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术期刊话语权的提升
2012-08-15侯波
侯波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江苏 南京211168)
浅析学术期刊话语权的提升
侯波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江苏 南京211168)
学术期刊在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责任与使命。提升学术期刊自身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建构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创造学术研究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贡献智慧与力量。
学术期刊;媒介;话语权;提升
一、话语权与媒介话语权
话语(Discourse),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一般指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套思想体系,它由一定的制度支撑,涉及真理的生产和确证的程序。人的知识都要通过特定的话语表达。在对话语的认识上,西方的批判理论,索绪尔、罗兰·巴特的符号学以及各种后现代文化理论的研究,使话语成为当代文化与传媒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1]。
话语权,也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从个体层面讲,话语权是指人们能够将其发现、阐释和创造的概念、思想或视角传播于社会,被他人接受和使用,并将其引导到特定思维层面上思考问题的能力与行为。话语权是一种潜在的现实权力,更多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话语与权力相互加强,权力产生话语,而话语又在运行中加强这一权力。随着人们对话语功能及其本质的认识的不断加深,对话语权作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化。20世纪70年代,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一文中,提出了权力话语理论,阐述了权力、知识和话语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2]。
话语权是目前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媒介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无可辟免地隐含了一些价值观或社会意识形态,而当这种倾向性的价值观传播给受众时,便起到了话语权的现实作用。媒介的话语权是指媒介对受众人产生传播效果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3]。媒介话语权的实质,就是在文化与传媒领域中,话语资格和话语权威的统一。
二、学术期刊话语权现状
学术期刊是科学研究的延伸,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的发展是与整个国家的学术发展密切关联的。学术期刊的数量与质量代表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文化、经济、科技等的发达程度。在现代传媒体制下,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媒体,是学术交流的一个公域空间和公共平台[4],尤其在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社会影响力是衡量一本期刊品牌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准,也是其生命力强弱的体现。而话语权就是社会影响力的直接体现。因此,争得话语权,也是学术期刊今后将面临的重大命题之一[5]。
然而,正如中国论文发表数高居世界第一,而实际有价值的论文数量有限一样,我国当前6170余种学术期刊的绝对数量在国际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但真正姓“学”、“极具价值”的学术期刊又占多大比例?无需否认学术期刊目前存在很多问题,从现状来看,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数量庞大而平均质量偏低;二是过于综合而缺少专业性特点。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是目前最重要和最常用的两个期刊评价指标,而一份研究表明:我国期刊的影响因子普遍较低,均值都在1以下;我国期刊的总被引频次情况不均衡,总体均值并不高。这导致学术期刊整体竞争力降低,话语权减弱。
高水平学术期刊对于国家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学术期刊与国际优秀期刊的差距是全方位的,需要国家、期刊主体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真正提高学术期刊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才能真正提升学术期刊的话语权。这对我国整体科技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提升学术期刊的话语权
(一)通过转企改制重塑学术期刊市场主体地位
学术期刊作为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转企改制已是势所必然。2011年1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到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调研时指出,要“通过学术期刊转企改制,重塑学术期刊的市场主体地位,是学术期刊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9]。
按照中央布置的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1年期刊业要全面完成改制的任务。李东东同时指出,学术期刊改制为企业,进行产业化运作,“其主要难点有:一是如何合理定位,创造规模化的市场需求;二是如何吸引高水平稿件,打造优势出版品牌;三是如何降低出版发行成本,提高赢利空间;四是如何拓展营销渠道,扩大发行;五是如何延揽优秀人才,提高办刊能力和水平”[9]。
(二)对学术期刊的话语权放松管制或者不进行管制
