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法》视野下的广告代言人及其归责*
2012-08-15金健
金 健
(南京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食品安全法》视野下的广告代言人及其归责*
金 健
(南京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三鹿”案的余波使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众矢之的,而为虎作伥的虚假广告中代言人的角色也受到了极大质疑。事后,《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带有极强的政策导向性,该法第50条对代言人课以严格责任和连带责任,缺乏逻辑性和法理基础。广告代言人与经营者的地位、性质不同,广告中的代言人的言行不具有可信赖性,代言人在广告中也不具备独立的法律人格,其权利、义务统一于合同行为之中,而非与消费者的对立之中。既然代言人不是经营者,那么,法律就不应当课以比经营者更重的严格责任,也没有理由让其承担所谓的连带责任。
虚假广告;广告代言人;严格责任;连带责任
一、引 言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沸沸扬扬,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而为该品牌代言的邓婕、倪萍等明星也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民众普遍认为,“三鹿”奶粉祸国殃民,而有些明星为其代言,为虎作伥,必须承担相应责任。邓婕曾手举罐装三鹿婴幼儿奶粉,热情洋溢地赞颂道:“选奶粉,我很挑剔。三鹿婴幼儿奶粉,专业生产,品质保证,名牌产品,让人放心,还实惠。三鹿婴幼儿奶粉,我信赖!”该广告词在东窗事发后,为千夫所指,民意的导向与法律的度量,究竟孰是孰非?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商品和服务种类丰富,商业广告因而成为经营者争夺市场交易机会的重要手段。理性经济人在多次特定的重复性的画面和声音的强行植入后,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了解商品和服务信息的倾向,对商品和服务性能或质量的自我美化和强调迫使消费者脱离理性经济人的角色,或者在并不真正需要此类商品或服务的情形下,消费者的购买欲和消费兴趣随之提高,而经营者最终实现其促进生产、扩大流通、提高自身经营效益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目的。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成为经营者为争夺市场份额和交易机会而普遍使用的有效竞争手段[1]。
但广告市场却不是风平浪静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广告市场鱼龙混杂,存在许多虚假广告。虚假广告行为既是一种欺骗性交易行为,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购物决定自由,损害其知悉真情权;又是一种广告违法行为,在误导和欺骗消费者的同时,扰乱了正常的广告秩序及经济秩序,造成了一定的负面社会影响力;还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扰乱了公平竞争的秩序[2]。“三鹿”的广告就是典型的虚假广告,邓婕作为广告代言人,是否应当承担责任,我国法律针对广告代言人又有何具体规定呢?
二、广告代言的法律规制
众所周知,规范我国广告行为的法律主要是《广告法》,而我国《广告法》第2条明确规定,调整的主体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并不包括代言人。另第38条规定责任主体为“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其中也不包括在广告中代言的个人。虽然《广告法》未将个人列入责任主体范围,但是2009年2月《食品安全法》出台,其第55条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在《食品安全法》的规制之下,我国的立法倾向是将个人列入虚假广告的责任主体范围。该条从司法适用的角度看,连带责任的成立至少需具备以下要件:第一,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个人为行为主体,即广告代言人;第二,其行为构成“向消费者推荐食品”;第三,该广告必须为虚假广告;第四,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第五,代言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联系。那么,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如何来认定代言人及其代言行为,如何判断因果关系的存在,连带责任的成立是否需要证明行为人的主观要件?或者说,该条所规定的是严格责任抑或过错责任?不问此种责任的性质,我们所讨论的是在此种特定情形下,虚假广告的代言人是否应当承担连带责任。下文笔者将对法定要件进行讨论。
