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痴迷笔墨写精神——漫谈画家张成林的花鸟画艺术

2012-08-15闫小荣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成林张老师笔墨

闫小荣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美术系,河北 承德 067000)

痴迷笔墨写精神
——漫谈画家张成林的花鸟画艺术

闫小荣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美术系,河北 承德 067000)

张成林老师的画作不仅笔力老辣,力透纸背,酣畅淋漓;而且气势宏伟,构图新颖,摄人心魄。画面用墨层次丰富,设色清淡、雅致,尤善于在墨的浓淡层次中追求变化,自成一格。其笔下生动的形象、奔放的线条、精到的细节,大气的风格,深受业内人士的称赞和众多读者的嘉赏。而张老师对写意花鸟的独到见解和独特的艺术创作个性的形成得益于他对传统笔墨和自然生活的热爱和痴迷追求,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花鸟;笔墨;传统;自然;修养

张成林,字桓仆,号青龙山人,1955年生于河北青龙,现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花鸟画教学、研究与创作。

张成林的花鸟画以其喜闻乐见的题材及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得到很多业内人士的赞赏与青睐。那酣畅淋漓的泼墨、精到工细的勾染、虚白空无的背景、配合着和谐的题款与印章,使人们尽享传统水墨带来的赏心悦目的快感和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一、功力深厚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成就了现今的水墨画。水墨文化经过千年的承传早已深入人心。自古先贤们倾毕生精力而传世的创作成就与经验是我们这些后来习画者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张成林老师正是怀着一颗对古人的无限敬仰之心向先贤们学习的。他习字临帖,有板有眼,绘兰写竹有招有式,研习笔墨成为每日的功课,经年如一日。在众多画家群中,徐渭和八大山人对其影响颇深,尤其酷爱吴昌硕和潘天寿的绘画风格。由于张老师能走进传统,虚心向古人学习,肯于钻研,不急功近利,所以基本功非常扎实;又由于他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结合了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简洁、灵动、淡雅的大气风格。这种“走进去,打出来”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坚实的基本功,才使得张老师的画面不仅笔力老辣,力透纸背,酣畅淋漓;而且气势宏伟,构图新颖,摄人心魄。在构图上,张老师喜“S”形,也多用“之”字形和“女”字形等构图形式,计白当黑,虚实相生,险中求稳。画面用墨层次丰富,设色清淡、雅致,尤善于在墨的浓淡层次中追求变化,自成一格。代表作品《秋实图》、《君子之风》、《卓为霜中英》等充分体现出他的这些绘画特点。

二、形象灵动

张成林老师绘画艺术特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虔诚的师古之心,还来源于他对大自然的深入观察与感悟。自然而不造作,灵动而不刻板是他绘画的最大艺术特点。

花鸟是张老师绘画的主要题材。为了绘画的需要,为了使笔下的形象更自然、洒脱,张老师常常亲自播种一些花卉。施肥、松土、浇水、剪枝,在劳作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作物的生长、姿态和情趣。夏天,为了捕捉瞬间的灵感,他往往会牺牲很多休息时间,顶着炎炎烈日,带着相机,拿着速写本,详细地记录那不可多得的每一个瞬间,为绘画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他把自己的每一次记录都看作是与自然草木之间的和谐对话,而每一次对话都使得他对自然的理解与崇尚更加深了一层。

为了观察身边的鸟群,冬日里他也会冒着风雪坚持记录、跟踪拍照,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坚持不懈。在茫茫大地之上,他的身影和谐地与自然草木融在一起,组成了一幅不可多得的自然画卷。张老师这种对于艺术的痴迷和对自然的膜拜已经到了忘我的程度。他笔下的形象鲜活、灵动,不刻板、不造作,富有生活气息。他的作品能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切与美好。他笔下的花朵仿佛能让人听到开放的声音以及花卉之间的窃窃私语;他笔下的鸟群仿佛可以让人感到清脆的鸣叫声和它们之间的轻歌浅唱。那花花草草的阴晴雨雪,那鸟鸟雀雀的喜怒哀乐,无不被张老师表现得淋漓尽致,洒脱自然。他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具有情感的,我们要仔细去观察、去发现、去捕捉、去刻画,使自己融于自然,用心感悟。只有用心了,才能很好地在纸上再现这种感悟,做到画花我即是花,画鸟我即是鸟,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如闻风有声》就是张老师的代表作品之一。画面中,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的形象随风舞动,仿佛送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遒劲的老干用笔与精到的花瓣勾勒形成鲜明对比。墨与色的互补,刚与柔的交融;清淡的设色,清丽的风格,使人感觉轻松自然,耳目一新,如临其境。

