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重在建设

2012-08-15张磊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张磊

(河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重在建设

张磊

(河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面对近来出现“绿领巾”、“红校服”等教育乱象,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实情况并不乐观。通过阐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基本特点和重要作用,提出了几点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改进建议,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为教师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和教育事业的改革与振兴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教师;职业道德;社会效应;建设

一、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界定

(一)教师与教师职业

我国在1993年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是从法律层面给教师这一概念作出的规范表述。

首先,教师是专业人员,即每个教师都要达到相应的专业标准,例如相应的学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能力,以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即只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才能称之为教师。最后,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这一使命是神圣的、高尚的,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教育活动的产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这就使一部分人开始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但是,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职业,又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1]。这就是有关教师职业的表述。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同时,人们也日益认识到,教育教学也是一项专业工作,它对教师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师职业的发展也成为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焦点和重心。

另外,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有着本质的不同,主要表现为性质、角色和职能上的不同。因此,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以及研究者,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也只有通过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教师从业资格,才能成为合格的专业人员。

(二)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在教师职业劳动产生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它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社会、教师与集体等相互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这就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完整表述。

2009年,我国教育部在新形势下,修订并重新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向全国教育系统的模范教师学习,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自觉规范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该《规范》主要从六个方面阐明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即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

2.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当今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有很大的不同,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性与继承性。教师的道德规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长期积淀、继承、发展的结果。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今天的“春蚕”、“红烛”、“园丁”、“人梯”精神,两千多年来,教师职业道德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道德财富。例如,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等是各个时代对教师这一专业身份的一贯的要求,体现了其“永恒”性质的部分,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

(2)时代性与先进性。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都是时代的产物,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爱岗敬业、终身学习等。教育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社会工作,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教学内容的更新扩展、新教学手段的开发运用以及教育教学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等一系列时代性问题,都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有所体现。另外,教师被称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道德应当比其他职业道德有更高、更先进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特征。

(3)示范性与深远性。“师者,人之模范”、“德高为范”等古语,说的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示范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往往会影响学生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甚至是一生的发展,这足以看到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影响的深远性。

(4)奉献性与实践性。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工作就是“树人”的工程。功在千秋,却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质,特别是在当今体制转轨,各种利益调整、碰撞的改革形势下,则更需要以无私奉献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情操。我们知道,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目的在于指导和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而如果这个规范不能很好地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则势必影响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发挥。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劳动时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对教育事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质量、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发展、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等各方面,都会产生重要作用。

(一)教师职业道德能够调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

教师的职业活动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反映着各种不同利益主体的要求,经常会产生大量矛盾,即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集体之间、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教师之间的矛盾等。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来说,由于二者的年龄、知识经验和身份地位的差别,使得师生之间经常出现一些矛盾,如果这种矛盾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势必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面对这些利益和矛盾,我们可以利用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教学大纲等方式来调节,但仅仅依靠它们来调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政策、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等都是比较固定的、死板的和模式化的,同时也不可能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出现的所有问题都作出十分具体规定,因而难以迅速、准确地调节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产生的各种矛盾。而这就需要以教师的职业道德来调节,教师职业道德以自己特有的要求和准则,衡量和评价着教师的行为,促使教师坚持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改正错误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从而解决出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种不同利益关系之间的矛盾,保持教师与有关人员之间和谐、正常的关系,保证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这样,在学校情境下,如果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得以有效调节,各利益群体之间形成良好、和谐的关系网,那么他们之间就会相互帮助、相互进步,共同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师职业道德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和专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劳动始终具有示范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他们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作风仪表、治学精神以及劳动态度,都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表率与示范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因素都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师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显得特别重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一切行为举止中,为学生作出表率,成为有高尚的共产主义品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广泛的文化修养和渊博的专业知识的楷模。

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水平的竞争。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诸多素质中,首要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使其自觉地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才能使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教师职业道德能够教育和影响学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下,教师职业道德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青少年期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学生可塑性强,最容易受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影响,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学生,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是把教师作为学习和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职业道德作为重要的教育因素之一,不仅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甚至还会影响他的一生。

