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微博客公共领域的建构

2012-08-15聂洲

关键词:精英领域信息

聂洲

(重庆工商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67)

论微博客公共领域的建构

聂洲

(重庆工商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67)

现今微博的流行度恐怕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比拟的,人们在微博平台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言论空间,微博使得个性化时代的到来不是一句空话,在这么一个广阔的集成式平台上,如何在“碎片化”信息之上建设公共领域,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关系到未来社会的秩序化发展,关系到公民社会的形成,本文从探索微博的特性和公共领域建设的规律出发,寻求微博公共领域的建构方式,力求从认识上厘清事物的发展规律。

公共领域;对话机制;公民自治

根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的预计,中国互联网实际不重复的微博独立用户数,2011年、2012年、2013年将分别达到1亿、1.68亿、2.53亿人左右。而另据艾瑞的数据显示,2010年3月到6月,国内微博市场月覆盖人数从5452万人增长到10307万人,其中新浪微博月覆盖人数占到国内市场的46%左右①。可见我国目前已经到了一个“微博时代”,微博以其快捷、个性化的订制系统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媒介,微博的运用已经逐渐成为公民表达自我、展现个性的生活方式,一个“全民参与”的时代正在形成,微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大众传播中的单向式传播,形成多个个体发布信息的集合平台,微博可以说是一个“自媒体”的集合体,微博是什么,对于社会的建设有什么用,如何利用微博的特性构建新型民主社会的公共领域,本文对这些问题做出了深入的讨论。

一、微博是什么?

微博客(昵称“围脖”,写微博也因此被称为“织围脖”),源自英文“micro-blog”,即“微型博客”,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与获取的平台、一种开放的互联网社交服务。微博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和传统的博客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它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一种可以即时发布和分享信息的类似博客的互联网工具。②现在在社会生活中,诞生不到2年多的微博显然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的工具,每天都可以以各种终端方式(个人电脑、手机等)上网并且简短地在140字之内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互相关注的人交流,并且可以随时跟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最新进展。可以说微博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高效、多领域、个人化的“记事本”,这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微博最早的发展是美国的twitter,笔者最先知道微博客的概念也是因为接触了twitter,是因为在twitter上可以找到平时在刊物、网站上看不到的大量信息,并且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直播”自己的生活,获得关注、与好朋友进行互动。目前,国内的各大门户网站纷纷都开设了自己的微博平台,比如新浪、搜狐、腾讯等等,给国内用户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微博客简单来说就是博客、空间等个人网络领域的快捷、简化版,不用专注地将博文发表完整,而是随时可以发表观点和看法,更加具有即时性和便捷性,而且因为其准入条件的极其宽泛,使得微博上汇聚了大量的、各个种类的信息,方便个人根据自身喜好来随时关注这些领域的最新消息。2011年10月5日,苹果前任CEO乔布斯因为胰腺癌去世,这条消息马上就在微博上传播开来,各方纷纷转发,大至“创意工坊”、“科学松鼠会”、“美国驻华大使馆”等等关注度很高的用户,小至周围的亲朋好友转发、评论,这些转发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声,具有鲜明的特点,这样,一条新闻不仅立刻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且各方的解读、观点也在第一时间呈现出来,让我们能够以最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这条新闻。比如“科学松鼠会”从胰腺癌的角度论说;“美国驻华大使馆”从乔布斯个人总体的不畏艰难、善于创新、改变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来评论、“创意工坊”通过对乔布斯时代苹果公司产品的介绍角度来缅怀大师,而周围的朋友们纷纷也从自身的生活特点来发表看法,这样的观点大集合,是传统的互动方式所不及的。