第一,行为主体必须为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个人,而《广告法》第38条中,“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即《食品安全法》的连带责任主体增加了“个人”。“社会团体”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包括人民团体、社会公益团体、文艺工作者团体、学术研究团体、宗教团体等,如工会、妇联、共青团、各类协会等。社会团体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其他组织”按我国《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具有民事诉讼当事人资格,指的是“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包括依法领取营业执照的合伙组织、法人分支机构、银行、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等组织。而个人为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第二,“推荐食品”为非法律用语,基于怎样的情况才能归为“推荐食品行为”?即代言人需要怎样的针对广告受众发出的表意行为才符合“推荐行为”?这不仅要结合个案进行判断,也需要法官基于案件事实和法律的规定自由裁量。笔者认为,代言人在广告中充当一个工具性的角色,并没有成为独立的要素,其角色只是作为广告总体内容的一个要素,最终起作用的是广告内容的本身,所以在一个广告中,代言人不具有独立人格。其推荐食品的行为也是因为广告的综合需要而为之,真正起到推荐食品作用的是食品广告本身,而非代言人,不能把代言人的行为与广告本身分离,其只不过作为表演性的艺术行为,缺乏表意能力,不应当作为责任主体。所以广告只是经营者的一种手段,而广告中的代言人无论其是否为明星,只是为经营者所用以增强广告的说服力,故代言人不具有独立的地位。
第三,该食品广告必须为虚假广告,才能构成责任的要件。那么,虚假广告又将如何界定?我国法律对虚假广告有何相关规定?《广告法》第四、第三十七、三十八条明确了虚假广告的责任,但是法律没有明确对虚假广告下定义。
在客观上,虚假广告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利用广告或其他方式,对商品的质量、价格、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商业关系作出了虚假的或引人误解的宣传。经营者或故意虚构或捏造事实,或故意夸大事实,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使用模糊的表述,使商品的购买者对商品的质量等因素发生误解。经营者的虚假广告行为表现为:在明知或应知经营者的广告是虚假的或引人误解的情况下,仍然为经营者代理、设计、制作或发布该虚假广告。明知,即广告经营者明确知道广告是虚假的;应知,即广告的经营者本来应该根据广告法的有关规定,对有关证明文件予以查验,以审查广告内容是否真实,以决定是否为广告主提供广告设计、制作、代理、发布服务,但其怠于履行此项义务,导致其本应知悉广告的虚假性而不得知,使虚假广告投放市场[3]。
根据德国的判例和学说,判断一则广告是否具有虚假性或是否引人误解,可以分两个步骤来分析:(一)考察广告是针对哪些交易阶层的人发布的,以确定考察对象的范围,且应当以普通的交易相对人对广告内容的理解为准。(二)查明这些交易阶层的普通人是如何理解这一广告的意义的,即其是否认为该广告是虚假的,或是否对该广告发生了误解。德国学术界的主流学说及司法判例的通说认为,并不要求大多数交易相对人或全部相对人发生误解,只要相关交易阶层中相当一部分人对广告宣传发生误解,该广告即成立“引人误解”这一事实。通常情况下,德国联邦最高法院确定的误解率大致在10%~15%之间[3]。
另外,该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之一是“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无损害则无责任。可见,连带责任的前提必须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无损害后果,代言人并不承担连带责任。那么,此种合法权益可以理解为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的合法权益,但是,损害的程度究竟如何,却未作明确规定。
最后,该损害必须与代言人的行为有因果联系。侵权法上的因果联系说比较具有典型性,因果关系是各种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果关系的判断分为两个步骤:条件关系和相当性。条件关系是指行为与权益被侵害之间具有条件关系,如果没有某行为,则不会发生某结果,那么该行为就是该结果的条件。这一标准也可以从反面认定:如果没有某行为,某权益被侵害的结果仍会发生,那么该行为就不是该结果的条件。相当性是指具备条件关系的行为与权益被侵害之间的关系达到一定程度,从而使得该行为人对权益的被侵害承担法律后果具有正当性。相当性的判断标准“通常会产生该种损害”。将条件关系和相当性结合在一起,相当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是:无此行为,虽不必生此种损害,有此行为,通常即足生此种损害者,为有因果关系[4]。虚假广告中代言人的推荐食品行为是否直接导致消费者受害,笔者认为值得商榷。食品从生产、加工、销售、购买、食用需经过多重环节,消费者的权益受损害时,我们仅从结果无法得知是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仅凭代言人的行为是难以产生消费者的损害这一结果的,如果答案为肯定,那么,就将消费者置于一种愚人的地位,其前提必然是消费者丧失任何判断能力,心智完全为广告的形式与内容所左右,故这样的假设子虚乌有。
三、代言人责任争议
(一)代言人的地位
在笔者看来,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①广告法所称广告主,是指为推销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代理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本法所称广告发布者,是指为广告主或者广告主委托的广告经营者发布广告的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在经济法领域的地位是经营者,而代言人的地位与之不同,其不同的法律地位就导致了他们不可能承担同等责任。广告代言人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如同经营者与消费者间那么明朗。
