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2012-08-15李天明
李天明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 150080)
·党建园地·
创新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李天明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 150080)
在对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工作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创新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提出建议:一是建立以“先锋工程”和“创先争优”为载体的考核机制;二是搭建网络平台,建立教育管理机制;三是完善基层党组织体系和机构设置,建立城乡党建联动机制;四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责任和协调机制建设;五是完善对流动党员关爱和服务工作机制。
城乡一体;基层党建;党员动态管理
一、黑龙江省不断加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
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现有村党组织近9 000个。有流动党员8万多名,其中在公有制经济单位的占33.1%,在城市街道社区的占18.6%,在农村的占29%。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完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成为近几年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近年来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和地方各级党委为落实中组部、公安部《关于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做好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和管理服务工作》通知精神,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公安机关,结合实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流动人口登记中同步进行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工作。还组织5 000多名专兼职组织员深入基层党组织,采取“拉网式”摸查,对流动党员基本信息和各地党员服务站(点)建设情况进行排查。2009年1月黑龙江省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暂行规定》。《规定》针对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流动的特点和规律,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点环节上做出了一些具体规定。规定涉及党组织设置、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以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各个方面。目前,我省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大型城市,以及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劳务市场、集贸市场和商业区,采取单位建、联合建和挂靠建等形式建立党委近400个,党支部1 200多个,基本形成了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全覆盖。全省农村建立“党员服务区”11万个,设立农村为民服务的站点近6 000个,城市社区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近9 000个。
各地市(县)紧密按照省委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工作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黑龙江省鸡西市委积极探索推行城乡一体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构建起城乡之间党的基层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共同前进的工作新格局。该市从区域内城市、矿山、农场、乡村并存的实际出发,突破区域界限,推行五种基层党建一体模式。哈尔滨一些社区借助网络开展流动预备党员网上转正,党员关系转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认可。齐齐哈尔市在全市基层党组织中大力推行“村居联合”、“村企结对”、“部门联村”等城乡联建形式,强化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漠河县推行“五步工作法”积极探索新时期流出党员管理新途径。东宁县积极探索境外党建工作新途径,在俄罗斯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区建立了2个境外园区党委、5个党支部,使党员离国不离党,更好地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海伦市、依安县多措并举强化流动党员管理。在全面清理掌握流动党员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在“家”字上做文章。让党员“知家”、“有家”、“归家”、“爱家”、“安家”。五大连池市全面推开基层党组织“六型”联建工作,包括“城乡联建型”、“场乡联建型”、“村企联建型”、“社企联建型”、“村村联建型”、“村社联建型”,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以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促进城乡党建一体化建设。嫩江县立足党员教育,实施城乡党员教育资源双向开放,特别是促进城市教育设施、活动阵地、培训资源向农村延伸、流动。加快建立党员信息管理系统,以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手段提高党员管理服务的有效性,形成城乡衔接、全面覆盖、协同配合、运转有序的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新格局。
二、黑龙江省党员动态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上仍存在一些与组织“失去”联系的流动党员
目前流动党员在社会上仍出现了“三个不少”现象。许多流动党员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从而形成了不少的“口袋党员”和“隐性党员”;许多党员不愿意转组织关系,但是主动申报党员身份,从而形成了不少的“自报党员”;许多进城打工党员已经在居住地工作或生活半年以上,很少过组织生活,从而形成不少的“地下党员”。在与流动党员联系上,普遍存在“四热四冷”现象。一是“组织热、党员冷”;二是“党内热、社会冷”;三是“管理热、服务冷”;四是“义务热、权利冷”。以上问题导致了一边在大力找流动党员,另一边却在失去联系,流动党员的实际组织归属率很低。
(二)为流动党员建立的组织发挥作用难
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流出地还是流入地;无论是街道社区,还是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普遍存在“四难”。一是落实党员难,部分流出的党员去向不明,部分流入的党员身份不明,部分党员组织意识不强,增加了组建组织的难度。二是巩固组织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起来的组织,可能因为组织所依托的主体消亡或党员的流动分散而难以长期维系,或者因为不能有效地开展活动而只能名义上存在。三是组织管理难,本地建的党组织,街道社区也好,行业部门也好,“两新”组织也好,都缺少足够的管理力量。流出地建的党组织,当地由于跨越空间较长难于管理,流入地责任不明确疏于管理。四是组织活动难,由于活动内容空洞、方式单一、时间不切合实际,致使相当一部分党组织成了“空壳”,流动党员参与活动的比例非常低。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流动党员的组织建设陷入了一边在辛苦建、另一边在逐步散的循环之中。
(三)对流动党员管理模式和方式创新不够
一些基层党组织一边在试图创造新的方式、一边在延续旧的传统的现象,管理方式不切实际。在总体上存在着“三重三轻”的情况。一是重数量轻质量,即有关党组织往往认为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方式就是看开了多少会,发展了多少党员,建立了多少党组织,搞了多少活动,建立了多少规章制度,以本本、条条、册子的数量作为工作好坏的标志,对实际效果关注不够。二是重程序管理轻思想管理,即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常常看重的是按部就班地交没交党费、过没过组织生活、作没作思想汇报等程序性的内容,至于党员意识是否强、思想认识是否到位、先锋模范作用是否发挥等则不作必要的考察。三是重被动管理轻主动管理,有关党组织常常认为流动党员应像以前的单位人一样,离开时请假,回来时销假,到外地时向对方党组织报到,而管理者处于被动的地位,管理的实施主要是组织活动,已没有实际意义。