二、微博传播的特点

(一)微博传播的“个性化”与“匿名化”特征

和朋友一同吃饭,当菜肴摆上桌的时候,只见他们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手机拿出来,对着美味的菜肴进行拍照,附上说明、评论等等,马上就通过手机上网发到他们各自的微博账号中,对目前的情形进行现场直播。从这样的一个普遍现象可以看出目前微博的运行方式俨然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意义并不是说微博的运作方式单方面、强制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恰恰是我们自身就存在着这样的需要,刚好微博的出现使得我们自身的这种需要得到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来展现,这个需要就是“声誉”需要,比如渴望被关注的心理、追新求异以标注自身个性的需要等,体现了一种积极参与的心态。(区别于在大众传播单向性的传播下受众的被动心态。)一方面在微博上你希望接收哪些信息就可以接收哪些信息,不感兴趣的信息是可以完全屏蔽的,这样就使得信息的接收呈现出一种个性化的特征,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只存在于兴趣相近的小圈子之内;另一方面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也极具个性特点,比如各自的生活、情感之类,具有情绪化的特征,碎片式的发布可以超越时空、内容的限制,随意性很大,使得各自的个性特征得以彰显。

微博个性化表彰的顺利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着微博“匿名化”的特征,在微博这个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以一种虚拟的身份发布信息,由于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相隔离,使得在微博的世界中可以极少地受现实规则的约束,因此,受众在发言成本最低化的情景之下就更能够发挥能动性,发表出可能在现实语境中无法说出的话,使得微博的言论更有个性特点;当然,“匿名化”带来的不仅是个性化,其负面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因为匿名,所以有很多虚假信息、谣言也可以低成本地扩散开来,比如关于核辐射抢盐风波的谣言,在微博上也是肆行了一阵子,一些明星不明就里地加以转发,对一些青少年粉丝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事件的最后还是归功于主流媒体、政府机关、民间团体等对谣言处理得及时,一些理智的受众群体也纷纷站出来辟谣,这些现象就是一个公共舆论平台良性发展的最好的开端,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理性受众的成长和能动性的发挥在谣言风波中已经开始有了积极的做用,这点对于本文之后要论述的微博公共领域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微博传播的公开性、广泛性特征

打开任何一个门户网站的微博平台,都能看到自己这个账号的粉丝数,有些只是几个,而有些数百个、数千个粉丝,只要博主发表言论,就可能会引起粉丝的大批量的转发。因此,在微博上的言论是具有一定的公开性质的,只是对于这种公开性质的言论的关注质量可能不太高,因为微博平台上的信息非常多,而且都是短小的片段化发言,这样碎片化的公开信息除非博主本人是明星或者公共机构、或者内容非常另类、具有震撼性,否则很难形成一个社会的关注点,这样的公开性带有一些“伪公开性”的特质,这是因为大量碎片化信息分散了公众的注意力,使得一些为着“表达自我意愿、寻找共鸣”的群体在微博上反倒失望,那是因为微博平台的广泛同时也摊平了受众的注意力,使得个人微博账号更像是在公众场合的“自媒体”,若果不是借助主流媒体或者震撼性内容的发布的话,个体的发声渠道还是很有限的。

微博信息发布的广泛性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微博平台广泛的第三方接入系统(API),使得微博平台的内容和受众变得非常广泛,比如和手机运营商的合作,每发一条微博就相当于发了一条手机短信,双方的合作带来了丰厚的盈利,并且可以吸引大批的手机用户利用手机发布微博信息。当一条微博信息发布出来之后,转发造成的传播也是呈裂变形式的,因为转发行为是参与者每一个人的各自的决定,参与者只需要简单地按动几个键就可以转发开去,没有什么转发的硬性控制,因此,很可能形成一传十、十传百的加成效应,所以在微博的关注信息当中可以看到很多信息其实是重复的,这就是各方在积极转发同一信息的表现,也可以看到微博传播的范围之广,几乎可以超越时空限制。