经济法领域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5],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处于同一利益链,都属于经营者范畴,但是代言人的地位具有特殊性,其不属于经营者。代言人在广告内容中属于一种宣传工具,而不具有独立人格,不能作出自己的意思表示,而是根据广告主的需求通过自身的表演行为表达广告主的意思,其作为一种媒介没有义务承担应当由广告主担负的责任。代言人的形象、音质、动作、表情、语言与其本身的社会效应结合起来就是一种宣传性的工具,这种工具性的效应因为被消费者所信仰而变得身价倍增,却改变不了其工具性的特质,代言人的权利、义务关系非常明确,即出演广告、获得相应代言对价。只要其行为符合广告基本条件,获得宣传资质,形式上便不存在问题。代言人对消费者并不需要承担任何担保性质的责任,因为代言人与消费者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法律联系,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作为二者的中介性角色,成为面纱性的屏障,故二者之间不应直接发生关系,所以,我们说条款中的连带责任不应该由代言人来承担。
在广告行为中,存在着以下法律关系:
第一,广告主与广告代言人之间的关系。作为重要的营销手段,广告宣传的直观性可以吸引许多原本购买意志不坚定的消费者,而这种直观效果更是得益于代言人特别是著名明星的演绎。在有代言人的广告中,经过广告策划,广告主寻求知名出演者拍摄广告,并与代言人就出演时间、出演地点、出演方式、报酬以及其他事项进行协商,广告主与代言人应以约定的条款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二者形成一种合同关系。
第二,广告主与广告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广告主将广告策划内容交付广告制作者,广告制作者根据策划内容进行构思、设计、制作,并就广告拍摄的时间、地点、尺寸、材料、色调以及报酬与广告主进行约定,二者形成一种加工承揽合同关系。
第三,广告主与广告发布者之间的关系。广告发布是广告宣传的行为手段,在整个广告关系中处于最后环节。广告主委托经营广告业务的媒体,包括电视台、电台、平面媒体、网站以及其他媒体,以约定的投放形式、投放时间、区域范围以及投放费用进行广告投放,他们之间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合同关系[6]。
广告法律关系主要由不同的合同关系组成,根据“合同相对性”论①合同的相对性规则主要体现为:1.主体的相对性,是指合同关系只能发生在特定主体之间,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够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基于合同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2.内容的相对性,是指除法律、合同另有规定以外,只有合同当事人才能享有某个合同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并承担该合同规定的义务,除合同当事人以外的任何第三人不能主张合同上的权利。由于合同内容及于当事人,因此权利人的权利须依赖于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行为才能实现。3.责任的相对性,是指违约责任只能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即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关系以外的人不负违约责任,合同当事人也不对其承担违约责任。,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承担只介于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法律效力,非经法律特别规定,一般排除第三人介入其中。消费者的直接交易对象一般是商品、服务提供商,与广告关系主体并没有直接买卖关系,故不存在“违约责任”。虽然产品责任等已然突破了合同相对性原理,但是,代言人的代言责任不同于产品责任,故不应当如广告主一样承担连带责任。
(二)连带责任的逻辑谬误
回归此条款所规定的责任要件,连带责任的规制实在不妥。有学者认为,代言人承担责任的学理基础是共同侵权,有多数行为人具有共同故意的侵权行为而应承担的连带责任,或多数行为虽然没有共同故意,但是行为在客观上相关联,构成损害发生的不可分割的原因,也属于共同侵权行为,应当承担连带的侵权责任[7]。如果要追究代言人的连带责任,就必须证明代言人与经营者构成共同侵权,即有共同故意或共同行为。在广告行为中,广告所体现的是广告主的意志,广告代言人由于缺乏独立人格,其不能作出自己的独立的意思表示,代言人和经营者之间不存在共同故意。代言人的行为仅仅是在广告中的表演性的宣传,而广告主的行为性质却不同,具有广告主自身的意思表示,广告行为本身是广告主的意志,而不是广告代言人的意志,他们之间的行为不能视作共同行为,所以,共同侵权的基础无法成立,就不能推定他们的连带责任[10]。
《广告法》第38条第三款及《食品安全法》第55条规定的虚假广告中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的连带责任意指,只要广告构成虚假广告,那么在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产品的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及个人即与广告主构成共同侵权。其意图在于,通过法律的特殊规定减轻诉讼中受害人的举证责任,在追诉虚假广告责任的案件中,如果代言人对产品作了代言,只要认定其构成虚假广告,代言人即与广告主构成共同侵权,承担连带责任,受害人无须对代言人与广告主之间的共同故意或行为关联进行举证[11]。按照这样的规定,虚假广告中代言人的侵权责任是非常严格的,因为代言人的主观过错不被考虑,就归责原则来看,实际上采用了无过错责任的原则。