首先,传媒话语权受到政府管制的程度及合理性与话语权表达形式可能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应该呈正相关关系,这是传媒政策勾画传媒话语权空间的底色。然而,学术期刊的话语表达一般先传播到社会精英阶层,很难直接传播到社会大众,其直接影响作用是非常有限的[6]。因此,学术期刊的话语权受到政府管制的程度应远远低于大众传媒,对学术期刊的话语权可以放松管制或者不进行管制。
其次,话语是权力的一种运作过程,话语的使用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的表达方式。可以说,尊重话语权力,是自由的表征,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学术研究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但是,理论有时候会超前于实践,就会与现行的政策有不一致的地方。研究结果发表迟了,落后于实践,也就丧失了其应有的学术价值。因此,学术期刊拥有充分的话语权,是实现学术言论自由,实现真正的学术繁荣的内在需求。
(三)学术期刊要打出品牌
品牌是指识别和身份的事实,具有重要的营销功能。良好的品牌所代表的是一种高质量的象征和可靠性的标识,一个成熟的品牌则代表着一种话语和权力。可以说,谁拥有了品牌谁就把握了话语权。学术期刊作为生产和传播思想产品的平台,也只有打出品牌,才能在社会上(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出版界)有一定的话语权。
品牌的成长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是持续更新换代。第二是品质稳定。更新是形态,稳定是品质。形态再如何更新,品质都是稳定的。第三是有明确的附加值。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读者的需求的层次和内涵会不断提升和变化,学术期刊也需要不断推出新模式、新内容和新服务来满足读者的新需求。因此,品牌创立是阶段性的,但品牌发展则是持续性的[7]。在这个过程中,学术期刊需要不断强化和发展,以不断地提供有别于竞争对手、更高质量、档次、能够满足读者更高价值需求的新的内容和服务,以确保品牌能够牢牢维系老读者,并不断吸引新读者。
(四)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素质
话语权掌握在媒体控制者的手里。媒介传播出的信息都经过把关人取舍,这里的“把关”就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取舍选择[8]。就学术期刊来讲,首先要关注的是期刊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主要体现在对作者稿件的思想倾向性及其传播效果上;其次,要关注的是期刊自身及其编辑队伍的业务水准;最后,期刊要关注的就是服务,就是从满足期刊读者群体需求和兴趣的角度出发对来稿进行取舍。这三个角度决定了“把关人”即期刊编辑如何对来稿进行把关和取舍。因此,一本有特色的学术期刊要有自己的声音,就要更多地展现编辑对稿件的整理,体现编辑的意图。这就需要坚持走人才兴刊之路,打造一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编辑队伍,并建立一系列完善的制度,使人才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提高期刊编辑的综合素质,当好“把关人”,最终提高期刊传播质量和效果,以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五)提高学术期刊的国际话语权和学术影响力
一些在本土拥有较大话语权的学术期刊,还希望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学术影响力。这一点,正好与许多中国人的期望吻合。以前,国外媒体只刊登我们负面的消息,好的消息他不刊登;国际市场上许多跟中国有关的书籍也并非出自中国人之手,其中不乏对中国的误解甚至偏见。1928年,著名史学家、学术领导人傅斯年先生曾大声疾呼“我们要使科学的东方学正统在中国”,表明了那一代学人要在国际学术界争胜之心。而如今,历史已经进入了新的世纪,我们今天是否可以坦然宣告“科学的东方学正统”在中国呢?
我们要创造主导,做大、做强,通过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学术影响力来改变这种格局。2011年3月9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东方卫视《两会会客厅》采访时表示,“相比较‘十一五’期间的走出去,‘十二五’期间,出版业将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我们要全面提升我们国家的形象,向世界更好的说明中国。在主要国家、主要市场多种体制的合作、布局。打通国际渠道,提高我们的话语权”。同时,要以大规模、集成化数字出版的方式,实现学术文献的广泛传播和社会共享[9],把学术期刊实现“走出去”的战略落到实处,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客观、深入地了解我国,为我国软实力的体现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媒体和公共平台,担负着传播学术,将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发布,惠及整个学术共同体的重任,在推动中国学术话语建构等方面担当着重要角色。我们应该秉持科学的立场和创新的态度,不断提升学术期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建构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创造学术研究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贡献智慧与力量。
[1]刘奇伟.电视媒体在网络时代的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10-01.
[2]罗俊.话语权:电视媒体的力量[M].新闻爱好者,2009-11-20.
[3]赵文义,张积玉.学术期刊的创办和退出机制分析[M].科技与出版,2011-08-08.
[4]韩璞庚.共理性视域中的学术期刊与中国学术话语建构[M].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82-85.
[5]阎肖锋.深阅读与话语权——期刊发展两大命题[M].新闻前哨,2009,(8):94.
[6]赵文义.学术期刊的创办和研讨退出机制分析[M].科技与出版,2011,(8):4-6.
[7]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
[8]谢明香.符号与权力:电视文化的“隐秘之脸”——电视文化的符号学解读[M].当代文坛.
[9]晋雅芬,李东东.重塑学术期刊市场主体地位[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