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发展中共统战政策加强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2012-08-15胡东平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党派民主党派人士

胡东平

(宜昌市第二中学,湖北 宜昌 443000)

创新发展中共统战政策加强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胡东平

(宜昌市第二中学,湖北 宜昌 443000)

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讨了创新发展中共统战政策加强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对策。

民主党派代表人士 统一战线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特征更加突出的情况下,多党制不断扩展,西方国家政党政治危机不断加深。在我国,社会新阶层力量不断增长,阶级阶层结构更加复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面临一些新问题。审视国内外变化,基于统战政策视角,考量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问题,对于促进统战事业发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同心同德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新形势下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民主党派成员超过80万人,其中近8万人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700多人担任民主党派中央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副厅(局)级以上职务。他们的政治素质明显增强,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基础更加广泛,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也较高。[1]尽管如此,就适应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发展需要来说,新形势下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是其数量仍不能满足党外干部任用的需要,尤其在基层人大、政协、“一府两院”中缺口较大;其二是其能力素养尚滞后于统战要求。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党派内部威望不高,政治把握力欠缺。代表人士大多是专家学者,在专业技术领域有一定影响。他们或由于党龄短、或换届所需加入并走上领导岗位,党派内贡献不足,不为党派内成员熟悉,威望不高。有的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缺乏政治经历,特别是缺乏与中共合作共事的经历和经验,虽然对中共领导存在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但对多党合作传统知之甚少,在应对重大事件时政治把握力可能不足,在一些事关全局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政治敏感性不够,甚至可能出现不正确判断。

2、领导经验少,组织协调与行政管理能力较弱。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走上领导岗位,有的缺乏工作方法,有的缺乏民主议事作风,容易盲干,组织协调和行政管理能力明显偏弱;加之党派工作一般系兼职,而代表人士本职工作繁忙,担子重,党派工作往往投入不足。即使专职党派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仍需历练提高。

3、思想活跃多元,达成共识难度加大。目前,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包括后备干部的思想比较活跃,对民主政治进程的期望值过高,由于价值标准与立场不一,对某些重大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多样化,求同存异、统一思想的难度加大,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思想建设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4、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党派意识弱化。“立党为公、参政为民、淡泊名利、德才兼备”是民主党派政党意识的重要内涵,老一辈代表人士以对国家贡献的大小作为奋斗和追求的目标,价值目标纯净单一。市场经济体制下成长的新一代代表人士,更加注重个人价值,部分代表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趋利务实。少数代表人士参加民主党派的目的是源于晋升需要或者组织安排,党派意识缺乏,考虑自身经济政治利益多,不愿为党派工作竭尽所能,影响民主党派代表性。[2]

二、新时期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问题的中共统战政策成因

上述问题究其实质是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建设问题。分析其成因:既有历史阴影的遗留,也有现实问题的障碍;既有民主党派自身对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认识不足、培养不够、标准缺失的原因,也有中共统战政策的影响因素。其中,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及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缺乏长效工作机制是主要原因。

(一)“文革”阴影尚未肃清,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参政思想滞后于民主政治进程

政党与国家政权的紧密相连是区分政党与一般政治组织的明显标志。建国初期,经过革命斗争洗礼、经受政治考验的民主人士积极参与民主政治建设,讲真话、敢批评,充分履行参政党职能。但“文革”让民主党派组织遭受挫折,让民主人士因参政而受到伤害。文革时的青年正是本世纪初期民主党派的中流砥柱,但“文革”阴影尚未肃清。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党派成员缺乏政治考验,虽心系民生,怀揣共同理想,肩负共同责任,但受“文革”阴影影响,或思想守旧,担心政治清算,不敢讲真话、讲实话,或缺乏创新精神和国际国内视野,思想不够解放,不愿讲真话、讲不出真话,参政履职不够坚决。几十年来,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坚决拥护我国政党政治格局,从党派角度为执政党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但由于部分代表人士缺乏参政胆魄与自觉,参政思想滞后,其履职不能满足统战事业发展的要求。

(二)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缓慢,对成员培养缺乏前瞻性和系统考量

民主党派组织和睦温馨,组织机构健全,但其组织建设在我国宪政赋予的权利范围内缺乏与时俱进的活力。基层组织机构少且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远离基层群众;发展对象固守高标准(高学历、高层次、专业化),民主党派组织间发展不均衡。尤其是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缓慢,发展组织对象缺乏创新。对组织成员培训机制不健全,鲜有利用社会主义学院等对党派成员进行民主党派历史、中国政党制度、多党合作传统及参政技能的系统教育培训活动,对成员培养缺乏前瞻性和系统考量,党派内部人力资源挖掘和储备不足,准备不充分,因而组织生活较弱而党性特征不显著。这必然导致民主党派的政党功能发挥不够、政党意识不强、人才比较优势弱化现象。

(三)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衡量标准不够科学,缺乏相关制度规范

民主党派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干部型政党”,专业性人才多,复合型人才缺乏。民主党派代表人物应该有比较高的知识层次和专业特长,但民主党派代表人士能力素养不等于“高学历、高层次、专业化”,如果把“代表性”理解成专业性、专家化,选拔民主党派代表人物主要瞄准其专业水平,看其是否是硕导、博导,而忽略政治上的成熟性和能力上的适应性,过度强调“三高”,则可能造成专业发展与民主政治双损局面,对多党合作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都极为不利。此外,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选拔、培训、考评、监管制度不健全,欠规范,缺制度。

