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科教育体系中构建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模块的思考
2012-08-15李荣
李荣
(武汉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在本科教育体系中构建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模块的思考
李荣
(武汉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本科教育体系中构建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教育的模块,内容包括:入学教育学习学术规范、开设学术道德教育必修课程、学术规范训练,“分阶段、全过程”培养大学生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学术道德教育;学术规范教育;本科教育体系
随着学术失范事件的频繁暴露,各国都在加强对学术失范行为的监督与管理。然而,正如《海德堡大学为保证良好的科研行为并处理科学不端行为的条例》中的第一条规定:“良好的科研行为教育应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1],看似再普通不过的一句话,却真正抓住了学术失范行为发生的源头和防范的根本。反省近几年来国内科研机构发生的学术失范行为,很少有学者、领导或是公众在失范行为发生之前对“是否接受过如何防范失范行为的教育”进行过深入的调查和追问。
一、在本科教育体系中构建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模块的必要性
有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学术失范是普遍存在的问题[2],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学术规范教育一直未能引起大学的足够重视,没有把学术规范教育系统地纳入教育体系中[3],少有专门的辅导讲座,更没有相关的课程设置。美国学术诚信研究中心认为:教育机构在学术诚信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如果大学生在学校没有被灌输并养成诚信习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养成诚信习惯的希望很小。因此,高等学校应该承担起学术规范教育的重任,也应该承担由于教育不到位而产生不良行为的责任。
现代大学已成为社会的轴心,大学在其为社会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从事社会服务的各项职能中,无不体现着一种责任和义务[4]。美国大学联合会明确提出:大学领导人的重要任务就是确保校园内的研究在伦理道德和诚信上达到高标准。曾经担任过斯坦福大学校长的唐纳德·肯尼迪教授撰写了《学术责任》一书,阐述了学术责任对于未来大学产生的重要影响,并强调学术责任已成为学者从事学术活动所必须恪守的一种职业道德[5]。因此,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本科教育体系中构建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模块应该成为大学的责任和义务。
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重视学术道德教育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地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大部分科研从业人员都来自高校,杜绝科研不端行为必须从本科教育入手。科研人员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学习、培养的漫长经历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如果所有的人一直都受到严格的“良好科研行为教育”的话,科研失范行为自然不容易发生。
二、在本科教育体系中“分阶段”构建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模块
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生学术规范管理制度中,从培养本科生学术规范自律管理理念——严格的学术规范标准——合理完整的学术管理程序——学术违规公开报告的制度等缺一不可;德国海德堡大学《为保证良好的科研行为并处理科学不端行为的条例》对科研中不端行为的定义、细则、怀疑科研中出现不端行为的处理程序有非常详尽的规定;哥伦比亚大学的学术规范与教育则细化学术规范标准、学术规范管理制度化、严肃惩治学术失范行为。从以上可以看出,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至少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就应该将学术道德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通过两种方式、分阶段来构建本科生的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模块。它贯穿于包括大学本科及其以上的所有教育阶段,从入学教育、到课程教学、到实训等环节延伸到教育的全程,实现“全过程培养”。它包括两个阶段的内容:一是学术道德学习阶段,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二是学术规范训练阶段,必须经过1~2年的训练才可完成。
第一阶段:学术道德教育阶段。
这个阶段是在本科一年级~三年级中开设学术道德教育必修课程,主要内容是学术道德的学习。
进行学术研究有最基本的规范和最基本常识,比如维护尊严,拒绝抄袭剽窃,撰写论文、著作必须加注释表明征引等内容,我国高校的本科课程体系并没有将其列入必修课,导致学生在学术素质教育和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缺失,许多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连什么是合理借鉴、什么是抄袭剽窃都分不清楚。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素质,将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课程纳入学生的必修课程体系是很必要的。对于即将步入科学研究领域的大学生,通过专门的课程来介绍规避实验违规、数据操纵、剽窃、欺诈等方面的规范,告诉学生在科学研究中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教育思想、观念和宗旨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6]将学术道德教育课程纳入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学术道德教育课程是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途径,既可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又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术道德教育。
