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2012-08-15李君如

关键词:实力价值观核心

李君如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强国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把中国这样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建成一个文化强国。这种理念形成,体现了党的文化自觉。自从十七大报告提出我们在文化建设上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以来,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理念迅速传播开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文化自觉,一个重大体现就是要建设文化强国。

研究文化自觉与文化强国,首先需要对“自觉”范畴进行解读。在认识论和伦理学中,“自觉”从来就是一个同理想相联系的范畴。无论是社会理想,还是人生理想,都有一个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辞典中,人类追求的理想,就是要从必然王国发展到自由王国,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追求自由、走向自由的过程中,要经过从自在到自觉,从自觉到自愿,从自愿到自由的若干阶段。也就是说,自由的实现要有个过程,人首先是自在体,是自然的存在,人要走向自由,先要从自在走向自觉,这就是要能够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有个认知,这是很重要的阶段;有了认知,是不是想干,这又是一个问题,要让人们自愿地去干,不仅仅要对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所认知,还要用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把我们对于规律的认识付诸实践,达到知、情、意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走向自由,因此,我们既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达到认知上的自觉,同时要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努力实现知、情、意的统一,即在情感、意志与认知的统一中达到自由。只有这样自觉自愿地为理想而奋斗,才能走向自由,实现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该从文化自觉做起,对文化建设的规律要认识,同时还应该加上我们的情感和意志,只有这样,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愿、文化自由,才能建成文化强国,实现我们的文化复兴。之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现在许多人对于这个道理并不是不了解,只是没有过去革命年代那种激情。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搞教育的,都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在情感、意志与认知的有机统一中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那么,我们的“文化自觉”,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理想呢?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列强眼中是“东亚病夫”,不仅是因为中国在经济发展上落后于人,而且是因为中国人在文化上也没有站起来。所以,当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说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话:“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文化……”这样地“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就是文化自觉。这样的“文化自觉”,追求的就是“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文化”。

在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费孝通先生在十多年前提出“文化自觉”这一思想时,说过:“当代中国文化必须经过文化自觉的艰巨过程,才能在这个已经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这一论述的可贵之处是,不仅提出了“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提出了要经过持久的文化建设,让中国文化在这个多元世界里有自己的位置。

所以,我们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举起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旗帜,明确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并且提出了到2020年的阶段性文化建设的任务,这一切都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

二、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强国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我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和文化大国,建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给我们提出了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为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六点理论思考:

一是,文化软实力是现代化国家综合国力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讲“综合国力”还包括精神的、文化的实力;讲精神力量指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十分重要。综合国力研究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既要弘扬优秀的中华文明,又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对我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冷静审视和反思,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使我们的文化能够赶超现代化的时代潮流。借用邓小平的话,就是“振兴中华,赶上时代”。

二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问题上,我们先要澄清一个问题,这不只是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建设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文化软实力的,也不会被人尊敬的。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工夫首先要下在内部,增强民族凝聚力。这种文化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使得中华民族以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取决于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文化要能够凝聚人,必须吸引人、感染人。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是不可能构成软实力的。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并运用现代技巧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使之以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新的文化样式展现在当代人面前。例如,有个现象值得研究,我们有意向人们推广的文化,是人们不太喜欢的,而年轻人喜欢谈的文化恰恰是我们领导者不大懂、不大关注甚至加以排斥的,这种情况如果长此以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做不到的。因此,在进行文化建设时,我们要转变思维方式,既要把我们的资源、认识、经验教训告诉年轻人,还要尊重年轻人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这样的文化才能吸引人、感染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问题,是当前我们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四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我们注意到,美国虽然不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和文化资源大国,但是它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市场体系建构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在全世界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应该借鉴这样的经验,文化软实力建设要重视现代科技和市场体系建构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才能提高文化传播能力。

五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同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道路相一致。在今天这个世界里,西方许多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一个快速崛起的中国,看作是他们的威胁。甚至在我们正式宣布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后,各种怀疑和责难仍不绝于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在文化传播中用我们的文化去证明我们所说的文化强国之“强”,是自强不息之“强”,是具有强大亲和力之“强”。也就是说,我们要用文化理念去证明我们是真心诚意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强大后也绝不会走向霸权主义,称霸世界。因为文化软实力是对外的,文化对外时,要体现自觉自信,但不应该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的、狭隘民族主义的自觉自信,而是具有亲和力的自觉自信,我们的民族历来主张以和为贵。我们是要建设一个强大而又令人可亲可爱的中国。

