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新探索

2012-08-15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农民群众

邱 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新探索

邱 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存在诸如认识、体制、供给等多方面的问题,农民基本文化权利得不到保障。在“以人为本”、“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经济与文化统筹发展”三理念指导下,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地方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努力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顺利进行,更好地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农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路径对策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事业单位、民间群众组织为补充,以服务三农、提高农民素质、建设乡风文明为目的,重点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文化馆室设施、广电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等逐步到位,农民基本文化需求得到一定程度地满足。但是,总体来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规划无建设、有建设无管理、有设施无内容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大部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分配不均、设施不全,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有鉴于此,本文将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着重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农民的经济能力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对文化需求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致使部分农村濒于“文化沙漠”边缘,一些农民更是处于“文化饥渴”状态,享受不到最基本的文化生活。

(一)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给农村群众带来的切实利益不是很明显,大部分农民群众对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热情。有人认为,“伴随着农村踏上了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公共文化也必将随之被发达的城市现代文明所取代”[1],所以应任由农村公共文化随波逐流;还有人认为,现如今农民的私性文化已经很发达,即使公共文化有所弱化和丧失,也不影响农民的文化需求,那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保留与否将没有太大的必要;甚至有人这样认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决定意识”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中可以得出,如果农村经济出现了显著进步,实现了质的飞跃,那么,相应地农村公共文化也必然会有一定的提升和发展,因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需要建设。人们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认识的诸多误区,严重阻碍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性发展。

(二)国家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利用率低

国家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投入不足,“重城市、轻农村”现象在许多地区仍旧存在。由于受到经费限制,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些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顺利进行,场地和设施的缺乏,直接导致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难以进行。此外,部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有些已建造的乡村文化馆室、影院剧场、书报阅读场所、村街心花园都已相当陈旧,管理落后,“空壳化”现象极为严重,“存在着闲置、被挤占、挪用或变卖的情况”[2],不能充分发挥其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三)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部门管理乏力

从地方政府方面来说,部分基层农村领导忽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制建设,他们固守“重经济、轻文化”的工作理念,对公共文化服务置若罔闻。首先,负责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够,服务水平和能力低下,有的地方甚至没有配备必要的文化建设专职工作人员,致使有关负责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形同虚设,缺乏对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应有的组织管理力量。其次,没有建立规范的服务标准,服务方式杂乱无章。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基层党组织、企事业单位、群众民间组织之间缺乏协调沟通和系统规划,服务职责不清、效率低下,而且服务方式僵化不科学,对现代文化形式、内容研究不足,形成极不正常的“重行政,轻市场”现象。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和对策

(一)树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理念”

1、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即坚持“文化发展为人民、文化发展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稳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大力传播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3]。

2、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理念,即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其具体措施包括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农家乐”、“农村文化社区行”等城乡文化双向交流活动,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城乡文化的交流、融合,并使之经常化;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道,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等。

3、经济与文化统筹发展的理念。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犹如车之四轮,缺一不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农村文化却相对落后,阻碍了农村经济乃至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统筹经济与文化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搞活农村经济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创造出更多面向农村的、适合农民群众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增强公共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引导力,全面实现“乡风文明”,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实力与社会人文协调发展。

(二)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1、既要提供资金,又要加强制度建设。政府应跳出原来的办“农村小文化室”的旧思维,形成建设“农村大文化”工程的新思路,促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事业具有多样性、广泛性和创新性。一方面,要向农村提供资金。政府文化投入要重点向农村倾斜,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资金切实到位,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用于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用于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用于建设新农村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农村小学、培养农村优秀教师、资助农村贫困儿童等。另一方面,要完善一系列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从而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供给方式。向农村提供资金只是“授之以鱼”,而向农村提供制度保障则是“授之以渔”。完善的农村文化服务体制和机制,可以从根本上保证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既要完善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当今社会,随着网络文化对人们影响的日益加深,网络在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了很多益处。坚持推进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得到解放,有利于增强广大农民群众保护自己权利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广大农民群众学习新知识、跟上新时代步伐的意识。所以,在农村普及传统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加强现代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电视、电话、网络的基础建设,农业信息化、农业网络信息中心建设,农村社区教育、远程教育、夜校、周末学校等现代教育方式建设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能以多种形式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进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3、既要发挥政府职能,又要充分利用市场作用。一方面,政府设有文化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能就是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它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施行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理应依靠政府文化职能部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我国的重要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传统经济体制下的“送文化”的方式已不再适应日新月异的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也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服务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缺陷与不足。政府职能部门应通过转变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变“送文化”为“育文化”,依靠市场力量,起到优化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