笔者认为,在广告的形成和发布过程中,广告创意、制作和发布等关键环节都是由广告主(生产经营者)、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决定的,他们发挥着比广告代言人更为重要的作用,依据现行《广告法》第38条规定,其责任制度安排为:首先由广告主承担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承担连带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全部民事责任。从这一逻辑顺序可以推出:广告经营者和发布者在过错条件下所承担的连带责任应当为补充连带或按份责任,否则就不需要在该款后继续规定。“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全部民事责任。”则可以进一步推出:广告代言人所承担的过错责任也应当是补充连带或按份责任[12]。因为,当发布虚假广告的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承担的是补充或按份责任时,就没有理由对广告代言人课以比他们更重的一般连带责任。
(三)过重的严格责任
另外,此条暗含了严格责任的规定,笔者认为不妥。免责条款的缺失导致责任过重,对代言人来说是有失公允的。该条为无过错责任,而无过错责任原则适用情形的特点有两方面:其一,这些行为对于人类自身来讲,都是具有高度危险性的,行为的存在即意味着损害发生有极大的可能性;其二,就加害人与受害人的经济地位相比较,加害人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就这两点来说,代言人都不符合。第一,代言为一种商业行为,符合经济规律与法定要件,法不禁止即为自由。代言人有权利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得劳动报酬,而不应当因为大众的仇富心理去承担其不应当承担的责任。况且广告行为不是也不应当是高危行为,其艺术性与丰富性给受众的视觉与听觉、心理带来了美的感受,也给商业活动增添了活力和动力,所以将广告行为的存在称为高危行业是有失偏颇的。第二,代言人和广告主不是一丘之貉,这一基本观点应当由消费者达成共识,两者不可能是利益共同体,广告代言人根本不应该成为广告受众的对立面。无过错责任的设置缺乏法理依据,笔者不赞同。
故代言人在代言活动中的主观状态应当成为判断其是否承担责任的要件之一。当代言人自身不明生产者是否隐瞒或欺诈食品相关情况,或已经尽到审慎的注意义务、审查义务、实际使用义务后,代言人对所代言的商品或者服务真正了解或者长期使用过,如奶粉、化妆品等,或仔细调查过所代言的企业的实际情况,如企业运转是否正常,是否存在信誉上的问题,是否有保证其商品安全的条件;仔细调查过该商品在相关消费者中的口碑,如消费者对所代言商品的满意度以及该商品可能存在的问题等①参见:颜美元、邓相华:《明星在广告中的法律义务》,《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4期。,那么,再让代言人承担责任显然是不合理的。
(四)信赖利益
有学者主张,代言人的虚假代言行为损害了消费者对广告的信赖利益[8],笔者并不敢苟同。消费者对广告代言人的认可和信赖寄托不应成为一种值得保护的信赖利益。众所周知,信赖利益是指与合同或要约等法律行为实现有明显利害关系的人对他人的法律行为给予合理信赖而产生的合理、明显利益,而消费者与代言人之间并不存在合同关系,其通过广告中的代言行为发生关系,横亘在消费者与代言人之间的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要保护信赖利益就须明确信赖利益及其特征,主要为以下几点:(1)信赖利益通常是既存利益或有较高盖然性的将来利益。信赖利益一般作为一种利益是对许诺赋予了信赖的当事人在许诺前即已经拥有的利益。它表现为订约、履行的成本及订约机会。“较高盖然性的将来利益”是指在立约或要约时虽未产生,但随着立约或要约行为将产生的明显的、可以一般合理预见的利益。但是,信赖利益无须双方明确合意,只要是明确的、作为善意当事人是知道或应当知道的即可。(2)信赖利益是已实际损失的可得利益。即要求损失业已发生,故信赖利益的保护具有补偿性特点,以补偿或填平信赖人的损失为限,不含有惩罚性。(3)信赖利益是因合理信赖却因可归责对方的过错而损失或丧失的利益。(4)信赖利益产生于对表意人或允诺人的合理信赖,不要求一定要有意思表示一致,也不要求有对价[9]。
代言广告的突出作用就表现在:广告主通过将个人(尤其是名人)的特征与产品的定位相结合,从而提高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程度,并将消费者对名人的认同感转化为对产品的认同感,从而使消费者对其产品产生信赖。广告市场中大量存在的代言广告正是商家运用代言人的知名度来强化消费者对产品的信赖,并进而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表现。因而,有人就认为,信赖构成了法律对代言行为进行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从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上看,信赖是考察代言行为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的核心要素。能够导致消费者产生信赖的表意行为主要有陈述、允诺、意图表现、专家意见等。无论何种类型的广告,广告代言人的代言行为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虽然可能存在基于某种信赖关系而产生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及其所依托的信赖关系属于具有自主意识的社会人的自由意志行为,与代言行为之间并无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因而该信赖不属于法律所调整的范围。而且,广告本身是一种要约邀请,消费者对广告的态度应当由其生活经验及理性所左右。在经济法领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地位的不平等性,经营者与消费者双方天然处于一种对立局面,消费者对于经营者所进行的广告行为由于其对立性就不应该再有任何信赖可言。