三、与时俱进

如今的时代是繁荣的时代,也是多元并蓄的时代。张老师的创作紧随着时代的脚步,紧扣时代的主题。如近期创作的一批向日葵系列,正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杰出作品。《十月葵花黄》是一幅宽84厘米,高196厘米的大幅工笔作品,入选2009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画面中,粗挺的向日葵老干,独特的盘旋生长方式,体现着时刻向着太阳的生长特性,预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有序而繁荣发展的的时代;饱满的头颅谦虚地低垂着,仿佛在低调中欣赏着它的颗颗果实,就像看着自己精心哺育而长大的孩子,预示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内涵;叶柄根部无意中生出的小杈,开着艳黄的花,好奇地观察着这个繁华的世界,使人联想起随风舞动的满地向日葵花的风姿,仿佛在告诉人们,世界是属于孩子们的,我们要时刻为孩子们做出好的榜样。整幅画面独特的颤笔勾勒,精到的细节刻画,淡雅的设色风格,大胆的构图形式,无不体现着张老师绘画风格的独特个性;繁荣但有些浮躁,多元但更需注重传统,谦虚方能彰显大气,也许就是作者对这个时代的隐喻吧。

《金风万籁》是这批创作中另一幅有代表性的作品。宽106厘米,高220厘米,入选全国第七届工笔大展。淡蓝色的色调覆盖了白天里所有的喧嚣,优美的画面节奏与韵律让人暂时忘掉了心头的压力和烦恼。随着视线的推移,仿佛我们就置身于幽静的田间小路,享受着那不可多得的田园暮歌。整幅画面反映了作者对于幽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流露出作者对奋斗于喧嚣城市中,每天生活在各种压力之下的人们的呼唤:我们需要回归,需要调整,需要走进自然!

四、自成体系

张老师在教学之余,阅读了大量经典文集和画册。他潜心研究笔墨,研究创作,对笔墨创作的理解有自己独到的感悟,总结出的创作经验和理论,自称体系。

(一)笔墨

笔墨包括笔法、墨法和笔墨关系。

张老师认为,笔法就是用笔的方法。要充分利用笔毫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功能,使运锋铺毫首尾得以相顾,上下得以贯通,起收得以畅达,顺逆得以兼顾,使笔毫在疾涩相盼、轻重相间的情况下运行得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对于起笔、行笔、收笔过程和表象形式中的中锋、侧锋、顺锋、逆锋、藏锋、露锋、裹锋、散锋、滚锋、揉锋等,对于点笔、笔、顿笔、挫笔、驻笔、簇笔、剔笔、斫笔等,对于方笔、圆笔、掠笔、颤笔、转笔、折笔、皴笔、擦笔等的具体运用,要看所绘对象具体而定。张老师认为,理解并掌握用笔之法是进入书画艺术殿堂的门径,也是直接影响书画艺术成就高下的重要因素。

墨法,就是要充分利用墨自身的特性,通过笔的调试,水的晕化,纸的渲染,达到淋漓酣畅、干湿得体、墨韵混溶、迹化神现的目的。张老师认为,墨法是进入书画艺术殿堂的敲门砖,更是构筑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笔墨关系,张老师以为,笔通过墨得以彰显迹化,墨依赖笔而付诸生命和活力。无笔,墨只是一滩扶不上墙的泥巴;无墨,笔自身并不能留痕遗迹。笔通过墨来体现它的价值;而墨通过笔而成形,得其形骸。墨之痕迹即为笔之表象,而笔也赋予了墨之活力与风采。笔为墨之体,墨为笔之用,二者互为关联,缺一不可。而情至深处,笔就是墨,墨就是笔。笔墨在中国书画艺术中变成了生动鲜活不可分割的生命载体。