三、公共领域的构建

(一)公共领域的含义

提到公共领域这个概念,一定会想到的是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因为是哈贝马斯将汉娜·阿伦特首次提出的概念系统化的,虽然他的观点现今看来带有很强烈的乌托邦色彩,但是这样的概念提供了一种对现代民主化进程的思考方式,并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补充。所谓的公共领域就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大众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参与公共事务进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之中公众能够畅所欲言,并且理智地做出决定,这个领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提供了一个舆论的“自由市场”以及为现代民主政治提供合法性来源。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保持一定公众自治性的空间。哈贝马斯认为大众媒体能够带来这样的自治性空间,只不过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这样的由大众媒体带来的公共领域里也有着严格的舆论控制,真正的发言权还是仅限制于精英阶层,而且能够进入到社会公共事务议程的也是经过各层过滤器进行了选择的,这么一个与当时政治、传统、文化相独立的真空式的公共领域在现实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不可能存在不代表公众没有渴望得到这样一个相对自治的空间的愿望,只有了解到这一点,才能深刻地理解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概念的现实意义,因为公众只要有这样的意愿存在,就会有不断追求的行为产生,从而推动公共领域的实际建设。

(二)公共领域建构的条件

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论述,可以看出在他的理论中,公共领域的建构要同时具备“位于权力之外”、“全民参与”、“理性讨论”和“公共利益”这四个条件,也可以换一个说法,就是普遍的接近性、公共议题、体制化的空间和法律保障、展开公共辩论的空间、理性的,非支配性的辩论。哈贝马斯认为重要的是“有教养的阶层”的形成,在公共领域的建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参与的公众要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具有公共意识的公民,因为在公共领域中讨论的议题与私人话题是不同的,是有关社会财富分配规律等议题的公开讨论和批评,是一个近似于公民自主社会管理的空间,是理性思维的去伪存真的场所,而不是家长里短的私人话题的集合。

在公共领域构建条件之中还需要有必要的外部制度条件的支持,这就是体制化的空间和法律保障。空间的建构其实一开始是需要主导权力的支持和保护的,但是政治权力的干涉也不能过度,因为在这个空间里理性决策的产生完全要靠公民自身以理性思维进行辩论,而不能由一方主导,形成同一的一律化,总的来说,公共领域的规律就是有秩序的自由,公民政治权力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

四、在微博的世界中构建公共领域

从上面哈贝马斯的关于公共领域建构的设想中可以看出,微博平台的构建的确是一种很接近公共领域的传播方式,为公民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广阔的辩论舞台,但是问题也恰巧出在这里:这个基于网络技术的言论平台也实在太广阔了,特别是API开放性技术的开发使得微博平台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信息,是一个言论的集成式系统,这里面的信息不仅包括公共议题,而且参杂了很多天马行空的个人话题,所讨论的话题也有不同的层次之分,因此虽然微博技术提供了公共领域存在的最佳物质平台,但是同哈贝马斯设想的“公共领域”中的讨论话题、参与公众的层次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根据《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10~39岁的网民仍是网络世界的主体,占全体网民的80.5%,③这样的群体大部分都是身处在高节奏生活中的白领、自我理性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的青少年,在快餐式消费文化的潮流之中很难有公共意识的形成,并且理性程度较低,往往对于一个问题的看法不够深刻,所以对于在微博中建立公共领域来说,这是一个障碍,很难在高度碎片化的信息中引导出理智、有序的辩论。

(一)微博适合建立公共领域的条件

虽然说微博平台的信息有过于碎片化、参与公众层次过于多样化、公众注意力高度分散化等“伪公共空间”的特征,但是微博在物质技术上的确是提供了一个意见自由表达的空间,在客观物质条件上是提供了一个公共领域的空间的,而“软件”层面的构建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而不是不作为,任其发展。

在网络时代崛起的年代,所有能够数字化的领域在网络上都可以得到集成式的发展,在这里有个“长尾理论”可以提供给我们这种集成式发展的模式,在传播领域,这个模式同样适用,现在的传播方式也出现了“长尾化”发展,微博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传播方式,最大程度地集合碎片信息,因为开放第三方加入的模式,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接入终端,使得社会不同的信息都得以进入这个平台,获得发言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之中,公众的视野可以得到无限的扩张,而且由于微博传播的匿名性等等特征,公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发布信息,在这个领域公权的控制要相对较少,因此,微博适合建立公共领域的条件就是提供了一个公权控制相对较少、言论自由、信息集成的平台。