4、应加快形成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事业的人才体系。一方面,政府应大力引进文化建设专业工作者,应当给予文化工作人员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防止人才流失,加强制度保障,让有志于农村文化工作的艺术人才进入乡村文化馆、文化站工作,以缓解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同时也应该定期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以加强其专业素质,提升其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还应在农民群众中发现和培养人才,充分发挥本土文化人才的作用,可以考虑将他们纳入农村文化队伍中,使他们能够为当地的文化建设做出贡献,同时还应该积极引导群众文艺社团发挥其独有的作用,帮助农村壮大本土文化队伍,扶持群众文艺社团骨干、文化经营农户共同成长,更大程度地挖掘他们活跃在乡间、奉献给大众的作用。在此两方面的实施基础上,最终形成一支由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群众文艺社团、农民业余文化队伍以及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管理人员与辅助人员等组成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人才体系。

(三)发挥地方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注重全面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深入理解农民群众对农村公共文化的基本需求,从农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开拓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无愧于农民群众的文化作品,逐步实现农村公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

1、利用农村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辐射效应

农村教育资源主要涵盖中学和中职院校。随着教育的发展,“公立教育服务面和折射面不仅仅限于学生,学校教育设施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所有农村居民提供服务”[4](P269)。处于乡村腹地及周边的中学和中职院校教育具有明显的目的性、计划性,具有一种有别于乡俗文化的系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在校园文化的教育、陶冶下,中学生和中职生会逐渐形成一定道德伦理价值、思维方式及行为规范,通过他们影响、感染周边的村民,形成一定的文明辐射态势。此外,中学和中职院校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信息流通演变较快,往往会成为乡村思想舆论的核心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学和中职院校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对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培养村民的人文精神,可以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2、引导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

在农村中有不少农民群众自发形成的组织,这些民间组织活跃在乡间村落,较了解农民的真实文化需求,因而应大力支持民间组织深入农村,开展文化活动。但是民间组织迫于其自身力量的局限,很难自成气候。政府应改变以往单一向农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方式,积极引导支持民间组织繁荣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让民间组织与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形成互补关系。一方面,政府要对民间组织进行引导,增强其明辨是非观念的能力,确保其把握正确的航向,提高区分西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辨别力,自觉防范西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腐蚀。另一方面,在科学文化价值观的指引下,政府应当充分挖掘发挥民间组织尤其是民间文化组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3、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一方面,举办各种讲座,为农民发财致富提供充足的信息服务,提高农民致富本领,调动农民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的积极性。引导农民自觉参加各种培训班,培养文艺骨干,让农民群众掌握各项基本技能,促使其主动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鼓励农民积极投身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自觉剔除粗俗落后文化和腐朽堕落文化。另一方面,组织“文化下乡”活动,遴选带有地方特色反映农村农民生活现实的具有知识教育意义的农民大众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文化节目到农村巡回汇演。支持农民开展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引导农民坚决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等不良思想作斗争,进而彻底扫除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等不良社会现象。

[1]吴理财,李世敏.农村公共文化的陷落与重构[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03).

[2]刘华兰.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J].理论学习,2008,(2).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4]唐·培根,唐纳德·R·格莱叶.学校与社区关系[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G127

A

1671-2803(2012)04-0086-04

2012-04-09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的文化选择与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0CKS010)。

邱伟(1987—),男,山东菏泽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无 语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农民群众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多让群众咧嘴笑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