(二)关于书画同源、文学修养

书至高为画,画至高为书。到了一定的境界,书即为画、画即为书。这就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张老师提倡书画不可偏废。他的书法,从柳体、颜体到于右任、王勃;从吴昌硕的石鼓文到毛公鼎的白盘、散氏盘,从篆隶到行草,无不涉及。他认为画作中不应追求单纯的书法艺术,而是要“书画同体”。用“写”法作画,用“画”法写书。所以,张老师的字像画,而他的画是“写”出来的。

张老师提倡在书画不能偏废的基础上,必须加强自身文学修养的提高,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所谓人如其画,就是这个道理。人品高则画品也高。习画同时要研读古典文学,诗词歌赋;要研读中国通史,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要研究《周易》,研究中国古典哲学等等。总之,凡是经典好书,则开卷有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上层次入境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驾驭笔墨的能力进入得心应手,笔随心动,意随笔生,形随笔现,神随迹化,浑然天成的自由、自然之境界。

(三)关于创作

张老师的创作追求的是一种自身情感的释放以及笔墨形式的自由,他的画面不会被自然形态所左右,在挥洒笔墨的同时追求自身的表现语言,在庞大的中国画体系与程式中提炼自己的符号以表达对世界对人生乃至整个宇宙的独特看法。

品读他的画面,有如一股清流滋润心田,在无论是巨幅还是册页中的一枝一叶或一点一画中,能够感受到属于张老师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里没有阴霾,有的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乐观的积极的无争心态。站在他的画前,我们的心会从喧嚣的尘世中慢慢的净化出来,跟随着他的笔墨,游走于尺牍天地之中,去感受那种久违的踏实与沉静。

在教学中,张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对创造不再畏惧,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学生们会慢慢地从那种急功近利似的状态中慢慢蜕变出来。心态会从浮华中慢慢沉淀、再沉淀,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去感受创作的乐趣。

基本功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高来源于刻苦与勤奋,而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又以此为根基,在与张老师接触的点点滴滴中,你会惊讶于他的勤奋与刻苦,也会感叹于他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原来并非想象中的神秘莫测。不经意间,他会把他的乃至艺术的通理慢慢的渗透给你,让你觉得我们原本就是画面的一部分而已!当你进入这样的状态,你就会把那些所谓的理论慢慢内化,什么“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呀,什么大处着眼局部刻画啊等等,我们会在无意中把这些理论应用到我们的实践中去,从而完成理论真正意义上的指导实践。

在写生实践中,张老师赋予写生以新的内容,对学生的写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写生可以尽量如实描绘对象,但无论怎样如实地描绘,我们不可能将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千枝万叶真实地画下来,所谓真实是相对的。另一方面,写生是对景创作的过程。所以,要对自然物象作艺术化处理。要剪裁省略,大处着眼;要组织整理,使自然形象变为艺术形象;还要有适当的变形和夸张。写生中的构图也是一样,先做小的调整,再做大胆的取舍。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不再为构图而构图,不再为创作而创作的时候,艺术才真正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

(四)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艺海无涯,学无止境。如今的张老师虽已年过知命,但课堂上仍然活跃着他矫健的身影。他在用他的实际行动去诠释其对艺术的理解与追求;他在用他对艺术的无尽痴迷去影响着他周围的每一个生命。在中国花鸟画乃至整个中国画领域里,他想尽其微薄之力去传道、授业、解惑。在自己的笔墨生涯里,他固守着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的笔墨形式,在笔和墨的世界里不断的探索和追求,追求一种属于自己又属于时代的元素。在形式主义、构成主义等充斥画坛的大氛围中,找到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合理的契合点,进而把中国画发扬光大,而且永葆青春,谈何容易!在中国画该如何突破的这个大的话题下,这样的尝试非一人乃至一部分人所能为,可谓任重道远。我们期待,期待一个新的艺术世界的到来。

[1]郭玫宗.写生卷有四时春[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2009,(1)

[2]张成林.略论笔墨技法及其关系[J].时代文学,2009,(6)

[3]张成林.当代美术家·张成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

J211.27

A

2095-3763(2012)02-0014-03

2012-03-01

闫小荣(1974-),女,河北滦平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美术学。

猜你喜欢

成林张老师笔墨
传承
力争上游
天高云淡
笔墨童年
期盼
张老师喝茶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