(二)微博公共领域的建构

1.参与理性辩论的空间、精英层公共意识的培养

经过上述的讨论,可以看到微博其实提供的是公共领域存在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对于怎么利用微博建立起一个自由、有序的公共领域是需要不断地实践、创新的,在微博这个平台上,“精英”层和“草根”层同时存在,这两个层次的受众似乎在用同样的语境说话:同样是140字数之内的表达,仿佛再精英的言论在微博都会变得“草根”,我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很片面的看法,140字从物理范围来说的确是有限制,但是不代表就不能在140字内写出精辟、理性的看法,而精英层看到简短的信息之后会继续搜寻相关的信息,比如松鼠科学会的微博,发布新的科技、学术文章的时候会首先用140字作简短的介绍,然后附带一个可以链接到科学松鼠会官方网页的地址,而在链接的网页上就可以读到精辟的学术性文章,因此,在微博中,并不存在精英“草根化”的现象,相反,因为转发、评论等机制的存在,精英层和草根层的发声都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扩音,使两个层次在自行发展中更加强化自身的定位。微博只是提供了一个可以让两个层次接触的这么一个集合的平台,使得双方可以相互了解,形成对话机制,增强合作,而绝非能够让两个不同的层次融合。(成为精英层需要的是各类社会条件的整合,比如良好的教育和自身的反思性、自律性等等,不是简单地同精英层在一个交流平台上就可以成为精英层了,交流平台只是提供一个在浅层次上了解不同人群的可能性。)所以,在微博世界中,构成公共领域的有理性的公众在自身定位上并没有丧失自身应有的精英性,公共领域建设不力不是因为没有精英层,而是精英层被广泛的交流平台“碎片化”了,要整合起这样的群体,需要精英层自身加强公共意识,也就是要更多地注重社会性的问题、有关公众利益的话题,而不是仅限于自身的研究领域,在讨论公共话题的同时要注意精英层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要在精英层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合作的对话机制,把讨论的范围以分裂式的传播扩大发声效果,这样的对话机制在微博这样的平台上实行起来应该没有任何的难度,微博本身就是这么一个提供各方对话、交流的平台,就看怎么能动地去运用这个条件了,只有对话机制建立起来,才有可能形成共同辩论的空间,才有可能对公共决策的产生进行推动。至于具体的实施,笔者认为可以从转载和评论中入手,因为评论和转载的微博号是可见的,在众多的转发和评论中可以了解不同的看法,然后将这些意见碎片整合起来,形成讨论,最好是能形成定期的机制。比如“科学松鼠会”会不断在微博上组织课题的专门讨论时间,在这期间形成的讨论就带有一定程度的“公共论坛”的意味。

2.外部对公共领域建设的参与机制和必要的制度、法规保障

在构建公共领域的过程中,有一个要件就是社会公权的干涉要少,干涉少的意义在于可以在公共领域内部形成自由讨论的氛围,而不是在高压政策下形成观点的一律性,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公共领域内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使辩论能够越辩越明,从而使民主、理智的公共决策诞生。在前面的讨论中也说到了目前在公共领域是主体的精英层在公共意识方面的不足,这种公共意识的不足很可能使得谣言、不实信息等获得生存的空间和扩散的机会,一旦大规模的爆发,后果将是可怕的,因此这就需要以精英层为核心的公共领域在建构的过程中要及时地关注社会公共话题,及时形成理性的辩论机制,要有公共利益的意识,使谣言失去立足之地,及时保护公共利益,使公共利益在有秩序的环境中得到保障,而精英层要获得参与社会公共话题讨论的前提就是外部的制度、法规的保障,不能让理性的辩论言论在发声的时候受到强制性的打压,否则就会形成“寒蝉效应”,“公共领域”的建设也就失去意义。