在入学教育环节,各校的教学科研制度规定、学术共同体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是学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高校以国家的规范为指导,可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设定不同的学术道德规范,用最通俗的语言,从最细微的方面人手,进一步细化规范的内容,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学术道德规范》或《操作手册》[7],采取罗列的方式说明要重点防范的科学失范行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很清楚地明白哪些行为是科研的禁区、道德的底线,以此告诫学生要高度警惕科研失范行为的发生和蔓延。亦可借鉴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生“学术荣誉制度”,在入学前做出书面承诺,保证从入校起就恪守自己的学术诚信,具体包括:自觉遵守和维护学校关于考试的各项制度以及平时提交学术性作业的各项学术规范;在考试以及其他的学术活动中保持完全的个人诚信,并同时担负起监督他人恪守学术活动要求与规范的责任等等。
除了制定《规范》,还必须围绕《规范》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开设“学术规范训练”课程,将普适性的学术道德教育和专业性的学术规范,以课程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列入教学计划,形成普适型课程和分学科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完整的课程体系,面向不同学科的学生,依学科特点,由专门的老师来讲授,并承担跟踪监督管理责任以及督促学生加强实务训练。课程内容应涵盖国际学术界和科学共同体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论文写作与发表的注意事项,如“学术道德导论”、“学术道德建设”、“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如何撰写和发表科技论文”、“文献检索与利用”、“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学术道德问题”等等。
开设的课程必须设定相应的学分,要求学生真正地去学习和理解,以修习到规定的学分;开设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竞赛、大学生诚信考场等活动,将学术道德教育落实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二阶段,学术规范训练阶段。
这个阶段集中在本科三年级的大学生业余科研和四年级的毕业实习和论文写作阶段,由论文指导导师承担培养学生学术规范的责任,训练学生养成和巩固学术规范的习惯。
学术规范的训练,是学术规范化的基础,好学生是用学术规范训练出来的,习惯不会自发形成,必须经过一个训练过程。高校学术规范教育效果之所以不理想,关键的问题是规则与操作之间缺了习惯训练、习惯培养、习惯达标环节,缺乏内化与固化过程。学生们没有完全理解学术研究精神,没有养成学术研究的习惯,学术规范没有成为操作规则,自然没有多少人自觉遵守学术研究规范。因此仅仅制定学术规则和进行理论学习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学术规范的训练,将其内化与固化成为习惯,才能发挥学术规范对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在本科学习阶段,在完成具体的科研项目过程中,学校应强调在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由项目指导老师承担起“科研项目范围内”的良好科研行为的教育和训练工作,教师必须以身示范、恪守职责,教育学生诚实地进行科学研究,这样才能确保没有接受过训练的大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能接受到良好科研行为的教育。
学术规范训练,是操作性较强的活动,加强学术规范教育的实践环节,必须开展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如开设专题讲座、辩论赛、开展科技发明竞赛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术规范,增强学术道德意识。其次,可以开展学术报告活动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治学态度。学术报告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学术研究上交互式的开放环境,提供了了解学科发展动向的窗口,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有一定研究成果的专家、教授的学术报告,可以传授给学术生正确的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走上正常、健康发展的科研道路[8]。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学生作大学生业余科研、学位论文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等科研实践机会,有针对性地强化实践训练,对学生的课程小结和论文写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和严格训练,使学术规范落实到学生的各项科研实践活动中。
三、结语
高等学校不仅承担着繁荣学术的重任,更肩负着发扬学术规范精神、培养品学兼优的学术精英的光荣使命,在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中构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模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简单的开设几门教育课程就可以敷衍了事的,需要高校内外各个部门多方努力和多方合作才能凸显成效。
[1]黄菊芳.提倡良好科学行为:海德堡大学的做法及启示[J].中国科学基金,2009,23(1).
[2]王雯姝,杜晶波.当前大学生学术道德缺失现象分析及引导[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6).
[3]王林.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4]苟振芳.学术自律视角中的学术自由[J].现代教育科学,2003,(6).
[5]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阎风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57.
[6]江新华.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表现、根源与对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
[7]高进军,李彦武,邵福球.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管理层、导师、研究生三方职责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增刊).
[8]梁莱歆.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