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形象塑造的文化路径思考

2012-08-15李文献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世界国家

李文献 黎 园

(1.2.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5)

中华文化

中国形象塑造的文化路径思考

李文献1黎 园2

(1.2.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5)

一个国家要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胜出,必须具备正面良好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的建构不能只重视硬实力,更要重视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在塑造国家形象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对国家形象塑造的作用,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之路,以期争取世界上更多的人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软实力 国家形象 中华文化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国家行为、价值理念在国际社会和国内公众中产生的相对稳定的印象和综合评价,它已成为国家之间利益博弈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要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胜出,必须具备正面良好的国家形象。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政府已把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高到战略层面并付诸实施。

中华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其儒、佛、道文化,养身文化,医学文化,武术文化等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与经济实力相比,中华文化的深厚影响力并没有表现出来。如何推广中华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还需从理论上作出研究、从实践中作出探索和创新。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政府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准确定位中国新形象的紧迫性的认识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2011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战略部署,进一步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首次提出的命题,反映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文化自觉,也预示着“文化立国”时代的到来。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文化立国”的最终目的,是要塑造“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

一、重视文化输出方式,提升文化传播力

(一)从受众的传播本位出发,增强文化认同度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文化传播产品的最终接受者决定国家形象是否得到良好的塑造,而接受者不是被动的,实际上是在主动地选择自己所需要或偏爱的媒介内容和信息,这就是传播学中著名的“受众理论”。所以国家形象塑造的效果如何是由接受者来作出评价的,这就使得国家形象塑造的本身成为一个传播的过程。

因此,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增强对文化的认同度,需要我们认可并尊重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权利,坚持“受众本位”,营造和受众的“共同语言”,避免灌输式宣传,以开放自由的环境打开更广阔的传播渠道,在交流互动中展现中华的文化形象,以此来赢得舆论上的平等话语权,把握塑造国家形象的主动权。

(二)丰富传播内容,展现多样的中国形象

如何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挖掘深层次文化进行输出,值得深思。近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国家形象塑造的内容选择上也应该顾及多个方面,既要有对中华传统元素的秉承,又要展示中国积极向上、民主进步的新形象;既要有对中国发展进步的宣扬和认可,又要有展示中国人民正视当下存在的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努力,力求展现多样的中国,如此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三)规范传播方式,推动中国形象走向世界

大众传媒是公众获知外部世界资讯的第一渠道,它包括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等传统媒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以及两者深度结合的综合传媒集团。加快推动传媒产业化、集团化发展,做大做强主流媒体,规范互联网管理,能够有效地提升传播影响力和导向力,帮助塑造正面良好的国家形象。一方面,在表达方式上与世界接轨,有利于受传者之间情境的对接。重点是从信息的公开、采访环境的优化等方面着手,具体来说,在软新闻上的贴近性,在政治新闻上的人性化、故事化,在社会新闻上的参与式报道,在新闻评论上的人道主义,在新闻总体报道中的全面、平衡等等,都是可供参考的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正视网络对外宣传上的弱势,加强对网上舆论的引导。当前,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全球性文化传播工具,客观上形成了外文信息对中华文化的包围态势。目前,世界网络服务器的中文信息只占到4%,并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的台湾地区和新加坡。[1]在利用互联网宣传国家形象上,我国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大国。所以,加强政府网站的国际化建设,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掌握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是推动中国政府形象走向世界的重中之重。

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创造力

(一)保持传统文化主体性,应对全球化挑战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文化全球化[2]为世界各国文化的自我表现和相互交流提供了舞台,也带来了相互碰撞和渗透。西方国家常常利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在世界范围类推行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中国面临着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强烈冲击,这种冲击会造成中华民族精神的失落和民族凝聚力的下降,最终损害国家形象。

客观上说,文化全球化也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使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眼光和视角来环顾世界并审视自己的文化,使我们能够分享世界文化的资源和成果,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文化参与的机会和更大文化创造的舞台,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3]这就要求我们充实和丰富主流文化,重点、有效地传播自身文化体系中固有的优势文化,与世界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趋势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具有道德吸引力和普世性的价值,比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以人为本”、“谐和万邦”等思想;又如当下大力倡导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恢复和发扬,应该成为中华民族崛起、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表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保持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塑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国家形象,从容应对来自西方意识形态的各种挑战。

(二)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调查显示,“历史源远流长”与“文化神秘莫测”,名列海外公众评价中国形象的前两位,分别为52.7%和34.6%[4]。表明我国传统文化的海外影响力大但现代文化输出不足。世界公众心目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如龙、熊猫、功夫片等,都只停留在文化符号的表层而缺少相应的内涵。与此对应的是,我国的孙悟空形象在日本被改编成了风靡全球的动漫《七龙珠》,古代传统经典人物花木兰、国宝大熊猫则是直接被美国电影公司进行再创作后搬上荧幕成为世界范围内卖座的大片。《花木兰》、《功夫熊猫》在为美国赢得可观票房的同时,更是成功地推销了美国的励志模式。这可谓是用中国文化酿出了富有异国情调的酒。可见,中国不缺文化根基,缺少的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文化创新不是简单的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复苏,而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重建,在保持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文化中那些过时的、封建的、落后的内容加以改造,对具有普世意义的、积极的内容加以发扬,同时批判吸收外来文化,在创新中增强文化的吸纳力和整合力,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实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使文化具有传统性与现代性,富有新的生命活力,从而增强对外的影响力、亲和力和吸引力,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打造中华文化品牌