现在随着对微博公共领域建设的讨论增多,公权组织也逐渐意识到了如何利用微博这个平台积极建设公共领域,那其实也是一种对话的机制。在微博世界中,高压政策只会使各界噤声,使得舆情观测无法顺利进行,公权组织在了解了微博的特点之后,纷纷加入微博这个大平台,以第三人称的角度从旁进行建议、引导,相对于强势的我说你听的第一人称角色来说更能以参与者而非命令者的身份加入到公共论坛的讨论中,使引导变得更加让人容易接受,以微博的语言参与微博公共领域的建设,是一种合作的态度,既可以保障了讨论的自由,也能保障讨论机制的有序性进行。比如目前在国内,微博作为政府部门服务大众的载体和工具,已经成为一时之选。数据显示,目前,新浪微博中政府、官员类微博近2500个,仅公安微博就近千个,其中公安微博“广东省公安厅”还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厅哥”。政府部门通过微博公布政策信息、搜集民情民意,官员则通过微博沟通民意、拉近距离。这种对话机制的建立,正是把微博的参与机制运用到了公共领域构建进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探索,一旦这种良性的对话机制(合作的态度)建立起来以后,公众也乐于参与到公共论坛中,使得一些平时得不到倾听的舆情能够找到发声的渠道,使社会管理更加透明化和秩序化,例如在2010年8月发生的“李萌萌事件”。在这个事件中,因为县招办的失职,高考中获得高分的李盟盟险些就同向往已久的大学校园失之交臂。事件在微博上曝光后,立即引来了数十万网友的关注、转发和评论。更有网友通过微博发出了“致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的一封微信”,以期引起相关部门关注。随着一些名人和明星的关注,事件由微博延伸到了网媒,由网媒串烧到了纸媒。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李盟盟最终如愿以偿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数万网友高呼“万能的围脖,神奇的围脖,正义的围脖,友爱的围脖”。这就体现出了在微博中公众的一种公共参与的精神:对社会进步过程的积极参与,开始具备了“主人公”的公民意识,这对于公共领域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系列的事件体现出了如今在国内大部分理性公民的崛起,是积极的、进步的,因此,可以看出在微博内采取对话、合作的方式对于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建设的积极作用。

在公共论坛(微博等)的言论之外仍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法规、制度来保障公共领域建设的持续性和有序性,因为在微博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谣言、不实信息等的渗透,造成情绪的扩大化传播,这种情绪化的扩张往往是迅速的、危害巨大的,因此需要快速的清除和治理,保障公共领域建设过程中情绪化、干扰性的声音最大限度内的降低,使公共领域能够搭乘这微博的便利迅速有序地建立起来。

五、结语

本文针对逐渐进入“微博时代”的现象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利用微博的“对话机制”和快捷便利如何构建公共领域的问题,从深层次理解公共领域的构建和微博的运行机制,总的来说就是:微博提供了一个建设公共领域的可能性空间,而公共领域的建设仍需要各方的协同合作,建立一种良性的对话机制,才有助于理性的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公共论坛的形成,在建设过程中,以精英层为代表的理性公民必须加强公共意识(或公民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公共话题讨论之中,才能使在微博中的公民整体的理性水平提高,利于“自由而又有序”的公共领域健康持续地发展。

(注:本文荣获重庆工商大学第六届“研究生科技创新文化节论文大赛(学术论坛)”三等奖)

注 释:

①数据来源:新浪网。

②百度百科。

③来自新浪新闻。

[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

[2][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2.0[M].2009.

[3][美]汉诺·哈特.传播学批判研究——美国的传播、历史和理论[M].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年社会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百度百科:“微博”、“公共领域”[EB/OL].

[6]凯斯·桑斯坦.信息乌托邦[M].法律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精英领域信息
它们都是“精英”
领域·对峙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订阅信息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展会信息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3D 打印:先进制造领域的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