究其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干部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不愿管理。对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上升到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二是党员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和内在动力不足。现行的党员管理体制是根据行政区域设置的,在传统党建中制定和建立的许多管理政策和制度,已经不适应由于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而引发的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城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直明显呈现“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格局,这种格局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三是传统管理模式和方法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管理内容、管理手段、管理体制、管理工作评价、管理保障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不适应。
三、进一步创新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工作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与“先锋工程”和“创先争优”有效结合的考核机制
“先锋工程”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时代感,通过这一牵总载体的有效实施,实现党的工作与党的事业的紧密结合,实现发展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有效结合,从而赋予新时期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时代内涵。我省应在继续大力推动“先锋工程”的过程中,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寓于“先锋工程”和“创先争优”之中,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内涵。在推动“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形成过程中,将党员动态管理工作寓于“百局联百村”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加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列入到基层组织工作的重点任务中。把现行的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政策和办法提升到刚性的制度层面,把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把加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引入到地方党委的绩效考核事项内。
(二)搭建网络平台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教育和管理机制
我省应在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和管理服务和各地党员服务站(点)建设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省在科技资源特别是网络建设方面的优势,建立党员基本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开发党内统计的软、硬件资源,在维护好党内基本信息库基础上,专门建立基本的流动党员信息库,录入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同时,应将各地县市的政府网、政务网与党建工作有机地结合,形成完善的流动党员信息化管理网络,实现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流动情况的信息化管理。应进一步开展使用网络技术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在现有“龙江党建”网站基础上,建立全省统一的“龙江流动党员管理网站”,推进“党建上网工程”;安排专员负责建立和网站维护,规范网站栏目设计,开设“流动党员政策与法规”、“龙江优秀流动党员风采”、“流动党员就业专栏”、“流动党员网上党课”、“流动党员意见箱”、“流动党员党费在线缴纳”等栏目作为我省教育和管理流动党员的窗口。
(三)创新基层党组织机构设置完善城乡党建工作联动机制
以城乡联动为抓手,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推广基层党建一体模式,包括场乡一体模式、区矿一体模式、农村社区一体模式、产业(行业)联结模式等。进一步完善“支部加协会”、“农民股份公司”、“双培双带”等形式和载体。推广并规范在产业链上、在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建立党组织,以及按照产业类别划分党小组的经验。不断完善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加快在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设置基层党组织,实现党组织的全覆盖。积极探索农村和企业、社区党建工作联动的运行机制。应充分发挥我省城市党组织物质资源、党建工作信息相对丰富、党建工作相对规范的优势,继续推动“百局联百村”活动,着力完善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把城市党组织的工作经验、发展理念、生产技术以及管理人才带到农村,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实际困难。把场县、矿区、林区、油区共建纳入城乡党建互帮、互助机制之中,完善相应政策和措施。应通过组织城市党员进村体验、邀请农村党员进城学习、城乡党员结对帮扶、城乡党员联合开展组织生活等形式,推进城乡党员互学互助。通过城市干部服务“三农”、智力下乡延伸服务、城乡人才结对“传艺”等形式,促进干部人才互通共融。
(四)加强党员动态管理责任和协调机制建设
各级党委应把建立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工作放到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中去审视、去把握,加快出台关于流动党员管理责任和协调机制的指导性文件,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创新基层党建工作领导方式,完善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党组织要共担责任,建立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改进和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落实机制。同时,要科学划分流出地与流入地、城市和农村党组织管理权限,重点理顺流出地、流入地与流动党员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和细化各方的职责与义务,建立沟通顺畅、双向互动、高效运作的协调机制。应推行“双向共管”模式,在构建互惠双赢合作机制上下工夫。坚持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落实共同责任,实行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抓、作用共促。以党建合作为基础,逐步向经济领域和社会事业方面拓展,互通有无,互相学习,互惠双赢。
(五)强化和完善对流动党员关爱和服务机制
各级党组织应积极推广流动党员“安家”活动,让流动党员实现“心”的回归。应围绕党内事务及征地拆迁、重大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重点热点工作,组织区域内城乡党员联合开展政策法规宣传、联系服务群众等活动,变单一服务为多元服务、变独立服务为联动服务,使城乡党员积极参与“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活动,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党员服务网络。应以“党内温暖工程”为着力点,推进城乡党员互助关怀。积极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应当通过财政拨款、党组织募集、党员捐赠等渠道,积极建立“党内温暖工程基金”,帮助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积极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立流动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的合法权利。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相应制度,保证流出党员同流入地党员享有同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与流入地党组织工作人员的推选,调动流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D267
A
1008-8520(2012)03-0051-03
2012-03-01
李天明(1963-),女,黑龙江五常人,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那青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