当前世界流行的、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高端奖项无一不是由发达国家占据。西方发达国家依靠科技策动与市场化运作的竞争优势,从包括电影电视业、文化娱乐业、图书音像业、文化旅游业、新闻出版业、体育业等在内的文化领域中取得了丰厚的利润,并牢牢掌握着世界文化发展的主动权,处处渗透着文化影响力。

我国要适应全球化趋势,不仅需要在中国制造上打出品牌,还应在中国创造上有所作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也有许多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但这些优势领域却没能形成形成自己的品牌。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日渐上升的国际地位相比,国际知名的中华文化品牌还很少。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参加他国设立的奖项,而应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强化“国家营销”理念,放眼长远,发挥我们的优势项目,发掘现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品种,通过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和长期培养,打造中华文化优势品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影响力

(一)抓好汉语推广战略,加快汉语的传播与普及

为了推动汉语的传播和国际化,从2004年开始,中国陆续在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7所孔子学院和476个孔子学堂[5]。孔子学院在输出语言的同时,也将中国的哲学、教育学、伦理学传输到世界各地,提升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也增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国外媒体也认为,“孔子学院”一方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一方面缓解了人们对中国崛起的忧虑[6]。

尽管如此,与英语等语种相比,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仍十分有限,与其他语种推广的力度相比,与我国对外援助、采购、投资等增强中国软实力的方式相比,汉语推广的投入亦十分有限。全球有超过5000万的学习者,却只占学英语人数的5%,其中还有4000万是海外华人[7]。汉语的推广任重道远,国家还应该继续加大资金的扶持与投入,培养优秀的汉语师资,应对当下全球“汉语热”的需求,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来华留学,进一步推进孔子学院建设,持续推动汉语国际化。

(二)借助国际交流活动载体,推介中华文化

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我国政府与相关文化机构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如:利用春节、国庆日、建交日等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举办高水平的文化交流活动;注重文化领域的多层次互访,加强友好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主动开展对外文化合作;与友好国家互办中外文化年,在国外举办中国文化节、文化周、文物展等活动。自1999年以来,我国每年都在海外举办以“感知中国”为主题的大型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先后在20多个国家巡回举办。刚刚过去的2011年“感知中国”,就先后走进印度、印尼、德国、奥地利和俄罗斯五国,是举办活动次数最多的一年。这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既将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介绍到世界各地,也扩大了举办国和中国在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三)借助国际性重大活动载体,塑造“文化中国”形象

每一次国际性的重大活动都有世界各国媒体的高度聚焦和密集报道,是难得的宣传和展示国家形象的机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祥云火炬到“舞动的北京”会徽,从吉祥物福娃到金镶玉的奖牌,从充满中国元素的开幕式设计到北京大街小巷适时推出的各种群众活动,借助奥运这一国际赛事的盛会,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也是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的盛会,集中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现代文化创新的成果,在赛场上斩获金牌的同时,也得到了无形中的文化“金牌”,让许多原本对中国缺乏了解的外国人,切实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进而增进对中国政治的了解。从国外媒体对奥运会关注的主题来看,此前几届奥运会报道的主要议题分别是体育、经济、文化等,而北京奥运会时政治类报道占据了全部报道的首位,达到23%[8]。借助奥运这个平台,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因此,对于世界性的电视节、电影节、艺术节、书展、博览会等活动,应该提升到展示国家形象层面予以高度重视。

四、结语

文化是形象的灵魂。费孝通先生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诚然,推动文化发展、实现文化认同可以产生进一步的文化共享,使文化在他国得到有效传播,对国家形象塑造产生积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不仅为我们吹响了文化复兴的号角,也吹响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

于中国而言,文化复兴乃至民族复兴,是一个古老民族顺应历史潮流的价值追求,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的文化底蕴和综合实力的宣示。中国文化形象的定位,应当是“传统中国”、“现代中国”与“未来中国”三种形象的综合,即一个历史悠久、为世界文明做出重要贡献的国家;一个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多元发展的国家;一个融入世界文化体系、有能力承担特殊责任的国家[9]。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的世界大国,就必须发扬强大且富有亲和力的文化,增强文化的认同度,推进文化走出去,真正承担起一个世界大国的文化责任,引领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为和谐世界建设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向世界展示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中国,塑造一个负责任的、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合作与共赢的中国形象。

[1]许明,花建.文化发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俞思念,魏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李道湘.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4).

[5]黄琳,许瑛.美国软力量的削弱[J].瞭望东方周刊,2004,(27).

[6]李童.海外中国形象面临三重困境[J].决策与信息,2009,(3).

[7]吴友富.对外文化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J].国际观察,2009,(1).

[8]李志伟.357所孔子学院遍及全球1亿外国人热衷学汉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11-29.

[9]王达三.汉语推广也是强国战略[N].环球时报,2011-02-21.

G124

A

1671-2803(2012)04-0093-04

2012-04-11

本文系2011-2012年度全国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科研项目《文化认同与国家形象塑造》阶段性成果(XT201151)。

1.李文献(1963—),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副主任;2.黎园(1983—),女,湖北宜昌人,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科员,历史学硕士。

责任编辑:洋 洋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世界国家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