语言水平情况组织合理有效的“说”的活动
课堂材料虽然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但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度。在选择视听材料时应满足以人为本、体贴时代,以交际为目的、达到真实为原则,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语言水平、知识面等因素,同时还要有先进的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以达到促进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人格的同步增长(Tomlinson,1998)的目的。原声英文电影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材之一,不仅学生感兴趣,其有趣的故事情节、生动的画面、真实的语言环境既提供了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又提供了地道的语言输入,可以锻炼学生的听力,同时也为学生语感的培养创造了条件,也扩充了学生异国文化的知识面。但是在电影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听力水平及听说课的目的,所以电影的难度不宜太大,情节不宜太复杂,语速也应适中。
课堂“视、听”是语言输入的学习过程,是学习的基础;“说”则是语言输出的语言运用的过程,是学习的重点和目标。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因此,除了 课前热身,课后活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电影片段配音、回答问题、身临其境等各种方式创造合理的交际环境,将学生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领域和兴趣范围内自由的表达,实现相互理解、思维拓展、自信心增强,语言能力提高的目标。
三、理论在实践当中的运用
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交际中以及体现个人人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教育的目标也应该围绕这一点展开。在此以电影《毕业生》(The Graduate)为例阐述交往行为理论在视听说课程中的实际应用及其实践果效。
(一)选材。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轻松的视、听环境。这是以哈贝马斯对理想言谈环境的要求为出发点的。《毕业生》虽然是一部较古老的电影,但是其中的情节贴近现在的90后的学生生活,虽然目前还没有毕业,但是很多学生已经开始感觉到对未来的迷茫;其表现的主题、矛盾冲突也更是学生要面对或者正在面对的问题;地道的、真实的语言也是非常好的语言视听学习材料,可以提醒和鼓励学生在看电影时记录一些好的语言表达。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把好的表达式记录下来,方便在课后跟学生交流和补充。
(二)课前热身。在看电影之前,老师除了为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电影的背景之外,还预备了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在看完电影之后通过讨论分析电影当中的情节、冲突及主题。如:电影的背景音乐的色调如何?它在整个电影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本杰明在心理上准备好了与罗宾森夫人之间发生关系吗?本杰明最初为什么没有反抗但是后来却冒着极大的危险与伊莱小姐从婚礼的殿堂私奔?若果你是本杰明,你会如何面对罗宾森夫人?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这些思考问题非常感兴趣,在之后的讨论中讨论地也非常激烈。并且,在小组讨论中,很多学生能够提出很多发人深省的问题。
(三)课堂活动。看完电影之后,老师首先讲一些相关交际的技巧,然后给学生留一点时间在小组内讨论课前提出的那些问题,老师则参与到各个小组中进行讨论或者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鼓励学生应用电影中听到的语言表达式,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在讨论时的语言技巧及交际技巧。 比如:学生在谈论到对罗宾森夫人的看法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只会用一个负面的词来形容而不会提供更多的支持观点,在这个时候,老师通过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你认为罗宾森夫人很让人感觉到厌恶呢?她本性里真的让人厌恶嘛?如果不是,那么潜在的问题又是什么呢?)提醒学生对个别问题展开更多的讨论,这实际上是在帮助学生对电影中想要表达的深层意思展开更多的思考和剖析,也巧妙地引导了学生在交际中如何避免没话说的尴尬局面。
(四)课后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总结出与电影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及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矛盾冲突,以及电影的社会影响,并在第二次课堂中展示给大家。小组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需要陈述自己准备的内容,也需要回应其他同学的提问。这个活动的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讲台表现能力,还给了学生锻炼思维应变能力以及日常口语交际的机会。
(五)片段配音及其他活动。教师截取了几个比较有利于学生练习发音和口语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电影配音的活动。然后,又将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充当本杰明,另一部分充当伊莱小姐,在全班范围内展开一个本杰明和伊莱小姐的谈话,解释他和她妈妈罗宾森夫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并想象伊莱小姐可能的反应。在此项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很狭小的范围内,所以教师也偶尔充当本杰明或者伊莱的角色进行插话,帮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练习和培养。
(六)最后教师再对整个电影以及课堂活动进行评述和总结。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能够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如:如果你是本杰明,处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呢?电影即将结束时,本杰明和伊莱面部表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的回答也都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即使会引来全班学生的反对;同时,通过课后自学研究,学生对相应的文化知识及语言只是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也增强了他们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和信心。
四、总结
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早期对知识和兴趣认识的结果,它以主体间相互理解为核心,它虽然不是专业的语言教学理论,但是对语言教学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语言教学尤其是听说教学,不能像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填鸭式教学对学生进行满堂灌,而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出发点和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为基础,展开各项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挑战学生开口用语言表达的活动,真正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境界。
[1]韩小荣.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简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
[2]从福柯的话语权力角度解析课堂教学[J].科教文汇,2009.
[3]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化与社会合理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Tomlinson B.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C].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