六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在文化认同上下大工夫。在一个多元的社会和世界里推动文化建设,必须尊重“多元”的特点和现实,把工夫下在文化认同上。这就是,在国内文化建设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并在这样的自觉认同上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增强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在这样的认同基础上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能力。我们常讲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讲让人家听得懂的话,这是正确的。但这不能仅仅理解为要尊重世界各国人民的说话听话习惯,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怎么样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人能够认同我们的文化。当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在全球70亿人口中,我们面对的是近60亿信奉这样的或那样的宗教文化的人。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华文化中哪些是同他们的信仰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思想道德相通的,哪些是能够为各个国家具有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接受和喜欢的,哪些是会震撼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心灵的。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地送出去,而是要能够走进世界上各国人民的头脑和心灵。如果我们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并在文化认同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能够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避免落入“文明冲突”的陷阱。

因此,我们要抓住今天国际社会研究东方文化、了解中华文明兴趣不断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文化认同研究是一个大难题。

三、文化建设与核心价值观

我第一次去法国访问,参观卢浮宫时,发现包括绘画和雕塑全部展区,都体现了法国人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价值观。这种自由、平等、博爱理念是潜移默化生成的。而我们这方面工作相当落后。核心价值观不是靠讲课而是靠知情意合一,潜移默化浸入到人的心灵的。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应该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现在,我们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个进步,但如何提炼核心价值观,要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我提出三点思考:

一是价值观研究方法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靠秀才们编出来的,而应该反映我们历史传统包括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反映所处时代潮流及其时代精神,反映解决现实生活中思想道德方面问题上人民群众的要求。也就是说,要从实践中经反复检验,从历史经验和时代要求中提炼出来的,并能解决现实问题,为广大人民认同的价值观念。毛泽东在上世纪50年代,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提出应该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一切言论的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他讲的这个问题,已经触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难点就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他提出这两者利益不是谁排斥谁,而是要结合,并把这样的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作为一切言论的标准。他称之为“社会主义精神”的东西,实际就是我们所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毛泽东的研究对我们的启示是,研究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应该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老百姓要什么,我们怎样回答它。这样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方法。

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碰到道德滑坡不滑坡问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原则是什么?还是毛泽东的那句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核心理念。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是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它不同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生产,那是纯粹以个人利益进行生产,商品生产是为社会需要进行的生产。为交换进行的生产,当然不是完全无私的,而是要有回报的。为人民服务,有无私的,也可以有偿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又是与市场经济可以相适应的。它可以引导市场经济发展,不要片面追求利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提倡为人民服务,应该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全社会积极进取而又能够健康有序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这可以解决好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等等。核心价值观研究方法,要从党的经验、时代潮流、人民的要求去研究。

二是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定位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是什么?有的提出是“党”。社会主义是党领导的事业,离不开党,但社会主义毕竟是13亿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八千多万党员无法代替。有的人提出是“国家”。这个概念比“党”好,覆盖面广,但“国家”与“人民”还有不同,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有的提出“中国人”。这个概念好,但不准确,因为“中国人”这个概念与中华民族相联系的,不仅仅包括国内还包括国外的,包括那些反对社会主义的中国人。也许以“中国人民”,或者完整地说,以“正在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中国人民”为价值主体,作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比较合适。“人民”这个概念是毛泽东最喜欢的概念,在新中国成立时包括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现在指的是各族人民。这是一个集合概念,又是一个历史范畴。今天的“中国人民”是“正在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中国人民”。

三是建构核心价值观的思路或路径问题。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有两种思路或路径:一是从经验中总结。即总结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研究时代潮流,研究人民要求,更多地从现实与历史的经验相统一中建构核心价值观。比如“民主、科学、创新、厚德、爱国”,这些都是从经验出发总结的。经验总结的好处是比较谨慎,但要让大家都认同比较难。二是从问题中概括。核心价值观是解决问题的。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社会价值观是针对中世纪神学对人的精神奴役提出来的;美国的价值观“民有、民治、民享”是在他们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中形成的;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针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买办资本主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帝国主义的奴化文化、封建主义的腐朽文化、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专制文化提出来的。我们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取这种思路,研究一下今天在文化上要解决哪些精神现象,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时期,我们面临许多思想道德问题。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问题、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实效与诚信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核心价值观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到今天我们的社会转型还未完成,体制还没定型,观念定型也就很难,建设适合社会变动、时代潮流的核心价值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讲“文化自觉”,实现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理想,有许多文章要做,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并在这样的核心问题上加强文化认同,是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李君如教授,我国著名理论家,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科学社会主义学科首席专家,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研究;兼任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会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权理论研究会副会长。该文是李君如教授在石河子大学举行的“首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坛”的主旨报告,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核。)

猜你喜欢

实力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软实力致胜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实力抢镜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