(四)教师职业道德能够形成一种“社会效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教师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有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程。职业道德建设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必将有助于带动和提高其他行业职业道德素质的水平,从而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另外,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场所,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利于保证各级各类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我们已经知道,教师职业道德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自身、学生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呢?辽宁省的一些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有关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并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研究》的文章。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有28.9%的教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状况不满意,满意的只有6.7%,基本满意的64.4%。可见,对于多数的中小学教师来说,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情况不尽如人意[3]。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大致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即 “守”、“爱”、“学”、“通”、“调”、“行”。

(一)“守”

严格遵守新《规范》,坚持依法从教。

这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最基本要求,它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和规定性。守法是每个公民都应做到的,是人们进行一切活动的最基本准则,教师群体也不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都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那么,教师应该坚持依法从教,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二)“爱”

热爱学生,坚定教育信念。

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的前提。爱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思想以及生活的爱护和关心上,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良好兴趣和爱好,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爱是一种思想、一种氛围,它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更默默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爱,除了尊重学生,还体现在平等对待学生、宽容学生、耐心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和无私奉献于学生等多个方面。

(三)“学”

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观念。

作为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还要传授广泛的社会与生活知识。教师要想培养和塑造一个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首先自身要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开阔新视野、更新旧观念。

终身教育涵盖了教育这个词所包含的所有意义,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终身教育主要考虑的是教育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因此教师应当在自己的头脑中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

学习不仅是人们获得知识、技能和提高智力、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培养高尚的师德品质和情操,就必须对学生和教育教学过程有科学、准确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只有通过认真地学习和理解来获得,才能培养出真正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

(四)“通”

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实现三方“互动”。

每一项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要依靠教师、学生和家长这三方的努力,对学生实施教育主要依靠教师和家长之间的配合。只有二者形成合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水平,可以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得到提高。例如,在与家长见面时,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谈过程中,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展现教师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家长会、集体访谈、家访等,做进一步的的了解与交流。最终使教师与家长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沟通氛围,让教师、学生、家长三方相互了解、相互支持,从而达到教育学生、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水平、家长又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实现三方“互动”。

(五)“调”

注重心态调整,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许多方面严峻的考验,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教师工作量大,节奏快,教师劳动的付出与回报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平衡的,这样就比较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然而,教师在对待子女教育问题方面可能会有更高的期望,当有些教师的一些家庭生活期望无法达到时,就会产生更多的自卑感,不能完全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另外,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贫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问题严重,容易导致有些教师心态失衡。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师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并定期进行心理检测与咨询,加强对教师自律意识和道德修养的培养,不断加强教师的心理疏导,及时调整教师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也能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水平的优劣。

(六)“行”

勇于实践,坚持时代性和创新性。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客观物质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基础和动力。教育领域中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同样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与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道德生活中努力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根本方法。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属于道德建设的范畴,我们应当在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意的基础上,不断地实践和总结,最终形成道德行为。

坚持时代性和创新性,就是要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即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开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这一转型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全面、系统而深刻的变革。这一转型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当在这一大背景下,努力与世界先进的教育发展趋向相适应,体现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时代特点。

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创新型人才,教师是关键。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贡献力量。在实践基础上与时俱进,必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尤其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水平,为教师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和教育事业的改革与振兴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修订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82-86

[2]钱焕琦.教师职业道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朱宁波,刘丽娜.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研究[EB/OL].2010.12.

http://www.studa.net/Education/101217/16112365.html.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18-255

[5]Kim Catcheside,BBC education correspondent.Teachers' job shortage warning[EB/OL].2004.7.http://news.bbc. co.uk/2/hi/uk_news/education/3854087.stm

G62

A

2095-3763(2012)02-0094-04

2012-01-05

张磊(1988-),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1级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司法职业道德》课的教学探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