(四)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安排因素过重,统战工作政治任命存在瑕疵

一是在民主党派内部对代表人士安排存在着一定随意性和突击性现象。[3]主要表现为在换届或届中调整时,党派内部的安排使用未能做到委员、常委、领导成员阶梯式正常晋升,而时常是由无党派人士临时加入党派,突击选拔,直接进入领导班子。有时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或照顾人事平衡原因,随意选拔使用。这样做,一方面被突击或随意选拔使用的人思想准备不足,又没有党派经历,很难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会严重挫伤已经培养多年的党派后备干部人选积极性,对党派工作不利,成为影响党派凝聚力的隐患。因此,民主党派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系统的、有约束力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规范和运行机制,形成后备干部动态储备管理和考察工作机制,实施政治标准、党派经历、参政议政贡献与代表性相结合的正常选拔使用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及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以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突击性。

二是中共统战事业发展、政治任命工作存在瑕疵。掌握政策、安排人事是统战部门的重要职责,安排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到人大、政协、政府及司法机关中任职是统战部门履行职能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一大批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有的地方在安排人事中对党派情况掌握不够,征求意见的广泛性不够,安排的代表人士的代表性大打折扣。又因民主党派干部历练不充分,实职安排呈弱化倾向[4],有的党派干部实职安排后在领导岗位上履职平庸。

三、新形势下创新发展中共统战政策,加强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基于国内外形势变化,立足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变化实际,抓住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这一关键,着力开展了一系列应对工作:

(一)加强思想建设,增强统战工作重要性共识

继《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颁布以来,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宣传,形成统战工作共识,本世纪初又连续下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提高了全党对统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统战工作思想保证。

(二)加强统战机构建设,创新统战政策职能目标,提高统战工作效率

各级统战部是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主管统一战线工作的职能部门。50年代初,中共中央就为统战部门确定了“了解情况,掌握政策,调整关系,安排人事”的基本职能。新时期统战政策的目标主要在于调动社会各界别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项改革,处理人民内部利益冲突,满足社会各界别利益诉求,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调动一切力量同心同德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围绕目标细化统战部门十大职责内容,负责联系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研究、贯彻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方针、政策,落实中央关于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的工作,支持、帮助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选拔、培养新一代代表人物,成为其中职责之一。统战部门更加健全、统战目标更加明确、职能内容更加丰富,统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新时期统一战线迅猛发展。

(三)制定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战略,长远考量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高到民主政治战略发展高度,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对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高度重视。《纲要》明确了未来十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科学回答了推进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是指导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包括民主党派代表在内的党外代表人士培训被纳入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

(四)搭建实践平台,提高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培养效率

在促进民主党派及其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方面搭建政治实践平台,加大政治任命力度是推动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政治成长的治本之策。

1、探索岗位设置,加强政治任命。长期以来,中共积极探索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任用及相关制度工作,明确党外人士安排规定,保证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在各级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占有适当比例;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作了具体规定;提出要进一步做好党外人士在政协中的安排,要保证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等在各级政协中占有较大比例。对加强政府同民主党派的联系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拓宽了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的渠道。越来越多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进入各级人大、政协和政府职能部门担任实职。以中国民主同盟为例,截止到2010年底,民盟共有成员21.4万余人,盟员中有1.6万余人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800多人担任县处级以上政府部门的领导工作。[5]

2、创建实践基地,加速代表人士政治成长。2011年6月,中央统战部宣布在上海、贵州、甘肃三省市试点建立首批全国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基地,选派民主党派、工商联中青年骨干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到基地挂职锻炼,丰富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阅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加强制度建设,探索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近5年来,中央统战部相继出台了《2008—2012年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规划》、《关于加强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专项文件,为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党外人才辈出搭建平台。中共统战政策探索了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在一府两院、政协任职职数的规定,系统思考并实施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和考核工作,在长效机制建设方面创新发展。2012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制定的关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专门文件,在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成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六)重视党建互助,支持参政党自身建设

中共在自身长足发展的同时,考虑民主党派成员仅超80万人、主要吸纳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倡导将一定数量的年轻优秀人才留在党外,留给民主党派一定的组织发展空间。此外,支持参政党保持特色和优势、增强代表性、拓展新阶层代表队伍;改善民主党派领导机关办公条件,保障人员编制和科研费用预算,这些都大大助力参政党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1]郑立人.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前进论坛,2012,(1):40 -41.

[2]黄爱军.民主党派代表性研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27 -31.

[3]顾思茂.在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中必须进一步加强使用机制建设[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1,(1):40 -42.

[4]李劲夫,陈立新.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5):15-17.

[5]李坤.中国民主同盟简介[J].湖北盟讯,2011,(2):24-25.

D665

A

1671-2803(2012)04-0025-04

2012-06-25

胡东平(1969—),男,湖北宜昌人,宜昌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王相红

猜你喜欢

党派民主党派人士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党派我来的
WHEELS IN MOTION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三大特别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