消费者对代言人的期待是发自其自身的一种常识性判断和非理性因素的驱使,在短短数十秒的时间内,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在积年累月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沉淀下,不足以为代言人的刻意而为的台词所蛊惑,消费者必须且完全可能以消费经验、生活常识、价值判断、经济衡量、查阅资料、纵向比较、现场走访等手段进行综合的理性分析,再做出最后的是否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消费决定。信赖利益存在于先合同阶段或行政法领域,因而可能产生的是缔约过失责任。消费者对代言人是出于一种对其身份的自发的好感及极度的认同感而一厢情愿的追星心理,而不以科学的识别方法进行判别,片面地从广告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认同的信息,企图让代言人为自己的未尽的注意义务“埋单”,其损失充其量是基于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及广告的经营者产生的,而不应归结于代言人的责任,且不能因为消费者理性的缺失与常识的缺乏而让代言人承担应由消费者承担的不利后果,故此种期待不足以成为一种值得保护的信赖利益。
(五)现行法律的态度
我国《广告法》第38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应当承担全部民事责任。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法律既然已有明确而详实的规定,责任主体也已到位,因此,立法并未就此问题表示意味深长的空白的沉默,当我们的制度就这一事项有规定时,经济生活应当受到规则的制约,所以没有必要去强求法定赔偿主体以外的代言人承担不应由其承担的责任。
广告法律关系中,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与广告代言人、广告受众其实并不是一个必然的对立面,其关系类似于三角形的稳定性,代言人与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的利益并没有完全的一致性,可谓各有所需,各得其所,于情于理,他们所承担的责任的性质不应属同种连带责任。而广告的受众与广告方的关系自有市场经济规律和产业规律调整,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广告行业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广告行业的自律是保证行业健康发展、持续生存的保证,净其源流。且消费者作为广告受众,理性经济人的角色应当科学判断消费需求,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和消费觉悟,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四、立法建议
针对广告行业的流毒,我国法律对此又有何监管措施?各国基于不同的国情和法律制度,对广告监管采用不同的模式,最典型的是自律主导型①自律主导型,是指以行业自律为主,国家监管、社会监管为辅的广告监管模式。在美国,广告行业建立了广告联合俱乐部、广告代理商协会、美国广告联盟、美国广播事业协会等自律组织,对广告实行严格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与此同时,将严密的法律制度、国家监管、社会监管作为外部保障。和国家主导型②国家主导型,是指政府监管为主,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管为辅的广告监管模式。如法国通过制定完善、严格的广告法律法规、依法实行发布前审查制度、由特定机构进行严密监督、查处和严厉惩罚违法广告行为等一系列手段,形成了政府为主导的广告监管模式。诸如法国消费者联盟的行业协会只是辅助性的。两种广告监管模式。我国广告监管模式以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监管为主,以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为辅,要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担负更为艰巨的检查职责,发挥更为重要的经济管理职能,其主要体现在事前预防、事中监管和事后救济三方面。
(一)事前审查
事前预防制度的松脱导致了广告行业市场准入的低门槛化,许多残渣一涌而入。提高审查标准,才能尽最大可能在事前杜绝损害的发生。在美国,作为政府管理广告的授权机构联邦贸易委员会,为名人代言广告立下了明确规制:广告词必须反映代言人真实的意见、想法和使用经验;代言人所声明的准确性必须得到广告商的证实;代言人在广告中有关产品效果部分的声明必须要有事实依据;如果广告中指出代言人使用该产品或服务,那么其必须是该产品的真实使用者;只有当该产品被使用者证实具有所述功效,并且代言人愿意坚持其在广告中所发的声明时,广告商才能继续使用该广告。可见,美国对代言广告的真实性要求极为严格,广告中的语言是广告主对其商品的明示担保,一旦发现违背担保,消费者可据此索赔[13]。
针对特殊商品,现行《广告法》规定了事前审查制度,主要包括如医疗、化妆品、农产品等一些直接关系到公民身体健康的特殊商品,由于这些商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给消费者带来无法挽回的利益损害,国家在立法中必须予以从严控制。但是,广告法的相关规定还存在不明确性,具有极大的模糊性。笔者认为,广告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审查制度:1.扩大广告审查的类别,将食品广告纳入审查的范围;2.为防止执法效率低下,应进一步明确审查机关、审查内容、审查程序及审查期限,在法定期限内不予审查或审查不结,视为符合审查标准,如果事后涉嫌虚假广告,则追究审查人员的行政责任;3.为防止地方执法部门徇私舞弊,建立级别审查制度:省级以上媒体发布广告,由国家工商总局统一履行广告审查职权,其他媒体发布的广告,由其上一级执法部门进行审查。
(二)市场禁入
除此之外,广告行业可尝试引入市场禁入制度,以从源头上控制虚假广告行为。具体地讲,就是一旦广告行为人发布虚假广告的行为符合了法律规定的条件(如虚假情节、被警示次数等),则由执法部门对该行为人宣告市场禁入,禁止包括广告主和有过错的广告出演者、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在内的广告主体在一定期限内拍摄、制作、发布任何广告或从事任何广告业务。如此,广告主及其他广告行为人在进行广告行为时就必须考量一个问题:即广告宣传过程中,是为了追求眼前、短期的非法利益而甘冒被驱逐出整个市场的风险,还是为追求长远利益而依法行事。
五、结 语
广告作为宣传手段来说无可厚非,艺术手段的存在本没有争议,规则的作用在于秩序的维持、利益的保护,却抵挡不住私欲的膨胀和丑恶的诞生。当一项制度完美到安枕无忧时,往往因为制度里的人的问题导致制度崩坏,人类试图用智慧去弥补不足,却忘记自身的欲望才是罪魁祸首,于是,我们陷入新的反思的轮回。
[1]王兴运.形象代言的法理分析[J].理论导刊,2003,(4).
[2]黎燕燕,杨妮,柴进.论虚假广告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J].法学杂志,2003,(4).
[3]邵建东.竞争法教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08.
[4]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87.
[5]杨紫烜.经济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3.
[6]杨宇.从经济法的理念看“明星代言”的责任[J].法制与社会,2009,(10).
[7]杨立新,张新宝,姚辉.侵权法三人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52.
[8]姜立强,马涛.代言广告中消费者信赖利益的保护——兼论代言明星的法律责任[J].法制与经济,2009,(3).
[9]孟晓媚.《食品安全法》中明星代言人连带责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4).
[10]谢晓琳.论民商立法中连带责任的膨胀[J].商业研究,2004,(4).
[11]杨立新.论产品代言连带责任及法律适用规则[J].政治与法律[J].2009,(10).
[12]宋亚辉.广告荐证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司法认定——针对《广告法(修订征求意见稿)》第60条的研究[J].现代法学,2009,(5).
[13]沈启敏,高满.美国“证言广告”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J].法学论丛,2009,(12).
(责任编辑:宋子秋)
The Liability of the Spokesman in False Advertis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od Safety Law
JIN Jian
(School of Law,Nanjing University,Nanjiang 210093,Jiangsu,China)
The wave of“Sanlu case”makes food safety a target of public concern,and the role of the spokesman in false advertising has also been questioned with a great disbelief.Later,Food Safety Law has been issued with a strong policy orientation.The Article 55of Food Safety Law sets up the strict liability and joint liability against the spokesman,which the author thinks lacks logic and legal foundation.Spokesmen and proprietors are different in their status and natures.The words and deeds of spokesmen are not reliable,and they don't have independent legal personality.Their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re confined to contract behaviors.So they don't conflict with customers.Since spokesmen are not proprietors,then they shouldn't assume more serious responsibility than proprietors,nor should they take the joint responsibility.
false advertisement;spokesman;strict liability;joint liability
book=2012,ebook=62
D922.2944
A
1671-0304(2012)03-0066-07
2012-02-27
金健(1988-),男,江苏常熟人,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